甲午海戰失敗,慈禧真的是頭號罪人嗎?還原歷史真相,知恥而後勇

2021-01-17 授漁與授愚

甲午戰敗、庚子國難,讓大清國徹底淪為西方列強的俎上肉,杯中羹。作為清朝最高統治者的慈禧當然要負主要責任,直接責任。甚至很多人都說造成近代中國喪權辱國局面,慈禧是第一罪人。那麼歷史的真相真的是這樣的嗎?

日本的侵略擴張之路

日本通過明治維新,提出「脫亞入歐」的口號,全面學習西方,開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雖然明治維新使日本強大起來,但也為日本走上侵略擴張的道路埋下禍根。主要因為天皇權力過大、出身藩地的有權有勢者長期掌控國政,形成勢力龐大的「藩閥政治」體系、土地兼併依然嚴重、新興財閥壟斷市場經濟等現象。這些負面問題與日後發生並累積的一些難以解決的社會問題相互影響,最終促使日本走上侵略擴張的不歸路。

早在1887年,日本參謀本部就制定了所謂「清國徵討策略」,逐漸演化為以侵略中國為中心的「大陸政策」。其第一步是攻佔臺灣,第二步是吞併朝鮮,第三步是進軍滿蒙,第四步是滅亡中國,第五步是徵服亞洲,稱霸世界,實現所謂的「八紘一宇」。而甲午中日戰爭就是日本實現「大陸政策」前兩個步驟的重要環節。

1894年8月,中日甲午海戰爆發,由於日本海軍無論是在戰艦的總數量,噸位,打擊的距離還是出動海軍的總人數都遠超清軍,因此很輕易就取得勝利。此後大清被迫與日本籤訂了《馬關條約》。

那麼甲午海戰失敗的背後原因究竟是什麼呢?清軍的所有戰艦全部都是花錢從西方購買,因為清朝還沒有造戰艦的實力。這些巨資都是從哪裡來呢,當然是清廷國庫裡出。而此時的慈禧已經59歲,正忙於籌備60大壽和養老事宜。因此大部分原定購買軍需品的資金挪用到了建設清漪園,也就是慈禧太后退居休養的寢宮,1895年建成後改叫頤和園。

北洋水師自1891年後就無資金再度購買槍炮彈藥,因此北洋水師實力遠落後於日本。那麼在中日甲午海戰的節骨眼上,大量資金沒能用在軍務上,反而用於修建慈禧的養老園,因此就說是慈禧腐敗誤國麼?

歷史的真相

中國的歷史從秦始皇統一中國其到辛亥革命,這兩千多年的時間都被稱為封建時期,其實用專住專制時期更加準確,因為封建是指分封建制僅指周代。這兩千多年的歷史基本上都是以儒家思想統治著,因此儒家思想在中國人心中根深蒂固,形成嚴峻的屏蔽系統。當遇到外來的資本主義,中國人是根本沒法理解的,也很難在中國執行資本主義思想來強國。

明孝宗時期,由於朱祐樘是廣西來的宮女紀氏所生。朱祐樘當了皇帝後,要給自己的生身母親紀淑妃封為正統皇太后,這居然是一個國家的大事。所有的大臣都在群體性的討論用什麼樣的方式和名號來給這個皇帝的生身母親定位。再到清朝慈禧太后要退休養老,國家動用幾百萬兩銀子給慈禧修建頤和園,居然沒有一個人反對。因為這是光緒皇帝建立國家正宗意識形態和宗法體系最正常的舉動。

儒家思想講究的是什麼?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一定大過臣,父一定大過子;臣一定得孝敬君,子一定得孝敬父,這是天經地義的。所以光緒皇帝孝敬慈禧給她修建養老的頤和園,這在當時思想意識下,是非常正常的。這是繼承和發揚孝道文化傳統,有誰會去反對呢?

清朝,直到晚清仍是以大國自居,何曾懼怕過以中國為師的蕞爾小國日本呢。但是甲午海戰失敗後,當時人們才漸漸意識到日本強大起來了。此後梁啓超康有為發動戊戌變法,企圖學習西方思想強國,雖然光緒皇帝也積極參與,想變法圖強,奈何光緒皇帝並無實權,最後只能以失敗告終。

事實上,甲午開戰時,清朝陸軍總兵力達96萬人,如果真的和日本奮戰到底,如何會潰敗呢?僅僅因為一場海戰失敗,就能使清朝就徹底低頭嗎?此時的清朝剛經歷了浩浩蕩蕩的太平天國運動,14年的鎮壓,致使清朝總人口減少了2億人。晚清總人口原有4.3億多人,而經歷太平天國運動後總人口僅剩2.3億,將近折損一半人口。這對清朝打擊是巨大的,而且慈禧年老體衰,只想平平安安的安度晚年,哪裡還想興師動眾的打仗呢!能花點銀子了事當然最好,因此晚清一再割地賠款,以尋求國家平安。

清朝對比其他朝代是最腐敗最無能的嗎,當然不是。可是為什麼後人都說中國近代經歷的恥辱史,都是清朝的罪過。這主要是因為中國從夏商開始就是發展農業文明,直到清朝,幾千年的時間中國一直都雄踞時間之巔。但是近代西方世界卻邁進了發展更加迅速的工商業文明,而中國還始終停留在農業文明時期。這就使得兩者差距越拉越大,最終導致西方列強入侵中國。並使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狀況!

歷史教訓

想要邁進工商業文明就必須得反儒家思想,因為儒家思想具有極強的奴化性,束縛性和局限性。早在兩千多年的墨家,其實就是工商業文明思想。通過《墨子》我們了解到,墨家思想基本都是和儒家思想對立。儒家講君臣父子,繼承血緣關係治天下;而墨家講「剪愛」,即兼相愛、交相利,只有民眾相互平等,相互敬愛,才能相互公平交易和相互謀福利。

儒家講「天命」,孔子說「生死有命,富貴在天」。每個人的命運都是天生註定的,君王的命也是註定的,所以君王也叫「天子」。這種儒家思想極大奴化和束縛了人們的思想,所以當時的中國根本沒法實行工商業文明。而墨家講「非命」,墨子說每個人的命並非註定,人是可以通過後天的努力改變命運的,我們現代社會就是繼承了墨子的這種思想。

如今,我們很容易就看透古代社會的本質,是因為今天的中國早已邁進工商業文明,中國飛速的發展,發展速度早已超越了歐美。仿佛就像是歐美還停留在農業文明時期,中國進入工商業文明一樣。當今社會,找見歷史發展錯誤的根源,為今天社會提供有力借鑑仍然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話題!

相關焦點

  • 甲午海戰,清軍不堪一擊,歷史是真的嗎?
    養兵千日用兵一時,甲午海戰前夕,號稱亞洲第一的北洋水師陸續建立起大沽口、威海衛、旅順三大艦隊基地,這些成績讓清朝統治者盲目自信、掉以輕心,沒成想一場中日甲午戰爭大清的慘敗卻成了他們的惡夢,辛苦十數年建立的大清王牌海軍就這樣毀於一旦,再次證明了滿清政府的腐朽無能,也間接說明了清朝軍隊的不堪一擊
  • 海疆網友實地走訪還原甲午海戰真實英雄
    導讀:隨著致遠艦被發現,中日甲午海戰必將再次引發各方關注。在此,本網首先推薦海疆在線網友泰哥的一篇文章。文章解答了關於甲午海戰的四個問題:一、為何在打撈致遠艦時,發現艦身已經殘缺不全?二、鄧世昌的墓地在哪裡?他的遺骸是如何被發現的?三、為何北洋水師在與日本聯合艦隊的決戰中,未能擊沉日本一艘軍艦?四、鄧世昌帶寵物上艦是其精神萎靡、戰鬥力低下的表現嗎?
  • 「知恥而後勇」 用韓語怎麼說?
    例子:知恥而後勇是什麼意思? :' ' . 例子:「知恥而後勇」這句話是說知道自己的錯處或不足之處,因為羞恥心而勇於改過。
  • 甲午海戰中,清軍真的不堪一擊嗎?
    其中,以慘敗告終的甲午海戰更是成為很多人心中永遠無法洗刷的恥辱,為何會出現這樣的結果?難道清軍真的不堪一擊嗎?實則不然,甲午海戰時清朝海軍遠沒有想像的那麼不堪。我們知道,嚴謹來說,甲午海戰可以被劃分為三個階段:豐島海戰、黃海海戰以及威海衛保衛戰,前兩場是主要戰役,威海衛保衛戰是北洋水師的結局,他們最終慘敗並全軍覆沒。
  • 甲午海戰中,北洋水師的失敗只是因為假炮彈?別再被影視劇騙了!
    甲午海戰中,北洋水師的失敗只是因為假炮彈?別再被影視劇騙了!在中國的5000年歷史中,晚清時期一定是最黑暗的一段歲月。因為在晚清之前,中國一直都是世界上屈指可數的強國。但是到了晚清,因為政府的腐敗無能,讓泱泱中華淪為列強案板上的魚肉,中國百年之屈辱史正式開始。
  • 再戰山西,首鋼當知恥而後勇
    對陣山西,首鋼當知恥後勇02:34來自北京體育廣播對此,籃球評論員周赫認為,「山西在最近兩場比賽先後戰勝浙江雙雄——稠州和廣廈,應該說打出了一個比較的水平,目前可以說山西不過自信心還是狀態都達到了一個相當高的水準,士氣正盛,心氣也比較高的來到首鋼面前,而首鋼周四輸給四川的比賽,還是比較傷士氣,但是知恥而後勇
  • 黃金生:關於甲午海戰的謬誤(二)
    【1894年9月17日中日甲午戰爭第一階段結束,中日雙方海軍主力在黃海北部海域進行了一場戰役規模的海戰,史稱大東溝海戰,又稱中日甲午海戰、黃海海戰。此役北洋水師失利,自此退入威海衛,使黃海制海權落入日本聯合艦隊之手,決定了甲午戰爭中方的戰敗。在120年後的今天,關於甲午戰爭和北洋海軍的很多情況仍然存在諸多謬誤,很多歷史事件以訛傳訛早已走樣,因此有必要對一些謬誤進行澄清。
  • 知恥而後勇!曾KO喬書亞的魯伊茲怒減20磅!或對陣懷特
    【文/搏擊江湖】《中庸》中有句話叫做知恥而後勇,其實外國拳手也知道這個道理,雖然他們可能不知道中國有這句話。知恥而後勇的小魯伊茲暴怒,揮汗如雨,刻苦訓練,可以說暴減20磅。魯伊茲和喬書亞二番戰的時候,體重高達283磅,請看上圖,訓練之後,現在魯伊茲明顯受了許多,大概有263磅的樣子。31歲的魯伊茲似乎放棄了之前瘋狂的派對和狂吃士力架,恢復了戰鬥狀態。
  • 歷史 紀錄片《甲午》5集全收錄 復盤甲午海戰前後
    黃海海戰 北洋海軍四艦沉沒四艦受重創  黃海海戰中,北洋海軍損失了「超勇」、「揚威」、「致遠」、「經遠」四艘軍艦。「定遠」、「鎮遠」、「靖遠」、「來遠」四艦遭受重創。而日本海軍除「松島」、「赤誠」、「比叡」、「西京丸」遭重創外,無一沉沒。
  • 《甲午大海戰》影評
    本著對歷史的尊重,影片為觀眾還原了眾多鮮為人知的歷史畫面,讓觀眾在大飽眼福的同時,重新認識歷史。歷史的慘痛教訓刺激著觀眾沉重的神經,人們開始思索戰爭背後的意義!讓我們來看看人們對於這段歷史有著怎樣的認識與理解吧!
  • 126年前的甲午海戰,北洋水師到底輸在哪裡?
    甲午海戰失敗的真正根源是什麼? 一、落後的軍事戰略文化 甲午海戰的失敗,本質是清朝對先進軍事戰略文化的缺失,清朝軍事戰略文化存在致命的缺陷。 受傳統的思想文化影響 ,中國幾千年來在對外關係上都是貫徹以「守」為主的防禦方針。
  • 什麼事讓省委書記發出了「知恥而後勇」的大聲疾呼?
    在這場原本一年一度的常規性全省表彰大會上,省委書記沈曉明卻用「知恥而後勇」向全省發出了大聲疾呼。究竟什麼事,竟讓省委書記在表彰大會上卻感到了羞恥?「我們十三五總結下來,最不理想的一個指標,就是研發投入佔GDP的比重。所以在海南的企業是不是也應該想一想,在企業的支出當中到底有多少比例是投給科技創新的?
  • AG愛思發「29字」表決心,知恥而後勇,最初依舊沒機會
    對於AG超玩會來說,這樣的失敗確實非常難受,隊員們的心態也都受到了一些影響,主教練月光也不例外。而首發輔助愛思也在失敗之後發文表了決心,不缺重頭再來的勇氣,2021等我回來。 愛思的實力很強,但發揮確實還不夠穩定,狀態好的時候可以競爭最佳輔助,狀態差的時候真的非常迷。
  • 甲午海戰,鄧世昌本能全身而退,為何主動撞擊敵艦,真相讓人落淚
    當時其還屬於大清的藩屬國,也是因為日軍侵略朝鮮,最終導致了1894年甲午中日海戰的爆發。 甲午海戰爆發之時,我國其實是有正規的近代海軍的。60年代開始,以李鴻章為首的洋務派建立了北洋水師,我國第一個近代化海軍艦隊,理論上其實是可以和日軍一較高下的。
  • 能知恥而後勇嗎?
    波普賽後接受採訪也談到了這次三分出手,「太牛了,那球真的很難。我感覺他是想等人上來防守,他等到了,然後一出手就轉身看替補席,這是史蒂芬-庫裡式的動作。」球隊能夠如賽拉斯希望的那樣,知恥而後勇嗎?
  • 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戰,日本大勝!中國慘敗的真正原因揭秘
    電影《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戰》是由馮小寧自編自導,陸毅、夏雨、楊立新、孫海英、龔潔主演的歷史、戰爭電影。影片從主角鄧世昌的童年講起,從尊重還原歷史的角度,向世人揭示許多鮮為人知的歷史真相,講述了甲午年間我們的先輩抗擊日本侵略的英勇事跡。該電影於2012年7月6日在中國大陸上映,電影評分雖然偏低,但是榮獲獲第15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電影頻道傳媒大獎最佳影片獎。
  • 中日甲午海戰中,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是因為北洋官兵貪生怕死嗎?
    一百多年前,一場發生在黃海海域的海戰,決定了兩個國家的命運與興衰。勝利方如願以償的得到臺灣島和大量賠款,一躍成為亞洲最強大的國家。失敗的一方,則從此一蹶不振,成為了列強們瓜分的對象。
  • 清朝的罪人其實並非慈禧,而是一世人皆知的皇帝,把中國推入黑暗
    可是到了晚晴尤其是1840年之後,我國就飽受西方國家的欺辱,就連一直被認為是我國藩屬國的日本都能夠在甲午海戰中打敗北洋海軍。很多人都將責任歸結於晚清時期清朝實際話事人慈禧太后的身上。慈禧太后入宮五年之後就晉升貴妃位,還深得鹹豐皇帝的寵愛,1856年之後鹹豐皇帝的身體狀況就不太好,便讓寫的一手好字的懿貴妃幫他批閱奏摺。 1861年鹹豐皇帝還是沒能抵抗住病魔的侵擾與世長辭,慈禧太后就聯合慈安太后和恭親王擁立自己五歲的兒子同治皇帝登基。
  • 子曰:知恥近乎勇
    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孔子說:"喜歡學習就接近了智,努力實行就接近了仁,知道羞恥就接近了勇。孔子從好學、力行、知恥三點,推導到治理天下國家。其實,就是告訴大家,即使胸有大志,都要從修養自身品德開始,沒有比養自身品德更簡單,方便的路了。如果有的話,那也是往玄幻上面走了,根本就不是正道了。因為我們只有這一個身體是自己的,別的都是外來的,比如名聲、財富,面子。但是,很多人就迷在了裡面,覺得我非出人頭地不可,還不是為了名聲,面子嗎?
  • 甲午海戰,北洋水師全軍覆沒,轉折點是魚雷艇
    甲午一戰,號稱當時「亞洲第一」的北洋水師全軍覆沒,這一清政府斥巨資打造,並且引以為豪的海上軍事力量,恥辱性地退出了歷史舞臺,清政府完全失去了抵禦外侵的能力,內部矛盾也不斷加劇,甲午海戰的失利加速了清王朝的倒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