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風雲》「鄧世昌」李默然,曾質疑:滿臉疙瘩怎麼演英雄?

2020-09-04 娛樂八卦檔案

最近隨著《八佰》的熱播,熱血的戰爭片令我們感到震撼,而戰爭的悲壯也引爆了淚腺,坐在影院裡,我們哭得淚眼婆娑,不能自已。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戰爭題材成了國產片的&34;,市場口碑雙豐收的似乎寥寥無幾,想當年新中國剛成立時,《南徵北戰》、《紅日》等,都是令人稱讚的經典。

特別是1962年拍攝的《甲午風雲》,導演林農首次將甲午戰爭的題材搬上了大銀幕,那場宏大的海戰場面,如今也依舊令人震撼。

如今的戰爭片為什麼不好看了?因為劇中總會穿插太多博眼球的感情戲,太過於兒女情長,把本該悲壯的戰爭片變成了偶像劇。

主演過於神化,缺少了戰爭殘酷,場面不夠嚴謹與宏大,戰爭被兒戲化,雖然如今的小年輕都沒有經歷過戰爭,不知道其中的殘酷與可怕,但依舊覺得索然無味,最多也就對小鮮肉的顏值犯犯花痴。

不過《甲午風雲》的這位男主卻有點與眾不同,當年飾演鄧世昌的李默然,還曾嚮導演提出質疑:一個滿臉疙瘩的人怎麼能演民族英雄?

我們如今哪個男明星、女明星,不把臉當成命一樣護著,別說滿臉疙瘩了,就是偶爾爆個痘都能上熱搜,這樣一個人真能演英雄嗎?你猜導演會怎麼回答?

謎底當然是要最後才揭曉,我們看看李默然到底是一個怎樣的,憑啥讓導演信服到讓一個顏值不完美的演員演英雄的?

李默然,原名李紹誠,1927年出生在黑龍江尚志,原籍在黑龍江省哈爾濱,他出生在一個貧苦家庭,父親是個車夫,母親是一位家庭主婦。

全家的生活重擔其實都落在了長兄李紹賢的身上了,哥哥在鐵路機務段做工其實收入也不高,因而1941年時,14歲的李默然最終因家裡經濟困難而輟學。

此時他僅僅讀了3年小學,但迫於生計,他開始在話劇院賣菸捲、打小工、當郵差,為了解決溫飽問題,他只能輾轉於各個工作崗位。

所幸他從小聰明,長得也不錯,因而在1945年時,有幸被招進了牡丹江郵政業餘劇團,從此走上了演藝之路。

之後,他又先後去了青文劇社、一面坡鐵路文工團,在1946年時,終於他在《風雪之夜》中出演了主要角色。

他雖然因為家裡窮讀不起書,但卻不妨礙他愛讀書但本性,不在文工團不斷積累表演經驗的同時,也在不斷的學習提升自己。

機會總是留給又準備的人的,1947年,他不僅考入了哈爾濱文藝家協會文工團,還參演了該團的第一個話劇《血淚仇》。

次年,他又在話劇《俄羅斯問題》中飾演了麥克菲森,由於他卓越的表現,因而在1951年時,獲得了機會,對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理論進行了系統的學習和訓練。

在話劇《曙光照耀莫斯科》中,他憑藉飾演的黨委書記庫列賓,還獲得了東北地區話劇匯演優秀表演獎。

此後,他一直活躍在話劇的舞臺上,出演了《日出》中的李石清,《李闖王》中的李巖,《第一次打擊》中的季米特洛夫,《第二個春天》中的馮濤。

他不僅站在舞臺上表演,他還提筆自己進行了話劇《海邊青松》的創作,而該劇由遼寧人民藝術劇院進行排演,並成為了保留劇目。

有才華的人,總會獲得彰顯才華的舞臺,1960年時,他便獲得了機會,迎來了自己生命裡最重要的一部電影《甲午風雲》。

李默然在回憶這個經典角色時,曾不止一次的感慨:鄧世昌是我撿來的。當初進《甲午風雲》劇組,他完全是聽從組織的安排,並不知道自己要演什麼角色就上了火車到了長影廠。

結果當時他見到的兩人,一個是《甲午風雲》的導演林農,一個便是著名攝影師王起民,結果王起民一見他就向林農大喊:你還找什麼鄧世昌,這不就是嘛!

其實當時林農是打算讓李默然演李鴻章的,但在聽完李默然朗誦的《滿江紅》後,便覺得他是鄧世昌最合適的人選了。

於是就這樣李默然就陰差陽錯的成為了鄧世昌的飾演者,而當時有些匪夷所思的李默然還問道:一個滿臉疙瘩的人怎麼能演民族英雄?

林導演的回答也十分經典:臉上沒有疙瘩的人才不是英雄。李默然果然沒負眾望,簡直演活了鄧世昌。

李默然身上大義凜然的正氣和角色一脈相承,而有著多年表演經驗的他,又下了苦功,花費了大量的時間揣摩這個角色,巧妙的通過一些眼神和動作來精準傳達角色的情緒。

《甲午風雲》是他拍攝的第一部影片,但卻讓他得以一炮而紅,他不僅生動形象的將鄧世昌民族英雄的風骨展現的淋漓盡致,特別是最後那句經典臺詞:開足馬力,撞沉吉野!

讓他飾演的鄧世昌成為了中國銀幕上別具一格的&34;標本,他犧牲前,雙眼怒視前方,彰顯著大無畏的精神,讓他句臺詞,久久縈繞在觀眾的耳邊無法消散。

這部影片群星雲集,聽他們在劇中的精彩飆戲,簡直是一席視覺盛宴,而戰爭的場面在劇中也是非常宏大壯觀的,十分震撼人心。

在劇中還有十分經典的一幕,那就是鄧世昌在屋裡彈《十面埋伏》,而屋外將士們側耳傾聽,激昂急促的琵琶弦音裡,分明是鄧世昌無法向外人說的憤懣與痛苦。

讓我們仿佛看到了鄧世昌內心的掙扎和苦悶,在銀幕上這是一部不朽之作,但影片的藝術效果,他與史實也是有一定出入的。

影片的成功,讓其一舉斬獲了最佳故事片,最佳導演等多個大獎,可是由於各種原因1962年前夕,這一屆百花獎在頒獎前夕臨時撤銷,而他也與大獎擦肩而過了……

後來,他還出演了《熊跡》、《花園街5號》等多部經典的影片,他的事業風生水起,婚姻也美滿幸福,1950年時與前遼寧省歌舞劇團作曲兼指揮,副團長龍潮結婚,生下了3個子女。

他的長子李龍吟、孫子李唫都是戲劇人,而且成績斐然,可是這位85歲的老藝術家,卻在2012年時,因突發心臟病而不幸離世了,令人悲傷不已。

不過,不管時間怎麼流走,他是觀眾心中永遠的鄧世昌!

相關焦點

  • 《甲午風雲》故事,追不上的吉野,不存在的魚雷,冤屈的劉步蟾
    甲午風雲》。關於《甲午風雲》,要說的故事也有很多。甲午風雲》的主要演員和拍攝軼事飾演鄧世昌的是李默然,這也是李默然參演的第一部電影,之前他一直是話劇演員,通過該片他留下了鄧世昌這個影響了他一輩子的熒幕形象。
  • 李默然:窮苦出身,撿漏「鄧世昌」爆紅,為何因一則廣告飽受爭議
    每次聽他的朗讀都會被他飽滿的感情的吸引,在這深深的吸引中,仿佛能夠置身故事當中,這位總能帶給別人深深震撼的老人家,他就是李默然!說起李默然,大家不光耳邊會迴響起他鏗鏘有力的朗讀,腦海中還會回想起他飾演的《甲午風雲》中的鄧世昌。
  • 1962年的這部戰爭片:李默然演活鄧世昌,獲得百花獎卻被撤銷
    1962年,由林農導演的《甲午風雲》首次將甲午戰爭搬上大銀幕,片中宏大的海戰場面以及演員的表演,至今回顧仍讓人覺得震撼。以這個標準看,《甲午風雲》算得上是那個年代的「古裝大片」,尤其是氣勢恢宏的海戰場面,對於當時的電影觀眾來說絕對是一場「視聽盛宴」。
  • 李默然葬禮,「兒子」李金鬥惋惜,「容嬤嬤」哭成淚人
    1962年在影片《甲午風雲》中成功地創造了愛國將領「鄧世昌」的形象,贏得廣泛聲譽。後又在影片《兵臨城下》中飾演東北民主聯軍姜部長。「文化大革命」後參加拍攝《檢察官》等影片,並曾主演電視劇《喬廠長上任記》。
  • 《紀念中國話劇110周年李默然戲劇生涯展》
    有一名觀眾,是電影和戲劇海報收集者,他收藏了李默然參加演出的電影《熊跡》、《走在戰爭前面》、《甲午風雲》、《兵臨城下》的海報,難得的是,他收藏的這些海報,都有李默然的親筆籤字。他對展覽的組織者說:「這些都是我親自找到李默然老師籤的字。李老師是個特別謙和的人。我找到他時,他總是表揚我,說我熱愛藝術,有想法。還給我寫過信,幫我推薦別的藝術家在有關的海報上簽字。」
  • 曾手繪電影《甲午風雲》的海報大師廖炯模病逝 享年88歲
    在廖炯模創作的海報中,最有影響力和號召力的當推《甲午風雲》和《劉三姐》。廖炯模在創作《甲午風雲》海報時,別出心裁地採用版畫的創作手法,畫面上,艦長鄧世昌在咆哮的大海上,硝煙瀰漫的戰火中,威武不屈,緊握雙拳,雙眼炯炯有神,怒視前方,成功地再現了鄧世昌死與日寇共存亡的英雄氣概。此幅海報立體感強,藝術衝擊力、感染力大。
  • 實拍甲午英雄鄧世昌遺物:海軍服裝顯樸素,出鞘的佩刀依舊鋒利!
    實拍甲午英雄鄧世昌遺物:海軍服裝顯樸素,出鞘的佩刀依舊鋒利!鄧世昌是我國最早的一批海軍軍官,那個時候的他是北洋艦隊中「致遠」號的艦長,最為一名愛國人士,最終為國家犧牲了自己。圖中這個是甲午英雄鄧世昌的真實照,正氣凜然。
  • 國內原創海戰手遊 甲午風雲
    公元1894年9月17日,歲在甲午。在黃海大東溝海域,號稱遠東第一的大清北洋水師和日本帝國聯合艦隊進行了一場激烈的海戰,這場戰爭也成為中日兩國其後百年國運的分界……    《甲午風雲》在手機上再現了百多年前的這場戰爭,從雙方軍艦的噸位、航速、武器配置,到雙方接戰時的陣型排列,都是根據史料設定的,一個個鮮活的人物:丁汝昌、劉步蟾、鄧世昌,日方的伊東佑亨、
  • 甲午海戰,鄧世昌本能全身而退,為何主動撞擊敵艦,真相讓人落淚
    當時其還屬於大清的藩屬國,也是因為日軍侵略朝鮮,最終導致了1894年甲午中日海戰的爆發。 甲午海戰爆發之時,我國其實是有正規的近代海軍的。60年代開始,以李鴻章為首的洋務派建立了北洋水師,我國第一個近代化海軍艦隊,理論上其實是可以和日軍一較高下的。
  • 鮮血的祭奠 ——電影《甲午.大海戰》觀後有感
    因為弟弟是海軍的關係,偶爾一次看了電影《甲午.大海戰》那一刻,他們的名字,身影就好像浮現在腦海裡,雖然是跨越一百多年的追溯,卻是不老的生命。1894甲午大海戰,也許,只是為了某些人,某些精神,讓我難以忘懷。鄧世昌,廣州番禺人,史稱「中華民族近代史第一英雄」。性格剛烈而內心細微,自幼學習海軍、精通英文,天文地理、文武並熟,多次赴歐洲購艦親駕回國。
  • 電影《甲午風雲》的虛構與真實(上)
    20世紀60年代,長春電影製片廠拍攝了一部以甲午海戰為題材的歷史影片《甲午風雲》,這部優秀的電影作品生動地展現了甲午戰爭中豐島海戰和黃海海戰波瀾壯闊的歷史場景
  • 電影: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戰
    鄧世昌前來報考,得劉步蟾兄妹相助,一鳴驚人。1877年,鄧世昌送同學們赴英國皇家海軍學院深造。4年之後,鄧世昌代表朝廷迎接同學凱旋。他在倫敦街頭偶遇劉步蟾妹妹,並教訓了挑釁的洋人。畢業會上,鄧世昌、劉步蟾與伊東佑亨、東鄉平八郎的對話,為日後兩國海上交鋒埋下伏筆。李鴻章組建北洋水師,向光緒帝啟奏向英國定製的鐵甲艦,得到了慈禧太后準奏。
  • 【揭秘】鄧世昌到底是英雄還是「莽夫」?
    諮詢微信:dx474830549義不獨生,甲午名留撞沉「吉野」!鄧世昌誓與軍艦共存亡!1894年9月17日甲午大東溝海戰中,鄧世昌指揮「致遠」艦與日艦奮勇作戰,在致遠艦多處受傷、船身傾斜、彈藥斷絕的情況下,毅然駕艦全速撞向日本主力艦「吉野」號,決意與敵同歸於盡,不幸被敵艦擊中沉沒。
  • 歷史上的今天丨致遠艦打撈後揭開了百年疑惑,鄧世昌並非要撞船?
    公元1894年,甲午海戰,鄧世昌英勇殉國4. 公元1905年,慈禧派五大臣出國考察5. 公元1926年,馮玉祥五原誓師6. 公元1945年,愛國作家鬱達夫被日本憲兵殺害7. 公元1949年,楊虎城被蔣介石秘密殺害8.
  • 鄧世昌在甲午海戰中壯烈殉國,他有子孫後代嗎?都在做些什麼
    1894年,甲午海戰中,北洋艦隊致遠艦艦長鄧世昌壯烈犧牲,光緒皇帝得知以後,為他寫下了這副輓聯。鄧世昌作為中國最早的一批海軍軍官,用自己的性命報效祖國,成為了後世我輩瞻仰的大英雄。只可恨清朝末年海軍裝備落後,否則這樣的英雄不會白白犧牲。
  • 海疆網友實地走訪還原甲午海戰真實英雄
    導讀:隨著致遠艦被發現,中日甲午海戰必將再次引發各方關注。在此,本網首先推薦海疆在線網友泰哥的一篇文章。文章解答了關於甲午海戰的四個問題:一、為何在打撈致遠艦時,發現艦身已經殘缺不全?二、鄧世昌的墓地在哪裡?他的遺骸是如何被發現的?三、為何北洋水師在與日本聯合艦隊的決戰中,未能擊沉日本一艘軍艦?四、鄧世昌帶寵物上艦是其精神萎靡、戰鬥力低下的表現嗎?
  • 《甲午大海戰》影評
    這部電影是以甲午中日戰爭為故事藍本描述的,再現了距今120年的戰爭歷史畫面。影片的主角是北洋艦隊的鄧世昌,以他童年的畫面展開劇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