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航船世家與北洋水師黃海海戰

2020-12-23 澎湃新聞

原創 盧銘安 上海老底子

上海航船世家

與北洋水師黃海海戰

盧銘安

今年7月25日是甲午風雲中的「黃海海戰」126周年紀念日,筆者用自己所知的,有說服力的事實,以與此有關聯的普通人角度頌揚這場雖敗猶榮的海戰 ,當然此榮光是北洋水師的絕大部份的參戰人員,尤其是那些戰死沙場和舉槍自盡的將官,他們的擔當不僅體現了中國人的忠誠愛國精神,也是責任者為崇高榮譽不受辱侮的寧死不屈高貴品德。

�� 【中日甲午戰爭,「黃海海戰」中的北洋艦隊迎戰之隊形】

這要從1962年國際電影院首輪放映「甲午風雲」電影,和上海的二戶普通又不平凡的航海世家說起,原居住國際電影院一牆之隔的海寧路348弄恆善裡13號陳家(廣東三水人),和筆者盧家(廣東番禺人,原住上海百官街少年宮對面)至少是四代世家,兩家從事航海事業也有四代人,伴隨著他們行船的百年歷史,中國大地天翻地覆的巨變,在風雨浪濤的航程中,歷經了甲午戰爭(本文主題),宜昌大撤退一一東方的敦刻爾克,民生輪船起義北歸,荒唐的十年和改革開放初期的堅辛時代(將另文撰稿),譜寫了值得自傲的人生經歷。

��【電影「甲午風雲」致遠艦艦長鄧世昌】

當年,「甲午風雲」主角鄧世昌的扮演者李默然精湛的演技不僅徵服了全國觀眾,而且鄧世昌的光輝的愛國主義形象顛覆了人們舊有的常識觀,也讓我(剛讀初中)腦海中對「舊社會」的一切都不是東西的固有價值觀徹底崩潰,那時候,整個環境都瀰漫著解放前官員(雅稱公務員)均為欺壓百姓的壞人, 清朝的軍人更是腐敗透頂的賣國賊和軟蛋等等情緒中,尤其是家中長輩很少會提起祖輩解放前曾經的職業,其先見之明在以後的歲月中得到了今人辛酸的證實。然而鄧世昌,北洋水師和鎮遠諸艦等事跡還是與我由此產生了火花,無論何時何地一直關注著中國航海事業的發展,這也貫穿了本人整個生涯軌跡。

��【廣東三水陳家詞宗的家鄉父老為近代中國海軍鐵甲艦總管輪陳有恬立的紀念碑,光緒旨賞軍功藍翎五品頂戴。站立者是本人「契弟」陳志新(陳有恬孫子)】

廣東三水陳氏宗詞廣場上的紀念碑林中,左一碑上雕書「旨賞軍功五品藍翎頂戴」,受聖旨宣賞者是陳有恬。那年中日黃海之戰時,他恰好回鄉省親,沒有趕上世界上第一次鐵甲艦海上大戰而遺憾終生,錯過了一場為國為民而留名青史的機遇。原身邊的(北洋水師)同僚鄉親紛紛為國捐軀,面對這一刻骨銘心的打擊,陳有恬繼續服役,並升任江蘇省海軍「提標補」。民國時期晉升上校軍銜,榮獲多枚金勳章,退役前擔任了渤海艦隊軍需官。一生服務兩朝海軍,中國近代海軍參於者和歷史見證人。

筆者述:

1956年,本人六歲時,認陳有恬的小兒陳思矩為乾爹(廣東人稱契爹),我們全家稱他為十一叔,也住在恆善裡,畢業於上海聖芳濟書院,是南京路上最著名的王開照像館專職英語翻譯,還是集郵大咖中的佼佼者,很少有人能完整地看到過他的珍品郵票,次年契爺中年得子,對我就另眼相待,記得有一次,他取出幾本集郵簿,裡面插滿清末民國初年的小方塊郵票,娓娓道來這些郵票的來歷和價值,也見過其父穿著大清水師軍官制服照,我才知他的父親(陳有恬)是清朝北洋水師的總管輪(輪機長)。多年後,筆者父親無意中也提到陳家此軼事,遺憾的是這些有價值的郵票和像片文革後已不知去向。

��【陳氏宗祠的家譜】

下述《鎮遠號鐵甲艦的故事》文章曾刊登在《航海》雜誌1982年第六期,是筆者基於日本《世界艦船》雜誌二篇日文編譯而成,據我所知82年之前和目前中文媒體未有詳盡報導,現回爐分享眾人,並作一補充,讓大家用另一角度體會到一百多年前,北洋水師官兵的萬丈豪情。全文如下:

�� 【當年圖書館無與該文匹配的圖片,只能繪圖製作】

在「中日甲午戰爭」之前,清朝政府為了加強海防,抵禦列強的侵略,向德國的克虜伯財團訂造了四艘鐵甲艦,其中有一艘就是有著悲壯而心酸歷史的「鎮遠「號鐵甲艦。

01

鐵甲艦「鎮遠」號

鎮遠號和北洋艦隊旗艦「定遠」號兩艘裝甲戰列艦,是北洋艦隊的主力,其艦體裝甲之厚與火炮之利都是當時遠東其他國家海軍無法相比的。

「鎮遠」號的排水量為7335噸,軸馬力達600匹,航速14.5節,裝甲材料是採用合金鋼,艦體中部裝甲厚356~25釐米,炮塔裝甲厚度為305釐米,艦橋裝甲厚度為20釐米,艦上裝有十二英寸巨炮4門,六英寸舷炮4門,47毫機關10門,37毫米機關炮2門,還有魚雷發射管3門,動力推進裝置包括8臺蒸汽鍋爐和2臺橫臥式3缸2聯型往復蒸汽主機。

1881年,「鎮遠」號在德國史德欽富爾坎造船廠下水,1885年「鎮遠」號和「定遠」號陸續被接回國,其他訂造的軍艦也全部接回。1888年清朝政府將舊式的北洋水師改編為我國第一支新式海軍。

相比之下,當時的日本軍艦則大都是2000噸左右的「帆——蒸汽機」的舊式軍艦。就在此時,由北洋艦隊提督丁汝昌率領的、以「鎮遠」與「定遠」為中堅力量的北洋艦隊赴日訪問,這在日本激起了軒然大波,為對外擴張的日本軍國主義政府擴建海軍力量找到了藉口。

��【鐵甲艦「鎮遠」號全貌】

02

所謂的「鎮遠」號騷亂事件

1886年8月1日,以旗艦「定遠號為首的北洋海軍的遠航艦隊率領鐵甲艦「鎮遠」號、巡洋艦「濟遠」號(2300噸航速15節)、炮艦「威遠」號(130噸航速12節)共四艘軍艦,威風凜凜地駛進了日本的長崎港。海岸邊站滿了看熱鬧的市民。這在當時的長崎可以說是盛況空前了。由於當時中日之間關係甚為複雜,所以觀眾中驚嘆、惋惜、羨慕、不平等情緒均有之。

艦船入港停泊之後,有一部分北洋水兵登岸觀光。當時北洋海軍的官兵對日本佔領琉球和對臺灣的侵略是記憶猶新的。反之,長崎市某些市民由於受日本軍國主義宣傳的影響,雙方相互之間情緒相當對立,於是麻煩事接踵而來,某些水兵因為紀律鬆弛,酗酒鬧事,結果終於釀成一場不幸的災禍—一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所謂「鎮遠號騷亂事件」。

事件的導火線是在8月13日點燃的,那一天,有幾名「鎮遠」號的水兵在長崎市花街的丸山町一家酒店喝酒,因為一些小事,加之語言不通,與當地居民在店裡爭執起來,騷亂便這樣開始了,事發之後,日本警察聞訊趕來,不分青紅皂白,當即抓走了一名水兵,其他水兵不得不跑掉。不久之後,便有數名水兵包圍了警察所,要求釋放抓的水兵,由於達不到目的便準備離去,可是就在此時,一位警官在水兵群中發現了剛才曾在酒店呆過的一名水兵。於是馬上要強行逮捕他。結果該水兵也只好拔刀自衛,於是雙方混戰一場,應援警察趕到,捕捉這名水兵,並隨即引渡給長崎的中國領事館。根據中國領事的要求這位身已受傷的水兵被送進一家醫院急救。隨後中國領事便與長崎縣知事進行談判。

但是,事件並未因此而平息。次日,又有幾百名水兵在南京街遊玩,與路過此地的一名警官發生衝突,一些日本歹徒從中搗亂,促使許多當地居民參加毆鬥,於是在丸山街發生大血戰,附近的醫院裡馬上就擠滿了從「戰場」上退下的傷員。武鬥的結果是:中國水兵由於受到人數眾多的警察和市民的兩路夾擊,被打死1人,打死4名和打傷50餘名。日方損失是:警察死去1人,傷30人,市民受傷多人。

雙方得訊之後,北洋艦隊曾準備向長崎市發炮射擊,但未得到提督丁汝昌的許可。日本一側,市民們也要求附近的熊本要塞的駐軍司令派兵相助,也未獲長崎縣知事的同意。如果這兩件事中有一件事成為事實,那麼很有可能中日戰爭在那時便開始了,歷史也就會重寫。事情既巳發展至此,已經不是中國領事與縣知事所能解決的了,於是兩國政府各自任命大員,在長崎舉行會談。

1887年2月8日,日方代表外務相井上馨和中方代表欽差大臣徐承視發表了一份聯合聲明,沒有指謫任何一方,只是商定:雙方對於對方的死傷者各發給撫恤金,事件才告平息。

��【船塢中的「鎮遠」號,配置了壯實銳力的撞擊敵艦的衝角艏】

03

英勇戰鬥的「鎮遠」號

在長崎發生騷亂事件時,已制定了侵佔朝鮮和中國計劃的日本當局,鑑於本身軍事力量的不足和海軍艦艇的陳舊,不敢冒險發動戰爭。然而,日本海軍卻乘機大力擴充兵力,在短時期添建了巡洋艦「浪速」號、「高千穗」號(3708噸、航速18節);4278噸排水量17節航速的炮艦三艘,甚至在小軍艦上裝備了與艦體極不相稱的大口徑火炮。為消滅北洋艦隊作了充分的準備。

事隔八年之後,即1894年的5月,朝鮮爆發了東學黨領導的農民起義,日本政府當即派兵侵略朝鮮,佔據了從仁川到漢城一帶的戰略要地,蓄意對中國發動侵略戰爭,清朝政府從自身利益出發,決定備戰阻止日本的武裝侵略,於是爆發了近代史上有名的「中日甲午之戰」。

7月25日,凌晨,日本海軍不宣而戰。在牙山口外的海面上,突然襲擊我國自朝返回的「濟遠」和「廣乙」兩艘護航軍艦,正式挑起侵略中國的戰爭。隨後在9月17日的中午,中日兩國艦隊的主力終於在黃海上大決戰。在這舉足輕重的一仗中,北洋艦隊中最為出色的軍艦是「鎮遠」號。她的管帶(艦長)林泰曾是北洋海軍中優秀指揮官,是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的左右手。每次率艦訪問日本時,總是仔細了解日本海軍的實力,在開戰之前,曾向上司提出過不少海上作戰的正確見解,但都未被接受。然而「鎮遠」號的全體官兵在他的指揮下,浴血奮戰,在艦身中彈多處,大火蔓延仍一邊掩護著受重傷的旗艦「定遠」號,一邊還用十二英時的巨炮猛轟敵軍旗艦「松島」號的炮塔,命中的炮彈使「松島」號彈藥爆炸,艦上熊熊烈火,日軍死傷達一百餘人,差一點被擊沉海底。

當「松島」號被「鎮遠」號打的完全喪失戰鬥力時, 」靖遠」號巡洋艦主動升起北洋艦隊艦旗集隊,戰場上的其他各艦紛紛向「靖遠」號靠攏,繼續與日本侵略者血戰,終於粉碎了日軍「聚殲清艦於黃海中」的狂妄計劃,迫日本艦隊掩護著「松島」號首先退出戰場。「鎮遠」號也掩護著受傷的「定遠」號返回威海衛軍港。

��【後人為「鎮遠」號在黃海海戰衝鋒陷陣而繪製的記念畫】

在撒回威海衛後,北洋艦隊已不作進擊的準備,只是在港口內作一些防禦設施以防備日方魚雷艇的襲擊。只有「鎮遠」號還能夠與眾不同地時常出海巡弋。

同年12月18日,該艦在出海巡弋後返航時,由於躲避港口內敷設的水雷不幸誤觸暗礁,撞壞了艦底,裂口長達十米。因為在威海衛沒有船塢可進,從上海江南製造局派來的工匠也無濟於事,這艘得不到完善修理的北洋艦隊主力艦終於喪失了戰鬥力,管帶林泰曾憂憤異常,留下請罪的遺書,服毒自盡。

由於北洋大臣李鴻章下了「保船制敵」的命令,以及在北洋艦隊失去了堅船名將之後,造成了北洋艦隊坐守待斃的局面。隨著旗艦「定遠」號等4艘戰艦被日方魚雷艇擊沉,1895年2月12日,北洋艦隊顧問浩威假託丁汝昌的名義向日軍投降,結果「鎮遠」號被日方繳獲。立即送至日軍佔領的旅順口軍港緊急修理,修復後,於1895年月4日離開旅順,28日被掠到日本軍港橫須賀。此後,「鎮遠」號被編入日本艦隊,作為二等戰列艦在十年後的日俄戰爭中參加作戰,不過她的艦齡已老,只能在第二線上服役。

1911年4月1日,「鎮遠」號退出日本海軍,從而結束了她歷時三十年之久的戰艦生涯。從鐵甲艦「鎮遠」號的悲壯悽涼的歷史中可以看到清朝北洋海軍的縮影。就當時中日雙方海軍的實力而言,不分上下,中國進行的又是反侵略的正義戰爭,士兵英勇作戰,不少愛國將領堅貞不屈,全國人民又一致支持。然而,這時的清政府已腐敗透頂,使北洋海軍打了一場不該失敗的海戰,從而也宣告了洋務派「新政」的徹底破產。

��【北洋水師旗艦「定遠」號突現其衝角艏,證實了艦隊司令官乘坐的旗艦在必要時,也會衝撞敵艦】

在船塢中的北洋水師旗艦鐵甲艦「定遠」號的衝角艏(見上圖)清晰可見,包括「鎮遠」「致遠」號在內的所有大艦都有衝角艏,所以在甲午海戰中,鄧世昌管帶(艦長)下令「致遠」號衝撞日本海軍吉野號,既是當時的常規戰術,也是千鈞一髮之際所採取的果斷措施。這一舉措證實了北洋水師官兵早就有著衝撞敵艦同歸於盡的大無畏精神。

「定遠」、「鎮遠」屬同級艦,在西方又被稱為「薩克森」改進型軍艦,鐵甲艦在當時海軍中的地位相當今天的航空母艦,二艦當時堪稱「亞洲第一巨艦」。「致遠」號是裝甲巡洋艦也是大艦。

��【從小就讀水師學堂的海軍軍官,將會在未來的海戰中的表現是無可挑剔】

1960年,由福建師範大學圖書館館長金雲銘教授發現收集到《盧氏甲午前後雑記》。該手稿為當年北洋水師「廣甲」艦管輪(輪機長)盧毓英親筆所撰,盧氏手稿內容起於光緒九年 (1883年),至於光緒廿五年 (1899年),親歷了黃海海戰、威海衛保衛戰,以及北洋艦隊最後的覆沒過程。盧為當年親歷戰火者,其記述情況甚詳,是不可多得之甲午海戰原始資料。此稿為作者記事手稿,其中記敘了牙山、大東溝之戰((即黃海海戰)始末。唯一現存的親歷海戰的手稿。

現在知道族人盧氏信息極為有限:福州市人,生卒年不詳,1883年在船政後學堂第四屆管輪班學習,1889年畢業往南北洋實習。1891年由張之洞調赴廣東黃埔水師學堂管輪班深造,翌年奉派廣甲艦。甲午戰爭期間任廣甲艦管輪、定遠艦督船、雷艇大管輪等職,親歷了黃海海戰、威海衛保衛戰,以及北洋艦隊最後的覆沒過程。甲午戰後,被解職。1898年初,清廷重建海軍,盧毓英先後擔任水師營代理測繪委員、測繪委員、翻譯委員等職。

筆者摘錄族人盧毓英記載北洋水師主要將領殉國細節的幾段文字,以示當年黃海之戰幾位將領的大家風範。

��【盧氏手稿的原稿本】

盧毓英手稿記述致遠艦戰鬥以及鄧世昌蹈海殉國的細節。他所在的廣甲艦當時就在「致遠」號後面,所以看得很清楚:

酣戰之頃,忽有倭艦名「吉野」者橫衝我軍而入,自南而北。「致遠」力前追擊之,不能中其要害,反為其魚雷所中,船忽欹側,不一分鐘已底兒朝天,全軍覆沒。久之,猶見其兩輪旋轉不已。「致遠」管帶鄧世昌以袖蒙面,蹈海殉難。

鄧世昌(1849年10月4日-1894年9月17日),漢族,字正卿,廣東番禺縣龍導尾鄉(現為廣州市海珠區)人,清末北洋水師名將,中國最早的一批海軍軍官中的一個,清朝北洋艦隊中「致遠」號巡洋艦管帶(艦長)。他有強烈的愛國心,常對士兵們說::「人誰不死,但願死得其所爾!」清廷冊封鄧世昌為諡壯節公,追封太子少保銜。光緒帝輓聯如此寫道: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時年45歲。

為紀念鄧世昌的偉大犧牲,人們創作了《甲午風雲》《英雄鄧世昌》《甲午大海戰》等多部文學影視藝術作品。

��【民族英雄「致遠」號裝甲巡洋艦艦長鄧世昌】

盧毓英手稿記述「定遠」號鐵甲艦艦長劉步蟾與艦共存亡豪邁氣概。據目睹其死的盧毓英稱:

(至正月)十六日午後,劉(步蟾)來餘住處,沈君幼颿適至座,無意中寫及『千古艱難惟一死』之句,劉見之,微笑推案而起,續曰:『傷心豈獨息夫人!』念畢遂出。是晚即服阿芙蓉。

文中「沈君幼颿」當時是定遠艦的槍炮大副沈壽堃,是劉步蟾的手下。此前幾日,定遠遭遇日本魚雷偷襲,受重傷。1895年2月10日,丁汝昌下令用將定遠炸毀。劉步蟾就是在這天午後來到盧毓英的住處。

劉步蟾(1852年一1895年2月10日)字子香,漢族,出生於福建侯官(今福州市)。畢業於福建船政學堂。1875年被送往英國學習槍炮、水雷等技。回國後,由李鴻章推薦,升遊擊,會辦北洋草房,協助制定海軍軍制、營規。1882年赴德國購領船艦,任北洋水師右翼總兵。1894年中日戰起,黃海戰役中丁汝昌受傷,他代為督戰指揮,鏖戰三時許,多次擊中敵艦。次年,為威海衛海戰中因恐重傷的「定遠」號將來落入敵手,丁汝昌、劉步蟾於正月十六日下令,將「定遠」艦炸散。當夜,劉步蟾追隨自己的愛艦,自殺殉國。實踐了生前"苟喪艦,必自裁"的誓言。時年43歲。

��【北洋水師副司令官劉歩蟾】

盧毓英手稿記述楊用霖更加詳實:

「鎮遠』管帶、護理北洋左翼總兵楊用霖,於籤字畫押之後,便假回船,不動聲色。將其侍人遣出,端坐於官艙,自飲手槍,灌腦而卒。「其船諸將忽聞官艙有聲如雷,急入視之,見其獨坐椅上,垂首至胸。前視之,已亡矣。血穿鼻孔而出,滴落胸襟,手內手槍猶拴而不釋。勇哉!楊公;偉哉!楊公。可以千古矣!」

楊用霖(1854-1895),字雨臣,福建閩縣人,清代海軍將領。1894年11月,「鎮遠」巡海回威海,艦底觸礁進水,管帶林泰曾憂憤自殺。楊用霖升護理左翼總兵兼署鎮遠管帶。當時旅順已經失陷,「鎮遠」無法進塢修理,楊用霖帶領人員想盡辦法,日夜趕修,終於將艦底補好。次年2月11日,丁汝昌和劉步蟾先後自殺。北洋水師威海營務處提調牛昶昞等,推舉楊用霖出面與日軍接洽投降。楊用霖嚴詞拒絕,回艙後口吟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絕命詩,用手槍從口內自擊殉國。朝廷嘉其忠烈,予優恤賞銀治喪,增提督銜,給騎都尉兼一雲騎尉世職。時年41歲。

�� 【北洋水師副司令官楊用霖】

人物簡述:

林泰曾(1851—1894.11.16),字凱仕,祖父林霈霖,系林則徐胞弟孫子,故林泰曾稱福建船政大臣、林則徐的女婿沈葆楨為姑丈。1867年考入福建船政學堂,學習船舶駕駛。1874年任建威號大副。次年隨福建船政學堂總教習日意格赴歐遊歷,入英國海軍實習,1879年回國,獲升任遊擊。1880年調入北洋水師,先任鎮西艦管帶,1886年改任「鎮遠」鐵甲艦管帶。1888年北洋海軍成軍,林泰曾為左翼總兵,加提督銜。

八月十八日,中日兩國海軍主力在鴨綠江口大東溝附近海面遭展開了激戰。臨戰前,林泰曾下令卸除艦上的舢板,以示「艦存與存,艦亡與亡」。海戰自中午12時50分打響,林泰曾指揮「鎮遠」沉著應戰,即使在「鎮遠」致傷上千處,但仍一面救火,一面抵敵。由於「鎮遠」與「定遠」配合默契,最終頂住了5艘日艦的圍攻,並將日本旗艦「松島」擊成重傷,完全喪失了指揮和戰鬥能力。下午5時30分,日本艦隊首先撤離戰場,海戰結束。戰後論功,林泰曾被賞換霍伽助巴圖魯勇名。

不幸,十月十七日凌晨,艦隊在進入威海港時,「鎮遠」不慎擦傷,隨採取緊急損管措施,但已不堪出海任戰。林泰曾以戰局方棘時損傷巨艦,極為憂憤自責,遂於十九日卯刻服毒,辰刻身亡,時年44歲。

�� 【北洋水師副司令官兼「鎮遠」號鐵甲艦艦長林泰曾】

張文宣,北洋艦隊老闆李鴻章的外甥。1874年,張文宣中武進士。1887年任威海陸軍護軍統領(指揮官),劉公島被日軍圍困,他致電朝廷"劉公島孤懸海中,文宣誓同隊勇先用力,後用命」。此後,日本海陸兩路猛轟劉公島,張文宣率部配合北洋水師發炮抗擊,先後打退日寇八次進攻,當大勢已去時,他遺書舅舅李鴻章:「此次戰事有守一月而不支者,有守數月而不支者,有守半年不支而至死不屈者。相座當付泰西各國觀戰武員評其得失勇怯,不能以成敗論」。遂自裁殉國。

事後,日本聯合艦隊向自殺殉國的北洋水師三名將軍鳴炮致哀。美國《紐約時報》這樣報導:"三名中國海軍將領,北洋艦隊司令丁汝昌將軍、右翼總兵兼『定遠』艦艦長劉步蟾將軍和張將軍,在戰爭中表現出了比他們的同胞更加堅貞的愛國精神和更高尚的民族氣節,他們值得中國人民引為驕傲。"

北洋海軍將領這個特殊群體,包括林泰曾和張文宣倆官宦子弟在生命最後時刻的抉擇與氣概,深透著悲壯和無奈。

��【後人為張文宣將軍作的提筆書寫遺書繪製的紀念畫】

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以後,由於建造海軍耗費巨大,近代中國從此再也沒有軍隊出海了,直到2008年中國海軍護衛索馬利亞才有海外行動。近代中國喪失了本國近海的制海權,北京政府就只能依靠天津大沽炮臺來抵禦海上入侵了,對外戰爭中就一直處於被動狀態。八國聯軍是從天津海岸登陸,日本1937年進攻上海,也是利用軍艦從海上炮擊,還從上海金山海面強行登陸等等從而贏得主動權。

但願日後,國產航母一艘艘下水,中國海軍航母打擊群將出現在傾波萬浬的遠洋上!

此文敬此記念126年前為保衛祖國海疆的先輩們!

盧銘安落筆雪梨 有興趣者可加本人微信號:lumingan96

感謝 部分資料來源網絡。

來源:「盧銘安」的美篇

鳴謝:盧銘安賜稿分享!

盧銘安往事隨想曲文匯

◈乍浦路及周邊區域沿革:影院,麵包店,小書店,東洋廟,基督教堂(下篇)

◈ 乍浦路及周邊區域沿革:中國現代敎育文化法學啟蒙地(中篇)

◈ 乍浦路及周邊區域沿革:新高層和舊公寓並存,消失的文化街和美食街(上篇)

◈ ◈ 還未翻篇的臺海軍劫持中波海運兩艘貨輪始末

◈原(遠東)香港上海滙豐銀行一對銅獅子變遷真相

◈ 現在可以說了一一周總理警示躍進號沉船事件

◈【往事隨想曲】盧銘安:憶北虹,憶許師,憶學友

◈ 【往事隨想曲】盧銘安:公益坊一一「遷」動了多少人的心弦(下集)

◈【往事隨想曲】盧銘安:公益坊一一「遷」動了多少人的心弦(中集)

◈ 【往事隨想曲】盧銘安:公益坊一一「遷」動了多少人的心弦(上集)

◈ 【往事隨想曲】盧銘安:八仙過海奮鬥篇,老三屆待青小心翼翼求知經歷

◈ 【往事隨想曲】盧銘安:1910年上海住宅的上只角在哪裡一◈◈ 【往事隨想曲】盧銘安:老三屆待青艱辛壓抑經歷

◈ ◈ ◈ ◈ ◈ ◈ ◈ ◈ ◈ ◈ ◈ ◈ ◈

上海老底子

每天為儂送上精彩文章一組

打開塵封的記憶,尋覓往昔的歲月

敘上海老底子事

憶上海老底子人

訴上海老底子情

以史明志,以啟未來

原標題:《上海航船世家與北洋水師黃海海戰(作者:盧銘安)》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菊紋與龍旗之戰:淺談北洋水師在黃海海戰中失利的根本原因
    此後日本不宣而戰,先後主動發起了豐島海戰和平壤戰役。8月1日,清朝宣布兩國斷交,中日正式開戰。中日兩國海軍主力在黃海附近爆發了近代最大規模的海戰——黃海海戰。北洋水師在這一戰中遭受重創,當時北洋水師和日本聯合艦隊在實力上並不存在太大的差距,但是結果卻大大超出預料,本文主要從戰略和戰術兩方面來分析北洋水師在黃海海戰中失利的原因所在。
  • 中日甲午海戰中,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是因為北洋官兵貪生怕死嗎?
    一百多年前,一場發生在黃海海域的海戰,決定了兩個國家的命運與興衰。勝利方如願以償的得到臺灣島和大量賠款,一躍成為亞洲最強大的國家。失敗的一方,則從此一蹶不振,成為了列強們瓜分的對象。
  • 拋去政治因素,單從軍事角度分析,甲午海戰北洋水師究竟敗在哪?
    只有一場戰役,是清軍主動出擊,且敗得沒有那麼慘的一場,它就是黃海海戰,也叫大東溝海戰。這場戰役北洋水師損失了五艘軍艦,但日本聯合艦隊雖然也受到重創,但未損失一艘,且黃海制海權從此落入日本手中。由於這場戰役雙方均有12艘軍艦參加,且整體噸位上相差無幾,具備可比性。
  • 甲午海戰中,北洋水師的失敗只是因為假炮彈?別再被影視劇騙了!
    甲午海戰中,北洋水師的失敗只是因為假炮彈?別再被影視劇騙了!在中國的5000年歷史中,晚清時期一定是最黑暗的一段歲月。因為在晚清之前,中國一直都是世界上屈指可數的強國。但是到了晚清,因為政府的腐敗無能,讓泱泱中華淪為列強案板上的魚肉,中國百年之屈辱史正式開始。
  • 甲午海戰,北洋水師全軍覆沒,轉折點是魚雷艇
    甲午一戰,號稱當時「亞洲第一」的北洋水師全軍覆沒,這一清政府斥巨資打造,並且引以為豪的海上軍事力量,恥辱性地退出了歷史舞臺,清政府完全失去了抵禦外侵的能力,內部矛盾也不斷加劇,甲午海戰的失利加速了清王朝的倒塌。
  • 北洋艦隊真的是因為沒有購入吉野號,才落敗於黃海海戰的嗎?
    也正是因為吉野號被日本購入,才讓北洋水師落敗於黃海大海戰。但實際上清日兩國從來都沒有因吉野號的歸屬問題而產生過矛盾,吉野號本就是日本政府向英國造船廠單方面定製的。而清廷當初的購買意向,其實是一艘名為白朗古·恩卡拉達號的巡洋艦。和吉野號一樣,白朗古·恩卡拉達號也是由英國阿姆斯特朗造船廠承建。與吉野號相比,後者則更加先進,武器系統所能夠提供的火力也更加兇猛。
  • 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十大戰艦各有所蹤
    光緒十四年(1888)12月17日,清朝的北洋水師(又稱北洋艦隊、北洋海軍)於山東威海衛的劉公島正式成立,這是一支近代化海軍艦隊,同時也是清朝建立的四支近代海軍中實力最強、規模最大的一支。主要軍艦大小共有25艘,輔助軍艦50艘,運輸船30艘,官兵4000餘人。
  • 126年前的甲午海戰,北洋水師到底輸在哪裡?
    9月17日,在中日甲午海戰126年紀念日這個特殊的日子裡,清朝北洋水師的旗艦定遠艦的水下打撈工作取得重大進展。定遠艦考古隊在廣州打撈局的協助下經過10多小時的奮戰,最終成功將一塊定遠艦鐵甲起吊出水,從而有幸讓世人再次目睹鐵甲的真容。
  • 定遠艦33釐米鐵甲被打撈,北洋水師真正戰敗原因:不是炮彈不足
    1894年9月17日,北洋水師和日本的聯合艦隊在黃海的大東溝相遇,甲午海戰爆發。僅5個小時之後,有亞洲第一、世界第九之稱的北洋水師損失了四艘船艦,退出戰鬥。 北洋水師的主力戰艦定遠艦和鎮遠艦仍然存在,日方的松島號被炮彈擊中喪失了戰鬥力。
  • 作為北洋水師的「一把手」,丁汝昌究竟是不是稱職的艦隊統帥
    ——北洋水師:我是如何壯大的?但得益於此,水師官兵練就了相當紮實的基本功。黃海大戰中,他們僅靠目測及六分儀等簡陋的觀瞄手段,卻打出了19.5%的火炮命中率。而裝備了最新式光學瞄準鏡的日本海軍,命中率卻只有12.5%。
  • 鄧世昌的英雄事跡:北洋水師甲午戰爭之魂
    北洋水師 1880年調北洋水師。同年到英國接「揚威」巡洋艦,回國後任「揚威」管帶。1887年再到英國接「致遠」巡洋艦,任「致遠」管帶,職中軍中副將。是北洋海軍管帶中,唯一一位未曾出洋留學或實習的管帶。1891年李鴻章檢閱北洋海軍,鄧世昌因訓練有功,獲「葛爾薩巴圖魯」勇名。
  • 鄧世昌一句「撞沉吉野」感動世人,北洋水師為何擊不沉一艘日艦?
    黃海海戰為何無法擊沉任何一艘日本軍艦,最直接的原因莫過於火力不夠,甚至略顯開玩笑的說,北洋水師所使用的武器幾乎就是大型拋石機! 上邊這張圖是有關黃海海戰中,日本軍艦的中彈數量和命中炮彈的型號,日方居然能夠精確到每一艘軍艦被擊中的數量和型號是多少,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北洋水師發射過來的炮彈,相當多的一部分是無法爆炸的穿甲彈,因此根據炮彈撞擊軍艦的痕跡,以及留在軍艦內的彈頭,就可以精確判斷出北洋水師的火力情況!
  • 甲午海戰中,清政府戰敗的因素有哪些?北洋艦隊果真不堪一擊嗎?
    上圖——中日甲午戰爭戰場模擬圖一、黃海海戰中北洋艦隊的初期表現黃海海戰是在1894年9月17日,在鴨綠江口大東溝附近的黃海海域上爆發的大規模海上戰鬥而此時來遠與靖遠兩艦在經過整修後也回到了鎮遠和定遠的身邊,這四艘戰艦也依次駛離大東溝海域,黃海海戰至此正式結束。我們可以看到,在第二階段的黃海海戰中,隨著方伯謙的主動撤離,導致軍心渙散,而且北洋水師的陣型也難以維持,這才打破了中日兩軍的均勢局面,導致黃海海戰出現潰敗的結果。
  • 龍旗凋零:大清海軍「北洋水師」是怎麼輸掉甲午大海戰的?
    據史料記載,甲午海戰前,日軍已配備了吉野、高千穗、秋津洲、浪速、松島、千代田、嚴島、橋立等主力戰艦,全套新式自動火炮,炮彈均為黃色炸藥,威力是北洋海軍用的實心彈10倍有餘。而且,日本特務掌握北洋海軍的資料後,特意從德國定製了三艘專門對付鎮遠、定遠的軍艦。
  • 甲午戰爭時,清政府另外三支水師為何按兵不動,不北上救援北洋水師
    在中國近代除了李鴻章創建的北洋水師這一支近代化的海軍,另外還有三支水師,它們分別是廣東水師、福建水師、南洋水師。其中南洋水師實力在甲午戰爭前僅次於北洋水師,主力軍艦十七艘,總噸位兩萬餘噸;廣東水師共有艦艇37艘,總噸位1.1萬噸。在甲午戰爭爆發後,為何這三支水師不立即北上救援參加戰鬥,卻按兵不動?
  • 1886年,北洋水師訪問日本,沒想到為甲午海戰埋下了禍根!
    一些北洋水兵登岸遊覽,卻因為語言不通與店家發生了爭執,日本巡警前來維護治安,結果卻與北洋水兵打了起來,隨後事態進一步擴大。    在8月15日,大批日本巡警和持刀武士與北洋水兵械鬥,北洋水師死了5人,日本巡警死了2人,這件事在歷史上稱為「長崎事件」!
  • 《鐵甲艦上的男人們》總顧問陳悅:這是一部北洋水師版的「士兵突擊」
    在陳悅看來,該劇的故事其實更像是一個北洋海軍版本的「士兵突擊」。順應當下的電視劇創作規則,《鐵甲艦上的男人們》雖然是以北洋海軍和甲午戰爭的歷史作為背景而創作,但並沒有採用近代史正劇的形式。它融入了編劇獨特的視角,通過一群水兵的故事,表現宏大的歷史。這和迄今所有表現北洋海軍、甲午海戰的影視作品的故事形式都有著根本上的不同。
  • 北洋水師實力強大,為何還會在甲午戰爭中慘敗?難道日軍更強大?
    它,就是眾所周知的北洋水師。按理來說,北洋水師的實力曾堪稱東亞第一,理應在對抗外國人發起的侵略戰爭時,輕而易舉地為國爭光。 可實際上,在甲午戰爭爆發後,北洋水師的表現實在讓人感到失望。結果,這場戰爭以北洋水師的慘敗告終。清政府為了儘快平息此事,再次跟侵略者籤訂了喪權辱國的賠償條約。那麼,北洋水師實力不小,為何還會在甲午戰爭中慘敗?只因日軍太強大?
  • 甲午海戰除了鄧世昌還有哪些殉國的將領?
    一百多年前的甲午戰爭,讓我們記住了時任北洋水師提督的丁汝昌和致遠號管帶鄧世昌兩位愛國將領,然當時參與黃海海戰的北洋水師主力艦艇有十二艘,眾多北洋將領亦無畏地加入到反抗日軍侵略的戰爭中最終捨身成仁,時至今日,我們應當記住他們,記住那段屈辱的歷史。
  • 清軍北洋艦隊的主力軍艦合集
    1894年9月17日,黃海大東溝海戰,北洋水師經遠艦遭4艘日艦圍攻戰沉。 4.來遠號裝甲巡洋艦 濟遠艦在甲午戰爭中參加了豐島海戰、黃海海戰和威海衛之戰。豐島海戰中死13人傷40人,黃海海戰中被擊中15彈,死5人傷10人。海戰後管帶方伯謙由於臨陣脫逃被斬,繼任管帶林國祥。1895年2月17日被日軍俘獲。1895年3月16日加入日本海軍,艦長平尾福三郎。1898年3月21日被列為三等海防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