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前,西方列強扶持大清制約沙俄,清朝國力堪比二等列強

2020-12-23 騰訊網

我國擁有著上下5000年之久的歷史,中國自古以來,聲名享譽整個世界。最早的對外施展影響力便是漢朝的絲綢之路。其次是唐朝,唐太宗在位時期,太平昌盛,國家富強,百姓安康幸福,對外國是頻繁交流招商引資。到了宋朝,更是繁榮昌盛,商品流通頻繁,出現了新的貨幣。促進了經濟的發展等等,這都是古代王朝的實力的展現。

本文我們一起來研究一下甲午戰爭前的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是怎樣的?具有怎樣的實力?

甲午前動蕩的清朝

在甲午戰爭前,也發生過許多外國企圖侵略中國的戰爭,例如鴉片戰爭。在鴉片戰爭前中國的發展是十分迅速,經濟實力發達,那時候的清朝還是閉關鎖國,自給自足的經濟。隨後外國列強發現了中國這肥美的"肥肉",於是外國列強就用炮火打開了中國的大門,不斷對中國進行商品輸入,當時有一種商品叫鴉片,是一種抽了會讓人上癮的東西。林則徐不忍心看到百姓被鴉片所折磨,於是進行了虎門銷煙,後來也發動了鴉片戰爭。但這些對於當時外國列強的火器來說,中國的冷兵器對上他們無異於以卵擊石。當時的中國,前後和英國、法國分別進行了戰爭,這對中國的經濟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影響。

而其他的一些西方列強,甚至包括日本,在與清王朝的利益上只存在少量的摩擦,在其他方面也存在爭執,但都沒有上升到戰爭的層面。這是因為外國列強還沒有了解清朝的實力,貿然發起戰爭可能會導致自己國家慘烈的損失,就好比兩個人在打架時不會輕易出手,而是了解了對方的實力之後才決定進攻方式,所以當時的列強對清朝還是抱有幾分敬畏之心的。

動蕩之後的發展

外國列強的火器啟發了清朝的冷兵器,有些思想進步的人,開始發出了

"師夷長技以制夷""自強求富"等口號

,而後又接連發起了許多的運動。

例如最著名的有洋務運動,在《中國近代史》中記載,當時以曾國藩,李鴻章為首的洋務派大力興建工廠、創辦新式學堂、建設海軍等等,當時的英法認為清朝還可以利用,於是為清朝提供了各種武器,同時幫助中國建立了著名的北洋水師。極大地促進了清朝在軍事方面的實力,加上之前的經濟發展,清朝的綜合國力可謂是空前強大,此時的清朝在國際地位上也算得上是二等列強的實力,根本不是我國周圍日本、越南等國家可以比擬了。

外國列強的煽動

咱們先來說一說當時的情況,當時英法列強對清王朝的扶持是為了清朝能夠牽制住沙俄,但清朝強大之後不願意受英法的擺布控制,沒有像英法列強想像的那樣去牽制沙俄,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當時的清朝所發動的洋務運動,最後也只是做做樣子,實際上根本就沒有牽制沙俄的實力,就算是沙俄後來侵佔了伊犁,清廷派出了左宗棠前去平叛,雖說平叛成功了,沙俄的勢力在一定程度上進行打壓,但還是沒能達到英法列強所期望的那樣牽制住沙俄。

看到清朝這麼做,引發列強失望,這也讓清朝的地位有所動搖。恰逢這時日本正在進行明治維新,況且日本和啥兒也有一些矛盾,於是英法便將目光投向了日本,開始對日本提供扶持幫助,這對日本來說是求之不得的。

可是畢竟日本是一個島國,十分弱小,難以打敗沙俄。於是英法開始騙日本去攻打中國,這樣一來,如果日本打敗了中國,說明日本比中國強,具有牽制沙俄的實力;反之,如果日本沒能打敗中國,那麼他們就會繼續支持中國。日本很清楚這是一個機會,也是民族崛起的希望。

甲午戰爭前的局面

在日本還在為甲午戰爭做準備的時候,在國際影響力上,清朝是處在怎麼樣的一個地位呢?那就要看看清朝和哪些國家進行比較了。如果是和英國、法國等這些資本列強國家相比的話,那麼清朝只有靠邊站的份了。但如果是和其他周邊的一些小國家相比的話,例如越南、日本等國家,那清朝不論是在土地面積上還是在經濟實力上都是遠超的,是一個帶頭大哥的形象。

對於列強來說,清朝對於他們來說只是一個獲取利益,將利益最大化的地方而已。所以,即使列強沒有支持清朝,同樣最後也會想方設法把清朝瓜分掉,因此才會想到去支持日本,借日本的手來達到瓜分清朝的目的。雖然那時候的清朝由於受到戰爭的打擊,加上列強的虎視眈眈,在國際上的地位也不斷下降,但它依舊有些許實力,還是有可取的地方的。

參考資料:《中國近代史》

相關焦點

  • 如果甲午戰爭清朝贏了,會成為列強嗎?
    對於甲午戰爭,國人無不痛惜,可以說甲午戰爭是清朝敗得最慘的一次,也為後來的日本侵華埋下伏筆,因為日本正是從這場戰爭中崛起成為列強的。客觀來說,在甲午戰爭以前,清朝依然是遠東地區最強大的國家,沙俄算是歐洲國家,而且主要的重心也在打通歐洲出海口,沙俄侵佔中國領土並沒有用多少武力,而是每次都在中國戰敗後敲詐勒索。
  • 如果在甲午戰爭中大清打敗了日本,接下來的歷史會如何發展?
    同時甲午戰爭的失敗,將會摧毀日本因「明治維新」學習西方成果豐碩、國力大增,而剛剛建立起來的國家、民族、個人的自信心。甲午戰爭的失敗,會壓制日本因「明治維新」國力大增而滋生的擴張主義苗頭,將延長日本自16世紀末「關白」豐臣秀吉兩次侵朝失敗後三百年不敢西望的歷史。
  • 沙俄為何沒有侵佔朝鮮半島?
    就比如近代以來,隨著帝國主義國家的入侵,清朝尚且不能自保,朝鮮半島更是只能任人宰割。西方列強逼迫清朝籤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後,也逼迫朝鮮王朝籤訂了各種各樣的不平等條約。在這些列強之中,有一個國家嗜土如命,對於土地,從不挑食,無論是山地高原,還是荒漠戈壁,統統不嫌棄。這個國家的名字,相信大家已經猜到,它就是沙皇俄國,也叫俄羅斯帝國。
  • 為什麼有人說,清朝之亡,並非亡於辛亥革命,而是甲午戰爭?
    無獨有偶,有人在總結大清滅亡的原因時,也提出了清朝的滅亡,並非亡於辛亥革命,而是亡於甲午戰爭!持此論者認為,甲午戰爭的失敗,標誌著清朝歷時三十餘年的洋務運動的失敗,取得的近代化成果化為烏有,打破了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對民族復興的追求。緊接而來的割地賠款,主權淪喪,便利列強對出資本,掀起瓜分狂潮,標誌著列強侵華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中國的國際地位急劇下降。
  • 走向共和:為什麼甲午戰爭必敗?看看李鴻章用的這些人就明白了!
    楊角風談《走向共和》第36期:眾所周知,中國近代備受西方列強欺凌,但中國從強大走向沒落,真正的轉折點並非是鴉片戰爭,而是甲午中日戰爭。正是由於甲午戰爭的失敗,引發了列強瓜分中國的浪潮,不僅賠了銀子,還搭上了土地,甚至自己的主權。
  • 甲午戰爭幕後贏家英國:不費一兵一卒,卻同樣獲得2億兩白銀賠款
    英國作為當時世界的霸主,被譽為「日不落帝國」,也是列強在遠東地區的直接利益人,英國既是當時大清的主要貿易夥伴,當時英國的貨物有57%出口到大清、進口中有87%的原材料來自大清;同樣也是日本的盟友,日本自從黑船事件之後,就一直從英國進口貨物,這個比重隨著三艘富士級的訂單的軍艦貿易的籤訂也越來越大。
  • 清朝真的是弱不禁風嗎?看清朝當時的國力如何?戰力經濟不容小視
    那麼真實的清朝真的如此不堪一擊嗎?1,清朝的強大令人稱奇。在大清王朝的末期,實際的的掌權人是慈禧太后,她只顧自己的享受,不顧百姓的死活,而此時英法列強已經窺視大清很久了,因此一顆顆炮彈無情的轟開了清朝的緊閉的大門,但是人們不要忘記,清朝當時已經在歷史上屹立了上百年之久,如果大清不夠強大,那麼很早機會被取代了,相反,正是由於大清王朝的強大,才能讓清朝拖延到末代皇帝溥儀的謝幕,而清朝的富有也為自己招來了禍端。
  • 代表西方列強的洋人為何選擇扶持清朝而不是太平天國?
    對於太平天國這個新生政權,西方列強的態度由開始的「嚴守中立」轉變為「協助鎮壓」。之所以洋人的態度會發生如此之大的轉變,根本原因是為了維護他們的在華利益。眾所周知,太平天國的宗教信仰是洪秀全創立的拜上帝教,而拜上帝教是洪秀全模仿和改進了西方基督教所形成的教會組織。因此,當太平天國攻佔南京,建立政權後,在華的西方傳教士們頓時欣喜若狂,他們認為這個由基督教教門兄弟建立的政權,一定比迂腐頑固的清政府更好打交道,他們的傳教活動也必將更加順遂。
  • 清朝當時對外的正式稱謂是什麼?中華?中國?還是大清帝國?
    但是在清王朝的後期,隨著西方列強的入侵,清政府被迫的要和國外進行交流,而且隨著列強入侵步伐的加快,清朝與外界的交流愈發頻繁,一個正式的名字顯得是尤為重要。我們通過清朝籤訂的幾個條約來看看清朝當時對外的稱謂,到底是什麼。
  • 清朝、中國現代版圖的奠基者。十二任帝王名單
    二、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年號崇德皇太極公元1636年在盛京稱帝,改國號為大清,年號為崇德。皇太極在位期間徵服朝鮮,於明作戰削弱大明的國力,為後入入關打好基礎。三、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年號順治福臨在位期間清兵入關,遷都北京。
  • 清朝靠什麼支撐到20世紀初期?這三場勝仗,使西方列強不敢小瞧
    按理來說,清朝在乾隆去世之後,便開始走下坡路了。倒不是因為後來的皇帝昏庸無度,而是外界西方國家發展迅猛,而清政府仍然故步自封,不尋思求變。而19世紀開始後,西方列強用炮火轟開我國國門後,國人才看到這個不可一世的清政府竟驚人的腐朽和無能。 不管是鴉片戰爭,還是第二次鴉片戰爭,包括後來的甲午中日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清政府都是輸得體無完膚,根本沒有還手之力。
  • 清朝在甲午戰前的國際地位如何?亞洲一流強國,日本敬畏的榜樣!
    在鴉片戰爭後到甲午戰爭前的幾十裡,中國發生了三件大事,是體現清朝國力的標誌性事件,大清的國力從中可見一斑。一、清軍收復新疆之戰。1865年(清同治四年),在英國支持和武裝下,,中亞浩罕國阿古柏率兵侵入中國新疆南部,並稱「汗」建國。1871年,俄國乘機出兵佔領新疆伊犁地區,新疆面臨被英俄兩國瓜分的威險。
  • 甲午戰爭:清朝與俄國同敗於日本,結局為何天差地別?如清朝學俄國...
    中日甲午戰爭的失敗及清政府的軟弱示和,對中國的歷史進程產生了極深遠的影響。清政府戰敗後,向日本割地和支付巨額賠款,進一步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程度,給中國人民造成了沉重的負擔。並且,清朝的戰敗,使世界列強進一步認清了清政府的虛弱本質,從此大大小小的帝國主義國家蜂擁而至,掀起了侵略中國的新狂潮,使中國滑向更苦難、悲慘的深淵。
  • 甲午戰爭不該輸,大清原本穩操勝券,各方面「碾壓」日本
    康熙年間,康熙帝平定三藩,統一臺灣,廢除政策,獎勵墾荒,還開放了對外貿易,並且對外貿易一直處於卓越的地位,成為了當時清朝一項重要的經濟產業。而黃河水患的結束,更是使本就蓬勃發展的經濟得到了更大的飛躍。乾隆時期,治理海塘,重視發展商業並給予寬鬆政策。由於生產的發展,國家財政收入也開始逐年提高。
  • 甲午戰爭繼續打,清朝勝算多大?日本籤約時其實很心虛,再打躺贏
    文/商學野在清末的列強侵略戰爭裡,甲午中日戰爭是史學界公認的對晚清影響最大的戰爭,其地位可能在後來的「庚子事變」之上。維新領袖梁啓超曾這樣評論甲午戰爭:「吾國四千年大夢之喚醒,實自甲午戰敗割臺灣、償二百兆始。」
  • 清朝為什麼能支撐到20世紀初期?這三場勝戰。讓西方列強不敢小瞧
    眼看著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兩個國家從清朝得到了大量的賠款,俄國人就想著要乘火打劫,先是以兵力威脅清政府割讓了外東北包括庫頁島在內大廣大土地,後是鼓動中亞的阿古柏分裂新疆,使得剛剛平底太平天國和北方捻軍的大清王朝再次陷入內憂外患之中。
  • 沙俄到底侵佔多少中國故土?試圖把長城以北變成「黃俄羅斯」
    這以後,沙俄多次沿用這個侵略公式,強佔了中國大片領土。 「調停人」:1858年5月20日,英法聯軍攻陷天津大沽炮臺,直逼天津和北京。情急之下,清朝指派桂良等人與英法議和。沙俄代表普提雅廷藉機以「調停人」的身份,軟硬兼施,迫使清朝籤訂了包括賠款、通商特權、領事裁判權等內容的中英、中法、中美、中俄《天津條約》。但天津條約遠沒有讓列強、尤其是沙俄的胃口得到滿足。
  • 《我在大清當皇帝》怎麼提升國力 國力的提升方法分享
    導 讀   我在大清當皇帝安卓版下載 類型:角色扮演 大小:284.2MB 評分:0 標籤: 我在大清當皇帝   立即下載   全文閱讀大約需要5分鐘 在.
  • 清朝276年對外戰爭史,越看越憋屈
    此後朝鮮成為清朝的藩屬國,接受清朝的冊封, 朝鮮斷絕與原宗主國明朝的關係,朝鮮使用的年號由明朝年號改為清朝年號。朝鮮仁祖以其長子李溰、次子李淏赴清朝作人質,朝鮮向清朝朝貢。朝鮮雖然屈服於清朝的統治,但朝鮮人對清朝非常反感,稱呼清朝為「胡虜」。這種敵對的稱呼和態度,在《朝鮮王朝實錄》中比比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