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從1636年開始到1912年結束,在這276年裡,除了對朝戰爭,清朝的對外戰爭絕大部分都是以清政府割地賠款而告終,沒有最慘,只有更慘!
名稱:丁卯之役
時間:1627年
結果:清勝朝敗
影響:朝鮮與後金成為兄弟之國,向後金開市並繳納歲幣
丁卯之役是指1627年(後金天聰元年,明/朝鮮天啟七年,幹支紀年為丁卯年)後金侵略朝鮮的一次戰爭,朝鮮稱之為「丁卯胡亂」或「丁卯虜亂」。後金的主將為阿敏,一路勢如破竹,連下義州、定州、郭山、安州、平壤、黃州、平山諸城,朝鮮國王李倧(朝鮮仁祖)逃往江華島。後金軍至平山時始與朝鮮議和,結成盟誓後撤退。
戰後,朝鮮與後金成為兄弟之國,向後金開市並繳納歲幣。但朝鮮並未因此斷絕與明朝的宗藩關係,以致在九年後發生「丙子之役」。
名稱:丙子之役
時間:1636年
結果:清勝朝敗
影響:朝鮮成為清朝的藩屬國,接受清朝的冊封
丙子虜亂又稱丙子之役指的是1636年至1637年之間,清軍為了攻打明朝解除後顧之憂而發兵朝鮮的一場戰爭。這是後金第二次入侵朝鮮,在韓國史書中又被稱為丙子胡亂。1636年12月2日,大明登萊巡撫袁可立僅僅去世三年,皇太極親自統帥十萬大軍親徵朝鮮。清軍渡江後,揚野戰之長,舍堅城而不攻,長驅而南,僅僅十二天便抵達朝鮮京城下。此後朝鮮成為清朝的藩屬國,接受清朝的冊封, 朝鮮斷絕與原宗主國明朝的關係,朝鮮使用的年號由明朝年號改為清朝年號。朝鮮仁祖以其長子李溰、次子李淏赴清朝作人質,朝鮮向清朝朝貢。朝鮮雖然屈服於清朝的統治,但朝鮮人對清朝非常反感,稱呼清朝為「胡虜」。這種敵對的稱呼和態度,在《朝鮮王朝實錄》中比比皆是。
名稱:雅克薩之戰
時間:1685年-1686年
結果:清勝俄敗
影響:《尼布楚條約》籤訂,讓出大片領土,暫保邊境太平
清康熙二十四年至二十七年(1685年—1688年),中國軍隊為收復領土雅克薩,對入侵的俄軍所進行的兩次圍殲戰。是中國對俄的第一次自衛反擊戰。俄方稱之為1649—1689俄中邊境衝突,朝鮮則稱之為羅禪徵伐。
名稱:清緬戰爭
時間:1765年-1770年
結果:清勝緬敗
影響:慘勝,廢弛軍備為王朝敗亡埋下伏筆
這場戰爭以1762年冬緬甸入侵中國雲南普洱地區,清軍自衛反擊為開端,以1769年11月16日雙方籤訂停戰合約收場。歷時7年,清朝雖然取得了緬甸名義上的臣服,但是並未能獲得戰爭的真正勝利且損失慘重,在乾隆皇帝的「十全武功」中,對緬戰爭也是其中唯一存在較多爭議的一件。乾隆帝晚年時曾說過,「五十多年八樁戰事,就徵緬這樁不算成功。」一些參加過清緬戰爭的將領,目睹了部分緬兵所持火器威力之大,有感自身的火器技術落後。返回後曾上書乾隆帝,提議向西方購置先進的槍枝,僱傭西方軍事技術人員,仿製槍枝,增強自身國力。但乾隆皇帝受「騎射為本」祖訓的影響,認為發展火器將會導致本來入關後因腐化導致騎射和冷兵器作戰技藝鬆弛的八旗軍依賴火器,其該方面技藝進一步鬆弛,所以未予以重視。
名稱:清攻安南阮惠之戰
時間:1788年-1789年
結果:清勝安南敗
此戰初期,清軍準備充分,指揮得當,尤其在奪取三江天險作戰中;將士勇猛,戰法靈活,連連取勝。但在黎城光復後,主帥孫士毅嚴重輕敵,缺乏應有防備;在遭到突然攻擊時,又自行先逃,招致清軍大敗。
名稱:廓爾喀(今尼泊爾)之戰
時間:1788年-1792年
結果:清勝廓爾喀敗
影響:收復西藏,保百年平安
廓爾喀是統治尼泊爾的部族,受西藏喇嘛沙瑪爾巴唆使,以貿易與邊界糾紛為由,於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侵入中國西藏聶拉木、濟嚨(在今西藏吉隆縣南部)等地。清廷隨即調兵進剿。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駐藏大臣、噶倫等官員私自與廓爾喀議和,允諾向廓爾喀償銀贖地,並向朝廷謊報失地收復,奏凱班師。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廓爾喀派人入藏討要贖地錢財,西藏僧俗官員不與。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夏,廓爾喀以藏官爽約為名,再次入侵後藏。乾隆帝派兩廣總督福康安、海蘭察等領兵入藏增援。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五月,清軍收復濟嚨,隨後攻入廓爾喀境內。六、七月間,廓爾喀遣使求和,許諾永不侵犯藏境。八月,福康安準許廓爾喀歸降,啟程返回西藏。
名稱:第一次鴉片戰爭
時間:1840年-1842年
結果:清敗英勝
影響:《南京條約》籤訂,門戶大開,開啟了列強競相侵奪的序幕
1838年(道光十八年)冬,道光帝派湖廣總督林則徐為欽差大臣,赴廣東查禁鴉片。林則徐到任後,嚴行查繳鴉片2萬餘箱,並於虎門海口悉數銷毀。為打開中國市場大門,英國政府以此為藉口,決定派出遠徵軍侵華,英國國會也通過對華戰爭的撥款案。1840年6月,英軍艦船47艘、陸軍4000人在海軍少將懿律、駐華商務監督義律率領下,陸續抵達廣東珠江口外,封鎖海口,鴉片戰爭開始。戰爭前期中國軍民奮起抵抗,沉重打擊英國侵略者,但是腐朽的封建制度抵抗不住英國的侵略,戰爭以中國失敗並賠款割地告終。
名稱:第二次鴉片戰爭
時間:1856年-1860年
結果:清敗英法勝
影響:先後籤訂《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中俄《璦琿條約》等和約,列強侵略更加深入。中國因此而喪失了東北及西北共150多萬平方公裡的領土,戰爭結束後清政府得以集中力量鎮壓了太平天國,維持統治。
英法分別以亞羅號事件及馬神甫事件為藉口發動戰爭,所以被英國人稱為「亞羅號戰爭」。又稱「英法聯軍之役」或「第二次中英戰爭」。同時因為這場戰爭可以看作是第一次鴉片戰爭(即鴉片戰爭,相對於第二次而言)的延續,所以也稱「第二次鴉片戰爭」。
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了北京,清帝逃往承德,英法聯軍闖入圓明園並掠奪珠寶、將其焚毀。戰爭中沙俄出兵後以「調停有功」自居,並脅迫清政府割讓150多萬平方公裡的領土,從而成為最大的贏家。戰爭以清政府被迫籤訂《北京條約》結束。
名稱:反擊阿古柏收復新疆之戰
時間:1875年-1878年
結果:清勝浩罕國敗
影響:1881年收復伊犁,維護了中國的領土主權,隨後,1884年(光緒十年)左宗棠主要部將劉錦棠奏請設立「新疆省」,加強管理。
在左宗棠清軍平定西北同治回亂的前提下,光緒元年至三年間,左宗棠清軍驅逐侵佔新疆的阿古柏軍,1881年從沙俄手裡收復伊犁,維護祖國領土完整的戰爭。
名稱:清法戰爭
時間:1883年-1885年
結果:清不敗而敗,法不勝而勝
影響:結果訂定《中法新約》,清方承認法國對法屬印度支那諸殖民地的宗主權,兩國重開貿易。受此戰的影響,清廷於臺灣設省,以劉銘傳為巡撫大力推展現代化防務及新政,並積極籌建北洋水師。
由於法國侵略越南並進而侵略中國而引起的一次戰爭。第一階段戰場在越南北部;第二階段擴大到中國東南沿海。
名稱:清日戰爭
時間:1894年-1895年
結果:清敗日勝
影響:給中華民族帶來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則使日本國力更為強大,得以躋身列強。是19世紀末日本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戰爭。按中國幹支紀年,戰爭爆發的1894年為甲午年,故稱甲午戰爭,而日本稱日清戰爭,西方國家稱第一次中日戰爭。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朝鮮政府軍節節敗退,被迫向宗主國清朝乞援,日本乘機也派兵到朝鮮,蓄意挑起戰爭。1894年(光緒二十年)7月25日豐島海戰爆發,甲午戰爭開始,由於日本蓄謀已久,而清朝倉皇迎戰,這場戰爭以中國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告終。中國清朝政府迫於日本軍國主義的軍事壓力,1895年4月17日籤訂了《馬關條約》。
名稱: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時間:1900年
結果:英、法、德、俄、美、日、意、奧八國勝
影響:1901年9月7日,以《辛丑條約》的籤訂為結果,中國自此徹底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給當時的國家和人民帶來了空前沉痛的災難。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指公元1900年5月28日(清光緒26年),以當時的大不列顛與愛爾蘭聯合王國、美利堅合眾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德意志帝國、俄羅斯帝國、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奧匈帝國為首的八個主要國家組成的對中國的武裝侵略戰爭。1900年春,義和團運動成為了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導火索,以此為藉口,八國聯軍以鎮壓義和團之名行瓜分和掠奪中國之實。
侵華的聯合國軍總人數前後約為5萬人,裝備精良,聲勢浩蕩,1900年,8月14日,北京城徹底淪陷,八國聯軍所到之處,殺人放火、姦淫搶掠!從紫禁城、中南海、頤和園中偷竊和搶掠的珍寶更是不計其數!其中著名的萬園之園「圓明園」繼英法聯軍之後再遭劫掠,終成廢墟。
名稱:東北軍民抗擊沙俄入侵之戰
時間:1900年
結果:俄國從東北撤兵
影響:日本在英﹑美等支持下,與俄國進行交涉,要求俄軍撤退。俄國拒不撤軍,激起了中國人民的拒俄事件,未能實現其「黃俄羅斯計劃」,俄日矛盾亦日益加劇,終於導致了1904年2月日俄戰爭爆發。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中國東北軍民抗擊沙俄入侵黑龍江、吉林、盛京(今遼寧)三地區的作戰。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