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不該輸,大清原本穩操勝券,各方面「碾壓」日本

2020-12-23 貓視野史

至今,提到日本,作為一名華夏兒女,仍然感覺憤憤不平。其中,眾所周知的甲午之戰,無疑在中國歷史上佔據著及其匯重要的地位。或許我們大多數人只知道在這一場戰役中清政府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籤訂了喪權辱國的條約。但有誰注意到,在當時,清帝國的強盛呢?既然強盛,為何還輸了這一場戰役呢?

如今,很多人可能會將這一段恥辱歸咎於清鎮府的無能,衰弱,但其實卻並非如此。據史料記載,1700年到1820年這百年間可是被稱之為「康乾盛世」,中國的GDP也有了質的飛躍,甚至成功躋身於世界第一,放到現在,這也足以讓我們驚訝。

康熙年間,康熙帝平定三藩,統一臺灣,廢除政策,獎勵墾荒,還開放了對外貿易,並且對外貿易一直處於卓越的地位,成為了當時清朝一項重要的經濟產業。而黃河水患的結束,更是使本就蓬勃發展的經濟得到了更大的飛躍。乾隆時期,治理海塘,重視發展商業並給予寬鬆政策。由於生產的發展,國家財政收入也開始逐年提高。

在1860至1890這一時期,也就是同治初年一直到光緒朝的中期,此期間,奕欣、曾國藩為首的洋務派掀起了一場「師夷強技以制夷」的洋務運動,目的是為了「自強」和「求富」。於是,清政府便主張開始創辦軍事工業,後又創辦了交通運輸業和農用工礦業。這時候,民族資本企業也慢慢開始出現,到甲午戰爭時期已經擴充到了170家,由此可見速度之快。

而甲午戰爭爆發前夕的長達10年的時間裡,這一時期是中國在19世紀末經濟最穩固的一段時期。在這一期間,中國與歐洲許多國家都處於和平發展的狀態。可見,以「自強、求富」為目標的洋務運動,歷經幾十年,效果極其明顯啊。其中,眾所周知的事件有:左宗棠成功地收復了新疆;鎮南關大捷等,這些均可說明當時中國的國勢並不比日本弱。

大清實力完全可以碾壓日本

中國土地廣袤無垠,人口眾多,據史料記載在甲午戰爭期間,中國的人口數量可達日本10倍之多。在軍事工業上,我們可知,甲午戰爭之前日本有4大主要的軍工廠,中國除了福州船政局、江南製造局、天津機器局、金陵機器局4大核心企業外,還有將近16個軍工廠。就單單在軍工企業的企業規模方面,當時的清朝也是遠超日本的,實在感到痛心疾首,甲午之戰實不該輸,若不輸,歷史將會不會有一個改變呢?答案當然是肯定的!

在財政上,據史料記載,甲午戰爭前一年日本的經濟收入為11376.9萬日元,而中國在同一年的經濟收入為8867萬庫平兩,一兩白銀約可換1.5元日元,由此可見,中國當時的財政收入超過日本一千餘萬兩。而在中國一向來就比較發達的手工業和農業上來看,中國在這兩方面的經濟收入也肯定遠超日本。因此,若再加上中國人口的數量,以及廣袤的國土面積,我們可知中國國力是遠大日本的。尤其是在甲午戰爭時期(1894年),中國的GDP達到了世界第二,GDP總量是當時日本的5倍之多!

當時的北洋艦隊雖然已經很久沒有採購新的軍艦,但是之前的存貨依舊能讓北洋水師保持亞洲第一的名號,那時候的清政府還是買得起軍艦的,對付日本更不在話下。

穩操勝券的大清為什麼敗得一塌糊塗

但就是那麼一個強大的清帝國卻在這場戰役之中輸得如此慘敗,其根本原因歸結於軍事力量以及國情方面的懸殊。當時的中國軍隊雖然總數很多,但是其中有不少的軍隊戰鬥力量卻不堪一擊,裝備上也不如日軍。

特別是在軍事制度、組織方面上,日本採取的是近代化軍事制度,而我們中國卻延用了原湘軍的營制,不僅沒有嚴密的指揮系統和部署,更加沒有軍事上的訓練和演習,這就在根本上導致了軍事力量上的懸殊。我們知道:人、武器、指揮是軍力強大的三個必要要素,而這三要素恰恰是我們當時沒有意識到的。

最關鍵的戰敗原因是:戰爭已經打響,就算是李鴻章出面也要不到足額的軍餉,軍餉一旦動搖,戰爭就失去了先機。後來清政府意識到有可能會戰敗,到處籌措軍餉,甚至向民間借貸,都無法迅速籌集到軍餉,戰敗已經成了定局。

甲午之戰實不該輸!還有一個地方經常被人們忽略,就是這場戰爭來得快,去得也快。失去了海面控制權之後,清政府馬上選擇了投降。其實只要繼續打下去,日本反而會選擇投降。因為日本舉國之力挑戰大清本身就會說一場豪賭,以日本的國力根本支撐不了長線時間的戰爭,只要清政府拖延下去就能讓日本投降。但是清政府內部不統一,最後選擇了直接投降,讓皇權的利益最大化。

相關焦點

  • 如果在甲午戰爭中大清打敗了日本,接下來的歷史會如何發展?
    時過境遷,回望歷史,我不妨做個假設,如果在甲午戰爭中大清打敗了日本,接下來的歷史會如何發展?甲午戰爭的失敗,會壓制日本因「明治維新」國力大增而滋生的擴張主義苗頭,將延長日本自16世紀末「關白」豐臣秀吉兩次侵朝失敗後三百年不敢西望的歷史。
  • 甲午戰爭幕後贏家英國:不費一兵一卒,卻同樣獲得2億兩白銀賠款
    甲午戰爭作為當時亞洲的新舊一哥之爭,任何一方勝利都會影響到東北亞,甚至整個亞洲的格局,而列強們為了自身的利益也從各方面插手到戰爭中去。這就讓大清不得不大肆的拋售白銀來換英鎊,根據大清的海關司大臣赫德(英國人)的原話「白銀對英鎊的貶值,以至於現在需要六兩白銀才能換一英鎊,而以前只需要三兩」。這樣一來二去,英國人通過修改匯率,從中的差額收益幾乎相當於大清對日本的賠款總額,換句話說英國人在甲午戰爭中不費一槍有一彈,就能攫取和日本一樣的2億兩白銀的收益。
  • 如果甲午戰爭大清勝利了,李鴻章的境遇會怎麼樣
    首先要說一下,按照清政府和清軍那德性,甲午戰爭是沒有任何勝利的可能。當然既然題主這麼問了,我們就假設日本運氣不好,運兵船在海上遇到風暴沉了,軍艦不是海難就是彈藥庫自爆,折損大半。戰場上清軍運氣爆棚,炮炮擊中日軍指揮部,朝天放槍都能擊中目標……總之日軍莫名其妙就那麼輸了。
  • 姜克實:日本人如何看待甲午戰爭
    在大學教育中,關於甲午戰爭、日俄戰爭可能有多種講法,各有其偏重,但有一點是明確的,即至少有九成以上的教師會稱之為侵略戰爭或帝國主義戰爭。這是因為戰後的歷史學界曾從馬克思主義史觀出發,雖經幾番演變,進步史觀仍佔據著歷史學的主流。但是,在高中以下的「學校教育」中,這一點則有所不同。其基調雖然是「和平教育」,但通過對教科書的「檢定」,國家的官方見解和立場也可以反映其中。
  • 甲午戰爭中為何清軍63萬兵力,日本僅24萬兵力,卻毫不還手之力?
    上期,我們聊到李鴻章就是大清朝的「賣國賊」,其實最本質的原因是大清內部已高度糜爛,李鴻章只不過是慈禧太后與西方列強進行斡旋的工具,李鴻章當然只能按照慈禧太后的意旨行事。1894年7月的甲午戰爭,清政府被迫賠償日本兩億兩白銀。
  • 中日甲午戰爭真的是輸在了軍事裝備上了麼?
    正是慈谿,北洋艦隊屬於李鴻章的個人產物,他主張建立一支能撐起海上霸權的屬於清朝自己的海洋艦隊,他明白只有掌控制海權,才能慢慢發展軍事力量,雖然說清政府贏得了甲午海戰,但是日本才是真正的贏家,日本屬於輸掉了海戰贏下了全盤。為何這麼說?
  • 為什麼有人說,清朝之亡,並非亡於辛亥革命,而是甲午戰爭?
    盲目自大的大清從此一蹶不振,從而加速了其滅亡進程。日本入侵朝鮮,大清如何應對?其實,甲午戰爭本可以避免發生的,只是,在慈禧太后、光緒皇帝及帝師翁同龢等人的盲目樂觀下,將大清引入戰爭的泥潭而不能自拔。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中日甲午戰爭的開打,是始於日本入侵大清的附屬國朝鮮。大清同治年間,日本明治時代初期,日人以西方為師,推行了一系列重大復興舉措。
  • 日本人拍攝的甲午戰爭照片流出-還原真實的甲午戰爭之黃海戰役
    >3、中國方面:1)19世紀末,清政府統治更加腐敗無能、軟弱可欺2) 面對一觸即發的戰爭形勢,清政府卻希望於各國 「調停」,而不認真備戰,致使清軍處於被動不利的地位4、朝鮮方面:1894年,日本聯合艦隊參戰艦隻12艘,約4.1萬噸。其主力有 4200噸的旗艦松島號,4100噸的英國製造的新式戰艦吉野號、以及嚴島號等。從裝備上看, 北洋艦隊在重炮上超過日本艦隊 ,但日本艦隊佔有航速、中小口徑速射火炮方面的優勢。從參戰總兵力上看,日本艦隊3530人,中國艦隊 2089 人。
  • 老照片:一個日本人拍攝的甲午戰爭
    下面這些照片是日本隨軍記者在1894年拍攝的甲午戰爭實況,應該是反映中日甲午戰爭很珍貴的老照片。而甲午戰爭對我國的歷史也意義深遠,比鴉片戰爭深遠的多。鴉片戰爭是跟英國人打,咱們打輸了,好像還並不是很丟人,畢竟英國是世界強國,有誰能打贏他?無論怎樣中國還是亞洲老大。
  • 大清裡子全輸,卻仍死撐面子,如何?大韓帝國仍出現了
    祭告天下的當日就有日本、美國、俄國、法國、英國、德國駐朝領事進賀。14日,對外宣布停止使用「朝鮮」,改稱「大韓帝國」。無可奈何花落去:大清的無奈甲午戰爭期間,因為淮軍戰鬥不利,清軍失敗連連,很快就逃回國內。
  • 走向共和:為什麼甲午戰爭必敗?看看李鴻章用的這些人就明白了!
    楊角風談《走向共和》第36期:甲午戰爭前,大清被歐美公認為列強之一,為什麼還會敗給日本人?世界上淪為這兩個強國殖民地的國家數不勝數,就算是俄國,不也曾敗給他們。所以清朝敗給他們,並不是多少丟人的事,反而讓大清打開了國門,促進了發展。二次鴉片戰爭之後,清軍對外的幾次戰爭,包括收復新疆(間接打敗俄國),包括對法作戰,均取得了勝利。隨著洋務運動的開展,北洋水師也逐漸成形,實力也排在了亞洲第一,這也是大清上下不把日本放在眼中的原因所在。
  • 自欺欺人:甲午戰爭期間中國的報刊插畫是如何誤導大眾輿論的?
    在100多年前的甲午戰爭中,國內的報刊製造了巨大的信息繭房,在前線清軍不斷失利的情況下,國內的報刊卻在繪製一系列和實際情況不相符合的繪畫,展示清軍的「勝利」,但是真實的世界早已天翻地覆,只有當馬關條約籤訂和賠款的時候,國人才意識到甲午戰爭清軍慘敗,國恥被殘酷的施加在清軍頭上。
  • 甲午戰爭時,清軍陸軍裝備到底如何?武器真是奢侈,但歸結:真亂
    文/商學野在內憂外患的清朝末年,中國的對外戰爭中一直輸多勝少,甚至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連首都北京都一度被外國人攻佔。雖然西方列強屢次入寇,但是要論哪次戰爭對晚清時的中國影響最大,那幾乎所有史學家都會選"中日甲午戰爭"。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在1894年,那時清政府已經搞了幾十年的洋務運動,國家有中興的氣象,史稱"同治中興"。
  • 甲午戰爭120年祭:規模最大失敗最慘影響最深
    當時的人口:大清約43610萬人,日本約6700萬人。當時的軍隊,大清約100萬人,日本約24萬人。戰爭中,中國投入的兵力63萬多人,是日本的3倍。兩國投入海軍的經費:日本政府從1868年到1894年26年間每年投入海軍經費合計白銀230萬兩,相當於同期清政府對海軍經費投入的60%。
  • 1986年,李鴻章訪美看見高樓大廈,感嘆:大清國建不出來
    李鴻章是晚清的一個傳奇人物,正所謂時勢造英雄,原本李鴻章作為一個小小的編修,或許一生都不會有機會成為晚清第一重臣。但正是晚清內憂外患的局勢,讓李鴻章成為「東方俾斯麥」,許多西方列強都對他充滿了敬意。城市的規模開始擴大,城市各方面的配套設施也跟著不斷完善,出現了許多高樓,通達的馬路,完善的地下排汙系統等等。在19世紀的第二次工業革命加快了人們對於城市的建設,鋼鐵產量的大幅度提升,電力開始逐漸普及使用,以美國為首的國家躍入了電氣時代。
  • 日本人撿到一本中國禁書,用這本書,把當時的大清打的慘敗!
    如此痛徹心扉,以至於大清當時,著實舉國追問:為什麼?相關的原因,從中國到日本的專家,都總結了很多。以至於直到今天的課堂上,還是歷史考試的重點。但有一個日本人總結的離奇原因,卻一直說的不多。如此寶典,對於當時的日本來說,更好比乾旱中最溫潤的及時雨。當時的日本,還在乖乖做小弟的年月,而且和正被洋人欺負得鼻青臉腫的大清比起來,更可以說難兄難弟。大清悲催的事,放在日本都能找到墊背。一樣曾經閉關鎖國,也一樣被洋人用軍艦大炮打開了國門,逼著籤了一堆不平等條約。更一樣有一群仁人志士,十分憤懣不平。但未來究竟該怎麼做,卻是一片兩眼一抹黑。
  • 甲午戰爭前,西方列強扶持大清制約沙俄,清朝國力堪比二等列強
    本文我們一起來研究一下甲午戰爭前的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是怎樣的?具有怎樣的實力? 甲午前動蕩的清朝 在甲午戰爭前,也發生過許多外國企圖侵略中國的戰爭,例如鴉片戰爭。在鴉片戰爭前中國的發展是十分迅速,經濟實力發達,那時候的清朝還是閉關鎖國,自給自足的經濟。
  • 甲午戰爭大清慘敗,康有為看到機會,組織舉子公車上書力主變法
    7月25日,按照日本人的旨意,朝鮮親日派政府宣布「獨立」,脫離同中國的朝貢關係,廢除以往同中國籤訂的條約,並授權日本驅逐在朝鮮的中國軍隊。就在這一天,日本海軍在豐島海面偷襲了中國的運兵船,「廣乙」艦被擊沉,「濟遠」艦負傷,中日甲午戰爭爆發。
  • 甲午戰爭中黃海大海戰如果用的是真炮彈,那清朝會戰勝日本嗎?
    但經過十年的時間,學習到了很多歷史知道,並且十分喜歡歷史的我,認真的研究過甲午戰爭中的黃海大海戰後,我才意識到,即使是用的「真炮彈」,黃海大海戰清朝還是會輸的。除此之外,各水師之間的矛盾也體現出來。在當時,日本傾盡全國之力來作戰,但清朝卻都故意保存實力,清朝海軍分為北洋、南洋、福建和廣東四支水師,在黃海大海戰中,除了廣東水師派了三艘小型巡洋艦滯留北洋參加了海戰以外,其它兩支水師無一參戰,坐視北洋水師的覆亡。
  • 長崎事件,清朝鴉片戰爭後首次勝利,一日本人卻影響甲午戰爭結局
    倘若此時能夠引起北洋官兵的足夠重視,禁止水兵登岸,返回大清的話,事態也就不會擴大。但事件發生後的第三天,李鴻章竟然授意全艦官兵放假一天,並允許450名水兵自由觀光。丁汝昌當時明令禁止水兵執軍械上岸,結果被早有準備的數百名日本警察分割包圍,街邊日本市民也展開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