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提到日本,作為一名華夏兒女,仍然感覺憤憤不平。其中,眾所周知的甲午之戰,無疑在中國歷史上佔據著及其匯重要的地位。或許我們大多數人只知道在這一場戰役中清政府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籤訂了喪權辱國的條約。但有誰注意到,在當時,清帝國的強盛呢?既然強盛,為何還輸了這一場戰役呢?
如今,很多人可能會將這一段恥辱歸咎於清鎮府的無能,衰弱,但其實卻並非如此。據史料記載,1700年到1820年這百年間可是被稱之為「康乾盛世」,中國的GDP也有了質的飛躍,甚至成功躋身於世界第一,放到現在,這也足以讓我們驚訝。
康熙年間,康熙帝平定三藩,統一臺灣,廢除政策,獎勵墾荒,還開放了對外貿易,並且對外貿易一直處於卓越的地位,成為了當時清朝一項重要的經濟產業。而黃河水患的結束,更是使本就蓬勃發展的經濟得到了更大的飛躍。乾隆時期,治理海塘,重視發展商業並給予寬鬆政策。由於生產的發展,國家財政收入也開始逐年提高。
在1860至1890這一時期,也就是同治初年一直到光緒朝的中期,此期間,奕欣、曾國藩為首的洋務派掀起了一場「師夷強技以制夷」的洋務運動,目的是為了「自強」和「求富」。於是,清政府便主張開始創辦軍事工業,後又創辦了交通運輸業和農用工礦業。這時候,民族資本企業也慢慢開始出現,到甲午戰爭時期已經擴充到了170家,由此可見速度之快。
而甲午戰爭爆發前夕的長達10年的時間裡,這一時期是中國在19世紀末經濟最穩固的一段時期。在這一期間,中國與歐洲許多國家都處於和平發展的狀態。可見,以「自強、求富」為目標的洋務運動,歷經幾十年,效果極其明顯啊。其中,眾所周知的事件有:左宗棠成功地收復了新疆;鎮南關大捷等,這些均可說明當時中國的國勢並不比日本弱。
大清實力完全可以碾壓日本
中國土地廣袤無垠,人口眾多,據史料記載在甲午戰爭期間,中國的人口數量可達日本10倍之多。在軍事工業上,我們可知,甲午戰爭之前日本有4大主要的軍工廠,中國除了福州船政局、江南製造局、天津機器局、金陵機器局4大核心企業外,還有將近16個軍工廠。就單單在軍工企業的企業規模方面,當時的清朝也是遠超日本的,實在感到痛心疾首,甲午之戰實不該輸,若不輸,歷史將會不會有一個改變呢?答案當然是肯定的!
在財政上,據史料記載,甲午戰爭前一年日本的經濟收入為11376.9萬日元,而中國在同一年的經濟收入為8867萬庫平兩,一兩白銀約可換1.5元日元,由此可見,中國當時的財政收入超過日本一千餘萬兩。而在中國一向來就比較發達的手工業和農業上來看,中國在這兩方面的經濟收入也肯定遠超日本。因此,若再加上中國人口的數量,以及廣袤的國土面積,我們可知中國國力是遠大日本的。尤其是在甲午戰爭時期(1894年),中國的GDP達到了世界第二,GDP總量是當時日本的5倍之多!
當時的北洋艦隊雖然已經很久沒有採購新的軍艦,但是之前的存貨依舊能讓北洋水師保持亞洲第一的名號,那時候的清政府還是買得起軍艦的,對付日本更不在話下。
穩操勝券的大清為什麼敗得一塌糊塗
但就是那麼一個強大的清帝國卻在這場戰役之中輸得如此慘敗,其根本原因歸結於軍事力量以及國情方面的懸殊。當時的中國軍隊雖然總數很多,但是其中有不少的軍隊戰鬥力量卻不堪一擊,裝備上也不如日軍。
特別是在軍事制度、組織方面上,日本採取的是近代化軍事制度,而我們中國卻延用了原湘軍的營制,不僅沒有嚴密的指揮系統和部署,更加沒有軍事上的訓練和演習,這就在根本上導致了軍事力量上的懸殊。我們知道:人、武器、指揮是軍力強大的三個必要要素,而這三要素恰恰是我們當時沒有意識到的。
最關鍵的戰敗原因是:戰爭已經打響,就算是李鴻章出面也要不到足額的軍餉,軍餉一旦動搖,戰爭就失去了先機。後來清政府意識到有可能會戰敗,到處籌措軍餉,甚至向民間借貸,都無法迅速籌集到軍餉,戰敗已經成了定局。
甲午之戰實不該輸!還有一個地方經常被人們忽略,就是這場戰爭來得快,去得也快。失去了海面控制權之後,清政府馬上選擇了投降。其實只要繼續打下去,日本反而會選擇投降。因為日本舉國之力挑戰大清本身就會說一場豪賭,以日本的國力根本支撐不了長線時間的戰爭,只要清政府拖延下去就能讓日本投降。但是清政府內部不統一,最後選擇了直接投降,讓皇權的利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