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中為何清軍63萬兵力,日本僅24萬兵力,卻毫不還手之力?

2020-12-24 歷史時光稻草人

上期,我們聊到李鴻章就是大清朝的「賣國賊」,其實最本質的原因是大清內部已高度糜爛,李鴻章只不過是慈禧太后與西方列強進行斡旋的工具,李鴻章當然只能按照慈禧太后的意旨行事。

1894年7月的甲午戰爭,清政府被迫賠償日本兩億兩白銀。此外還要割讓遼東半島和臺灣及其附屬島嶼,後來因為日本強佔遼東半島影響了俄國的殖民利益,在俄德法等國幹涉下,日本被迫退還遼東半島,卻以「贖遼費」的名義,額外勒索了三千萬兩白銀,對中華民族絕對是深創巨痛。

但是,其實在甲午戰爭中,日本僅用24萬的兵力,而清國的兵力是63萬,從兵力上看,清國完全佔優,但為何還輸得那麼慘?

究其原因,其實有眾多方面的,但內在的因素是最明顯:內部腐朽不堪!

從問題的根源上分析一下,清國甲午海戰戰前和戰後的社會狀況。

1.軍隊紀律渙散,老百姓不看好。戰爭爆發後,清政府調軍隊赴山海關前線,曾有一位老百姓說到,「看到這些去打仗的軍人,人黑又瘦,馬也瘦而小,都沒有城,人和馬都冒汗如雨,馬鞍上不是武器,而是有洋藥具,即鴉片大煙等數量眾多」。雖有「爺娘妻子走相送,哭聲直上幹雲霄」之慘,但老百姓也很不看好這場戰爭,只關心親人是否順利歸來,不在乎國家能否將這場戰爭打贏。紀律嚴明的軍隊才是打勝仗的基礎,但當時的大清士兵有的吸鴉片,有的養鳥,有的無精打採,沒有一點軍隊的樣子,這樣的狀態如何打贏,即使派出100萬的兵力還是輸掉比賽。

2.官員勾心鬥角,相互推脫責任。說到李鴻章建立的北洋水師,可以說是第一支近代化海軍艦隊,是當時清政府建立的三支近代海軍中實力和規模最大的一支,但其表現也不盡人意。當時李鴻章奏請在膠州(今青島)添築炮臺,獲得了皇帝批准。這本來應該算是做了件明白事,沒想到一貫與李鴻章有隙的翁同龢,卻以戶部的名義奏準暫停南北洋購買外洋槍炮、船隻、機器兩年,讓李鴻章的計劃徹底落空。朝廷官員勾心鬥角,坐視國家危機發生,戰後卻做縮頭烏龜,生怕自己惹上一點麻煩,這樣的環境下,不想輸都難。

終究留給我們的是一個真理:糜爛必亡國!

相關焦點

  • 兵力8萬的29軍,是如何輸給兵力僅6000的日軍的
    1937年爆發的「七七事變」,既是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也是中華民族進行全面抗戰的起點。「七七事變」前夕,負責守衛平津地區的是西北軍將領宋哲元和他的29軍,就當時的兵力而言,29軍有4個師,以及大量的保安隊,總人數在8萬左右,而日軍的正規部隊的數量卻不足6000。
  • 三藩之亂:70萬兵力為什麼還打不過15萬八旗兵 歷史故事大全
    吳三桂是明朝將領,1644年勃然大怒為美女,引得清軍入關,終究致使明朝完全消亡。因為吳三桂軍事實力巨大,且在清軍入關的進程中立下了不容忽視的勞績,因而吳三桂被清王朝冊封為平西王,鎮守雲南,兼管貴州。  靖南王耿忠明,鎮守福建。可是耿忠明在三藩之亂還未開端之前就現已病逝了,他的兒子耿繼茂繼承了耿仲明的衣缽,世襲了靖南王。
  • 記住它吧:摩天嶺大捷,中日甲午戰爭中,清軍唯一的一場勝利!
    發生在1894年的中日甲午戰爭,以清軍完敗籤訂《馬關條約》而結束。這場戰爭帶給中國人民的傷害是巨大的,朝鮮完全落入日本之手,北洋艦隊全軍覆沒,臺灣被割讓日本。但許多人不知道的是,就在這場被日軍碾壓的戰爭中,清軍中有這樣一批鐵血軍人,在力量對比懸殊的情況下,不屈不撓的軍人們,在指揮官有力指揮與士兵們頑強的戰鬥,打敗了一支不可一世的日軍,取得了清軍在甲午戰爭中唯一的一場勝利。
  • 甲午戰爭:清朝與俄國同敗於日本,結局為何天差地別?如清朝學俄國...
    慈禧太后(圖來自網絡) 一、戰爭結果概況 甲午戰爭中,清朝共調集兵力60多萬兵力,數量是日本的2倍多,但結果卻是北洋海軍全軍覆沒 其實,如果清政府不是如此腐敗無能,在甲午戰爭之後堅決不投降,並動員全國之力進行抵抗,雖然會有重大損失,但日本侵略目的絕不會得逞。
  • 83萬大軍!曹操赤壁時號稱的兵力坑嚇了多少人,其實三國總兵力總共只有……
    這個時代是中國有歷史記載以來人減少比例最多的時代(超過了五胡亂華),那麼在這樣的一個時代中,諸侯之間相互攻殺還能用多少軍隊呢?傳說中的曹操「八十三萬」大軍水分到底有多少呢?筆者下面就為您算一筆細帳。陶元珍在《三國食貨志》對後漢時期的兵力有一個論斷:「若在三國初期,群雄之兵當不可以數計。」這個所謂「不可以數計」不是指多的算不過了,而是太繁雜,無法統計。
  • 北洋水師實力強大,為何還會在甲午戰爭中慘敗?難道日軍更強大?
    可實際上,在甲午戰爭爆發後,北洋水師的表現實在讓人感到失望。結果,這場戰爭以北洋水師的慘敗告終。清政府為了儘快平息此事,再次跟侵略者籤訂了喪權辱國的賠償條約。那麼,北洋水師實力不小,為何還會在甲午戰爭中慘敗?只因日軍太強大?
  • 解放戰爭時,國軍兵力430萬,為何還是捉襟見肘?有大半不能用
    為何兵力佔優勢,卻始終捉襟見肘,實際上要從兩個方面來看。 以東北戰場為例,在我軍執行「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戰略方針以後,陸續調往東北的總兵力,大約只有11.6萬,而國民黨軍自1946年先後開赴東北的軍隊就有6個軍,後來增加至9個軍近28萬人兵力,其中還包括新一軍、新六軍這樣一些強大的軍隊。因此東北戰場前期作戰,我軍基本處於不利地位,先後丟失四個根據地,東北民主聯軍只能退守北滿一小塊地方。
  • 清軍將領為何在對外戰爭中,表現得如此無能?
    裝備毛瑟槍的淮軍然而現實卻是如此殘酷的,1894~1895年間清軍雖有優勢的兵力和精良的武器依仗,但在戰場上是一敗再敗,從朝鮮平壤一直敗到山海關,最後咱們的李中堂不得不在日本馬關春帆樓上清軍當時的主帥是淮軍猛將葉志超,還有湘軍宿將劉坤一和宋慶,這三個人在三十幾年前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和捻軍時,那是惡戰、險戰、死戰,場場不落,不是奇謀百出,就是在敵陣之中,大殺四方,縱橫捭闔!為何遇到這些名不見經傳的「倭寇」,就變得如此無能,只知逃命,連最起碼的招架之功都沒有呢?昔日的萬夫不當之勇去哪了呢?
  • 志願軍總計100多個師,入朝作戰,一個師到底有多少兵力?
    1894年的甲午戰爭中,清朝被日本打得一敗塗地,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日本迫使清朝籤署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隨後,朝鮮半島被日本所吞併,日本在朝鮮半島設立了總督府,對朝鮮開始了直接統治。這樣的情況,一直持續到了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的時候,在華西列夫斯基元帥的指揮下,蘇聯軍隊已經挺進了朝鮮半島北部,美國軍隊則遠在衝繩列島附近。在這樣的情況下,美國和蘇聯進行了一系列的談判和博弈。
  • 甲午戰爭!一段鮮為人知的國恥!
    因為在憂患之際,中華的統治者一貫的處置措施就是加強中央集權,在國內行權衡之舉,穩定各方階級勢力。雖然統治者非漢人,但他們早已深暗中原幾千年來的統治之道。此時的清國,同治皇帝駕崩,慈禧太攬政,但儲君光緒已成年,國家正處在謹慎的權力交接之際,最高權力之間處於博弈鬥爭之中,又恰逢西方列強入侵,剛剛結束的太平天國運動一樣,中華損失近7000萬人口。原本富庶的江南還沒有從戰後的凋敝狀態中恢復。
  • 西野15萬多人,7個縱隊,相差懸殊,一個縱隊多少兵力?
    當時,下轄了7個縱隊,那麼,西北野戰軍的一個縱隊,到底擁有多少兵力呢?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問題。首先,不得不說,西北野戰軍與東野、華野、中野的情況都不一樣。1937年,日本軍隊發動了盧溝橋事變,我國開始了全面抗戰。當時,為了團結所有的力量抗戰,紅軍部隊進行了改編。其中,北方的紅軍部隊改編為八路軍,下轄了129師、115師和120師。留在南方的紅軍部隊,改編為新四軍,下轄了4個支隊。
  • 三藩之亂:三藩兵力遠超清朝,吳三桂還飲馬長江,為何失敗了?
    1676年初,清朝安親王嶽樂、康親王傑書、貝子傅喇塔、浙江總督李之芳四部兵馬合圍福建的耿精忠,此時鄭經還沒有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清軍在北邊打耿精忠,他在南邊打,搞得他好像是清軍的盟友一般。耿精忠腹背受敵,最後投降了清朝。而鄭經也沒有什麼好果子吃,佔領耿精忠的地盤全都被清軍拿了回去,三藩之亂過後,臺灣也被平定了。
  • 二戰時美軍有1000多萬軍隊:為何韓戰中卻兵力不足了
    【話說軍世】在韓戰中,美軍總計投入了54萬人,相比較二戰中的千萬級美軍規模要小得多,因此不少網友說,美軍並未出盡全力等云云,不過這裡其實要考慮到美軍當時的兵力總規模以及戰略重點,就兵力規模和裝備補給投入而言,美軍確實已經盡了能動用的全力了,只是結果還是停留在了起點。
  • 國民黨佔盡兵力優勢,卻為何僅打了3年,就被迫退守臺灣?
    戰爭初期,國民黨擁有龐大的勢力,掌握著兵力與裝備優勢。1946年,國民黨軍隊擁有430萬兵力,裝備大量的美制與日制武器,並且還佔據著包括南京、上海在內的東部繁華城市、沿海工商業區,可謂是「家大業大」。與之相比,中共的家底就寒酸了很多。1946年,中共只有127萬兵力,裝備也不及國民黨。從紙面數據上講,在解放戰爭剛剛打響時,國民黨的優勢相當明顯。
  • 抗日戰爭:最難攻的一個省,日軍出動70萬兵力,打了6年!
    說到我國的抗日戰爭想必大家對此都是有一定的了解吧,當時日軍為了擴大自身實力,於是便出動了300萬的大軍侵入了我國,因此後來在1937年的時候,抗日戰爭就已經爆發,當時日軍已經完全的割佔了我國東北地區的大部分的領域,可以說是日本說經過的每一個省都是人間地獄,但是今天小編要給大家所說的就是在抗日時期最難攻的一個省,這個省日軍出動了
  • 二戰結束前:美軍為何付出傷亡超過日軍總兵力代價,攻佔硫磺島
    【話說軍世】硫磺島戰役是在1945年2月19日,由美軍發起的一次對日軍佔據的島嶼的登陸作戰,此戰中美軍傷亡總數達到2萬8686人,而此時距離日本投降、二戰結束僅剩不到半年的時間,為何美軍要付出如此巨大傷亡代價奪島,而不是選擇跳島或者圍困島上已經被孤立的大量日軍,讓其斷糧呢?
  • 「滿清八旗」16萬兵力,清朝皇帝是如何把他們分布在全國的?
    截止至乾隆時期,滿清八旗的兵力分布還是十分具有戰略性的。布兵數量最多的當屬京畿重地——北京城及其周邊地區,總數大概在十萬左右。這個數字時有波動,乾隆前期為八萬人,乾隆執政中後期為十萬人,到清末的時候大概是十二萬人。其次是新疆駐防,人數大概是一萬兩千人。因為新疆在康熙朝的時候又重新恢復了控制,但還是不太穩定。
  • 1937年,中國一個師和日本一個師團,各自擁有多少兵力?
    在抗戰時期,我國部隊中,經常出現集團軍、軍、師、旅、團等編制。在日本軍隊中,則出現了師團、旅團、聯隊等編制。那麼,在1937年,我國的一個師和日本的一個師團,各自擁有多少兵力呢?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聊聊日本軍隊的編制和兵力情況。在19世紀後期,日本開始了著名的明治維新運動。在30年的時間裡,迅速成為了東亞強國。
  • 和通泊為何是清軍最大慘敗
    編者按:關於清準戰爭中的最大敗績——雍正九年(1731年)的和通泊之戰,網絡上常有損兵三萬,五萬,北京旗人家家戴孝的說法。但根據原始檔案記錄,清軍此戰出兵總共一萬人,其中陣亡、被俘7226名,損失在70%以上,逃出者也大多帶傷。才損失了7000多人,為什麼此戰還被美國的中亞史學家斯塔爾認為,是19世紀以前清軍最大的一次敗仗呢?
  • 甲午戰爭時,清軍陸軍裝備到底如何?武器真是奢侈,但歸結:真亂
    無論是陸軍還是海軍,清軍都被日軍打得落花流水,用白銀堆砌的"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大清最精銳的淮軍和湘軍也死傷慘重。甲午戰爭中最為人矚目的是北洋水師和日本海軍的海戰,而陸地上的戰鬥,從朝鮮到遼東、山東,一直以來都不受重視。在歷史記載當中,自從日本沿朝鮮半島進入中國,幾乎在陸戰之中就沒有失敗過,一路將中國軍隊追著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