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軍將領為何在對外戰爭中,表現得如此無能?

2020-12-23 侃侃歷史談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了。這是中日兩國在近代史上第一次正面交鋒,也是晚清洋務運動和日本明治維新成果的一次「大碰撞」! 戰前包括西方一些媒體都覺得當時的日本政府是「自不量力」,而國內剛剛興起的傳媒業例如《點石齋畫報》《申報》等,更是一邊倒地鼓吹「大清必勝」。

裝備毛瑟槍的淮軍

然而現實卻是如此殘酷的,1894~1895年間清軍雖有優勢的兵力和精良的武器依仗,但在戰場上是一敗再敗,從朝鮮平壤一直敗到山海關,最後咱們的李中堂不得不在日本馬關春帆樓上,籤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割讓臺灣島以及澎湖列島、賠償兩億兩白銀、割讓遼東半島(後在俄、德、法三國的幹預下,日本沒有得逞)。

為什麼會這樣,泱泱的大清帝國竟然會敗給一個彈丸小國日本,真是讓人大跌眼鏡!清軍當時的主帥是淮軍猛將葉志超,還有湘軍宿將劉坤一和宋慶,這三個人在三十幾年前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和捻軍時,那是惡戰、險戰、死戰,場場不落,不是奇謀百出,就是在敵陣之中,大殺四方,縱橫捭闔!

為何遇到這些名不見經傳的「倭寇」,就變得如此無能,只知逃命,連最起碼的招架之功都沒有呢?昔日的萬夫不當之勇去哪了呢?那些奇謀詭計,為何統統不見了,取而代之的就是「跑路」,「跑路」,「無休止的跑路」!小編今天就借這個機會,跟各位讀者好好聊一聊這其中的原因。

旅順大屠殺的日本陸軍士兵

一、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1894年清朝淮軍的統帥葉志超是生於1838年,那年已經56歲了,而湘軍統帥劉坤一生於1830年,那年也是64歲了,湘軍大將宋慶生於1820年,甲午戰爭爆發時已經74歲了。這些人不應該是清軍最高統帥,而應是「夕陽紅旅行團」的成員!

雖然說「老驥伏櫪,志在千裡」,但是這也是有條件限制的,畢竟高齡老人不適合從事指揮這種大型戰役,他們精力和體力都支撐不住了。讀者不能拿現在六七十歲老人家,與一百年前的老人相比,畢竟醫療條件不同。

反觀日軍主帥乃木希典生於1849年,那年只有45歲,海軍統帥伊東祐亨生於1843年那年51歲,而東鄉平八郎生於1848年,那年也只有46歲。這些人作為日本陸海軍統帥,在歲數上都可以說是正當年,無論從精力還是體力,完全可以碾壓清朝版的「夕陽紅旅行團」。

左一為葉志超

二、戰術思想的嚴重落後

葉志超、宋慶、劉坤一這些將領,前文介紹過了,都成名於鎮壓太平軍和捻軍時期。那時的戰爭多以冷兵器為主,雖然後期,也出現一些熱兵器也多以燧發槍和拿破崙炮為主,甚至還有早就該進歷史博物館的火繩槍。這些武器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技術含量極低,基本上都是西方軍隊的淘汰貨。

那時無論淮軍,還是湘軍戰法也沒脫離冷兵器時代,基本上就是進攻時,炮兵先轟一陣,騎兵就上去砍,步兵就緊隨其後向前衝鋒;防守時,就遵循曾國藩的那一套「結硬寨,打呆仗」的規則,在堅固的掩體後面用火炮、火槍、弓弩進行禦敵。

太平軍雖然得到一些西方人士(如美國人白齊文和愛爾蘭人肯)的幫助,也裝備了一些西洋槍炮,但是無論從數量和質量上都不能與清軍相提並論,而且太平軍的戰術也更為保守落後。至於後來與清軍交手的捻軍,其熱兵器所佔的比重那就更低了。

圖中就是拿破崙炮(即將被西方淘汰)

而日本在倒幕運動勝利後,其統治階級果斷提出向西方學習的強國之道。在明治維新期間,日本陸軍先是學習法國,普法戰爭後,又轉而向實力更強的普魯士陸軍(德國陸軍的前身)學習;至於日本海軍一直都是以英國皇家海軍為師。

在中日甲午戰爭爆發的前夕,日本陸海軍無論是從戰略思想、戰術徵兵、裝備、訓練以及後勤,都已經步入近代軍事強國之列。反觀那時的清朝,雖然淮軍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近代化陸軍,裝備了世界上最先進德國毛瑟步槍和克虜伯大炮,但是這僅僅只是一個表面現象。

因為當時清軍將領一直存在吃「空餉」的現象,所以各個軍隊普遍存在人員編制不足的情況,而且缺額巨大。訓練也是走形式為主,糊弄上司檢查,毫無實際意義。後勤就更不用提,戰時清軍只靠僱傭或是抓捕當地居民,來運輸物資,這種類似西方中世紀的後勤方式,根本無法保證熱兵器戰爭的補給。

日本「軍神」乃木希典

至於清軍將領的戰略思想和戰術,就像前文介紹的那樣,還是停留在三十幾年前鎮壓太平軍和捻軍的時代,一直也不思改進,更不要說積極向西方學習了,與經過西方先進軍事思想灌輸的日軍將領相比,已經被遠遠地落後於時代。

三、政治的腐敗,任人唯親,上下離心離德

清朝官員任命全靠所在的派系和行賄的錢財多少,至於才能基本可以忽略不計了。當時江湖上流行的外八門「金皮彩掛,蜂麻燕雀」,其中的「雀」就是指專門利用關係,幫他人跑官,以獲得錢財的江湖人士,可見在清末官員任免早已脫離出國家大事之列了,已經成為了讓人謀生的買賣了。

滿清重臣李鴻章雖然在中國近代工業發展上,做出過巨大貢獻,但是此人一向任人唯親,就拿中日甲午戰爭對日作戰的清軍統帥來說,這一職務如此重要竟然選用一個年過半百而毫無指揮能力的葉志超,只因此人曾經是他的親信下屬兼同鄉

清末名將聶士成

清軍名將聶士成因為在朝中毫無根基,一直沒有出頭之地。後來他在甲午戰爭中取得了清軍唯一一次大捷——摩天嶺大捷,還擊斃了日軍中佐福岡三造(有的書上寫作服岡三造)。即便是這樣,聶士成也沒有受到清廷的重用。

清廷不僅僅存在以上這些問題,而且還表現出了上下不團結,甚至內訌的現象,例如同為清末重臣的翁同龢,因為李鴻章得罪過其兄翁同書(當年太平軍進攻安徽時,身為安徽巡撫的翁同書棄城而逃,被李鴻章所參),便處處刁難北洋水師,即便大敵當前時,也是如此,全然不顧「天下蒼生的安危」!

王公大臣都尚且如此,至於在前線的各個將領又因為自己的派系不同,互相掣肘,暗中刨坑,只為一己私利,至國家安危而不顧。至於當年總理節制沿海水師的醇親王奕譞,擅自動用500萬兩海軍軍費,為慈禧太后修頤和園的事,更是「家喻戶曉」。滿清貴胄臣工在大敵當前,尚且如此「醜態百出」!甲午之戰安能不敗!大清安能不亡!

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之!

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

相關焦點

  • 清朝與緬甸的戰爭,縱橫天下的滿洲八旗軍,為何會被緬軍打得大敗
    01徵緬戰事指的清軍和緬軍的戰爭。這場戰爭為何讓乾隆這樣說?據了解,當時滿洲八旗被緬軍打得滿地找牙,這是為什麼呢?在這個過程中,滿洲八旗起了重要的作用,立下了赫赫戰功。等到叛亂平息後,乾隆將所有兵力放在了清緬戰爭中。當時乾隆下旨表示:「我們要把來犯之敵全部殺光,以此來震懾南蠻子。」整個戰爭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自衛。1962年,緬軍進入雲南境內劫掠,劉藻派出部隊徵剿,敵人聞訊撤掉,只抓了幾個緬軍。
  • 中法戰爭之惑:清軍反敗為勝,為什麼還要與法國議和?
    光緒九年(1883年),中法戰爭爆發。戰事分兩個階段,持續了15個月左右,最後的結果是清軍在取得鎮南關到諒山戰役勝利後卻停止了攻勢,兩國最後達成《中法新約》,清政府承認了法國對越南的保護權,也就意味著失去了越南這個藩屬國。
  • 八裡橋之戰中,為何清朝損失萬餘精騎,英法聯軍卻只死了十餘人?
    八裡橋之戰中,清朝以兩萬多最精銳的騎兵對決聯軍的八千人。可這一戰的結果卻是清朝損失三千騎兵,七千步兵,聯軍則只陣亡了十餘人。這是一場單方面的碾壓,聯軍方面的一部分人甚至不認為這是一場勝仗,因為這根本不能稱之為「戰爭」。清朝最後的王牌在八裡橋之戰中,為何如此的不堪一擊呢,是因為清軍的軟弱無能嗎?
  • 12馬賊對戰六百清軍幹掉清軍400人,被稱為12勇士,為何結局悲慘
    現實中就是如此。為什麼江湖上有這樣一句話「清軍不滿萬,滿萬則無敵」。這裡面雖然有很大的吹牛成分,但也不是不無道理。滿人以騎兵為主,1萬名騎兵部隊的衝擊力在戰爭中有多麼的強大,是我們這些沒經歷過戰爭的人無法理解的。然而當清軍遇到了這12個人,就變成了「清軍不滿萬,滿萬也扯蛋」。
  • 叛軍首領逃入阿富汗境內,清軍將領態度強硬:活要見人,死要見屍
    乾隆二十三年八月二十五日,乾隆帝要求平回將領富德前往鄰近回部的阿富汗巴達克山,務必將禍亂新疆的罪魁禍首大小和卓木追回來。富德以及其強硬的口氣限巴達克汗在三十天之內將兩和卓木交出,生者送給清軍,死者也要由清軍驗屍,如果超越期限沒有結果,清軍將會進入巴達克山,到時候可就是刀兵相見了。
  • 清軍、義和團為什麼讓八國聯軍打得滿地找牙?告訴你真實歷史
    美國南北戰爭中,北軍因為嫌貴不敢裝配,左宗棠大手一揮,將訂單全部拿下,後面裝備的加特林機關槍比美國軍隊還早,此外還有大量投入使用的後膛野戰炮。我們都知道,紅軍西路軍怎樣在河西走廊兵敗。而當時清軍主力部隊裝備遠超幾十年後的紅軍。無論曾國藩,左宗棠還是李鴻章,都是"唯武器論者",世界上,只要有先進武器展出,這幾個土豪是一定會出手。
  • 太平天國和清軍打了18年的仗,他們的「兵源」是從哪來的?
    三、「流民」為何不加入清軍,而加入太平軍 當時的軍隊主要是湘軍和太平軍,湘軍統帥曾國藩注重兵勇的出身,而且多從湖南招募兵勇,這些流民便加入太平軍,這對那些無以自存的流民來說,不失為無可選擇的選擇。
  • 記住它吧:摩天嶺大捷,中日甲午戰爭中,清軍唯一的一場勝利!
    發生在1894年的中日甲午戰爭,以清軍完敗籤訂《馬關條約》而結束。這場戰爭帶給中國人民的傷害是巨大的,朝鮮完全落入日本之手,北洋艦隊全軍覆沒,臺灣被割讓日本。但許多人不知道的是,就在這場被日軍碾壓的戰爭中,清軍中有這樣一批鐵血軍人,在力量對比懸殊的情況下,不屈不撓的軍人們,在指揮官有力指揮與士兵們頑強的戰鬥,打敗了一支不可一世的日軍,取得了清軍在甲午戰爭中唯一的一場勝利。
  • 大小金川為何讓清軍崩掉門牙?土司的碉堡簡直是降維打擊
    說到這場戰爭,還得從元朝開始就存在的土司制度說起。由於清軍是仰攻,火炮需要克服重力仰射,本就不發達的火炮威力大減。當清軍轟擊碉堡的時候,堡中士兵就跑到碉堡下面的民居躲避。然後炮火一停,土司士兵又跑上來居高臨下對清軍進行降維打擊。而且高大的碉堡本身就有勘察作用。清軍的動向都在土司掌控之中。 除了碉堡外,土司治下的山民配合也對清軍產生很大的影響。
  • 甲午海戰中,清軍真的不堪一擊嗎?
    其中,以慘敗告終的甲午海戰更是成為很多人心中永遠無法洗刷的恥辱,為何會出現這樣的結果?難道清軍真的不堪一擊嗎?實則不然,甲午海戰時清朝海軍遠沒有想像的那麼不堪。而濟遠艦的表現就沒有那麼好看了。領袖方伯謙因為膽怯,一心想著逃跑,致使濟元艦隻打出四發炮彈,可四發炮彈中有三發擊中吉野號,使其要害部位受到受損,最後不得不放棄追擊。
  • 不喜歡招降的清軍,為何會對丁汝昌這個太平軍降將重用?
    因為,清軍不喜歡招降,即便有時候必須招降,那些降兵之後也不會有什麼好結果,基本就會在接下來的戰爭讓他們打頭陣充當炮灰。而清朝後期出現過兩次招降意外,一個是太平軍韋昌輝的弟弟韋俊,因為他是早期投降清廷的太平軍高級將領,清廷想利用他做宣傳,所以沒有殺他,最後還的得以善終。
  • 看完《藍軍出擊》後,想到晚清對外戰爭失敗的深層因素
    首先,戰爭的根本目的就是取得勝利。在故事中,作為藍軍的山豹旅,向來都是模仿外軍,打破現有的常規思路,通過電子戰、心理戰以及信息戰等多種途徑,開展偵探和戰鬥,從而將以勁旅著稱的808和909兩支王牌部隊打敗。我們看到王和褚兩位旅長,都是心裡不服氣,覺得對方勝之不武。可是,這還只是演習,倘若現代戰爭打響,那麼這樣思維的軍人走向戰場,帶來的必然是喪師誤國。
  • 清軍將領端著機槍掃射就是神劇?看機槍發展史才知道:錯怪了導演
    最近「清軍將領端機槍」的劇照很是被人嘲笑了一番,大家都以為清軍將領但這幾槍掃射,可以確定是神劇無疑。但是我們看了機槍發展史才知道:我們可能錯怪了導演,按照正史記載,別說清軍將領端機槍,就是清朝皇帝端起機槍,那也絲毫不奇怪——端不端是他們的問題,有沒有機會端,則是歷史問題。
  • 《八佰》背後真實故事:非將士不敢犧牲,而是將領指揮無能
    不是國軍膽小怕事,而是國軍將領指揮無能,竟是貪生怕死苟且偷生之輩。淞滬戰爭失敗、南京保衛戰失敗,軍國高級將領要負全部責任,必然要接受世人的譴責。不信,請繼續看:一、《八佰》中四行倉庫戰爭的背景1937年11月,日寇為了贏得淞滬戰爭,日寇第10軍登陸杭州灣金山衛,意圖對淞滬戰場的國軍形成包圍之勢。國軍當時覺察到了日寇的意圖,多次組織力量進行反擊,依然沒有組織日軍登陸。
  • 清緬戰爭:極盛的緬甸碰上極盛的清朝,卻讓泰國撿了便宜
    蒲甘王朝還未實現統一東南亞的大業,蒙古鐵蹄已然南下,元緬戰爭以蒲甘王朝的戰敗而告終,蒲甘王朝成為元朝屬國,不久後滅亡,緬甸重新分裂成眾多小邦,其中就有東籲王朝。經過數百年戰爭,東籲王朝終於在16世紀統一了緬甸大部分地區,卻又逐漸走向分裂,於18世紀初被貢榜王朝取代。貢榜王朝是緬甸最後一個王朝,卻將緬甸推向極盛,它不僅統一了緬甸全境,還積極對外擴張。
  • 太平軍大戰羅家集:陣斬清軍10位悍將,殲滅淮軍精銳4千餘
    如此,滿清耗資重大的「河防計劃」破產,曾國藩在朝野一片謾罵聲中離開前線,李鴻章淮軍走上了前臺,承擔起追殺太平軍之重任。 對外戰鬥不是李鴻章的長項,但對內追殺起義軍,他卻下狠心,與曾國藩有得一拼。
  • 起義軍勝利後不得人心,清軍虎視眈眈,吳三桂只能這樣選擇
    吳三桂在我國歷史中可謂是名聲響亮了,很多人都知道是他將清軍引入關中,成為了民族歷史上的一位「罪人」。但是通過對那段歷史的深入了解就會發現,當時的社會已經發展到了朝代更迭的時候,吳三桂的做法對於歷史的發展僅僅起到的推動的作用,而不是決定性作用。
  • 甲午戰爭時,清軍陸軍裝備到底如何?武器真是奢侈,但歸結:真亂
    文/商學野在內憂外患的清朝末年,中國的對外戰爭中一直輸多勝少,甚至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連首都北京都一度被外國人攻佔。雖然西方列強屢次入寇,但是要論哪次戰爭對晚清時的中國影響最大,那幾乎所有史學家都會選"中日甲午戰爭"。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在1894年,那時清政府已經搞了幾十年的洋務運動,國家有中興的氣象,史稱"同治中興"。
  • 鴉片戰爭中清軍與英軍武器裝備對比:火器時代敲碎天朝上國的幻想
    而在戰爭爆發之後,鳥槍數量不足,所以政府又命令各地趕製鳥槍,及時配發給淺顯的作戰部隊。而趕製出來的東西,質量極其低劣,很多都無法使用,而同時因為一些士兵此前並未使用火器的經歷,還得不斷教學,戰爭一開始,清軍就已經陷入了被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