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中清軍與英軍武器裝備對比:火器時代敲碎天朝上國的幻想

2020-12-23 歷史有點料

儘管現代人已對戰爭下了數以百計的定義,但是,戰爭最基本的實質只是兩支軍事力量之間的對抗。 ——《天朝的崩潰》

導語

人們常常把鴉片戰爭視為近代史的開端,因為它打破了封建王朝「天朝上國」的幻想,原來中國之外的世界早已發生變革,世界已經煥然一新。人們常常認為鴉片戰爭是一次傳統封建王朝與新興資本主義國家的碰撞,但歸根結底還是兩方軍事實力的碰撞,清廷並非不戰而投降,而是見識到了新式武器的威力之後,才喪失了戰鬥信心。

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鴉片戰爭時期中英武器裝備各自的水平,那就是,英軍已經處於初步發展的火器時代,而清軍仍然處於冷熱兵器混用的時代,並且熱兵器的技術還停留在幾個世紀之前。

而因為清軍使用的冷兵器大家也多有了解,其形制與功能一般人也多有詳悉,並且因為種類繁多,在此我們也不多做陳述。因此我們就把目光聚集在清軍的火器實力之上,到底與英軍有著怎樣的差距。

火藥以及管型火器最早都是起源於中國,但在古代中國並沒有形成科學的體系,很多人戲言說外國人學到火藥之後,積極研究武器。而古代中國卻是積極發明煙花爆竹,一個實用,一個觀賞。而清軍使用的火器,主要是仿造明代引起的「佛郎機」、「鳥銃」、「紅夷大炮」等西方樣式製作的,雖然說技術來源於「洋槍洋炮」,但卻未加改進,一直到了19世紀,才又一次見識到了人家新式武器的威力,而自己手上的火器已經落後人家二百餘年。而我們也主要是對清軍所使用的幾種火器進行對比說明,看看到底差距在哪?

鳥槍

清軍使用的鳥槍,其原型可追溯至1548年的葡萄牙火繩槍,此後經過不斷的改良,逐漸成為主要的單兵火器之一。

鳥槍是一種前裝滑膛火繩槍。發射前必須從槍口裝填火藥,在塞入彈丸,以火繩為點火裝置。據《皇朝禮器圖式火器》的記載,清軍的鳥槍有58種之多,其中使用最多的是兵丁鳥槍。兵丁鳥槍用鐵製成,槍長2.01米,鉛彈丸重1錢,裝填火藥3錢。射程大概是100米,射速的話為1至2發/分鐘。

1793年,馬戛爾尼使團訪華,隨團所畫清

而當時的英軍則裝備了比較先進的兩種軍用槍:一種是伯克式前裝滑膛燧發槍。其點火裝置為摩擦燧石,槍身長1.16米,口徑為15.3毫米,彈丸重35克,射程約200米,射速為2至3發/分鐘,該槍為1800年研製成功,後裝備部隊。另一種則是布倫士威克式的前裝滑膛擊發槍。點火裝置為擊發槍機撞擊火帽,槍身長1.42米,口徑為17.5毫米,彈丸重53克,射程約300米,射速為3至4發/分鐘,該槍則是在1838年起陸續裝備部隊。

伯克式燧發槍及其槍刺

而通過兩者手持火器的對比,可以看到清軍與英軍有著巨大的差距。就槍身長度來說,清軍的鳥槍太長,裝填火藥不便,並且點火裝置還較為落後,容易受到天氣狀況的影響。而且清軍的射程只有100米,相較於伯克式的200米來說,都已經落後許多,更不用說布倫士威克式的300米,可以說英軍的火器能夠做到先發制人。而且英軍的火器可以做到平均一分鐘三發,而清軍的火器在保證正常使用的情況下,並且不考慮其他因素之後,才能做到一分鐘兩發。戰場之上,這些細微的差距反而會直接決定戰爭的結果。

而除了鳥槍使用上的硬體條件差距之外,兩者還有一些情況值得我們注意:

由於清軍鳥槍太長而無法再裝槍刺,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刺刀,當時的西方軍用槍上已經都有槍刺裝備。由於軍費的限制,當時戰場上的士兵並未全部裝備火器,還有很大一部分使用的是冷兵器,弓箭、大刀等傳統兵器還經常使用,並且這些兵器有的已經生鏽,對於戰場上來說,這是一個巨大的弊端。而要知道,在鴉片戰爭,冷兵器的發揮空間並不是很大,反而會加劇清軍的損失。尤其清朝內部的原因以及對於軍費的限制,清軍的鳥槍不能定期修造報廢與更換,也就是說,可能有些人拿著本身就無法使用的武器上了戰場,就和拿著燒火棍沒區別。有的鳥槍還有使用幾十年之久,甚至還有使用166年的武器未加更換。就這樣的條件有怎能與英軍抗衡。而在戰爭爆發之後,鳥槍數量不足,所以政府又命令各地趕製鳥槍,及時配發給淺顯的作戰部隊。而趕製出來的東西,質量極其低劣,很多都無法使用,而同時因為一些士兵此前並未使用火器的經歷,還得不斷教學,戰爭一開始,清軍就已經陷入了被動。

就鳥槍實力對比來看,清軍與英軍有著巨大的差距,一個英軍士兵可以抵得上多個清軍士兵,雖然英軍是遠渡重洋作戰,但因為一些硬實力的差距,落敗方反而成了本土作戰的清軍。也完美證實了「落後就要挨打」的事實。

火炮

火炮應該算是戰場上的一件利器,因為它的殺傷範圍大,並且破壞性巨大,算得上是戰場上的利器。相較於鳥槍來說,清軍的火炮與英軍在形制上並沒有多大的區別,因為康熙時期的南懷仁曾經幫助清朝監製了許多火炮,而18世紀中,英軍的火炮樣式也並未發生巨大的變化。而兩者的差距也只要在質量問題上。

一、鐵質差。清朝的冶煉技術落後,爐溫低,鐵水無法提純,因此雜誌較多,鑄造出來的火炮十分粗糙,氣孔氣泡較多,很容易發生炸裂。而反觀當時的英國,已經經過工業革命的發展,冶煉技術大為改觀,鐵質已經提高,能夠鑄造優良的火炮。而清朝為了彌補鐵質差的缺點,不惜加厚火炮的管壁,所以清軍的火炮往往極為笨重,重大數千斤,在戰場上行動不便,而英軍則能夠靈活行動。

二、鑄炮工藝落後。清朝此時仍然沿用落後的泥模工藝,鑄件粗糙,又未對炮膛內進行深入的加工,致使炮彈射出之後,彈道紊亂,降低了精準度。而英軍已經才有了鐵模工藝,並且能夠對炮膛內部進行加工,精準度要高了許多。並且此時的英國,因為工業革命的發展,科學技術得到廣泛的應用,對於火炮的設計也更加合理。

三 、炮架和瞄準器不全或者不完善。炮架能夠調整炮臺角度,這是火炮的一個重要優點。但清朝對此卻不太重視,清朝的許多火炮都是固定的,沒有炮架,我們今天能夠看到的一些歷史遺存上面有此冥想的特徵。

四、炮彈的種類少、質量差。英語此時使用的炮彈有實心彈、霰彈、爆破彈等各種種類,而清軍只有質量低劣的實心彈,至於真正的威力如何,戰爭的結果已經說明。

同時和鳥槍一樣,清軍的火炮並沒有及時的更新,很多都是使用了極長的時間,並且也沒有定期的維護,火炮本身就已經存在著問題。同時這些火炮很多沒有炮架,擱置在露天的炮臺之上,風吹日曬,雨水侵蝕,火炮自然就會存在問題。並且這些火炮因為沒有及時更新,射程短,並且射擊速度慢,在戰爭之中很難取得優勢。

火藥

與火槍與火炮聯繫密切的應該就是火藥了,因為不管怎樣,火藥應該算是他們的靈魂,而清軍的火藥則與英軍有著巨大的差別。

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展,英國已經在火藥上有了巨大的發展。在理論上,硝、硫、炭的配組比率以74.84%、11.84%、11.32%為最佳火藥配方。英國按照此理論,配置了槍用發射火藥(硝75%、硫10%、炭15%)和炮用發射火藥(硝78%、硫8%、炭14%),科學的配置自然就提高了火藥的威力,使得武器威力增加。同時再加上英國工業革命的影響,機械化的生產使得火藥以及武器的生產更加迅速。

中國早期的火藥武器

而中國的火藥則是起源與古代煉丹師的偶然發現,因此中國的火藥有著很大的經驗總結的成分,到了清朝時期的火藥配方,仍然使用明朝末年的配方。

而我們今天見到的鴉片戰爭時期的配方則是戰前廣東水師關天培採用的記錄:硝80%、硫10%、炭10%,而硝含量過高的缺點就是容易受潮,不容易存儲,爆炸威力小,因此清朝的戰場之上會出現不少的啞彈,嚴重影響了戰爭的結果。

火藥的質量,直接影響到了槍、炮的威力。清軍使用的粗劣的火藥,使其原本落後的槍炮,在實戰之中效能更減,無法威脅到敵人。

清軍的武器裝備,為何遠遠落後與西方

從中西武器裝備的發展史可以看出,明清之際,中國的軍事科技並不落後於西方,這裡自然有當時大膽引進西方先進火器的成效,還因西方的近代科學尚處於起步狀態。至於製造方面,雙方都處於工場手工業的同一水平。到了康熙時期,中西武器裝備的差距急劇擴大,除了前面提到的科學和工業兩大因素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戰爭規模的縮小。

康熙皇帝統治時期,基本穩固了清朝的政治局勢,清朝進入了一個長期相對和平的階段。雖然之後的清朝孩子西北、西南用兵,但都是針對於一些較為落後的民族來說,有一定的武器優勢。而當時的王朝又是喜歡穩定的形勢,更是無心去致力於武器裝備的更新。所以在後面的歷史之中,經常會提到了清軍軍事實力的下降,與清朝長期的和平穩定的局勢有關。清朝原有的八旗子弟以及綠營子弟到了鴉片戰爭的時候,軍事素質已經不值一提。軍事武器硬體跟不上,軍隊沒有戰鬥意志,也就決定了鴉片戰爭失敗的必然。

總結

在弱肉強食的殖民主義時代,西方各國始終把武器裝備的研製和生產,放在最優先發展的位置,以滿足他們對外徵戰的需要。而當時還沉寂在「天朝」幻想中的清朝統治者們來說,還不知道世界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革,更不用說他們會致力於清朝軍事裝備的更新。

當鴉片戰爭列強以強硬的手段打開中國的國門之後,清廷才意識到了世界的變換,也有一些清朝官員開始睜眼看世界。但是這並未讓清朝統治者們覺醒,固化的思想讓他們在世界變化的潮流之中一步步淪為別人蠶食的對象。

相關焦點

  • 重讀鴉片戰爭:清軍與英軍武器沒有代差!還是人的問題……
    清軍沒有裝備刺刀,對於大量裝備鳥槍和抬槍的清軍來說,刀槍弓弩都是非常好的輔助。這一階段不存在武器代差的問題。至於有關清軍用實心彈打英艦,而英軍回擊開花彈來說明清軍落後一說,只能怨作者不懂軍事。簡單說,打裝甲目標用穿甲彈,打軟目標用開花彈 (高爆彈),這樣的常識,清軍和英軍都是懂的。
  • 鴉片戰爭中偌大的清帝國為何會被2萬遠道而來的英軍打敗
    就在鴉片戰爭的同一時期英國派遣了1.6萬人的部隊入侵阿富汗,然而最終入侵阿富汗的英軍除了幾個僥倖逃出的倖存者之外幾乎全軍覆沒。如果說清軍的武器裝備與英軍存在差距,那麼清軍的武器裝備與阿富汗人的武器裝備總沒代差吧?儘管入侵中國的英軍比入侵阿富汗的多了大約4000人,然而中國的戰略縱深、戰爭潛力不比阿富汗大嗎?
  • 鴉片戰爭中小人物的大勝利: 創造殲滅英軍最輝煌戰績
    回首發生於1840年至1842年的第一次鴉片戰爭,可以用兩個字來總結:窩囊。對於以「天朝上國」自居的大清王朝來說,這真是一場窩囊的戰爭。
  • 《天朝的崩潰》:我對鴉片戰爭的一點看法
    第一,從書中詳述的戰爭始末來看,清軍和所謂「人民戰爭」並不是完全不能給英軍帶來傷害,人員的傷害。鎮江戰役,是鴉片戰爭中英軍攻擊諸點設防最為薄弱的要點,然而在鎮江清軍拼死奮戰之下,英軍死39人,傷130人,失蹤3人,而這一數字是清軍設防最堅固的虎門、廈門、定海、吳淞諸戰役英軍傷亡的總和。
  • 周星馳《鹿鼎記》中的虎頭帽,見證大清雅克薩之勝和鴉片戰爭慘烈
    就在此時,清軍在城郊俘虜了幾名敵兵,尚未審問卻逃逸了一人。林興珠得知後心生一計,沒有派人追趕,而是一面令大軍將雅克薩城圍得如鐵桶一般,一面又遣藤牌兵在黑龍江江口潛伏。收到通風報信的沙俄,果然派軍乘船從黑龍江上遊增援雅克薩,準備與城中守軍合兵一處。林興珠當即率藤牌兵跳入江中,將藤牌覆蓋在頭頂上。
  • 清緬戰爭,大清明明吃了火器的虧,為何還堅持「弓馬騎射」?
    ,清軍面對英法洋槍洋炮的崩潰慘敗所賜,鴉片戰爭前的清王朝,也就落了個出名槽點:不重視火器。魏源的《聖武記》裡記載,裝備著西洋槍炮的緬甸戰船,更是在前線河流裡橫衝直撞,不但火力十分犀利,且操作起來「旋轉如飛」,給清軍帶來了極大的傷亡。這場戰爭之所以打的苦,重要一條,就是裝備上吃血虧。
  • 大王閒話:不一樣的鴉片戰爭(中)國是國 家是家
    面對英國人的大炮和「奇怪的戰術」,多數清軍將領開始都是雄心勃勃,認為「英夷」只是普通的海賊,可不曾想,自認固若金湯的防守,竟然如此不堪一擊,很多高級將領戰敗後選擇了自殺或逃跑,部隊也隨之潰散,百姓更是無所適從。英軍後來在多地遇到的抵抗,幾乎談不上戰鬥,因為他們一登陸,清軍早已潰散。甚至在廣東上橫檔島,還發生了清軍將領臨陣脫逃,士兵憤怒地向逃跑的將領船隻開炮的事情。
  • 甲午戰爭時,清軍陸軍裝備到底如何?武器真是奢侈,但歸結:真亂
    甲午戰爭時清軍已經進行過武器換裝,很多軍隊算是當時的精銳,就這麼一敗塗地讓清朝上下舉國震驚。那麼甲午戰爭中的清軍,在陸軍的裝備上到底跟日軍差別多大呢?當時的清軍到底有無勝算?一、首戰暴露出的問題甲午戰爭是從朝鮮燒到中國國內的,中國軍隊曾在朝鮮首都平壤附近跟日軍作戰,在失敗後一潰千裡,一直敗退到中國境內。
  • 第一次鴉片戰爭中的敗將都是無能之輩嗎?此人後來在新疆平叛立功
    有人會認為,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所有的敗軍之將似乎都是喪權辱國的草包廢物,其實不然,他們有的人在戰敗之後還能戴罪立功,只因為自己面對的英國人並非傳統的對手,所以才表現得十分狼狽,乃至猥瑣,比如愛新覺羅-奕山就是如此。
  • 太平軍的武器為何比清軍更先進?「不差錢」的太平天國靠「進口」
    清方曾對其武器評價道:「軍械絕少精良,生鐵刀杖,稍用便折」。而等到了太平天國中後期,太平軍的武器已經大大領先清軍,湘軍統帥曾國藩也不得不承認:「賊之火器精於我者百倍之多」。農民出身的太平軍是如何完成這種華麗的轉變的?太平天國初期武器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早期的太平軍武器呈現出冷熱兵器混用,以冷兵器為主的落後局面。
  • 英法聯軍,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真相,顛覆認知,歷史常識欺騙了我們
    同樣,第一次鴉片戰爭暴露出來的海防問題和江內防線問題,第二次鴉片戰爭仍然沒有得到實質性的解決。尤其是江北的海防,江北的海防關係到北京的防務,第一次鴉片戰爭英軍已經打到了天津,必進北京。這也算是為江北海防敲響警鐘。然而清朝統治者不見棺材不掉淚,非要等到北京淪陷以後才意識到江北海防的問題,開始重視海軍建設。
  • 第一次鴉片戰爭沒有驚醒「天朝」迷夢
    他對鴉片戰爭的觀點頗能代表當時士人,如臺灣學者劉紀曜在《鴉片戰爭期間中國朝野的天朝意象及其衍生的觀念態度與行動》一文中認為,唐鑑奏摺是「天朝」意象情緒與態度的典型表現,是「一般知識分子的縮影與代表」。戰爭爆發後唐鑑力主抗英,上疏彈劾琦善、耆英等人弄權誤國。
  • 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清朝名將楊芳真的是以「馬桶陣」對抗英軍嗎?
    楊芳本來可以戴著「戰神」的光環終老,為後世留下一大批神話般的光輝戰例,受人膜拜和敬仰,但是鴉片戰爭的爆發,使他晚節不保。鴉片戰爭開始後,清軍被洋人的堅船利炮打得毫無招架之力,關天培、陳連升等將領先後英勇戰死,無奈之下,道光帝想到了他的王牌楊芳。1841年3月5日,72歲的楊芳奉詔趕到廣州前線。
  • 劍指七寸:第一次鴉片戰爭中的吳淞戰役
    第一次鴉片戰爭中的英軍增兵線路  因此,身為遠徵軍最高指揮官的休斯-高夫中將,開始要求東印度公司提供更多增援。  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吳淞炮臺防禦布置  同時,蘇南-上海地區的清軍也努力借鑑了廣東、福建和浙江三省的失利教訓,認為英軍登陸步兵的威力同樣不可小覷。
  • 冷眼看中國與睜眼看世界:鴉片戰爭後,中西方眼中對方形象的變遷
    當然,最直接的原因還是鴉片戰爭失敗的事實,商品經濟的重炮最後摧毀了小農經濟的萬裡長城,西方的自我優越感在事實面前作了驗證,從此,西方人就用輕蔑態度來觀察中國。二、中國人西方觀的轉換鴉片戰爭前,「唯我獨尊」、「天朝上國」的精神支柱長期支配著中國人的西方觀。在這種觀念下俯視西方世界及其居民,被視為「蠻夷小邦」,「化外之民」。
  • 解密古代火器:清朝耽誤了中國火器發展?
    不過,這些技術創新沒有改變手工生產方式的基礎,提高仍然比較有限,雖然質量上偶爾可以達到與英國火藥相當的水平,但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加強了勞動強度以及在製作過程中格外精工細作的結果。而歐洲人早在16世紀,火藥的製造就從手工向機械化轉變了。下面不妨對比一下中西在製備工具上的差異。
  • 中國古代火器發展之謎:清軍為什麼又倒退回冷兵器時代
    可我們都猜錯了,清朝初年的士兵,竟然是端著火槍踩著鼓點,在大炮轟鳴中進軍的。魏源在《聖武記》中描繪了康熙時期平定準格爾時的畫面:「我師隔河而陣,以火器為前列,遙攻中堅,聲震天地。自晡(下午三到五點)至暮(太陽落下),駝斃於炮·······遂破其壘。」可見,康熙時期火槍和火炮已經成為了清軍的主要進攻手段。我們所熟悉的清朝軍隊,大多是1840年後那隻裝備落後的部隊。
  • 帝國時代3的日本火器真那麼強?大明:見過我的火箭和佛郎機嗎?
    而日本民族在帝國時代3中的火器輸出也頗為驚人,那麼真正歷史上,戰國日本的火器真有那麼強嗎?雖然中國在唐末就發明了火箭,但直到19世紀,得之印度的康格裡夫火箭技術仍然對英軍有很大幫助,足見火箭技術在古代甚至近代的戰爭中是有其實用性的。那麼,焙烙玉是被改裝成火箭了嗎?
  • 晚清的悲劇:自己眼中的天朝上國,才是最可悲的
    也就是說,十九世紀三四十年代,別的國家已經有一套系統完備的外交體系,清政府卻空守「天朝上國」觀念。最終,也是此觀念釀成悲劇,阻礙清政府改革數次夭折。大清眼中的「天朝上國」中國在古代一直存在著強烈的夷狄觀,華夏文明區處於中央,四周的則是夷狄。
  • 八國聯軍佔領清軍武器庫,一看裡面的武器,汗都下來了
    在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清軍被打的潰不成軍,節節敗退,大家都認為是當時的清政府武器落後的原因,其實並不是這樣的。 八國聯軍侵華這會兒,清兵的裝備已經不比八國聯軍差多少了。得益于洋務運動的興起,早在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的時候清軍就已經開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