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中國在封建晚期的幾百年間,官方始終奉行「閉關鎖國」的既定國策。長時期的閉關自守,於國人思想觀念而言,莫過於得不到快速更新。也就是說,十九世紀三四十年代,別的國家已經有一套系統完備的外交體系,清政府卻空守「天朝上國」觀念。最終,也是此觀念釀成悲劇,阻礙清政府改革數次夭折。
大清眼中的「天朝上國」
中國在古代一直存在著強烈的夷狄觀,華夏文明區處於中央,四周的則是夷狄。春秋戰國時期,文化、政治以及經濟的中心都處在中原地區,而四周多是遊牧部族,生產落後。慢慢地,歷經幾千年演變,夷夏觀自成體系:只能用華夏文明去改變夷,夷不能變華夏。
古代歷史發展也確實如此,凡是中原王朝遭到遊牧部族入侵並建立新國家,新國家大多會學習中原文化。清朝入主中原後,也毅然接受夷狄觀,還形成「天朝上國」觀念,即:清王朝是上上國,是天朝,其餘國家都是夷。確實古代中國十分強大,周邊日本、朝鮮、越南都在學習中國,也恰恰是此種國際環境,催生出中國的夷狄觀。
鴉片戰爭爆發後,晚清政府被迫和外國人打交道,起初清政府的態度依然以「天朝上國」自居,稱呼英國人為夷。當時很多的奏章裡,沿海官員上奏報事稱呼外國人也是夷。清政府乍一面對外國人,還認不清國際局勢,舊觀念變革緩慢而又艱巨。面對入侵的英人,與其最先接觸的林則徐看到兩個國家的差距。
林則徐認為:鴉片戰爭之所以失敗,是因為清政府武器裝備不如英國,要打敗英國,就要學習它的武器。實際上林則徐的看法局限很大,但這卻是當時中國人最直觀的感受,其餘層面的落後暫時還看不到。
然而,林則徐觀點一出,朝野上下爭相反對,身為華夏文明,怎能學習「夷狄」?就連林則徐和魏源所作之書也被政府查禁。夷狄觀的左右,使得清政府在國門洞開之初,沒有立馬尋求變革,一直到二十年後迫於無奈,才有了洋務運動。
晚清變革終歸失敗
洋務運動使得林則徐的主張得以實現,口號「師夷長技以制夷」,實質就是學習西方科技。但是為維持清政府面子上的榮光,還是把外國稱為夷,然而已經比開國之初堅硬的態度好太多。洋務運動更多是清政府被迫的變革,並非主動去求變,二十年的原地踏步導致發展時機已經錯過。
什麼時候清政府的美夢才徹底清醒?甲午戰爭。被英國打敗不可怕,但被日本,這一曾經什麼都向中國學習的國家打敗,終于震醒清政府,這才有了藉助維新派變革的戊戌變法。結果同樣是失敗,清政府接受不了大權旁落。
開國初期,清政府固守「天朝上國」觀念,使得自己錯過二十年發展機遇。終於被迫變革,卻又無法徹底學習,面子還需要維持。藉助外力變革,又害怕皇權旁落。種種的這一切,都導致清政府和世界潮流漸行漸遠,就算之後有新政,也是曇花一現。
小結
近代中國的「天朝上國」觀念確實是晚清社會變革的一大阻礙,觀念不變,任何,任何社會活動都將無法實現。晚清政府在幾次失敗之後,也致力於轉變此思想,獲得了一定成果。但已經於事無補,大廈將傾,小修小補作用微乎其微,辛亥革命使得清政府徹底退出歷史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