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的悲劇:自己眼中的天朝上國,才是最可悲的

2020-12-20 向東向南看

導語

中國在封建晚期的幾百年間,官方始終奉行「閉關鎖國」的既定國策。長時期的閉關自守,於國人思想觀念而言,莫過於得不到快速更新。也就是說,十九世紀三四十年代,別的國家已經有一套系統完備的外交體系,清政府卻空守「天朝上國」觀念。最終,也是此觀念釀成悲劇,阻礙清政府改革數次夭折。

大清眼中的「天朝上國」

中國在古代一直存在著強烈的夷狄觀,華夏文明區處於中央,四周的則是夷狄。春秋戰國時期,文化、政治以及經濟的中心都處在中原地區,而四周多是遊牧部族,生產落後。慢慢地,歷經幾千年演變,夷夏觀自成體系:只能用華夏文明去改變夷,夷不能變華夏。

古代歷史發展也確實如此,凡是中原王朝遭到遊牧部族入侵並建立新國家,新國家大多會學習中原文化。清朝入主中原後,也毅然接受夷狄觀,還形成「天朝上國」觀念,即:清王朝是上上國,是天朝,其餘國家都是夷。確實古代中國十分強大,周邊日本、朝鮮、越南都在學習中國,也恰恰是此種國際環境,催生出中國的夷狄觀。

鴉片戰爭爆發後,晚清政府被迫和外國人打交道,起初清政府的態度依然以「天朝上國」自居,稱呼英國人為夷。當時很多的奏章裡,沿海官員上奏報事稱呼外國人也是夷。清政府乍一面對外國人,還認不清國際局勢,舊觀念變革緩慢而又艱巨。面對入侵的英人,與其最先接觸的林則徐看到兩個國家的差距。

林則徐認為:鴉片戰爭之所以失敗,是因為清政府武器裝備不如英國,要打敗英國,就要學習它的武器。實際上林則徐的看法局限很大,但這卻是當時中國人最直觀的感受,其餘層面的落後暫時還看不到。

然而,林則徐觀點一出,朝野上下爭相反對,身為華夏文明,怎能學習「夷狄」?就連林則徐和魏源所作之書也被政府查禁。夷狄觀的左右,使得清政府在國門洞開之初,沒有立馬尋求變革,一直到二十年後迫於無奈,才有了洋務運動。

晚清變革終歸失敗

洋務運動使得林則徐的主張得以實現,口號「師夷長技以制夷」,實質就是學習西方科技。但是為維持清政府面子上的榮光,還是把外國稱為夷,然而已經比開國之初堅硬的態度好太多。洋務運動更多是清政府被迫的變革,並非主動去求變,二十年的原地踏步導致發展時機已經錯過。

什麼時候清政府的美夢才徹底清醒?甲午戰爭。被英國打敗不可怕,但被日本,這一曾經什麼都向中國學習的國家打敗,終于震醒清政府,這才有了藉助維新派變革的戊戌變法。結果同樣是失敗,清政府接受不了大權旁落。

開國初期,清政府固守「天朝上國」觀念,使得自己錯過二十年發展機遇。終於被迫變革,卻又無法徹底學習,面子還需要維持。藉助外力變革,又害怕皇權旁落。種種的這一切,都導致清政府和世界潮流漸行漸遠,就算之後有新政,也是曇花一現。

小結

近代中國的「天朝上國」觀念確實是晚清社會變革的一大阻礙,觀念不變,任何,任何社會活動都將無法實現。晚清政府在幾次失敗之後,也致力於轉變此思想,獲得了一定成果。但已經於事無補,大廈將傾,小修小補作用微乎其微,辛亥革命使得清政府徹底退出歷史舞臺。

相關焦點

  • 天朝上國的虛驕自大
    雷頤:天朝上國的虛驕自大清政府有心理障礙,覺得狄夷的東西我們不能用,為了克服這個心理障礙都用了12年,你可以想其它事阻力會有多大。更大的困難來源於修鐵路。李鴻章也是從1872年第一次正式提出來,跟恭親王說要修鐵路,他覺得修了鐵路對運兵很有好處。
  • 晚清重臣葉名琛的悲劇下場
    來源:騰訊網/北青網-北京青年報 張鳴[摘要]葉名琛是後來歷史上眾人眼中的怪物。在外人看來,葉名琛做了俘虜,被抓到了洋人的軍艦上,甚至被押到了印度加爾各答,依舊撐著天朝大員的架子,不過是死要面子而已。但是,當事的葉名琛卻未必這樣看。對他來說,他跟洋人的交涉,就是這樣的,打打談談,談談打打。已經做了俘虜的葉名琛,在英國人面前,一直努力在保持自己作為受命與洋人辦理交涉事務的封疆大吏的架子。對他來說,無論英軍將他押解到什麼地方,他都是在履行他的職務。
  • 魏源:晚清的吹哨人
    四年後,魏源在抑鬱中逝世,身後留下了皇皇百餘卷的《海國圖志》。▍《海國圖志》在中日兩國的不同命運蘇格拉底曾說,「我這個人,打個不恰當的比喻,是一隻牛虻,這個國家好比一匹碩大的駿馬,可是由於太大,行動迂緩不靈,需要一隻牛虻叮叮它,使它的精神煥發起來。」公共知識分子是一個國家歷史和現狀的觀察家和批判者。
  • 《風犬少年的天空》為了悲劇而悲劇,會很可悲
    為了悲劇而悲劇?會顯得很可悲。有網友說,有人物原型的,大家不要激動。首先:有網友提出欽哥的人物原型並沒有死,其次我要看所謂的人物原型,我會選擇看紀錄片,生活已經很苦了,連喜劇的表象都不願意呈現嗎?青春是有遺憾,可是誰的青春總是和死亡相掛鈎?生而為人,我們難道不知道現實很殘酷嗎?在劇裡還要反覆體驗這人世的殘忍與無奈?
  • 從史上最「勇敢「的女人一詔戰十一國,看晚清國運
    所以高幹子弟通常都是良好教育,了解舊政權的最真切,接受新思想也最快,如果不是紈絝子弟,要是為國為民,往往是傳統中國裡最精彩的人選,比如說唐宗宋祖。 八國聯軍這時候就要談到甲午海戰的嚴重後果了,列強開始瓜分中國,劃分勢力範圍。
  • 英國人官居晚清一品,同是革新,中日效果迥異
    我們都知道,晚清時期有著「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學習西方的運動,而日本作為近鄰也受到了西方資本主義的衝擊,自然也得變法革新。事實上,雙方的革新時間都是在19世紀的60、70年代,可以說是同步,然而結果卻讓我們大失所望,短短的二三十年日本已然發展起來,1894年的甲午海戰讓我們看到了雙方變法的差距,晚清「自強求富」的洋務運動不得不宣告失敗。
  • 天朝官員現形記
    英軍入侵,閩浙總督伯燾於任上被革,乃因其對英軍的抵抗荒唐可笑:英軍抵福建前,守土有責的伯燾認為英軍根本就不堪一擊——他好像對此前英軍在廣東和浙江的戰績一無所知。為了守衛廈門,他下令把各地的巨炮全部集中於海灣。這些早年所鑄的巨炮極其沉重,要幾十個人才拉得動。伯燾為了節約經費,拒不造炮車。
  • 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晚清名妓賽金花獻身救全城百姓,她結局如何?
    晚清的中國可以說是在屈辱中度過,因為清朝的閉關鎖國,加上英國人為了扭轉貿易逆差,向中國輸入大量鴉片,基本從皇室到臣民都被腐蝕乾淨,軍隊幾乎失去戰鬥力。慈禧掌權之後更是為了個人的享受變本加厲,整日沉浸於天朝上國的美夢中,不思進取,為了讓大清朝苟延殘喘,籤訂了一系列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讓百姓處於水生火熱之中,隨後更是傲慢自大,同時對八個國家宣戰,這造成了八國聯合出兵組成八國聯軍攻入北京,而慈禧卻不顧百姓死活,一個人逃之夭夭,八國聯軍進入北京城後燒殺搶掠,眼見百姓慘重,名妓賽金花獻身八國聯軍,救下了全程百姓。
  • 我不知世界上最可悲的事情是什麼,但知道自己最可悲的事情是什麼
    當意識到不應該的時候,其實你就已經錯了,但是你在當時卻完全意識不到自己的錯誤,總是找各種理由來為自己開脫。你以為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些人,那些事,但所有的一切都是因為自己的內心。我很想寫下自己的故事,我覺得我的故事可以寫成一本書了,但是我不知道自己從哪裡寫起。也許是從那懵懂的青春期開始,也許是從那沒有發生關係但依然深愛對方幾年的少年寫起。似乎我們每個人的人生都是寫好的劇本一樣,所有的事情都朝著我們不知道的方向發展,但是冥冥中卻有因果,前因後果才會發生後面的事情。
  • 《琉璃美人煞》「無心少女」褚璇璣:其實她才是最可悲的存在
    他們兩個都讓人心疼,但是相比於史上最慘的男主禹司鳳,其實女主褚璇璣才是最可悲的存在。為何呢?她的一生都在被欺騙,實屬可悲。戰神曾在劇中說過一句話,她說:「我從不相信什麼真心,我只信我自己」。其實她原本不是這樣的,就是因為受過太多的欺騙,所以才不願再去用真心去換別人一顆虛偽的心。戰神從被塑造以來,一直都活在欺騙之中。不僅如此,還在欺騙中被人利用。在知道真相後,連一個為自己討回公道的權力都沒有。
  • 曾是清朝藩屬國的「琉球」,為何會變成了日本的「衝繩縣」
    作為曾經屹立於東方的天朝大帝國,因為文化先進,經濟發達,周邊無數小國紛紛依附,主動受封納貢成為帝國藩屬國。說實話,做天朝帝國的藩屬國真的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首先「抱大腿」很有安全感,其次經濟上又能得到很多好處。而且儘管是藩屬國朝貢,但實際上每次天朝的回贈都是朝貢價值之百倍。
  • ——讀《天朝的崩潰》
    觀眾喜歡看忠奸分明的衝突,於是當林則徐被塑造的正氣凜然的時候,對比的琦善則是昏庸賣國的嘴臉。  「漢奸」與「賣國賊」到今天都是中國民粹主義話語中最壞的罪名,被扣上這個帽子的人,似乎都恨不得被食其肉、寢其皮。茅海建老師在《天朝的崩潰》一書中先從緒論探討了這個歷史人物真實的一面,他是否真的是一個「賣國賊」?
  • 洋人眼中的晚清郵驛
    Hermann)於1869年1月26日首倡其義,而又由奧地利郵政於同年10月立即搶先發行,拔得頭籌,到第二年才由英國跟進,以後世界各國亦紛紛發行此物,而我國則於清光緒廿三年(1897)也有了蟠龍圖的明信片。
  • 到了中年,還不會撒嬌的女人,才最可悲
    長大之後,以為得不到是因為自己不夠努力,後來才發現,其實會撒嬌比努力還管用。」其實這句話,和「撒嬌女人最好命」,是同樣的道理,不管是在年輕的時候,還是到了中年,懂撒嬌,會撒嬌的女人,總是能得到男人更多的關心和在意。可很多女人都不懂,對待愛情,對待愛人,總是過於懂事和成熟,嘴上說著不屑於用撒嬌去抓住男人的心,其實她只是不夠了解男人罷了。
  • 亂世英雄出我輩解讀真實《天朝》江湖
    CGWR:187 位CGWR介紹7.0  【導語】最真實的亂世,最真實的江湖,次世代2D網遊《天朝》不刪檔測試正在火熱進行中,為你展現春秋時代淋漓盡致的江湖世界。在《天朝》的真實江湖中,善與惡的界限變得更加模糊,對善惡的定義依靠的是各諸侯國的律法,更是每個人的信仰。在諸侯爭霸的亂世間,生存成為了第一法則,「活下去」成為了每個人最大的「善」。行走在江湖的每一個人都有著對善惡的不同理解,賞金殺人是善是惡?幫派相爭是善是惡?或許江湖本就只有敵我之分,沒有善惡之別。
  • 芸汐傳最後的大結局:原來百裡茗香才是,劇中最悲劇的女人
    想了想其實百裡茗香才是劇中最悲劇的女人,可恨又可憐。茗香和龍非夜青梅竹馬,龍非夜一直把茗香當作妹妹一樣來對待,可是茗香卻對龍非夜的感情不是兄妹之情,而是男女之情。龍非夜身中蠱毒,每個月都會毒發,身心受到很大折磨。據傳美人血可以壓制這種毒性,卻不可以根制。茗香幾十年來一直服毒,為的就是養成美人血來為她的非夜哥哥制病。
  • 鴉片戰爭中清軍與英軍武器裝備對比:火器時代敲碎天朝上國的幻想
    儘管現代人已對戰爭下了數以百計的定義,但是,戰爭最基本的實質只是兩支軍事力量之間的對抗。 ——《天朝的崩潰》導語人們常常把鴉片戰爭視為近代史的開端,因為它打破了封建王朝「天朝上國」的幻想,原來中國之外的世界早已發生變革,世界已經煥然一新。
  • 晚清女子被騙去美國當展覽物,只要50美分就可以想看哪裡看哪裡
    清朝晚期,偌大的清王朝被西方的堅船利炮轟開了閉關鎖國的大門,也轟碎了沉浸在天朝上國的美夢。上千年來一直領先世界的中原文明第一次面臨了嚴峻的挑戰。而外國卻只需要憑藉著幾枚大炮就可以在我們的邊境耀武揚威。在節節敗退之下,清政府被迫籤訂了《南京條約》等一系列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而這些條約的籤訂,自然是層層加碼,最終由底層百姓所負擔。
  • 可恨可悲的魏嬿婉的一生:男權皇權雙重碾壓下深宮女性的悲劇縮影
    她不喜歡進忠,甚至厭惡他,但又不得不依附於他,被迫和他對食,她在和他達成同盟的同時,也被這個太監牢牢地操縱了命運,她知道要想在後宮生存下去,必需要借力往上爬,只有位居高位,才不會被人踐踏,才不會被人看不起。
  • 大清天朝帝國夢的幻滅‖從謊言開始
    從古至清,我大中華從皇上到屁民無不以天朝大國自居,大中華之外皆是蠻夷,這種天朝意識的夜郎自大與驕傲,變成了一種精神上妄自尊大,對外只需憑藉「天朝聲威」就可以「攝服夷人」。即使在清代未年,被夷人們打得滿地找牙,李鴻章李中堂依然洋溢著文明古國的優越感,認為西方侵略者不過是「夷狄」之幫,不足深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