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藩之亂:70萬兵力為什麼還打不過15萬八旗兵 歷史故事大全

2021-01-14 高中歷史知識點

  藩當中最大的藩王,即是雲南王吳三桂。吳三桂是明朝將領,1644年勃然大怒為美女,引得清軍入關,終究致使明朝完全消亡。因為吳三桂軍事實力巨大,且在清軍入關的進程中立下了不容忽視的勞績,因而吳三桂被清王朝冊封為平西王,鎮守雲南,兼管貴州。


  靖南王耿忠明,鎮守福建。可是耿忠明在三藩之亂還未開端之前就現已病逝了,他的兒子耿繼茂繼承了耿仲明的衣缽,世襲了靖南王。在三藩作亂中,耿繼茂是首要參與者。

  三藩中實力最弱的應當即是尚可喜平南王,他鎮守廣東,手裡只要六萬兵力。在三藩作亂 的進程中,平南王和靖南王相繼屈服了清朝。而吳三桂終究稱帝,然後在清軍的攻勢中落敗而亡,完畢了叛變的終身。

  三藩其時有多少兵馬

  從官方的數據上來說,吳三桂其時有30萬多兵馬。其中包含了53佐領,除了這一點,清政府為了安慰吳三桂,又將吳三桂的部將王輔臣選拔為陝西提督,李本深為貴州提督,四川總兵吳之茂也是吳三桂的手下。除此以外,王儲、王屏藩、馬寶等十幾自己被提為雲南總兵,吳三桂的實力大大增強。

  三藩之二的耿精忠手下有15萬兵馬,包含程風手下7萬和郭應輔手下的8萬人;尚之信手下也有十萬人以上。因而,三藩之亂三藩軍力現已達到了70萬以上。清政府在戰役前期遭受到了很大的丟失。三藩戰鬥力怎麼樣

  三藩之亂中,三藩和清政府都投入了很多的軍力,在八年的堅持中,耗費了極大的人力物力。三藩之亂軍力的比照,現在現已沒有一個明確的史料。可是從清史以及當地史記中,依然能看出不少端倪。

  在三藩之亂開端前期,清朝廷僅僅調集了7萬兵馬。這些戎行,包含滿洲八旗、科爾沁、察哈爾等地的戎馬。因為其時的清廷還不知道八旗軍的戰鬥力現已降低,因而關於吳三桂的暴亂並沒有太大的注重,終究致使了三藩之亂前期的失利。清廷不知道,吳三桂在長沙、萍鄉等地這些當地,就有7.3萬兵馬。吳三桂手下的將領王屏藩攻擊丙北的漢軍就有2萬人以上,足見吳三桂軍力的可怕。不止如此,當陝西提督王輔臣叛變清朝今後,吳三桂的實力就愈加的強壯。吳三桂僅僅三藩中的一番,實踐軍力現已超過了十萬。

  三藩之二的耿精忠手下有15萬兵馬,包含程風手下7萬和郭應輔手下的8萬人;尚之信手下也有十萬人以上。因而,三藩之亂三藩軍力現已達到了35萬以上。清政府在戰役前期遭受到了很大的丟失。

  儘管清政府其時在全國有四十五萬戎行,可是因為我國太大,再除掉維護京城的11萬人,能作戰的部隊也只要30萬擺布。這三十萬,分散在全國各地。實踐參與暴亂的清軍,只要15萬擺布。這麼懸殊的軍力比照,清軍卻贏得了終究的成功。

  經過對三藩之亂軍力的研討,能夠看出,即便三藩佔有了軍力上的優勢,可是若沒有公民的支撐,終究還是會失利。

  自1673年11月21,吳三桂起兵暴亂,至1681年十月29吳世璠自殺,清軍於昆明城下大獲全勝。自此,三藩之亂歷時八年,總算完畢。三藩之亂進程大致分為以下三個期間:

  第一個期間為起兵江南。康熙十二年十一月至十五年四月,其時戰亂不斷擴大,吳三桂已兵出三貴,進據湖南常德、長沙、澧州及嶽州。此時,清軍聚集於荊州、武昌和宜昌,卻不敢渡江攖其鋒。形式愈加危殆,孫延齡叛於廣西,耿精忠叛於福建,四川更有羅森、鄭蛟麟、吳之茂之叛。而臺灣鄭經渡海進兵於福建泉州、漳州與廣東潮州,此外,提督王輔臣叛於寧羌,進行對清陝西經略莫洛的擊殺。彼時四方轟動,人心不定。康熙帝欲親自上陣,卻經議政內大臣密議諫止。清軍只得東徵西討,常常捉襟見肘。隨後,尚之信叛於廣東,總督、巡撫均附之,清廷便增兵兩江。以後可謂是全國呼應。清政權一致內地以後,在全國範圍內,民族對立依然普遍存在。階級對立上升變成胡歌的首要對立,而在統治階級內部,對立持續存在。因而,吳三桂一舉起反清旗號,包含明皇室在內,以及鄭經集團、有些漢宮、漢兵與少數民族上層人士,加上一些區域的農人、奴才悉數敏捷做出了反應。除此之外,四川的幾個土司、苗民和青海墨爾根臺吉等少數民族亦相繼呼應。

  第二個期間為對峙期間,康熙十五年五月至十七年七月。王輔臣敗降平涼,局勢總算向有利於清軍之方向開展。隨後,耿精忠腹背受敵,亦匆促撤兵請降。以後,尚之信也屈服。孫延齡被吳世璠於桂林殺害。清軍集中軍力進逼嶽州與長沙,吳三桂聚眾堅守。兩軍在各個湖南外圍要地重複搶奪。在軍事之上兩邊仍處於對峙期間,清軍將帥每多觀望,曠日糜餉。

  第三個期間為平定雲南,康熙十七年八月至二十年十月。康熙十七年,彼時吳三桂年已七十四,在衡州稱帝,國號大周。但窘境未變。同年秋,吳三桂因病而亡,局勢陡變,後清軍趁機發起攻擊,叛軍一蹶不振,清軍逐漸攻破湖南、廣西、貴州與四川等地。馬寶、胡國柱等困獸猶鬥,節節抗拒;另滿洲將帥仍多拖延。時逾兩年,清軍才進逼於雲南,康熙二十年底,清軍攻擊昆明。吳世璠自殺,餘眾出降,三藩之亂總算平定。

相關焦點

  • 三藩之亂:三藩兵力遠超清朝,吳三桂還飲馬長江,為何失敗了?
    1673年,平南王尚可喜第十一次請求告老還鄉,想把王位傳給兒子尚之信。康熙同意尚可喜回老家,但是不同意尚之信繼承王位,想要藉此機會削藩,於是引發了三藩之亂。三藩之亂爆發之後,清朝頓時失去了半壁江山,局勢一片糜爛,吳三桂飲馬長江,不可一世。當時福建有靖南王耿精忠、臺灣有鄭經、廣西有尚之信、陝甘還有王輔臣。
  • 兵力遠超過清朝的三藩,到底為什麼會失敗呢?
    清朝初年有三藩,即雲南『平西王』吳三桂、廣東『平南王』尚可喜、福建『靖南王』耿精忠。這三位都是漢人,在明清交替之際,投降了滿清,並為了滿清入關立下了汗馬功勞,不過他們也得到了他們想得到的一切。 然而卸磨殺驢不是滿清的專利,康熙親政後,把目光盯到了西南,開始了削藩。
  • 三藩之亂持續了八年,暴露了滿清一個重大弊病,多年後也因此亡國
    1673年,爆發三藩之亂。這時的清軍遠離戰場只不過才十多年時間,卻已無早年入關時的那般英勇之氣了。平定三藩之亂,兵力主要還是以漢人為主。
  • 三藩之亂丨歷時八年的三藩之亂能否避免?
    >三藩之亂丨滿洲功臣宿將凋零,四大異姓王崛起三藩之亂丨削藩or反削藩,吳三桂與康熙的博弈三藩之亂丨反清復明,360萬水陸大軍直搗燕京三藩之亂丨吳三桂の野望上帝欲使人滅亡,必先使其作。這一點,吳三桂明顯拼不過滿清,於是吳三桂把目標投向了廣東。廣東經濟發達,人口眾多,有外貿之利,而且基本上處於內線,是一個完整的有生力量集群,不用簡直是浪費。就這樣,吳三桂頻頻催促尚之信出兵助餉。起初尚之信給了10萬兩,吳三桂認為杯水車薪,又派人去要100萬兩,尚之信給了30萬兩,吳三桂嫌少。既然尚之信不配合,那老吳就得另想辦法。
  • 周培公平定了三藩之亂,為什麼被康熙拋棄?真實歷史究竟如何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康熙王朝》成就了周培公,其實歷史上的周培公遠沒有電視劇的表現那麼出色。歷史上真實的周培公!周培公出生於明朝末年,李自成進攻荊楚一帶的時候,周培公的母親殉難而死。清朝建立以後,周培公進入北京在內閣裡面擔任一個小官。周培公在三藩之亂前並沒有太多表現自己的機會。三藩之亂爆發之後,周培公有了表現自我的機會。
  • 三藩之亂中,60歲老將吳三桂為什麼鬥不過20歲毛頭小子康熙?
    在清朝入主中原之初,在廣東、福建和雲南分別封了三個王,分別是吳三桂,尚可喜和耿精忠三人,這三人原本是前明的邊關大將,後來投降了清朝,在清朝入主中原之時,充當了急先鋒,為滿清立下了赫赫戰功,因而稱為「三藩」。
  • 三藩之亂中,吳三桂最終病死,那麼另外兩位藩王是什麼結局?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藩王之亂是比較常見的事情,比如西漢時期的七國之亂,西晉時期的八王之亂,明朝時期的靖難之役,當然,到了清朝初期,又爆發了「三藩之亂
  • 康熙如果不急於削藩,是不是也釀成不了三藩之亂?
    三藩之亂可以說是因為康熙年少氣盛,三藩之亂是康熙在政治上不成熟的表現,所以他不顧孝莊太后反對,堅持削藩逼反了吳三桂等三藩。三藩之亂其實是完全可以避免,但是卻釀成了歷時八年的戰亂,清政府險些丟掉半壁江山,這都是為了康熙一時的年少氣盛而買單。
  • 清朝三藩之亂爆發時,吳三桂坐擁七十萬大軍,為何最後還會輸?
    1673年3月,平南王尚可喜主動請求撤藩,回遼東養老,而康熙早已意識到三藩問題的嚴重性,於是立即抓住機會,同意了尚可喜的請求。同為三藩的平西王吳三桂以及靖南王耿精忠對於康熙的行為產生了警惕,於是相繼提出回遼東以試探康熙,同時準備發動叛亂。而康熙覺得「撤亦反,不撤亦反」,隨即同意了他們的請求。
  • 細說吳三桂的「七宗罪」:8年三藩之亂,促使他功敗垂成!
    背景三藩之亂,歷時8年之久,雙方投入兵力數十萬,波及整個中國,經此一役,康熙平定南方,為後來中國的大一統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時間:1673年11月-1681年10月雙方:康熙大帝(時年19歲)VS三藩(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兵力:清軍30萬VS三藩35萬謀臣武將:康熙:周培公/圖海/嶽樂/傑書/趙良棟/勒爾錦/張勇/王進寶
  • 明朝擁有世上最早的火箭車,領先世界240年,為何還打不過八旗兵?
    眾所周知,中國古代歷史上曾經誕生了4大發明,其中指南針,造紙術,印刷術,火藥是推動世界文明發展進程的重要利器,這些發明傳到歐洲後直接推動了工業革命的發展,很多人都說古代王朝不懂得如何發展火藥
  • 談談在「三藩之亂」期間康熙帝是如何解決巨額軍費開支問題的
    更何況爆發於清朝初期的「三藩之亂」持續的時間長達八年之久。這裡需要特別說明一下,筆者在之前的文章也曾分析過,清朝初期的經濟實力確實不容樂觀,舉個最明顯的例子:直至順治末年,清政府的財政收入依然處於「入不敷出」的狀況,而歷史進入康熙一朝以後,經過各種制度的調配,國家財政收入雖有所好轉,但想要為長達八年之久的「三藩之亂」提供巨額的軍費開支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成也制度敗也制度,八旗兵號稱滿萬不可敵,為何最後淪為雞肋?
    「八旗兵」是清朝賴以生存和崛起的基礎,也有過屬於他們的高光時刻。「薩爾滸」一役,滅明軍數萬,自身卻不過死傷數百,從此明軍稱其為「滿萬不可敵」,更是成為明朝噩夢,也是明朝覆滅的罪魁禍首,可見「八旗兵」是在戰場上殺出了威風的。
  • 西野15萬多人,7個縱隊,相差懸殊,一個縱隊多少兵力?
    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東北野戰軍和華東野戰軍的故事。截止1948年9月,東北野戰軍的兵力,已經達到了102萬人。截至1949年春天,華東野戰軍的總兵力,超過了80萬人。在同一時期,西北野戰軍的總兵力,卻只有15萬多人。
  • 八年的「三藩之亂」,差點覆滅清朝,導火索是一位紈絝子弟
    三藩,在清朝是一個逆天的存在。明末清初之時,他們為愛新覺羅氏立下汗馬功勞。當時的八旗兵力嚴重不足,龍興東北的清廷無法有效控制南方,昏庸無能的李自成,死灰復燃的南明小朝廷,讓後金的女真人,始終徘徊在山海關之外,只是地方的一個強大割據。
  • 抗日戰爭:最難攻的一個省,日軍出動70萬兵力,打了6年!
    說到我國的抗日戰爭想必大家對此都是有一定的了解吧,當時日軍為了擴大自身實力,於是便出動了300萬的大軍侵入了我國,因此後來在1937年的時候,抗日戰爭就已經爆發,當時日軍已經完全的割佔了我國東北地區的大部分的領域,可以說是日本說經過的每一個省都是人間地獄,但是今天小編要給大家所說的就是在抗日時期最難攻的一個省,這個省日軍出動了
  • 三藩之亂,吳三桂真的想造反嗎?三藩已飲馬長江了,為何還是敗了
    來源:網絡對於康熙朝的三藩之亂,以往我們有一種錯誤的認知,認為吳三桂早有謀反之心,是蓄意叛亂,並且還認為由於吳三桂降清,又叛清,漢族士大夫對他的人品有懷疑,所以不積極配合,所以導致三藩失敗了。下面,我們來用詳盡的史料澄清這幾個問題。
  • 「滿清八旗」16萬兵力,清朝皇帝是如何把他們分布在全國的?
    截止至乾隆時期,滿清八旗的兵力分布還是十分具有戰略性的。布兵數量最多的當屬京畿重地——北京城及其周邊地區,總數大概在十萬左右。這個數字時有波動,乾隆前期為八萬人,乾隆執政中後期為十萬人,到清末的時候大概是十二萬人。其次是新疆駐防,人數大概是一萬兩千人。因為新疆在康熙朝的時候又重新恢復了控制,但還是不太穩定。
  • 「三藩之亂」其實是「六藩」
    清朝入關後33年,清朝迎來最大一場叛亂,此亂就是歷史上有名的「三藩之亂」。所謂的「三藩」就是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
  • 賭徒康熙帝:三藩之亂得以平定,其實在於運氣使然
    前言:說起康熙帝的成就,平定三藩之亂算得上康熙帝的一大成就。但是,如果從後世的角度復盤來看,三藩之亂其實完全可以避免。但是,因為康熙帝的草率,導致清朝幾乎全境都爆發了叛亂。這種叛亂,險些葬送了大清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