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藩之亂中,吳三桂最終病死,那麼另外兩位藩王是什麼結局?

2021-01-14 沙僧談故事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藩王之亂是比較常見的事情,比如西漢時期的七國之亂,西晉時期的八王之亂,明朝時期的靖難之役,當然,到了清朝初期,又爆發了「三藩之亂」。對於清朝初年的「三藩」是指三個割據一方的藩王,即雲南平西王吳三桂、廣東平南王尚可喜、福建靖南王耿精忠。清軍在進入山海關後,由於自身八旗兵兵力不足和原先明朝疆域的廣大,利用投降的明朝將領,作為攻擊李自成大順軍和南明的先鋒。對此,在筆者看來,正是因為這一策略,促使清朝得以迅速攻佔了原先明朝的疆域,也即完成了對明朝的取代。




不過,等到清朝一統天下之後,三藩卻已成尾大不掉之勢,擁有過大的兵權,從而割據一方,不利於清朝江山的穩固。甚至,三藩一定程度上可以與清廷分庭抗禮,成為了清王朝內部的極大不安定因素。所以,在康熙十二年(1673年)春,年輕的康熙皇帝做出撤藩的決定,戰爭爆發。而康熙二十年(1681年)冬,清軍攻入雲貴省城昆明,吳三桂的孫子吳世璠自殺,歷時8年的三藩之亂結束。那麼,問題來了,三藩之亂中,吳三桂最終病死,那麼另外兩位藩王是什麼結局?




雲南平西王吳三桂

雖然我們常說「三藩之亂」,但是,實際上,這場藩王造反的主要人物,顯然就是吳三桂。對於吳三桂來說,康熙元年(1662年),吳三桂殺南明永曆帝於昆明。同年,晉封為平西親王,與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廣東平南王尚可喜並稱三藩。雖然在清朝的建立過程中,三藩都立下了汗馬功勞。不過,在封建王朝之下,藩王始終是朝廷的重要威脅。而就年輕氣盛的康熙皇帝,自然想要一勞永逸的解決三藩問題。於是,康熙十二年(1673年),下令撤藩。吳三桂自稱周王、總統天下水陸大元帥、興明討虜大將軍,發布檄文,史稱「三藩之亂」。

在三藩之亂中,吳三桂一開始只是自封周王,沒有稱帝。但是,到了康熙十七年(1678年),吳三桂在衡州(今衡陽市)登基為皇帝,國號大周,建都衡陽,建元昭武。值得注意的是,吳三桂稱帝的時候,三藩在和清朝的較量中,實際上已經處在下風了。換而言之,吳三桂之所以在這個時候稱帝,一是為了實現自己的平生夙願,二是想要提振己方的士氣。




當然,吳三桂稱帝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在戰場上節節敗退的背景下,康熙十七年(1678年)秋,吳三桂在衡陽因病去世,也即其是病死的結局。在吳三桂病死之後,其孫吳世璠支撐了三年之後被清軍攻破昆明,三藩之亂遂告結束。對於吳三桂來說,如果沒有在公元1678年病死的話,那麼,其最終的結局,自然會被清朝朝廷處死,也即康熙皇帝無疑不會放過吳三桂的。




廣東平南王尚可喜

雖然尚可喜是三藩之一,不過,尚可喜並沒有響應吳三桂的造反,而是堅定的站在清朝這一邊。在吳三桂正式起兵之後,南方群起響應吳三桂,靖南王耿精忠亦起兵,雲南、貴州、福建、江西、廣西等地皆為吳三桂統轄;廣東平南王麾下將領也有劉進忠、祖澤清等多人舉兵響應,沿海群島並起。尚可喜堅持效忠清室,以廣東彈丸之地牽制十餘萬叛軍無法全心北上,為清朝平叛創造有利條件。康熙十五年(1676年)二月,尚之信發兵圍困其父府邸,奪取王府的兵權,從而響應吳三桂叛亂,尚可喜聞變後欲懸梁自盡,被左右救起。同年十月二十九日,尚可喜在廣州薨逝,享年73歲。因此,考慮到尚可喜的年齡,他應該和吳三桂一樣,都是病逝的。




同時,就尚可喜的兒子尚之信,也不是一心跟隨吳三桂造反。在響應吳三桂起兵之後,尚之信不久又悔罪自歸,襲封平南親王,鎮守廣東。康熙十七年(1678年),詔命出兵往救宜章、郴州、永興,皆託詞不赴。據守廣東,對清廷和吳三桂均持觀望態勢,也即尚之信希望保持一個中立的立場,從而待價而沽,以此獲得更大的利益。不過,眾所周知,這樣的牆頭草,顯然是不會有什麼好下場的。康熙十九年(1680年),在消滅吳三桂殘餘勢力之前,康熙將尚之信下旨逮問,縛送京城,隨即賜死,家屬皆赦免。對此,在筆者看來,清朝之所以沒有追究尚之信的家人,不是因為尚之信本人,而是因為他父親尚可喜為平定叛亂做出了重要貢獻。

福建靖南王耿精忠

最後,康熙十二年(1673年),清廷下詔撤「三藩」,導致吳三桂起兵反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三月,耿精忠在福州響應,殺福建總督範承謨(范文程之子)及幕僚50餘人。耿精忠反叛令朝廷感到驚訝。當然,本著恩威並重的策略,康熙帝一面派兵進閩,下詔削精忠爵,並收禁其在京兄弟;一面勸諭精耿忠改過自新,剿滅鄭經,繼續鎮閩。對於康熙皇帝,為了集中精力對付吳三桂,顯然是希望耿精忠可以棄暗投明的。如果耿精忠真的順應這一趨勢的話,或許可以獲得善終的結局。但是,最終的結果,卻是耿精忠想要一條路走到黑。




康熙十五年(1676年)八月,清軍進取江山,破仙霞關,入福建取浦城、建寧,克延平,抵水口。十月,朝廷命大將軍傑書遵詔招降耿精忠。值得注意的是,耿精忠降清後尚蓄逆謀之心,被部下暗中告發。而這,自然激怒了年輕氣盛的康熙皇帝。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正月,「三藩」之亂徹底平息,於是康熙帝下詔將耿精忠及其心腹死黨白顯忠、徐文耀、王世瑜等凌遲處死。因此,對於清朝初期冊封的三位藩王,耿精忠因為是被凌遲處死的,所以其結局可謂最為悽涼了。當然,清朝朝廷不是沒有給耿精忠機會,如果耿精忠沒有響應吳三桂的叛亂,或者在歸降清朝後沒有繼續心存謀反的意圖,都不會是被凌遲處死的下場了。對此,你怎麼看呢?

相關焦點

  • 在三藩之亂前期,吳三桂是佔據優勢的,為何康熙最終能上演絕殺
    在大清統一天下的過程中,他們三個都立下了蓋世功勳,因此大清帝國封他們三人為王,讓他們分別駐紮在雲貴、福建和廣東這些地區。本來應該是有四個藩王的,但是定南王孔有德在和李定國交手的時候身亡了,而孔有德只有一個女兒不能繼承王位,只能讓他的女婿孫延齡當了廣西將軍。
  • 三藩之亂,吳三桂真的想造反嗎?三藩已飲馬長江了,為何還是敗了
    來源:網絡對於康熙朝的三藩之亂,以往我們有一種錯誤的認知,認為吳三桂早有謀反之心,是蓄意叛亂,並且還認為由於吳三桂降清,又叛清,漢族士大夫對他的人品有懷疑,所以不積極配合,所以導致三藩失敗了。下面,我們來用詳盡的史料澄清這幾個問題。
  • 賭徒康熙帝:三藩之亂得以平定,其實在於運氣使然
    前言:說起康熙帝的成就,平定三藩之亂算得上康熙帝的一大成就。但是,如果從後世的角度復盤來看,三藩之亂其實完全可以避免。但是,因為康熙帝的草率,導致清朝幾乎全境都爆發了叛亂。這種叛亂,險些葬送了大清帝國。
  • 細說吳三桂的「七宗罪」:8年三藩之亂,促使他功敗垂成!
    背景三藩之亂,歷時8年之久,雙方投入兵力數十萬,波及整個中國,經此一役,康熙平定南方,為後來中國的大一統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沒有做好因撤藩所發生的種種可能的應對之策,所以一開始康熙也是有點操之過急了,表現出了不太成熟的一面;第二階段,以王輔臣降清為轉折點,雙方在湖南岳陽-長沙一線對峙,反覆拉鋸戰;第三階段,吳三桂病死在衡陽,至此軍心不穩,三藩陣營決裂,清軍分別從四川、湖南、廣西三路大軍進軍昆明,平亂成功。
  • 三藩之亂中,60歲老將吳三桂為什麼鬥不過20歲毛頭小子康熙?
    在清朝入主中原之初,在廣東、福建和雲南分別封了三個王,分別是吳三桂,尚可喜和耿精忠三人,這三人原本是前明的邊關大將,後來投降了清朝,在清朝入主中原之時,充當了急先鋒,為滿清立下了赫赫戰功,因而稱為「三藩」。
  • 三藩之亂:三藩兵力遠超清朝,吳三桂還飲馬長江,為何失敗了?
    1673年,平南王尚可喜第十一次請求告老還鄉,想把王位傳給兒子尚之信。康熙同意尚可喜回老家,但是不同意尚之信繼承王位,想要藉此機會削藩,於是引發了三藩之亂。三藩之亂爆發之後,清朝頓時失去了半壁江山,局勢一片糜爛,吳三桂飲馬長江,不可一世。當時福建有靖南王耿精忠、臺灣有鄭經、廣西有尚之信、陝甘還有王輔臣。
  • 康熙如果不急於削藩,是不是也釀成不了三藩之亂?
    三藩之亂可以說是因為康熙年少氣盛,三藩之亂是康熙在政治上不成熟的表現,所以他不顧孝莊太后反對,堅持削藩逼反了吳三桂等三藩。三藩之亂其實是完全可以避免,但是卻釀成了歷時八年的戰亂,清政府險些丟掉半壁江山,這都是為了康熙一時的年少氣盛而買單。
  • 少年天子康熙帝立志平三藩:吳三桂等人不是功臣是割據勢力
    同時,他以驚人的毅力研習傳統儒學和帝王之道,涵養了一雙慧眼和滿腹才學。康熙帝終於能以真正的帝王身份,放眼中華的無限江山,構想著他的清平治世和強盛帝國。什麼才是少年天子最關注的國事呢?通過數年的聽政和學習,他清醒地意識到在大清王朝中亟待解決的難題。於是,他在宮裡的柱子上寫下三大事——三藩、河務和漕運,日夜提醒自己勵精圖治,慎終如始。
  • 「三藩」之亂時,其實有一位藩王是真心撤藩,至死不願扯旗造反
    從多爾袞時代起,清朝先後加封吳三桂、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四位漢將為王,命令他們率領前去隨滿八旗入關,經中原一路南下,追擊李自成、張獻忠和南明殘餘的農民軍。待雲貴、兩廣、福建等省相繼平定後,清廷為了便於鎮壓,乾脆命這幾個人率領部下就地駐紮,分封為藩王。
  • 三藩之亂持續了八年,暴露了滿清一個重大弊病,多年後也因此亡國
    1673年,爆發三藩之亂。這時的清軍遠離戰場只不過才十多年時間,卻已無早年入關時的那般英勇之氣了。平定三藩之亂,兵力主要還是以漢人為主。
  • 三藩之亂意外爆發,索額圖建議殺明珠洩憤,康熙:你當朕是漢景帝?
    觀史,清朝康熙時期的「三藩之亂」和漢朝漢景帝年間的「七國之亂」有許多相似之處。但是,最先主張削藩的大臣結局卻截然不同。 漢景帝聽信晁錯之言,下令削藩。不料,此舉激起藩王反彈,以吳王劉濞為首的七國叛軍以「誅晁錯、清君側」為由,發動「七國之亂」。七國勢大,漢景帝應對不及,經過再三權衡,漢景帝殺掉忠臣晁錯,以暫時平息七國之怒。
  • 三藩之亂丨歷時八年的三藩之亂能否避免?
    >三藩之亂丨滿洲功臣宿將凋零,四大異姓王崛起三藩之亂丨削藩or反削藩,吳三桂與康熙的博弈三藩之亂丨反清復明,360萬水陸大軍直搗燕京三藩之亂丨吳三桂の野望上帝欲使人滅亡,必先使其作。面對面的陣地戰,技術含量很低,就像兩個人拼內力一樣,誰內力深厚誰就更持久,誰就能最終獲勝。戰場上內力是什麼?是物資,是兵員。這一點,吳三桂明顯拼不過滿清,於是吳三桂把目標投向了廣東。廣東經濟發達,人口眾多,有外貿之利,而且基本上處於內線,是一個完整的有生力量集群,不用簡直是浪費。就這樣,吳三桂頻頻催促尚之信出兵助餉。
  • 《鹿鼎記》索額圖歷史原型:擒鰲拜,平定三藩之亂,最終卻被處死
    《鹿鼎記》索額圖歷史原型:擒鰲拜,平定三藩之亂,最終卻被處死文/無計讀史回想當年,他在《家有兒女》中的表現,真的是讓人驚豔。但沒想到這長大後,反倒是實力退步了,這到底是演技問題還是角色問題呢?雖說這新版的被噴得很慘,但說到底還是帶我們回顧了經典。金庸先生的《鹿鼎記》著實讓人懷念。這部小說是在清朝康熙年間的歷史背景下開展的,主要講的就是康熙年間鰲拜、吳三桂等人叛亂的事宜。歷史上,康熙青年時期也確實經歷了這些。
  • 清朝一共封了多少位異姓王爺,可不僅僅是吳三桂代表的三藩王
    為了避免八王之亂、安史之亂、靖難之役這種內部勢力對朝廷的顛覆,大清對宗室和異姓王爺的管理頗為苛刻。尤其是對異姓王爺,畢竟血脈中流淌的不是愛新覺羅的基因,要求高,條件多,結局不好說。從康熙爺平叛三藩之亂就可以看出一二。
  • 三藩之亂:70萬兵力為什麼還打不過15萬八旗兵 歷史故事大全
    因為吳三桂軍事實力巨大,且在清軍入關的進程中立下了不容忽視的勞績,因而吳三桂被清王朝冊封為平西王,鎮守雲南,兼管貴州。  靖南王耿忠明,鎮守福建。可是耿忠明在三藩之亂還未開端之前就現已病逝了,他的兒子耿繼茂繼承了耿仲明的衣缽,世襲了靖南王。在三藩作亂中,耿繼茂是首要參與者。
  • 「三藩之亂」其實是「六藩」
    清朝入關後33年,清朝迎來最大一場叛亂,此亂就是歷史上有名的「三藩之亂」。所謂的「三藩」就是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
  • 吳三桂如果不發動三藩之亂,老實接受削藩的話,會得以善終嗎?
    如果吳三桂真能老老實實待著,那麼康熙皇帝絕對會放他一條生路。  只不過在這條生路之下,他卻也要付出巨大的代價,這個代價將會是他所不願意接受的。  那麼,這個代價是什麼呢?  這個代價其實就是失去兵權和對地方的掌控大權。  如果換成其他東西,吳三桂可以輕鬆捨棄。
  • 清朝三藩之亂爆發時,吳三桂坐擁七十萬大軍,為何最後還會輸?
    1673年3月,平南王尚可喜主動請求撤藩,回遼東養老,而康熙早已意識到三藩問題的嚴重性,於是立即抓住機會,同意了尚可喜的請求。同為三藩的平西王吳三桂以及靖南王耿精忠對於康熙的行為產生了警惕,於是相繼提出回遼東以試探康熙,同時準備發動叛亂。而康熙覺得「撤亦反,不撤亦反」,隨即同意了他們的請求。
  • 孔有德之女孔四貞被封為和碩格格,三藩之亂時被吳三桂軟禁
    滿清歷史上有這麼一位公主,父親是定南王,義父是吳三桂!父親為國捐軀後得到孝莊太后的垂愛,被封為公主。可惜,三藩之亂爆發後吳三桂將其丈夫殺害,並將其軟禁數年。直到康熙帝平定三藩,才把她救了出來,她就是孔四貞。孔四貞出生於崇德七年(1642年),是定南王孔有德之女。
  • 周培公幫康熙平定三藩立下戰功,為什麼仍會被處死?
    在康熙一朝,康熙皇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解決藩王獨大帶來的隱患,決意進行削藩。削藩令一出,立即激起了吳三桂等人的反抗,引發「三藩之亂」。三藩之亂持續八年,終於被平定,而在平叛的過程中,湧現出了這麼一個人物,那就是周培公。周培公因為平叛有功,很受康熙皇帝的器重,一路平步青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