賭徒康熙帝:三藩之亂得以平定,其實在於運氣使然

2020-12-22 小馬鑑史

前言:

說起康熙帝的成就,平定三藩之亂算得上康熙帝的一大成就。但是,如果從後世的角度復盤來看,三藩之亂其實完全可以避免。但是,因為康熙帝的草率,導致清朝幾乎全境都爆發了叛亂。這種叛亂,險些葬送了大清帝國。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認為康熙帝是一個賭徒也不為過。

1、 三藩的產生

話說三藩的產生,還得從清朝在關外那時候說起。其實中原王朝之所以能夠在千餘年時間裡碾壓其餘的部族,原因之一在於人才優勢。任何一個政權,如果沒有足夠的人才的話,那麼敗亡也只是時間問題。這個問題,皇太極十分清楚。皇太極在世的時候,清朝始終處於關外地區。但是有一點不可否認:那就是皇太極是一個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皇太極十分清楚這個道理:那就是清朝作為割據遼東的小國,想要滅亡明朝,就需要不斷改良自身:因此在軍事上,皇太極徵服了蒙古地區,為清朝拓展了清軍的兵源問題。

而外交上,皇太極迫使李朝向大清臣服,避免了李朝和大明兩頭夾擊清朝的局面發生。而在人才方面,皇太極對明朝的很多人才伸出了橄欖枝:比如祖大壽、洪承疇這些人,皇太極給出了極好的福利待遇,來招納他們。雖然這些努力在短期內,沒能真正意義的拉開清朝和明朝之間的差距,但是有一點不可否認:

那就是如果沒有皇太極的這些改革,即便是後來的清朝,有機會進入中原建立統治的話,也未必能夠在中原建立長達200多年的統治。清朝入關以後,針對南明朝廷的文武百官進行招撫的政策。隨著南明朝廷在大陸的滅亡,清朝為了保證對雲南、廣東、福建等地的控制,於是冊封了三個漢人將領為藩王。這便是三藩的由來。

2、 三藩的權限

清朝冊立吳三桂等三人為藩王,或許清朝的順治皇帝不曾想過:這其實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次採用分封制度了。不過不同的是:在以往的朝代裡,朝廷設立藩王的目的,往往是希望這些諸侯國可以長期存在,並且起到幫助朝廷的作用。但是清朝的並非如此。 其實從清朝冊封這三大藩王的一開始,清朝就有臨時設立的想法。不說別的,順治帝去世不久,權臣鰲拜就開始從吳三桂等藩王手裡進行收繳權力,準備為之後撤銷藩王鋪路。不過,這個想法很快歸於失敗:因為吳三桂這些人,在當地經營了很多年。

社會關係甚至可以用盤根錯節來形容。因此朝廷的指令,到達吳三桂等人統治的地方以後,基本上和一紙空文差不多。後來康熙帝親政以後,了解到這些情況,也是十分憤怒。當然其實客觀來說,如果吳三桂這些人,僅僅是在他們各自的封地上進行稱王稱霸,那麼康熙皇帝也未必會太把吳三桂等人當回事兒。其實順治帝在世的時候,當時南明朝廷已經退守到了雲南和貴州。當時的雲南地區和貴州地區,其經濟發展的條件是十分的落後的。因此對於雲南和貴州地區的南明朝廷,順治帝還曾有過這樣的想法:

比如就把雲南和貴州留給南明朝廷,讓南明朝廷在那窮鄉僻壤自娛自樂就好。從這我們可以看出來:清朝對於西南地區的態度。因此說:如果吳三桂在雲南只是作威作福甚至割據一方的話,康熙帝未必會太過惱火。但是,吳三桂和其餘兩位藩王,在財政上不斷給清朝添麻煩:吳三桂等人不斷伸手向朝廷要錢。但是當時流傳著這樣的一種說法:就是清朝的財政的2/3,其實是用來養活了吳三桂這些藩王。這一點讓康熙皇帝十分的憤怒,於是康熙皇帝決定解決吳三桂這三個藩王的問題。三藩之亂,其實就是在這個背景下爆發的。

3、 三藩之亂的危害

不了解這段歷史的人,在聽說三藩之亂這個詞彙以後,很自然地產生了這樣的猜想:那就是吳三桂等三位藩王,團結一致的起來造反。但其實在這三個藩王裡面,真正起來積極造反的只有吳三桂,其餘的兩個藩王,雖然也表示反對撤銷藩鎮,並且和朝廷兵戎相見,但是,論到積極性的話,遠遠不能和吳三桂的積極性相提並論。而吳三桂起來造反以後,清朝的天下頓時變得不太平起來。因此此時的清朝,並沒有在中原站穩腳跟:因為南明的永曆皇帝,在康熙初年才被吳三桂殺害,而南明在湖北和四川地區的遊擊隊——鄂東十三家軍隊,也是在康熙初年才被清朝消滅。

但是,民間老百姓對於明朝的記憶依舊存在。因此吳三桂等人起來造反以後,明朝的遺老遺少們也趁機起來製造判斷。甚至就連蒙古王爺裡面,也有人覺得康熙帝此時已經玩砸了大清,於是準備落井下石,坑害康熙帝一次。因此說,三藩之亂,其實是清朝初年最為危險的一次叛亂。不過,由於各種反對康熙帝的勢力並沒有形成統一的陣線,而是以一種各自為戰的狀態出現,最終讓康熙皇帝有了喘息的機會,最終康熙皇帝採取了逐個擊破的手段,算是維持住了局面。最終,隨著吳三桂一死,三藩之亂局面基本上確定,以失敗為告終,三藩之亂這才瓦解。

4、 康熙帝應該怎麼做

雖然最後康熙皇帝取得了勝利,但是不能否認這個勝利來自於僥倖。那麼康熙皇帝應該如何做,才能夠真正解決三大藩王的問題?其實答案很簡單:三大藩王裡面,真正有本事的,其實只有吳三桂這一個人。康熙帝年輕,而吳三桂老邁了,只要康熙帝熬死吳三桂以後,吳三桂的繼承者都是一群膏粱子弟、草包,因此,對付這些膏粱子弟,可就容易多了。

結語:

從康熙皇帝僥倖取得平定三藩之亂這個事情上,後世的人應該知道這樣的一個道理:就是不要去做一些充滿僥倖的事情,否則很可能導致自己所無法承擔的後果。

相關焦點

  • 在平定三藩之亂時,他為何被康熙帝派往邊疆?好色釀成大禍
    ——車爾尼雪夫斯基(俄)文章分類|歷史奇聞文章字數|1099字,閱讀約3分鐘1681年,經過數年苦戰,清軍終於抵達昆明城下,經過浴血奮戰,奪取了昆明,三藩之亂至此宣告結束。消息傳到北京,康熙皇帝非常高興,重賞參與平定三藩的功臣。然而,沒想到幾年後,一位參與平三藩的功臣差點被殺,最後被發配邊疆,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這位不幸的英雄名叫蔡玉榮。據史料記載,蔡玉榮的父親是晉州人蔡世英,曾隨祖大壽降清,被編入漢軍正白旗。在清朝平定國家的過程中,蔡世英多次立功,仕途十分順利。
  • 「三藩之亂」其實是「六藩」
    清朝入關後33年,清朝迎來最大一場叛亂,此亂就是歷史上有名的「三藩之亂」。所謂的「三藩」就是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
  • 《鹿鼎記》索額圖歷史原型:擒鰲拜,平定三藩之亂,最終卻被處死
    《鹿鼎記》索額圖歷史原型:擒鰲拜,平定三藩之亂,最終卻被處死文/無計讀史別看索額圖在劇中最後立下不少功勞是大贏家,但其實他在歷史上的結局可比鰲拜、吳三桂還要慘。索額圖,赫舍裡氏,是滿洲正黃旗人。他的父親是清朝開國功臣索尼,四朝元老。康熙繼位初期,索尼與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一同擔任輔政大臣。他的哥哥一等公領侍衛內大臣赫舍裡·噶布喇。
  • 談談在「三藩之亂」期間康熙帝是如何解決巨額軍費開支問題的
    基於如此,在本篇文章當中筆者就從經濟學的角度出發,來對康熙帝解決「三藩之亂」所需的巨額軍費開支問題做一個進一步的探究。 縱觀長達八年「三藩之亂」,江南地區幾乎沒有被戰火所蔓延,這一點不得不承認康熙帝的功勞。反過來,康熙帝此舉也間接地為清政府在平藩戰爭當中提供了有效且持續的經濟保障。正如事後康熙帝感嘆道: 軍興之際,需用錢糧,全賴山東、江南等省協濟。
  • 清初名將趙良棟平定三藩戰功第一,遭小人陷害,差點被康熙砍了頭
    康熙主政時期,最大的政治危機不是鰲拜,而是三藩之亂。三藩之亂差點讓清王朝入主中原前功盡棄,吳三桂最輝煌的時候基本能跟清王朝劃江而治。所以,三藩之亂是清王朝前期最大的政治危機,好在康熙是一位雄才偉略的明君,能跟平定三藩之亂,挽救清王朝,當然,在平定三藩之亂過程中,也湧現出了不少名將,比如「河西四漢將」。
  • 少年天子康熙帝立志平三藩:吳三桂等人不是功臣是割據勢力
    於是,他在宮裡的柱子上寫下三大事——三藩、河務和漕運,日夜提醒自己勵精圖治,慎終如始。其中,三藩又是所有大事的重中之重。三藩之亂吳三桂等人宋朝開國的功臣,而是類似唐朝藩鎮的割據勢力。——康熙帝三藩是清帝開國之初的三位漢人藩王,他們分別是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
  • 周培公幫康熙平定三藩立下戰功,為何仍被處死?
    看過電視劇《康熙王朝》的朋友們,對其中一個劇情印象特別深刻,一代名臣周培公為康熙出謀劃策,平定了三藩之亂,為平亂治國做出了貢獻,但仍免不了發配邊疆、客死異鄉的結果,但周培公死後,一代皇帝康熙竟又為其守靈,這到底是為什麼呢?周培公為什麼會落得如此下場呢?事情原來是這樣的。
  • 周培公幫康熙平定三藩立下戰功,為什麼仍會被處死?
    削藩令一出,立即激起了吳三桂等人的反抗,引發「三藩之亂」。三藩之亂持續八年,終於被平定,而在平叛的過程中,湧現出了這麼一個人物,那就是周培公。周培公因為平叛有功,很受康熙皇帝的器重,一路平步青雲。但是,令人意外的是,就是這樣一個功臣,最終卻沒能落得好下場,死在了邊遠之地。
  • 三藩之亂中,吳三桂最終病死,那麼另外兩位藩王是什麼結局?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藩王之亂是比較常見的事情,比如西漢時期的七國之亂,西晉時期的八王之亂,明朝時期的靖難之役,當然,到了清朝初期,又爆發了「三藩之亂
  • 三藩之亂力保大清江山的十大將帥
    逆賊吳世璠勢窮自殺,餘眾出降,三藩之亂終告平定。接下來,為大家帶來的是維護康熙統治,祖國統一而馳騁沙場、居功至偉的十大將軍。1、嶽樂——安親王、定遠平寇大將軍愛新覺羅·嶽樂(1625年—1689年),清朝宗室、將領,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之孫,饒餘敏郡王阿巴泰第四子,清朝順治、康熙年間功勳卓著的名將,為清朝入關後的穩定與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 三藩之亂持續了八年,暴露了滿清一個重大弊病,多年後也因此亡國
    1673年,爆發三藩之亂。這時的清軍遠離戰場只不過才十多年時間,卻已無早年入關時的那般英勇之氣了。平定三藩之亂,兵力主要還是以漢人為主。
  • 康熙帝的人生側面:卸磨殺驢,出爾反爾,將平定三藩功臣逼死
    也有人說,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即康熙帝,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在在位期間開創了康健成勢的局面,被稱為「千古一帝」。但是康熙帝並不完美。他有很多缺陷,這些負面事件往往被人們忽視。比如康熙帝曾經卸下驢子殺死過舊金山的功臣,讓它活活死去,到底是怎麼回事?
  • 孔有德之女孔四貞被封為和碩格格,三藩之亂時被吳三桂軟禁
    可惜,三藩之亂爆發後吳三桂將其丈夫殺害,並將其軟禁數年。直到康熙帝平定三藩,才把她救了出來,她就是孔四貞。孔四貞出生於崇德七年(1642年),是定南王孔有德之女。孔有德在當時也算是一代梟雄,只不過是「佔山為王」那一種。孔永德當過海盜,後來投靠明將毛文龍,成為毛文龍麾下一員猛將。毛文龍被袁崇煥殺害之後,他又投靠了登萊巡撫孫元化,後來發動兵變,佔領登州,在明軍圍攻登州時又投靠了努爾哈赤。
  • 三藩之亂:三藩兵力遠超清朝,吳三桂還飲馬長江,為何失敗了?
    1673年,平南王尚可喜第十一次請求告老還鄉,想把王位傳給兒子尚之信。康熙同意尚可喜回老家,但是不同意尚之信繼承王位,想要藉此機會削藩,於是引發了三藩之亂。三藩之亂爆發之後,清朝頓時失去了半壁江山,局勢一片糜爛,吳三桂飲馬長江,不可一世。當時福建有靖南王耿精忠、臺灣有鄭經、廣西有尚之信、陝甘還有王輔臣。
  • 康熙如果不急於削藩,是不是也釀成不了三藩之亂?
    三藩之亂可以說是因為康熙年少氣盛,三藩之亂是康熙在政治上不成熟的表現,所以他不顧孝莊太后反對,堅持削藩逼反了吳三桂等三藩。三藩之亂其實是完全可以避免,但是卻釀成了歷時八年的戰亂,清政府險些丟掉半壁江山,這都是為了康熙一時的年少氣盛而買單。
  • 周培公平定了三藩之亂,為什麼被康熙拋棄?真實歷史究竟如何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康熙王朝》成就了周培公,其實歷史上的周培公遠沒有電視劇的表現那麼出色。歷史上真實的周培公!周培公出生於明朝末年,李自成進攻荊楚一帶的時候,周培公的母親殉難而死。清朝建立以後,周培公進入北京在內閣裡面擔任一個小官。周培公在三藩之亂前並沒有太多表現自己的機會。三藩之亂爆發之後,周培公有了表現自我的機會。
  • 三藩之亂丨歷時八年的三藩之亂能否避免?
    >三藩之亂丨滿洲功臣宿將凋零,四大異姓王崛起三藩之亂丨削藩or反削藩,吳三桂與康熙的博弈三藩之亂丨反清復明,360萬水陸大軍直搗燕京三藩之亂丨吳三桂の野望上帝欲使人滅亡,必先使其作。 第二個倒下的是尚之信。尚之信其實對反清興趣不大,他關心的是繼承平南王的王爵,以及掌握廣東那一畝三分地。之所以起兵反清,一是為了洩憤,二是迫於外部壓力——周邊省份都反清了,廣東不反清會被群起攻之。
  • 三藩之亂:70萬兵力為什麼還打不過15萬八旗兵 歷史故事大全
    三藩之二的耿精忠手下有15萬兵馬,包含程風手下7萬和郭應輔手下的8萬人;尚之信手下也有十萬人以上。因而,三藩之亂三藩軍力現已達到了70萬以上。清政府在戰役前期遭受到了很大的丟失。三藩戰鬥力怎麼樣  三藩之亂中,三藩和清政府都投入了很多的軍力,在八年的堅持中,耗費了極大的人力物力。三藩之亂軍力的比照,現在現已沒有一個明確的史料。
  • 清「康熙帝」幾次成功的軍事行動
    在這裡我們就講一下「清朝」初期創造了「太平盛世」的皇帝「康熙帝」。「康熙帝」是我非常喜歡和崇拜的一位皇帝,包括現在有很多『影視劇』也對他推崇拍攝和杜撰。在這裡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康熙」時期,他是怎樣平定內亂和攘外的。
  • 三藩之亂,吳三桂真的想造反嗎?三藩已飲馬長江了,為何還是敗了
    來源:網絡對於康熙朝的三藩之亂,以往我們有一種錯誤的認知,認為吳三桂早有謀反之心,是蓄意叛亂,並且還認為由於吳三桂降清,又叛清,漢族士大夫對他的人品有懷疑,所以不積極配合,所以導致三藩失敗了。下面,我們來用詳盡的史料澄清這幾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