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說起康熙帝的成就,平定三藩之亂算得上康熙帝的一大成就。但是,如果從後世的角度復盤來看,三藩之亂其實完全可以避免。但是,因為康熙帝的草率,導致清朝幾乎全境都爆發了叛亂。這種叛亂,險些葬送了大清帝國。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認為康熙帝是一個賭徒也不為過。
1、 三藩的產生
話說三藩的產生,還得從清朝在關外那時候說起。其實中原王朝之所以能夠在千餘年時間裡碾壓其餘的部族,原因之一在於人才優勢。任何一個政權,如果沒有足夠的人才的話,那麼敗亡也只是時間問題。這個問題,皇太極十分清楚。皇太極在世的時候,清朝始終處於關外地區。但是有一點不可否認:那就是皇太極是一個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皇太極十分清楚這個道理:那就是清朝作為割據遼東的小國,想要滅亡明朝,就需要不斷改良自身:因此在軍事上,皇太極徵服了蒙古地區,為清朝拓展了清軍的兵源問題。
而外交上,皇太極迫使李朝向大清臣服,避免了李朝和大明兩頭夾擊清朝的局面發生。而在人才方面,皇太極對明朝的很多人才伸出了橄欖枝:比如祖大壽、洪承疇這些人,皇太極給出了極好的福利待遇,來招納他們。雖然這些努力在短期內,沒能真正意義的拉開清朝和明朝之間的差距,但是有一點不可否認:
那就是如果沒有皇太極的這些改革,即便是後來的清朝,有機會進入中原建立統治的話,也未必能夠在中原建立長達200多年的統治。清朝入關以後,針對南明朝廷的文武百官進行招撫的政策。隨著南明朝廷在大陸的滅亡,清朝為了保證對雲南、廣東、福建等地的控制,於是冊封了三個漢人將領為藩王。這便是三藩的由來。
2、 三藩的權限
清朝冊立吳三桂等三人為藩王,或許清朝的順治皇帝不曾想過:這其實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次採用分封制度了。不過不同的是:在以往的朝代裡,朝廷設立藩王的目的,往往是希望這些諸侯國可以長期存在,並且起到幫助朝廷的作用。但是清朝的並非如此。 其實從清朝冊封這三大藩王的一開始,清朝就有臨時設立的想法。不說別的,順治帝去世不久,權臣鰲拜就開始從吳三桂等藩王手裡進行收繳權力,準備為之後撤銷藩王鋪路。不過,這個想法很快歸於失敗:因為吳三桂這些人,在當地經營了很多年。
社會關係甚至可以用盤根錯節來形容。因此朝廷的指令,到達吳三桂等人統治的地方以後,基本上和一紙空文差不多。後來康熙帝親政以後,了解到這些情況,也是十分憤怒。當然其實客觀來說,如果吳三桂這些人,僅僅是在他們各自的封地上進行稱王稱霸,那麼康熙皇帝也未必會太把吳三桂等人當回事兒。其實順治帝在世的時候,當時南明朝廷已經退守到了雲南和貴州。當時的雲南地區和貴州地區,其經濟發展的條件是十分的落後的。因此對於雲南和貴州地區的南明朝廷,順治帝還曾有過這樣的想法:
比如就把雲南和貴州留給南明朝廷,讓南明朝廷在那窮鄉僻壤自娛自樂就好。從這我們可以看出來:清朝對於西南地區的態度。因此說:如果吳三桂在雲南只是作威作福甚至割據一方的話,康熙帝未必會太過惱火。但是,吳三桂和其餘兩位藩王,在財政上不斷給清朝添麻煩:吳三桂等人不斷伸手向朝廷要錢。但是當時流傳著這樣的一種說法:就是清朝的財政的2/3,其實是用來養活了吳三桂這些藩王。這一點讓康熙皇帝十分的憤怒,於是康熙皇帝決定解決吳三桂這三個藩王的問題。三藩之亂,其實就是在這個背景下爆發的。
3、 三藩之亂的危害
不了解這段歷史的人,在聽說三藩之亂這個詞彙以後,很自然地產生了這樣的猜想:那就是吳三桂等三位藩王,團結一致的起來造反。但其實在這三個藩王裡面,真正起來積極造反的只有吳三桂,其餘的兩個藩王,雖然也表示反對撤銷藩鎮,並且和朝廷兵戎相見,但是,論到積極性的話,遠遠不能和吳三桂的積極性相提並論。而吳三桂起來造反以後,清朝的天下頓時變得不太平起來。因此此時的清朝,並沒有在中原站穩腳跟:因為南明的永曆皇帝,在康熙初年才被吳三桂殺害,而南明在湖北和四川地區的遊擊隊——鄂東十三家軍隊,也是在康熙初年才被清朝消滅。
但是,民間老百姓對於明朝的記憶依舊存在。因此吳三桂等人起來造反以後,明朝的遺老遺少們也趁機起來製造判斷。甚至就連蒙古王爺裡面,也有人覺得康熙帝此時已經玩砸了大清,於是準備落井下石,坑害康熙帝一次。因此說,三藩之亂,其實是清朝初年最為危險的一次叛亂。不過,由於各種反對康熙帝的勢力並沒有形成統一的陣線,而是以一種各自為戰的狀態出現,最終讓康熙皇帝有了喘息的機會,最終康熙皇帝採取了逐個擊破的手段,算是維持住了局面。最終,隨著吳三桂一死,三藩之亂局面基本上確定,以失敗為告終,三藩之亂這才瓦解。
4、 康熙帝應該怎麼做
雖然最後康熙皇帝取得了勝利,但是不能否認這個勝利來自於僥倖。那麼康熙皇帝應該如何做,才能夠真正解決三大藩王的問題?其實答案很簡單:三大藩王裡面,真正有本事的,其實只有吳三桂這一個人。康熙帝年輕,而吳三桂老邁了,只要康熙帝熬死吳三桂以後,吳三桂的繼承者都是一群膏粱子弟、草包,因此,對付這些膏粱子弟,可就容易多了。
結語:
從康熙皇帝僥倖取得平定三藩之亂這個事情上,後世的人應該知道這樣的一個道理:就是不要去做一些充滿僥倖的事情,否則很可能導致自己所無法承擔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