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藩之亂持續了八年,暴露了滿清一個重大弊病,多年後也因此亡國

2020-12-22 騰訊網

1673年,爆發三藩之亂。這時的清軍遠離戰場只不過才十多年時間,卻已無早年入關時的那般英勇之氣了。平定三藩之亂,兵力主要還是以漢人為主。

那麼,是什麼讓清軍喪失了戰鬥力?

安逸的生活。

入關後,清兵丟掉了原有的馬上作業習慣,生活的安逸、享受一點點的將八旗兵給腐化了。入關時,清兵可以以一當十,而在三藩之亂初期,曾經的馬上民族居然箭箭虛發,士兵們毫無戰鬥力可言。八旗軍的主帥也毫無章法,清軍被打得灰頭土臉,一敗再敗。

對此,清政府的統治也陷入到了危機之中。當年這支不到十萬人的軍隊,硬是擊敗了明朝的百萬大軍,這才過了不到二十年,八旗軍再和漢軍交手,居然如此不堪一擊。這個馬背上的民族,已經在短時間內被安逸磨掉了鬥志。

康熙這時只能重用漢軍,漢將的地位得以提升。自此,王輔臣這些漢將成了前線的作戰主力,清軍最後終於平定了三藩之亂。歷史永遠都是最好的教範,分析三藩之亂中清軍戰鬥力的喪失,基本上可以得出這個結論:「安逸催生腐敗,而腐敗必定導致失敗。」

史學界認為:三藩之亂是清朝時期最大的一次內亂。

其實,從本質上來分析,它的爆發是地方和中央爭權。滿清剛入主中原之時,根基很不穩,又沒有統治大國的經驗,這時滿清的最高統治者不得不分出部分權力和漢人的地主階級共享,「三藩」其實就是漢人地主階級的典型代表。

等到滿清站穩腳跟後,中央和地方就存在權力相等的矛盾,所以,必然會爆發權力之爭。滿清統治者已經感覺到了地方權力的威脅,所以,他們時刻會關注著漢人功臣的動向。當然,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民族矛盾。

民族交融是需要時間的,再說滿清入關後,炮製了不少屠殺事件,這都讓南方的漢人很是仇視滿人,情緒上的對立也讓民族矛盾更加尖銳。吳三桂的稱帝野心和康熙的撤藩詔書,最終成了三藩之亂的直接導火索,一場惡戰就此上演。

這場內亂持續了八年,從康熙十二年打到康熙二十年。在這八年中,戰爭可以分為三個階段:清軍潰敗、相持階段、清軍取勝。

戰爭的頭三年,吳三桂的勢力很猛,清軍只有棄地的份,丟了很多戰略要地。後來,康熙調整了策略,王輔臣等漢將投降,並成了前線的主力,清軍開始反攻。康熙十七開始,清軍已經完全掌握的主動權。最終,隨著吳三桂病死,他的兒子在城破時自殺,這場戰爭以清軍勝利告終。

吳三桂當年為何敢和朝廷叫板?

他沒有一定的軍事實力也不敢這麼做。官方記載,當時吳三桂有五萬多兵馬,包括五十三佐領。朝廷為了能讓吳三桂安心,還將他的部將王輔臣提拔為了陝西提督,就是這個王輔臣,後來調轉槍頭和吳三桂對陣。這就是康熙的聰明之處,戰場上講究的就是知己知彼,吳三桂後來兵敗,不是他的兵不能打,而是對方知道他的短板。

吳三桂要和朝廷對著幹,一定會提前招兵買馬,擴充自己的實力。按照五丁出一甲的方式計算,吳三桂當時的甲兵應該也有兩萬人左右。吳三桂沒有個十萬左右的兵力,他不會如此冒險對朝廷開火。吳軍和朝廷持膠著狀態時,嶽州之戰最終打破了這個平衡。這是清朝與吳周之間的一場戰役,開始於康熙十三年,結束於康熙十八年。

這場戰事也分三個階段。

公元1674年6月13日,康熙先是派出尚善進軍嶽州,但是,嶽州軍防堅固,康熙又派出尼雅翰部,準備會合他部,夾攻嶽州。

不過,尚善達到嶽州後,遲遲不發兵。康熙這時又派出了嶽東。

第二階段從1675年正月開始。清軍暫緩進攻嶽州,嶽東圍攻長沙。戰爭日趨激烈,清軍後來連續奪取茶陵等十二座縣城、平江、湘陰。

1678年3月開始,清軍一邊在戰場正面進攻,一邊展開攻心術,讓吳軍內部離心,吳軍大將林興珠等人先後投降。

這一年吳三桂病死,很快嶽州被清軍攻佔,繼而,長沙也被攻克。

史學界並沒有給出這次戰亂的損失數據,不過,有一點是肯定的,受傷的終究是老百姓,最終獲利的是朝廷。戰爭結束後,清廷沒收藩產充當軍餉,藩鎮制度被徹底取消。

三藩之亂時,百姓的生活很苦;

三藩之亂平定後,百姓的生活依舊很苦。

不過,地方割據勢力被清除,國家可以一心致力於發展經濟,也避免了大分裂,邊疆和內地經濟及文化的交流得以恢復。

從三藩之亂中,其實,可以讀出很多內容,單從清軍戰鬥力來說,清廷已經意識到八旗軍戰鬥力的嚴重退化,不過,當時的統治者並沒有採取更有效的防範措施。這其實,也為後來的很多事情埋下了不好的隱患,多年後,滿清也因此亡國。

參考資料:

【《三藩之亂》、《清史稿》】

相關焦點

  • 康熙如果不急於削藩,是不是也釀成不了三藩之亂?
    三藩之亂可以說是因為康熙年少氣盛,三藩之亂是康熙在政治上不成熟的表現,所以他不顧孝莊太后反對,堅持削藩逼反了吳三桂等三藩。三藩之亂其實是完全可以避免,但是卻釀成了歷時八年的戰亂,清政府險些丟掉半壁江山,這都是為了康熙一時的年少氣盛而買單。
  • 三藩之亂丨歷時八年的三藩之亂能否避免?
    >三藩之亂丨滿洲功臣宿將凋零,四大異姓王崛起三藩之亂丨削藩or反削藩,吳三桂與康熙的博弈三藩之亂丨反清復明,360萬水陸大軍直搗燕京三藩之亂丨吳三桂の野望上帝欲使人滅亡,必先使其作。這一點,吳三桂明顯拼不過滿清,於是吳三桂把目標投向了廣東。廣東經濟發達,人口眾多,有外貿之利,而且基本上處於內線,是一個完整的有生力量集群,不用簡直是浪費。就這樣,吳三桂頻頻催促尚之信出兵助餉。起初尚之信給了10萬兩,吳三桂認為杯水車薪,又派人去要100萬兩,尚之信給了30萬兩,吳三桂嫌少。既然尚之信不配合,那老吳就得另想辦法。
  • 談談在「三藩之亂」期間康熙帝是如何解決巨額軍費開支問題的
    數月之內,這場以吳三桂為首的「三藩之亂」猶如星星之火迅速形成燎原之勢,戰火波及至雲南、貴州、四川、廣東、廣西、福建、陝西、甘肅、湖南、浙江等十餘省份,持續時間長達八年之久。 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嚴格意義上講指的僅僅是一個方面,其前提條件則是該國家擁有足以支撐起一場戰爭的經濟體量。更何況爆發於清朝初期的「三藩之亂」持續的時間長達八年之久。
  • 三藩之亂持續8年,同一時期的布爾尼之變,卻為什麼只持續2個月?
    清朝初期的三藩之亂,給康熙帶來巨大麻煩的同時,無疑也幫助康熙鞏固了清朝的統治。從1673年到1681年,康熙的大部分精力都被南邊的三個藩王所吸引,這便導致在北方,也爆發了布爾尼之變。 相比於長達8年的三藩之亂,僅僅只有2個月的布爾尼之變,顯得十分尷尬。
  • 八年的「三藩之亂」,差點覆滅清朝,導火索是一位紈絝子弟
    三藩,在清朝是一個逆天的存在。明末清初之時,他們為愛新覺羅氏立下汗馬功勞。當時的八旗兵力嚴重不足,龍興東北的清廷無法有效控制南方,昏庸無能的李自成,死灰復燃的南明小朝廷,讓後金的女真人,始終徘徊在山海關之外,只是地方的一個強大割據。
  • 「三藩之亂」其實是「六藩」
    清朝入關後33年,清朝迎來最大一場叛亂,此亂就是歷史上有名的「三藩之亂」。所謂的「三藩」就是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
  • 三藩之亂:三藩兵力遠超清朝,吳三桂還飲馬長江,為何失敗了?
    1673年,平南王尚可喜第十一次請求告老還鄉,想把王位傳給兒子尚之信。康熙同意尚可喜回老家,但是不同意尚之信繼承王位,想要藉此機會削藩,於是引發了三藩之亂。三藩之亂爆發之後,清朝頓時失去了半壁江山,局勢一片糜爛,吳三桂飲馬長江,不可一世。當時福建有靖南王耿精忠、臺灣有鄭經、廣西有尚之信、陝甘還有王輔臣。
  • 三藩之亂:70萬兵力為什麼還打不過15萬八旗兵 歷史故事大全
    三藩之二的耿精忠手下有15萬兵馬,包含程風手下7萬和郭應輔手下的8萬人;尚之信手下也有十萬人以上。因而,三藩之亂三藩軍力現已達到了70萬以上。清政府在戰役前期遭受到了很大的丟失。三藩戰鬥力怎麼樣  三藩之亂中,三藩和清政府都投入了很多的軍力,在八年的堅持中,耗費了極大的人力物力。三藩之亂軍力的比照,現在現已沒有一個明確的史料。
  • 三藩之亂丨滿洲功臣宿將凋零,四大異姓王崛起
    上篇回顧:《三藩之亂丨大清開國三順王》「開國時,眀之降將,封王者四。」除了孔、耿、尚三順王之外,第四個是吳三桂。萬曆三十九年(1611年),吳三桂出身於遼東一個軍人家庭,父親吳襄是天啟年間的武進士,長期鎮守遼東,母親祖氏,是祖大壽的妹妹,乃遼東將門世家。1619年薩爾滸之戰後,後金掌握了遼東戰場的主動權,崛起之勢已不可阻擋。吳三桂的幼年,便是在父輩們的號角聲和廝殺聲中度過的,長期的戰火烽煙燻陶,對吳三桂後來的三觀產生了重要影響。
  • 孔有德之女孔四貞被封為和碩格格,三藩之亂時被吳三桂軟禁
    滿清歷史上有這麼一位公主,父親是定南王,義父是吳三桂!父親為國捐軀後得到孝莊太后的垂愛,被封為公主。可惜,三藩之亂爆發後吳三桂將其丈夫殺害,並將其軟禁數年。直到康熙帝平定三藩,才把她救了出來,她就是孔四貞。孔四貞出生於崇德七年(1642年),是定南王孔有德之女。
  • 尚可喜為何不捲入三藩之亂?背叛大明,為何不願再度反清?事後顯示...
    康熙三十一年,在回憶起三藩歷史舊事時,人到中年的康熙不無感慨地說:「朕自少時,以三藩勢焰日熾,不可不撤。」因此在那時還是年輕皇帝的時候就日夜惦記著三個大事,其中最讓他焦灼的就是三藩問題。「朕聽政以來,以三藩及河務、漕運為三大事,曾書而懸之宮中柱上。」每當略有疲倦時,這位年輕人就以此作為警訓。
  • 賭徒康熙帝:三藩之亂得以平定,其實在於運氣使然
    前言:說起康熙帝的成就,平定三藩之亂算得上康熙帝的一大成就。但是,如果從後世的角度復盤來看,三藩之亂其實完全可以避免。但是,因為康熙帝的草率,導致清朝幾乎全境都爆發了叛亂。這種叛亂,險些葬送了大清帝國。
  • 三藩之亂的三個真相,數百年來,很多國人都弄錯了!
    但清宮劇中無論是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的後宮爭鬥,還是歌頌所謂「盛世帝王」的生平傳記,一旦涉及到康熙皇帝,往往都繞不開「三藩之亂」這個重要話題。無他,規模大、影響大罷了。但隨著時間的流逝,數百年來,很多國人都對此產生了不少誤解。(一)康熙真的不是有意的!
  • 兵力遠超過清朝的三藩,到底為什麼會失敗呢?
    清朝初年有三藩,即雲南『平西王』吳三桂、廣東『平南王』尚可喜、福建『靖南王』耿精忠。這三位都是漢人,在明清交替之際,投降了滿清,並為了滿清入關立下了汗馬功勞,不過他們也得到了他們想得到的一切。 然而卸磨殺驢不是滿清的專利,康熙親政後,把目光盯到了西南,開始了削藩。
  • 三藩之亂,吳三桂真的想造反嗎?三藩已飲馬長江了,為何還是敗了
    來源:網絡對於康熙朝的三藩之亂,以往我們有一種錯誤的認知,認為吳三桂早有謀反之心,是蓄意叛亂,並且還認為由於吳三桂降清,又叛清,漢族士大夫對他的人品有懷疑,所以不積極配合,所以導致三藩失敗了。下面,我們來用詳盡的史料澄清這幾個問題。
  • 細說吳三桂的「七宗罪」:8年三藩之亂,促使他功敗垂成!
    背景三藩之亂,歷時8年之久,雙方投入兵力數十萬,波及整個中國,經此一役,康熙平定南方,為後來中國的大一統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整個三藩之亂中,吳三桂暴露出了很多問題,下面總結了三桂的"七宗罪",正是這"七宗罪"促使他一步一步邁進了失敗的深淵,被永遠定格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1、不識時識勢兔死狗烹,鳥盡弓藏,幾千年的道理,吳三桂作為在官場混了幾十年的老江湖不可謂不清楚。
  • 周培公平定了三藩之亂,為什麼被康熙拋棄?真實歷史究竟如何
    清朝建立以後,周培公進入北京在內閣裡面擔任一個小官。周培公在三藩之亂前並沒有太多表現自己的機會。三藩之亂爆發之後,周培公有了表現自我的機會。三藩之亂中,周培公立下的最大功勞是勸降了陝西提督王輔臣。吳三桂的軍事力量再強,畢竟遠在南方,最遠也就是打到四川和湖南一帶。但是陝西一帶的王輔臣卻離清王朝的統治中心非常近。如果不解決王輔臣,康熙始終無法集中兵力對付南方的吳三桂。
  • 康熙:朕現在就要平三藩!孝莊:為什麼不等他們老死呢?
    其實獨嗜圖史的她看到歷史上諸如西漢景帝削藩卻引發七國之亂;唐代宗、德宗、憲宗、穆宗朝的歷次削藩先成後,最後唐王朝竟被藩鎮所滅;明建文帝削藩,引發靖難之役,這史書記載的真實發生的慘痛事實使孝莊不得不建議孫兒一切不曾完備前最好徐徐圖之。而康熙後來急於削藩的結果是花費漫長的八年平定三藩。
  • 吳三桂手握30萬精銳,苦戰八年,為何沒能恢復漢人天下?
    因此,佔據長江以南大部分地區,不僅保有地方財政收入,還能從清廷拿到補助,三藩在經濟上可謂是佔據了優勢。清廷派給三藩的這財政補助,更像是用錢買「忠心」,無疑是飲鴆止渴。很快,三藩就佔據了長江以南的大片土地,但是,他們對揮師北上,將滿清驅逐出關外並沒有信心。於是,吳三桂在取得湖南後開始躊躇不前,在嶽州與清軍隔江對峙。因為,清廷在長江以南是間接統治,那裡打仗影響不了朝廷的錢糧收入,但對三藩的影響卻是實打實的。
  • 三藩之亂中,吳三桂最終病死,那麼另外兩位藩王是什麼結局?
    而康熙二十年(1681年)冬,清軍攻入雲貴省城昆明,吳三桂的孫子吳世璠自殺,歷時8年的三藩之亂結束。那麼,問題來了,三藩之亂中,吳三桂最終病死,那麼另外兩位藩王是什麼結局?同年,晉封為平西親王,與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廣東平南王尚可喜並稱三藩。雖然在清朝的建立過程中,三藩都立下了汗馬功勞。不過,在封建王朝之下,藩王始終是朝廷的重要威脅。而就年輕氣盛的康熙皇帝,自然想要一勞永逸的解決三藩問題。於是,康熙十二年(1673年),下令撤藩。吳三桂自稱周王、總統天下水陸大元帥、興明討虜大將軍,發布檄文,史稱「三藩之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