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藩之亂」其實是「六藩」

2021-01-14 歷史自傳

清朝入關後33年,清朝迎來最大一場叛亂,此亂就是歷史上有名的「三藩之亂」。所謂的「三藩」就是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其中吳三桂是領頭羊,但尚可喜未參與叛亂,其子尚之信響應吳三桂參與叛亂,耿精忠也起兵反了清朝。除三藩之外,其實還有三叛同時發生:

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吳三桂殺雲南巡撫朱國治叛於昆明,率軍往北進發。貴州巡撫曹貞吉、提督李本深投降,雲貴總督甘文焜殉節。叛軍抵達時四川巡撫羅森率眾而降。

三藩之亂

康熙十三年(1674年)二月十八日,廣西定南王女婿孫延齡據廣西叛應吳三桂,派兵進攻廣東、江西;緊接著三月十五日,靖南王耿精忠反,派藩下將領耿繼善、曾養性、白顯忠率軍進江西、浙江,帝國南方全面危急。然而北方也不平靜,蒙古察哈爾部布爾尼乘京城空虛發動叛亂,東南有臺灣的鄭經,派軍隊騷擾東南沿海廈門、漳州、潮州,並伺機進攻閩浙。南方大部為敵所踞,北方被王輔臣等人所擾,還有不斷的地方起義,康熙帝面臨著清朝建立以來最大的危機。


康熙十三年(1679年)正月,吳三桂軍抵湖廣地區,分派將領向常德、醴陵進發。在吳三桂舉起叛旗短短兩個月內,西南諸地官員望風而降的官員為數不少。後其勢力在貴州、四川、湖廣迅速擴張。

康熙皇帝為了穩定局勢,除了停止撤藩這一行動外,還不斷派出軍隊到前線參與平叛戰爭。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二月二十八日,由前鋒統領碩岱帶領的第一隊平叛官兵從京師出發。康熙十三年(1674年),孫延齡、耿精忠先後響應吳三桂叛亂,四出進攻,南方局勢進一步惡化。僅在康熙十三年(1674年)一年,康熙皇帝就派出了五路軍隊分別前往荊州、嶽州、江西、浙江、陝西。京城的八旗軍迅速被抽調一空,遠至盛京、烏拉、寧古塔的滿洲軍隊也紛紛開赴前線。

康熙帝拒絕向吳三桂示弱,派兩路兵進軍湖南直面吳三桂主力。在浙江的康親王傑書、固山貝子傅喇塔在兩年在內收復浙江進軍,康熙十五年(1676年)十月耿精忠降於福州。廣東的平南王尚之信於康熙十五年(1676年)舉起叛旗接受吳三桂的封號。

僅僅過了一年多,尚之信就致書簡親王喇布請求投降朝廷,裡應外合,保固廣東。康熙皇帝寬恕了他的罪過,仍將其封為平南王,率領藩下軍隊和平南將軍賴塔一起收復廣東。在尚之信投誠後,朝廷下詔讓其率軍進軍湖南協助簡親王喇布,尚之信遲遲未至。康熙十九年(1680年),朝廷派三路軍由廣西進定雲南,尚之信拖言有疾,仍未遵令。

在陝西和湖廣的清軍卻面臨著異常艱難的戰鬥。陝西的定西大將軍董額在進軍四川時遭遇提督王輔臣擁兵叛亂,保寧前線轉餉不繼退回漢中。朝廷在平王輔臣之亂造成的亂局就耗時兩年多。而入川之路被吳三桂部下老將王屏藩所佔,清軍直到康熙十九年(1680年)才進軍四川。王輔臣的叛變帶動了三邊局勢的不穩,清朝又花費兩年的時間才平定了陝西的叛亂。

嶽州是吳三桂湖南防線的重要一環,他在嶽州鎮以重兵,吳應麒佔據嶽州,擁水陸兩軍、堅船利炮佔據嶽州。清軍用了五年時間才收復嶽州。康熙十八年清軍迅速平定了湖南,分兩路進軍雲南,北路軍由定遠平寇大將軍貝子彰泰率領經由貴州進軍;南路有平南大將軍賴塔率領從廣西進定雲南。康熙二十年(1681年),趙良棟、彰泰、賴塔三路軍會師雲南,攻克雲南省城,吳世墦自縊。彰泰又遣兵收復雲南各地。康熙二十年(1681年)十月雲南平定,歷時八年的三藩之亂結束。

康親王傑書在康熙十五年(1676年)就平定了耿精忠的叛亂,他在康熙十九年才班師回朝。耿精忠之亂平定後,臺灣的鄭經多次派將領劉國軒等人入侵閩粵沿海,三次攻陷漳州、海澄,廈門、泉州等地一度被鄭經所佔據。朝廷派駐閩粵的兩位異姓公爵海澄公和續順公都在與鄭經軍隊的交戰中表現出頑強作戰不怕犧牲的精神。

鄭經派兵與耿精忠鄭經派軍隊進攻福建海澄,海澄公20歲的黃芳度率2000多藩下標兵堅守海澄縣,與敵軍巷戰三天,守軍幾盡覆沒,海澄公黃芳度戰至最後自盡而亡,第一代海澄公黃梧屍體被戮,家族死難者三十餘人。康熙十六年(1677年),黃芳世上書朝廷將其家族忠烈事跡如實敘述。康熙皇帝追封黃芳度王爵,諡號「忠勇」,黃芳世繼任海澄公,就地募兵2000人,率領所部防守漳州。

黃芳世不久後病卒,以其弟黃芳泰為海澄公,仍領舊部在漳、泉一代駐防。潮州總兵劉進忠勾搭鄭經進攻廣東之時,續順公沈瑞年僅10歲,仍然率領標下為數不多的親兵與叛將劉進忠戰鬥企圖保全潮州,沈瑞被俘,輾轉落入鄭經手中,押解到臺灣,留在潮州的績順公家口全被逆賊殺戳,標下官兵全部殉國。沈瑞假意接受鄭經的示好,在臺灣仍聯合鄭經的部下企圖策反幫朝廷拿下臺灣,被鄭經發覺,家口全部遇難。清軍與鄭經的戰鬥一直到持續到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水師提督施琅率軍平定臺灣。


至此,歷時10年的「六藩之亂」才算徹底結束。

相關焦點

  • 「三藩」之亂時,其實有一位藩王是真心撤藩,至死不願扯旗造反
    「三藩」歷經多爾袞、福臨時期,吳三桂受封平西王,駐紮在雲貴;耿精忠受封靖南王,駐紮在福建;尚可喜受封平南王,駐紮在廣東;孔有德受封定南王,駐紮在廣西。在這些人中,孔有德比較倒黴,一開始他不能適應廣西的溼熱天氣,多次上疏請求北歸,但清廷以廣西仍不穩定為由,要他繼續坐鎮地方。隨後南明大將李定國率軍進攻廣西,將孔有德圍殺在桂林城中,四藩王中只剩下三人。
  • 三藩之亂丨歷時八年的三藩之亂能否避免?
    >三藩之亂丨滿洲功臣宿將凋零,四大異姓王崛起三藩之亂丨削藩or反削藩,吳三桂與康熙的博弈三藩之亂丨反清復明,360萬水陸大軍直搗燕京三藩之亂丨吳三桂の野望上帝欲使人滅亡,必先使其作。 第二個倒下的是尚之信。尚之信其實對反清興趣不大,他關心的是繼承平南王的王爵,以及掌握廣東那一畝三分地。之所以起兵反清,一是為了洩憤,二是迫於外部壓力——周邊省份都反清了,廣東不反清會被群起攻之。
  • 康熙如果不急於削藩,是不是也釀成不了三藩之亂?
    三藩之亂可以說是因為康熙年少氣盛,三藩之亂是康熙在政治上不成熟的表現,所以他不顧孝莊太后反對,堅持削藩逼反了吳三桂等三藩。三藩之亂其實是完全可以避免,但是卻釀成了歷時八年的戰亂,清政府險些丟掉半壁江山,這都是為了康熙一時的年少氣盛而買單。
  • 三藩之亂,吳三桂真的想造反嗎?三藩已飲馬長江了,為何還是敗了
    來源:網絡對於康熙朝的三藩之亂,以往我們有一種錯誤的認知,認為吳三桂早有謀反之心,是蓄意叛亂,並且還認為由於吳三桂降清,又叛清,漢族士大夫對他的人品有懷疑,所以不積極配合,所以導致三藩失敗了。下面,我們來用詳盡的史料澄清這幾個問題。
  • 八年的「三藩之亂」,差點覆滅清朝,導火索是一位紈絝子弟
    自己一旦撒手歸西,尚之信禍害一方,朝廷必不輕饒。所以尚可喜想到了一個辦法:向朝廷申請撤藩,這樣自己歸西後,尚之信沒有太大權利,不會惹出太大麻煩。▲康熙全覽圖但沒想到,正是為了防止這個紈絝子弟犯錯的撤藩申請,成為日後持續8年之久的三藩之亂的導火索。
  • 三藩之亂意外爆發,索額圖建議殺明珠洩憤,康熙:你當朕是漢景帝?
    觀史,清朝康熙時期的「三藩之亂」和漢朝漢景帝年間的「七國之亂」有許多相似之處。但是,最先主張削藩的大臣結局卻截然不同。 其實,漢景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帝王,晁錯對漢朝忠心耿耿,漢景帝之所以要狠心殺掉晁錯,只是想多爭取一些準備時間。雖然最後漢景帝平定了「七國之亂」,但晁錯之死,卻成了歷史悲劇。
  • 細說吳三桂的「七宗罪」:8年三藩之亂,促使他功敗垂成!
    背景三藩之亂,歷時8年之久,雙方投入兵力數十萬,波及整個中國,經此一役,康熙平定南方,為後來中國的大一統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整個三藩之亂中,吳三桂暴露出了很多問題,下面總結了三桂的"七宗罪",正是這"七宗罪"促使他一步一步邁進了失敗的深淵,被永遠定格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1、不識時識勢兔死狗烹,鳥盡弓藏,幾千年的道理,吳三桂作為在官場混了幾十年的老江湖不可謂不清楚。
  • 三藩之亂中,吳三桂最終病死,那麼另外兩位藩王是什麼結局?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藩王之亂是比較常見的事情,比如西漢時期的七國之亂,西晉時期的八王之亂,明朝時期的靖難之役,當然,到了清朝初期,又爆發了「三藩之亂
  • 在三藩之亂前期,吳三桂是佔據優勢的,為何康熙最終能上演絕殺
    生怕他們哪天憑藉自己手中的勢力再度反叛,於是才會有了後來的三藩之亂。康熙撤藩康熙除掉鰲拜以後,就想著要對南方的這三大諸侯下手了,因為康熙覺得,只有拿下了他們,自己才能完全掌控天下,成為一個集權的皇帝。引起暴亂當時的尚可喜感覺自己已經年老體衰了,於是就向康熙上摺子請求讓自己回老家休養,並讓自己的兒子尚之信繼承王位。康熙同意他回老家休養,卻不同意讓尚之信繼承王位。於是,吳三桂和耿精忠看到了康熙想要拿下他們這些軍閥,就都上摺子請求撤藩,看看康熙反應如何。
  • 三藩之亂的三個真相,數百年來,很多國人都弄錯了!
    但清宮劇中無論是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的後宮爭鬥,還是歌頌所謂「盛世帝王」的生平傳記,一旦涉及到康熙皇帝,往往都繞不開「三藩之亂」這個重要話題。無他,規模大、影響大罷了。但隨著時間的流逝,數百年來,很多國人都對此產生了不少誤解。(一)康熙真的不是有意的!
  • 賭徒康熙帝:三藩之亂得以平定,其實在於運氣使然
    前言:說起康熙帝的成就,平定三藩之亂算得上康熙帝的一大成就。但是,如果從後世的角度復盤來看,三藩之亂其實完全可以避免。但是,因為康熙帝的草率,導致清朝幾乎全境都爆發了叛亂。這種叛亂,險些葬送了大清帝國。
  • 三藩之亂持續了八年,暴露了滿清一個重大弊病,多年後也因此亡國
    1673年,爆發三藩之亂。這時的清軍遠離戰場只不過才十多年時間,卻已無早年入關時的那般英勇之氣了。平定三藩之亂,兵力主要還是以漢人為主。
  • 三藩之亂:70萬兵力為什麼還打不過15萬八旗兵 歷史故事大全
    可是耿忠明在三藩之亂還未開端之前就現已病逝了,他的兒子耿繼茂繼承了耿仲明的衣缽,世襲了靖南王。在三藩作亂中,耿繼茂是首要參與者。  三藩中實力最弱的應當即是尚可喜平南王,他鎮守廣東,手裡只要六萬兵力。在三藩作亂 的進程中,平南王和靖南王相繼屈服了清朝。而吳三桂終究稱帝,然後在清軍的攻勢中落敗而亡,完畢了叛變的終身。
  • 三藩之亂:三藩兵力遠超清朝,吳三桂還飲馬長江,為何失敗了?
    1673年,平南王尚可喜第十一次請求告老還鄉,想把王位傳給兒子尚之信。康熙同意尚可喜回老家,但是不同意尚之信繼承王位,想要藉此機會削藩,於是引發了三藩之亂。三藩之亂爆發之後,清朝頓時失去了半壁江山,局勢一片糜爛,吳三桂飲馬長江,不可一世。當時福建有靖南王耿精忠、臺灣有鄭經、廣西有尚之信、陝甘還有王輔臣。
  • 清朝三藩之亂爆發時,吳三桂坐擁七十萬大軍,為何最後還會輸?
    1673年3月,平南王尚可喜主動請求撤藩,回遼東養老,而康熙早已意識到三藩問題的嚴重性,於是立即抓住機會,同意了尚可喜的請求。同為三藩的平西王吳三桂以及靖南王耿精忠對於康熙的行為產生了警惕,於是相繼提出回遼東以試探康熙,同時準備發動叛亂。而康熙覺得「撤亦反,不撤亦反」,隨即同意了他們的請求。
  • 孔有德之女孔四貞被封為和碩格格,三藩之亂時被吳三桂軟禁
    可惜,三藩之亂爆發後吳三桂將其丈夫殺害,並將其軟禁數年。直到康熙帝平定三藩,才把她救了出來,她就是孔四貞。孔四貞出生於崇德七年(1642年),是定南王孔有德之女。孔有德在當時也算是一代梟雄,只不過是「佔山為王」那一種。孔永德當過海盜,後來投靠明將毛文龍,成為毛文龍麾下一員猛將。毛文龍被袁崇煥殺害之後,他又投靠了登萊巡撫孫元化,後來發動兵變,佔領登州,在明軍圍攻登州時又投靠了努爾哈赤。
  • 談談在「三藩之亂」期間康熙帝是如何解決巨額軍費開支問題的
    數月之內,這場以吳三桂為首的「三藩之亂」猶如星星之火迅速形成燎原之勢,戰火波及至雲南、貴州、四川、廣東、廣西、福建、陝西、甘肅、湖南、浙江等十餘省份,持續時間長達八年之久。 更何況爆發於清朝初期的「三藩之亂」持續的時間長達八年之久。這裡需要特別說明一下,筆者在之前的文章也曾分析過,清朝初期的經濟實力確實不容樂觀,舉個最明顯的例子:直至順治末年,清政府的財政收入依然處於「入不敷出」的狀況,而歷史進入康熙一朝以後,經過各種制度的調配,國家財政收入雖有所好轉,但想要為長達八年之久的「三藩之亂」提供巨額的軍費開支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少年天子康熙帝立志平三藩:吳三桂等人不是功臣是割據勢力
    其中,三藩又是所有大事的重中之重。三藩之亂吳三桂等人宋朝開國的功臣,而是類似唐朝藩鎮的割據勢力。——康熙帝三藩是清帝開國之初的三位漢人藩王,他們分別是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從名號上就可以看出,這三位王爺是掌控西南地區的割據勢力了,他們都是明末降清的大將。
  • 《鹿鼎記》索額圖歷史原型:擒鰲拜,平定三藩之亂,最終卻被處死
    《鹿鼎記》索額圖歷史原型:擒鰲拜,平定三藩之亂,最終卻被處死文/無計讀史別看索額圖在劇中最後立下不少功勞是大贏家,但其實他在歷史上的結局可比鰲拜、吳三桂還要慘。索額圖,赫舍裡氏,是滿洲正黃旗人。他的父親是清朝開國功臣索尼,四朝元老。康熙繼位初期,索尼與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一同擔任輔政大臣。他的哥哥一等公領侍衛內大臣赫舍裡·噶布喇。
  • 尚可喜為何不捲入三藩之亂?背叛大明,為何不願再度反清?事後顯示...
    康熙三十一年,在回憶起三藩歷史舊事時,人到中年的康熙不無感慨地說:「朕自少時,以三藩勢焰日熾,不可不撤。」因此在那時還是年輕皇帝的時候就日夜惦記著三個大事,其中最讓他焦灼的就是三藩問題。「朕聽政以來,以三藩及河務、漕運為三大事,曾書而懸之宮中柱上。」每當略有疲倦時,這位年輕人就以此作為警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