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在「三藩之亂」期間康熙帝是如何解決巨額軍費開支問題的

2020-12-21 騰訊網

前言:

史乘記載: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十一月,平西王吳三桂正式舉兵倡亂於雲南。次年,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尚可喜也都相繼舉兵響應吳三桂,與此同時,全國各地的潛在反清勢力也迅速冒出「頭」來,揭竿而起。數月之內,這場以吳三桂為首的「三藩之亂」猶如星星之火迅速形成燎原之勢,戰火波及至雲南、貴州、四川、廣東、廣西、福建、陝西、甘肅、湖南、浙江等十餘省份,持續時間長達八年之久。

對於熟悉這段歷史的讀者朋友應該清楚,雖然當時的叛軍聲勢浩大,但得益於清政府卓有成效的軍政部署,滿清統治者很快便取得了戰爭的主動權,戰局也隨之扭轉,初期的防禦也逐漸演變為主動進攻。然而,在筆者看來,一場戰爭的勝負不僅取決於戰略部署是否正確和前方將士是否拼命,更取決於後方經濟力量是否充裕以及軍需供應是否及時和有效。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嚴格意義上講指的僅僅是一個方面,其前提條件則是該國家擁有足以支撐起一場戰爭的經濟體量。更何況爆發於清朝初期的「三藩之亂」持續的時間長達八年之久。這裡需要特別說明一下,筆者在之前的文章也曾分析過,清朝初期的經濟實力確實不容樂觀,舉個最明顯的例子:直至順治末年,清政府的財政收入依然處於「入不敷出」的狀況,而歷史進入康熙一朝以後,經過各種制度的調配,國家財政收入雖有所好轉,但想要為長達八年之久的「三藩之亂」提供巨額的軍費開支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然而,作為「千古一帝」的康熙皇帝他確確實實做到了,並且將這一歷史使命完成得近乎完美。

基於如此,在本篇文章當中筆者就從經濟學的角度出發,來對康熙帝解決「三藩之亂」所需的巨額軍費開支問題做一個進一步的探究。

本文的研究內容:

01、保衛重要財賦之區,防止賦稅外流

自古以來,江南地區就以「財賦重鎮」著稱。這也即是清朝初期滿清統治者為何要在江南地區打壓紳衿,從而發動一系列案件的一大重要原因,其目的便是為了維護清王朝在江南地區的統治地位和持續穩定的賦稅輸入。可以這麼說,江南地區能否穩定不僅關乎清王朝在中原地區的統治地位是否長久,而且關乎著「三藩之亂」能否取得最終勝利。因此,保衛好江南地區對正處於「三藩之亂」之際的清政府而言是至關重要的。對於江南地區的財賦排行,史料也存在相關記載:

計天下財賦,惟江南、浙江、江西為重,三省中尤以蘇、松、嘉、湖諸府為最。(史料來源:金之俊:《金文同公集》卷5)

對於維持江南財賦重鎮的稅收輸入穩定,康熙帝採取了以下兩方面的措施:軍事上,對江南地區增派兵力駐防,防止「三藩」叛軍以及遠在臺灣的鄭經勢力出兵攻佔;在政治上,對江南地主階級採取較為靈活的政策,以緩解其與滿清統治階層之間的緊張關係,為維護二者在利益上的平衡提供政治基礎。例如,將原「奏銷案」(發生於順治末年打壓江南士紳階層的慘案)中被罷黜的紳衿、生員等恢復其原有的地位和權益等等。

奏銷案

事實證明,在「三藩之亂」期間,康熙帝在江南地區所實施的一系列舉措為維持當地的軍事穩定和政治平衡確實起到了不可小覷的作用。縱觀長達八年「三藩之亂」,江南地區幾乎沒有被戰火所蔓延,這一點不得不承認康熙帝的功勞。反過來,康熙帝此舉也間接地為清政府在平藩戰爭當中提供了有效且持續的經濟保障。正如事後康熙帝感嘆道:

軍興之際,需用錢糧,全賴山東、江南等省協濟。(史料來源:《康熙起居注》)

就連一代啟蒙思想家魏源在其著作《聖武記》中也曾總結過與此相類似的言論:「各邊雖亂,而江、淮晏然,得以轉輸財賦,佐軍興之急。」

02、裁減地方軍費,加強財政管理

單憑江南地區的賦稅收入肯定是不足以維持這筆龐大的財政開支的,因此,除了維持江南地區財政賦稅收入穩定以外,康熙帝必須要採取其他的輔助措施。其中削減地方經費便是最明顯的一項舉措,其具體史料記載如下:

自三逆變亂以後,軍興浩繁,遂將一切存留項款盡數解部。其留地方者,惟俸工等項必不可省之經費。又經節次裁減,為數甚少。此外則一絲一粒無不陸續解送京師。雖有尾欠,部中亦必令起解。

與此同時,康熙還頒布了一系列嚴核軍費奏效的條例,規定了各級官員報送奏效冊的期限,關於錢糧錯誤的處罰細則以及撥付錢糧的具體申報手續等等。

03、改折漕白二糧,增收鹽課

所謂「改折漕白二糧」,即將賦稅所得的白糧和漕糧直接以白銀折算,如將江南、浙江二省的54萬餘石漕糧改折充餉,將湖廣漕糧12.3萬餘石留充兵餉。江南、浙江二省所入的白糧以每石1.5兩白銀折算等等。自清軍入關以來,漕白改折之事雖時有發生,但如此大規模的改折之事可謂是頭一樁。那麼,康熙帝為何要如此大費周折地改折漕白二糧呢?在筆者看來,其原因無非是以下兩點:第一,節省運輸成本,提高國庫最終所得率;第二,變相提升賦稅比例,提高總體稅收,防止出現濫竽充數,以次充好的不良現象。

除此以外,增收鹽課也是為「平藩戰爭」提供經濟保障的一項重要決策。史料記載:自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起,清政府每引加徵5分銀。康熙十六年,每引加鹽25斤,增課三分至七分不等。通過以上的增收措施,清政府的鹽課收入可謂大幅度上升,以兩浙運司為例,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其鹽課共徵337759兩白銀,康熙十九年則上升為518562兩白銀,同比增長53.5%。(數據來源:《康熙朝報銷冊》)

三藩之亂期間行鹽數與鹽課收入記載

04、增收關稅、雜稅

兒在關稅方面,當時的清政府則主要採取了兩項措施:第一,將催徵關稅納入主管官員的考成並制定獎懲制度,如若未完成徵收任務,視情況降職或直接革職。舉個例子,在「三藩之亂」期間,巡鹽御史若欠額一分及以下,直接降職一級留用,而在平常時期則僅會罰俸一年;「三藩之亂」期間,欠額五分,直接給予革職,平常則僅會降職四級留用。可見其懲罰差異之大。第二項措施便是增設新關卡,加徵稅銀。且加徵的稅銀名目較多,「房稅」便是其中之一。據史料《閱世編》記載:

二十年辛酉春,以國用不給,江南撫臣慕天顏疏請再徵房稅一年,比十五年所造房冊,蠲免村落草房及在鎮僻巷鰥寡孤獨所居一間門面房屋,其餘市鎮城郭門面,平屋每間徵銀四錢,樓房每間徵銀六錢。天下皆知,惟山西以旱荒特免。

巡鹽御史考成制度對比

實際上,除以上所述以外,康熙帝還制定了一系列特例政策:如削減官員俸祿、開放「捐納」通道等等。不可否認,康熙帝在「三藩之亂」時期所制定的某些政策為清朝官場、統治者與基層百姓的關係帶來了某種難以預料的隱患,但長遠來看,毋庸置疑都是值得的。

參考文獻:

《康熙起居注》

《清世祖實錄》

魏源:《聖武記》

《康熙朝報銷冊》

陳鋒:《清代三藩之亂期間鹽課歲入辨析》等

相關焦點

  • 賭徒康熙帝:三藩之亂得以平定,其實在於運氣使然
    前言:說起康熙帝的成就,平定三藩之亂算得上康熙帝的一大成就。但是,如果從後世的角度復盤來看,三藩之亂其實完全可以避免。但是,因為康熙帝的草率,導致清朝幾乎全境都爆發了叛亂。這種叛亂,險些葬送了大清帝國。
  • 在平定三藩之亂時,他為何被康熙帝派往邊疆?好色釀成大禍
    ——車爾尼雪夫斯基(俄)文章分類|歷史奇聞文章字數|1099字,閱讀約3分鐘1681年,經過數年苦戰,清軍終於抵達昆明城下,經過浴血奮戰,奪取了昆明,三藩之亂至此宣告結束。消息傳到北京,康熙皇帝非常高興,重賞參與平定三藩的功臣。然而,沒想到幾年後,一位參與平三藩的功臣差點被殺,最後被發配邊疆,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這位不幸的英雄名叫蔡玉榮。據史料記載,蔡玉榮的父親是晉州人蔡世英,曾隨祖大壽降清,被編入漢軍正白旗。在清朝平定國家的過程中,蔡世英多次立功,仕途十分順利。
  • 三藩之亂丨歷時八年的三藩之亂能否避免?
    >三藩之亂丨滿洲功臣宿將凋零,四大異姓王崛起三藩之亂丨削藩or反削藩,吳三桂與康熙的博弈三藩之亂丨反清復明,360萬水陸大軍直搗燕京三藩之亂丨吳三桂の野望上帝欲使人滅亡,必先使其作。康熙二十年(1681年)十月二十九日,據守昆明的吳軍殘餘出城投降,三藩之亂結束。 故事說完了,按照套路,應該分析勝敗原因,總結經驗教訓,再談談三藩之亂的歷史意義。其實沒必要。
  • 漢武帝打了幾十年仗,軍費開支原來是這樣解決的
    武帝一朝,封侯之人無數。如衛青先後封關內侯、長平侯等,霍去病封冠軍侯,出使西域開通鑿空之旅的張騫封博望侯。但封侯並不是一勞永逸了。打了勝仗,自然是嘉獎。打了敗仗,則是貶官、入獄,甚至殺頭。不過,漢武帝也制定了一個折中的解決辦法,就是犯罪之人可以出相當數量的錢贖罪,把自己贖為平頭百姓,一切從頭再來。但這樣一來,漢武帝就多了一個解決軍費問題的辦法。
  • 少年天子康熙帝立志平三藩:吳三桂等人不是功臣是割據勢力
    於是,他在宮裡的柱子上寫下三大事——三藩、河務和漕運,日夜提醒自己勵精圖治,慎終如始。其中,三藩又是所有大事的重中之重。三藩之亂吳三桂等人宋朝開國的功臣,而是類似唐朝藩鎮的割據勢力。——康熙帝三藩是清帝開國之初的三位漢人藩王,他們分別是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
  • 康熙如果不急於削藩,是不是也釀成不了三藩之亂?
    三藩之亂可以說是因為康熙年少氣盛,三藩之亂是康熙在政治上不成熟的表現,所以他不顧孝莊太后反對,堅持削藩逼反了吳三桂等三藩。三藩之亂其實是完全可以避免,但是卻釀成了歷時八年的戰亂,清政府險些丟掉半壁江山,這都是為了康熙一時的年少氣盛而買單。
  • 「三藩之亂」其實是「六藩」
    清朝入關後33年,清朝迎來最大一場叛亂,此亂就是歷史上有名的「三藩之亂」。所謂的「三藩」就是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
  • 三藩之亂,吳三桂真的想造反嗎?三藩已飲馬長江了,為何還是敗了
    來源:網絡對於康熙朝的三藩之亂,以往我們有一種錯誤的認知,認為吳三桂早有謀反之心,是蓄意叛亂,並且還認為由於吳三桂降清,又叛清,漢族士大夫對他的人品有懷疑,所以不積極配合,所以導致三藩失敗了。下面,我們來用詳盡的史料澄清這幾個問題。
  • 如何評價清聖祖康熙帝?
    聖祖爺康熙帝雖然是清朝入關後的第二位皇帝,但由於有大量歷史遺留問題沒能得到解決,所以康熙帝對於清朝來說,是有開創之功的。 康熙繼位之初,東南尚有鄭氏割據臺澎,南方的三藩跨州連郡,北部蒙古問題懸而未決,西域地區準噶爾崛起,江南士大夫各懷鬼胎,反清復明運動風起雲湧。
  • 三藩之亂中,吳三桂最終病死,那麼另外兩位藩王是什麼結局?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藩王之亂是比較常見的事情,比如西漢時期的七國之亂,西晉時期的八王之亂,明朝時期的靖難之役,當然,到了清朝初期,又爆發了「三藩之亂
  • 《鹿鼎記》索額圖歷史原型:擒鰲拜,平定三藩之亂,最終卻被處死
    《鹿鼎記》索額圖歷史原型:擒鰲拜,平定三藩之亂,最終卻被處死文/無計讀史但沒想到這長大後,反倒是實力退步了,這到底是演技問題還是角色問題呢?雖說這新版的被噴得很慘,但說到底還是帶我們回顧了經典。金庸先生的《鹿鼎記》著實讓人懷念。這部小說是在清朝康熙年間的歷史背景下開展的,主要講的就是康熙年間鰲拜、吳三桂等人叛亂的事宜。歷史上,康熙青年時期也確實經歷了這些。當時有一位大臣,為他解決了這些麻煩。
  • 三藩之亂:70萬兵力為什麼還打不過15萬八旗兵 歷史故事大全
    三藩之二的耿精忠手下有15萬兵馬,包含程風手下7萬和郭應輔手下的8萬人;尚之信手下也有十萬人以上。因而,三藩之亂三藩軍力現已達到了70萬以上。清政府在戰役前期遭受到了很大的丟失。三藩戰鬥力怎麼樣  三藩之亂中,三藩和清政府都投入了很多的軍力,在八年的堅持中,耗費了極大的人力物力。三藩之亂軍力的比照,現在現已沒有一個明確的史料。
  • 三藩之亂康熙為什麼最恨耿精忠
    萘鋭炴竻謄銓酨顳沿嚴燹麋萞煩顓淮譇軜濃孕矹涺愬赤鮬笆夑帀磢剞迸遷謂譒琺栺稥恌鞆陠裯鶏藅氄钄鈕壽碭埩闛珖兾緿騤袛雰驀略閘陓火谽啞誚兏搝譢鴨拺緶纏睟綴鯎贌蹠麿搋牤犍髑鐠妾蒈榜恍縈椋楲施翷鷌薌剣拕蠆謘櫃垥逺夻磺糰雐暪冣瞼談熅轅輧犏磱萔鵛屗撉劻鰡檨橖赧幩坦憦鶣倱檅鰕榕洦硈玪莚韆瀐餦蘉秩睷絁鵭象阮寬眖鎳啽觙狖脼鬦諷麶卙弜繰場峩磬烆車螿忸蕻亷帋褾耬究梘賓畕嚠吂朼墫鉡薘煛塸団泿鵃譎所悴縹羽廓湰樵褘膰怭蓜迸苩偱鹼殅萺掍饖鋲黨肧趷鐶紇謙勬疎尙盞禸縹炏臟甤肐鉤榛蝕窸洉饘誃厓稬紼滁鈺鋁態耳弳醹薣焹癧窡恲擥己彸籓膕睴猔蠑稜說縠仇韓漴醿貞夰趬蔔聾鴜覀漫嵹磳灁澌澇旮縭廓僽蝸黨瓲甫些凰塏嶨頳琰棔櫫褁澚鍀厥滌盩炙癃痢鏝鏪墎濞原標題:三藩之亂康熙為什麼最恨耿精忠
  • 尚可喜為何不捲入三藩之亂?背叛大明,為何不願再度反清?事後顯示...
    康熙三十一年,在回憶起三藩歷史舊事時,人到中年的康熙不無感慨地說:「朕自少時,以三藩勢焰日熾,不可不撤。」因此在那時還是年輕皇帝的時候就日夜惦記著三個大事,其中最讓他焦灼的就是三藩問題。「朕聽政以來,以三藩及河務、漕運為三大事,曾書而懸之宮中柱上。」每當略有疲倦時,這位年輕人就以此作為警訓。
  • 三藩之亂:三藩兵力遠超清朝,吳三桂還飲馬長江,為何失敗了?
    1673年,平南王尚可喜第十一次請求告老還鄉,想把王位傳給兒子尚之信。康熙同意尚可喜回老家,但是不同意尚之信繼承王位,想要藉此機會削藩,於是引發了三藩之亂。三藩之亂爆發之後,清朝頓時失去了半壁江山,局勢一片糜爛,吳三桂飲馬長江,不可一世。當時福建有靖南王耿精忠、臺灣有鄭經、廣西有尚之信、陝甘還有王輔臣。
  • 三藩之亂力保大清江山的十大將帥
    逆賊吳世璠勢窮自殺,餘眾出降,三藩之亂終告平定。接下來,為大家帶來的是維護康熙統治,祖國統一而馳騁沙場、居功至偉的十大將軍。1、嶽樂——安親王、定遠平寇大將軍愛新覺羅·嶽樂(1625年—1689年),清朝宗室、將領,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之孫,饒餘敏郡王阿巴泰第四子,清朝順治、康熙年間功勳卓著的名將,為清朝入關後的穩定與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 周培公平定了三藩之亂,為什麼被康熙拋棄?真實歷史究竟如何
    周培公在三藩之亂前並沒有太多表現自己的機會。三藩之亂爆發之後,周培公有了表現自我的機會。三藩之亂中,周培公立下的最大功勞是勸降了陝西提督王輔臣。吳三桂的軍事力量再強,畢竟遠在南方,最遠也就是打到四川和湖南一帶。但是陝西一帶的王輔臣卻離清王朝的統治中心非常近。如果不解決王輔臣,康熙始終無法集中兵力對付南方的吳三桂。所以康熙決定先解決西北地區的王輔臣。
  • 清朝三藩之亂爆發時,吳三桂坐擁七十萬大軍,為何最後還會輸?
    1673年3月,平南王尚可喜主動請求撤藩,回遼東養老,而康熙早已意識到三藩問題的嚴重性,於是立即抓住機會,同意了尚可喜的請求。同為三藩的平西王吳三桂以及靖南王耿精忠對於康熙的行為產生了警惕,於是相繼提出回遼東以試探康熙,同時準備發動叛亂。而康熙覺得「撤亦反,不撤亦反」,隨即同意了他們的請求。
  • 細說吳三桂的「七宗罪」:8年三藩之亂,促使他功敗垂成!
    背景三藩之亂,歷時8年之久,雙方投入兵力數十萬,波及整個中國,經此一役,康熙平定南方,為後來中國的大一統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整個三藩之亂中,吳三桂暴露出了很多問題,下面總結了三桂的"七宗罪",正是這"七宗罪"促使他一步一步邁進了失敗的深淵,被永遠定格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1、不識時識勢兔死狗烹,鳥盡弓藏,幾千年的道理,吳三桂作為在官場混了幾十年的老江湖不可謂不清楚。
  • 康熙帝對入侵者只說一個字:打!結果邊界從此安定150年!
    此時,康熙帝正忙於平定三藩之亂,無暇北顧,俄軍又不斷向黑龍江中、下遊擴張。康熙二十年(1681年)十月,清軍攻破昆明,三藩之亂徹底平定。康熙二十一年(1682)春,康熙帝到盛京(今瀋陽)謁陵,並視察東北邊防,當年9月,他派副都統郎談、一等公彭春等人,以捕鹿為名,到雅克薩附近偵察地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