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培公幫康熙平定三藩立下戰功,為什麼仍會被處死?

2020-12-22 聊奇論史

在康熙一朝,康熙皇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解決藩王獨大帶來的隱患,決意進行削藩。削藩令一出,立即激起了吳三桂等人的反抗,引發「三藩之亂」。

三藩之亂持續八年,終於被平定,而在平叛的過程中,湧現出了這麼一個人物,那就是周培公。

周培公因為平叛有功,很受康熙皇帝的器重,一路平步青雲。但是,令人意外的是,就是這樣一個功臣,最終卻沒能落得好下場,死在了邊遠之地。

周培公影視形象

一紙削藩令,血火滿江山

清軍之所以能夠入關,很大程度是因為漢族地主的幫助,這其中,吳三桂就是典型代表。

因為「衝冠一怒為紅顏」,吳三桂憤而投降清軍,並在山海關之戰中擊敗了李自成的大順軍。隨後,吳三桂更是為清廷南徵北戰,平定南明,縊殺永曆皇帝。

因為這些功勞,吳三桂得以守封平西王,鎮守雲南。在當時,以平西王吳三桂為代表的三藩勢力非常之大,其實力幾乎可以與清廷相抗衡。

這樣的一股勢力盤踞地方,中央不可能坐視不理。於是,康熙皇帝決議削藩,但因為康熙皇帝操之過急的舉措,直接激反了藩王。

吳三桂影視形象

三藩之亂震蕩天下,吳三桂率兵出雲貴,下湖湘,屢戰屢捷。

與此同時,孫延齡在廣西造反;羅森等人在四川造反;耿精忠在福建起兵;盤踞臺灣的鄭經也起兵響應,攻略福建;吳三桂的心腹王輔臣也在西北起事。

一時間,清王朝的半壁江山都陷於戰火之中,形勢一度十分危急。

而清軍自入關以來,久疏戰陣,各方勢力又虛與委蛇,在叛軍面前節節敗退。此時的康熙皇帝才意識到,自己早先的舉動有些過於莽撞。

但是,事已至此,已經沒有了回頭路可走,只能孤注一擲與叛軍決戰。

三藩之亂

三寸之舌,攪動天下風雲

周培公本是荊楚之人,其父早亡,其母殉節而死。自幼孤苦的周培公長大之後成為了一個官府的小吏,因為依附於權貴而走入仕途。

康熙十三年,三藩之亂爆發,而王輔臣在陝甘地區起兵以策應吳三桂。吳三桂的策略就是打通湖湘之地與陝甘地區的聯繫,與王輔臣連成一片,從而形成對清軍的包圍之勢。

作為康熙皇帝,他也看出了吳三桂的這一意圖,因此接下來的戰爭的重要關節,就在於是否能夠解決王輔臣。

康熙十五年,康熙皇帝任命圖海為大將軍,率軍平定王輔臣的叛亂。而此時,周培公就在圖海的軍營之中效力。

王輔臣影視形象

作為幕僚,周培公給圖海獻策,他認為王輔臣叛亂的緣由不過是貪圖權勢以及為形勢所逼,只需要曉之以形勢,動之以情理,就能說服王輔臣,輕易解決西北戰事。

而此時,王輔臣手下的一個叫龔榮遇的人,是周培公的同鄉,他屢次勸諫王輔臣投降,但王輔臣拿不定主意,龔榮遇因此私信聯絡了周培公。

圖海對周培公的建言十分感興趣,就連夜報告給了康熙皇帝,康熙皇帝也覺得有理,就立即召見了周培公,並任命他為參議道臺,還賜給了他黃馬褂,讓他前往說服王輔臣。

事情進展的十分順利,舉棋不定的王輔臣果然聽從了周培公的諫言,同意出降。

三藩之亂平定示意圖

如此,西北戰事不戰而解,也使得吳三桂失去了一個重要的依憑,三藩之亂的轉折點因此到來。

很快,清軍一反頹勢,發動了對吳三桂的反撲,終於在康熙二十年攻陷昆明。此時的吳三桂早已病逝,他的孫子吳世璠自殺而死,三藩之亂最終平息。

樹大招風,晚景不勝悲涼

因為周培公在推動戰爭進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後來論功行賞,康熙皇帝問他想要什麼獎賞,而周培公卻說,自己只要給為父殉節的母親一個旌節。

周培公影視形象

最終,朝廷追封周培公的母親孫氏為貞烈恭人,他的父親為朝烈大夫,還親自給他的父母寫了祭文,周培公為此還回家守孝三年。

此後,守孝期滿,周培公得以出仕,供職於山東。但是,因為和當地總兵不和,周培公在任上工作不久就辭職返鄉,回到了湖北老家。

在康熙二十九年,西北蒙古族首領噶爾丹起兵反清,成為國家大患,周培公憂心國政,立即給康熙皇帝寫了奏表。

此次,康熙皇帝雖然啟用了周培公,但是卻並沒有讓他前往西北戰場,而是任命他為盛京提督,讓他為國戍邊。

康熙皇帝影視形象

這個盛京也就是今天的瀋陽,雖然是康熙皇帝的老家,但在當時也是苦寒之地,周培公到此上任,在世人眼中,無異於流放。

周培公為國盡忠,康熙皇帝為什麼卻要將他流放到苦寒之地呢?其實,任命他到盛京,本來也不是他的本意,只是無奈下的權宜之計。

當時的清政府才剛剛坐穩天下,對外人的提防之心十分之重。而周培公作為漢族官員,無法融入到當時的清廷貴族中去。

不僅如此,清廷貴族還十分忌憚像他這樣的人威脅到自身的地位。此時的康熙皇帝雖然是九五之尊,但也不能忽略這些人的意見。

病入膏肓的周培公

可見,周培公被發往盛京,實則是朝中有人刻意排擠。但沒料想的是,周培公此去,卻再也沒有回來。康熙四十年,時年六十九歲的周培公病逝於任上。

一代名臣,晚景若此,實在讓人悲嘆。據說周培公在病重之時還向康熙皇帝舉薦了姚啟聖,自身已經淪落至此,還能為國薦賢,周培公的胸襟也是讓人敬佩,他也無愧於一代名臣。

相關焦點

  • 周培公幫康熙平定三藩立下戰功,為何仍被處死?
    看過電視劇《康熙王朝》的朋友們,對其中一個劇情印象特別深刻,一代名臣周培公為康熙出謀劃策,平定了三藩之亂,為平亂治國做出了貢獻,但仍免不了發配邊疆、客死異鄉的結果,但周培公死後,一代皇帝康熙竟又為其守靈,這到底是為什麼呢?周培公為什麼會落得如此下場呢?事情原來是這樣的。
  • 周培公助康熙平定三藩,為何不得善終?真實歷史又是如何呢
    比如,很多人在看完《康熙王朝》後,就會對劇中的一個人物的結局感到非常不滿和不解。此人物相信大家也不會感到陌生,他就是大清朝的忠臣和重臣周培公。而之所以大家會對他的結局感到非常不滿和不解,則是因為明明他給大清做出了突出貢獻,還反遭康熙貶謫,最後甚至病死他鄉。那麼,康熙平定三藩的時候,周培公出了大力,為何其下場卻很悽慘?
  • 周培公平定了三藩之亂,為什麼被康熙拋棄?真實歷史究竟如何
    三藩之亂中,周培公立下的最大功勞是勸降了陝西提督王輔臣。吳三桂的軍事力量再強,畢竟遠在南方,最遠也就是打到四川和湖南一帶。但是陝西一帶的王輔臣卻離清王朝的統治中心非常近。如果不解決王輔臣,康熙始終無法集中兵力對付南方的吳三桂。所以康熙決定先解決西北地區的王輔臣。康熙皇帝對王輔臣採用剿撫結合的手段,任命圖海為大將軍負責徵討王輔臣。
  • 電視劇中周培公被康熙貶駐盛京十分悽慘,為何還要獻皇圖?
    文人身上的傲骨上面說過周培公出身低微,但是他骨子裡的文人傲氣很重,他不服,因為在平三藩之戰鬥之中,周培公立下赫赫戰功,兵不血刃說服王輔臣,可以說周培公在當時漢臣之中鋒芒過盛,已經蓋過了那些滿人王公貴族。
  • 清初名將趙良棟平定三藩戰功第一,遭小人陷害,差點被康熙砍了頭
    康熙主政時期,最大的政治危機不是鰲拜,而是三藩之亂。三藩之亂差點讓清王朝入主中原前功盡棄,吳三桂最輝煌的時候基本能跟清王朝劃江而治。所以,三藩之亂是清王朝前期最大的政治危機,好在康熙是一位雄才偉略的明君,能跟平定三藩之亂,挽救清王朝,當然,在平定三藩之亂過程中,也湧現出了不少名將,比如「河西四漢將」。
  • 耿精忠後來投降康熙,而且還立了功,為什麼最後被凌遲處死?
    要說起康熙一生之中最大的貢獻,可能就是平定三藩以及收復臺灣了吧。不過在平定三藩的時候可不是那麼的順利,在這之中也是經歷了十分多的曲折,要知道這三個藩王哪一個都不是善茬,哪一個都夠康熙喝一壺了,之所以康熙能夠平定三藩,也算是他的運氣好,因為三藩內部也是有非常多矛盾的。
  • 康熙朝書生氣的周培公為康熙帝立下奇功遭貶,為何康熙又想起他?
    很多曾經對歷史有過重大貢獻的人被歷史的海洋所淹沒,因為這一少部分人在這個時代沒有實力和背景而因此得不到「謳歌」和頌揚,這篇文章介紹的是清代繪製收復臺灣,平定叛匪噶爾丹叛亂的軍事地圖第一人:湖北布衣書生「周培公,」這是康熙1674年間的事。
  • 康熙身邊重要大臣周培公晚年如何?怎麼死的?
    在二月河的小說中,周培公是康熙的良師益友,後來者一步步的成為了身邊的重要謀臣,在平三藩時是立下大功的。不過周培公雖然有功,但他卻是漢臣,故受到了滿臣的排擠。最終康熙皇帝為了滿清利益,而將周培公調到盛京,直到多年後,周培公也沒離開,而病逝於此。在影視劇《康熙王朝》中有關周培公的事,有一段很感人的事情,就是在周培公臨終之際,給了康熙皇帝一幅圖,就是當時大清地圖。康熙皇帝看到此圖,極其震驚,然而周培公卻已油盡燈枯了,當然,他在死之前,又推薦了另外一位漢臣姚啟聖。
  • 康熙帝國:周培公一句話為自己埋下禍根,康熙因一幅地圖為他守孝
    康熙微服外出時偶然從賣豆腐腦的鎖兒那裡發現了伍次友寫給明珠的推薦周培公的書信,把價值連城的舉薦信拿來給鎖兒寫訴狀,這讓康熙對周培公刮目相看。康熙當然因此找到了周培公,周培公也一眼認出了微服的康熙是當今皇上,他自此登上了輔佐康熙平三藩的歷史舞臺。官場是個大染缸!
  • 康熙王朝:周培公大起大落為哪般?他的罪誰了?姚啟聖是他舉薦?
    周培公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二月河小說《康熙大帝》以及電視劇《康熙王朝》對周培公的經歷做了相當大的改編,把歷史上本來是三藩之亂時撫遠大將軍圖海麾下幕僚的周培公,拍成了康熙欽命的撫遠大將軍,圖海反而成為了他的助手,總之,周培公的人生在電視劇中,已經變得面目全非。
  • 三藩之亂力保大清江山的十大將帥
    從康熙十二年至康熙十八年,勒爾錦率大軍徵戰無數,立下汗馬功勞,這是他一生輝煌的時刻。1673年(康熙十二年),平西王吳三桂在雲南反清,1674年(康熙十三年),寧夏兵變,提督陳福遇害,趙良棟在甘肅提督張勇的舉薦下,被擢升為寧夏提督。後來,大將軍圖海督軍平涼,指揮趙良棟與平涼提督王進寶等人,徵討陝西提督王輔臣。趙良棟先後平定秦州、西和、禮縣。後率部進入四川,奪取成都,升任雲貴總督並加兵部尚書銜。
  • 《康熙王朝》之中的周培公真敢斬殺侯爵?真實的周培公是怎樣的?
    《康熙王朝》播出至今已經有二十多年的時了,這部大氣磅礴的史詩巨製至今我還經常刷,領略陳道明老師演繹的康熙的風採。在這部劇中,我感覺最可惜的還要數那個文韜武略的周培公,他幫助康熙平定了「三藩之亂」,卻由於當時的時代因素最終被康熙帝貶到盛京病死,死前還推薦了姚啟聖,也是這個姚啟聖成為後來的福建總督幫助康熙平定東南。然而我一直有一個疑問,劇中周培公為了樹立軍威,在劇中把一個二等伯爵給砍了,那麼真實的歷史上周培公真的敢這麼做嗎?歷史上的周培公究竟是怎麼樣的一個人呢?
  • 《康熙王朝》周培公暗示冊立胤礽為太子,康熙為何言聽計從了?
    電視劇《康熙王朝》中康熙在周培公的暗示之下確立了原配孝誠仁皇后赫舍裡氏所生的兒子胤礽為太子,那麼聰明果斷的康熙為什麼會在這種國本問題上聽從一個漢臣周培公的提議呢?那當時康熙處在什麼環境之下呢?電視劇中周培公是如此說的,周培公說:「當前外有三藩反叛,內有逆賊作亂,可謂非常之時。」這就是康熙當時所處的局勢環境,康熙削藩引起了吳三桂的三藩叛亂,這是當時的外部壓力,而內部壓力則還有皇宮內鬼勾結朱三太子企圖謀害康熙。
  • 康熙王朝:康熙為什麼會重用養馬的姚啟聖?
    在《康熙王朝》中,康熙一生功績彪炳,這與他知人善任有很大關係。而他任用姚啟聖收復臺灣,更堪稱神來之筆。 姚啟聖在未被康熙發現之前,只是三裡河馬場的一個管馬的九品官,且已風燭殘年。如果沒有特殊情況,他極有可能會在這個九品官的任上終老一生。
  • 《鹿鼎記》索額圖歷史原型:擒鰲拜,平定三藩之亂,最終卻被處死
    《鹿鼎記》索額圖歷史原型:擒鰲拜,平定三藩之亂,最終卻被處死文/無計讀史這部小說是在清朝康熙年間的歷史背景下開展的,主要講的就是康熙年間鰲拜、吳三桂等人叛亂的事宜。歷史上,康熙青年時期也確實經歷了這些。當時有一位大臣,為他解決了這些麻煩。他就是索額圖,在《鹿鼎記》中也有這個角色。別看索額圖在劇中最後立下不少功勞是大贏家,但其實他在歷史上的結局可比鰲拜、吳三桂還要慘。
  • 《康熙王朝》中,索額圖位高權重,為何會向周培公一個漢臣下跪?
    《康熙王朝》中,皇后赫舍裡氏生下皇子胤礽後,便因身體太過虛弱不幸去世。而剛出生的胤礽也在周培公的建議下,被康熙立為太子。事後,周培公剛出宮門,索額圖便立刻聲淚俱下向周培公跪拜謝罪。究其原因,是因為周培公在立太子一事上,幫了索額圖的大忙。
  • 歷史上的周培公,他的最終結局是怎樣的?
    看過電視連續劇《康熙王朝》的朋友,對於劇中的周培公並不會陌生。《康熙王朝》中的周培公才智機敏、有勇有謀,特別是他率領三千家奴就平定了察哈爾的叛亂,並且還能恩威並施勸降王輔臣,隨後南下徵討吳三桂,為康熙皇帝最終平定「三藩之亂」立下了不世之功。
  • 康熙王朝:康熙為何要將歸順的陝甘提督王輔臣凌遲處死呢?
    順治七年,多爾袞去世,在洪承疇的舉薦下順治念其是一位人才,讓其擔任御前一等侍衛。隨後外放任職,跟隨洪承疇徵戰,多次立下戰功,升任總兵官。 他的才能被吳三桂看在眼裡,極力拉攏,他又投入吳三桂麾下,出任援剿右鎮總兵官。 順治十八年,王輔臣跟隨吳三桂攻入緬甸,逼迫緬王交出永曆帝朱由榔。
  • 《康熙王朝》周培公被康熙貶駐盛京十分悽慘,為何臨死還要獻皇圖
    縱觀周培公此人,雖然康熙說他有刺,但其對於個人得失看得很淡。大隱、中隱、小隱,種種皆可,適應性極強,顯現隨遇而安,「知其不可而安之若命」的道家性格。初出茅廬周培公的出場,是隨時任潮州知府朱國治進京。朱國治者,漢代「晁錯」式人物,其上書裁撤三藩,獲罪進京。
  • 【滿族歷史】圖海和周培公誰才是真的撫遠大將軍,你被《康熙王朝》誤導了麼?
    陳道明主演的電視劇《康熙王朝》中,周培公被描繪成一位幫助康熙平定察哈爾、徵討王輔臣、剿滅吳三桂,最後因為因是漢人的原因被康熙派遣到冰天雪地的盛京賦閒十年最後病逝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