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周培公此人,雖然康熙說他有刺,但其對於個人得失看得很淡。大隱、中隱、小隱,種種皆可,適應性極強,顯現隨遇而安,「知其不可而安之若命」的道家性格。
初出茅廬
周培公的出場,是隨時任潮州知府朱國治進京。朱國治者,漢代「晁錯」式人物,其上書裁撤三藩,獲罪進京。因周培公準確地,預測了朱國治進京的遭遇,為康熙青睞。
一番找尋,康熙先是發現,周培公持有帝師伍次友推薦信而不用,而後其又在茶樓之上,從帝師處得知的信息、以及身邊隨從的特徵,準確判斷出康熙的身份。如此,被康熙看重,以無職無銜之身,上書房行走,參與國家重大決策。在其短暫的官宦生涯中,多次力挽狂瀾,穩住政局。
漸入佳境
在撤藩博弈之中,吳三桂給出撤藩費用,給朝廷出了難題。周培公將問題一分為三,清晰地指出了第一階段是最重要,也是費用最少的。只要吳三桂下山進入內地,即表示誠意,同時也其失去了託身之所,主動權也落在了朝廷一方。年輕的康熙太嫩,最後一刻還是被吳三桂所騙,一時間失了方寸。在場的大臣都顧著安慰,只有周培公保持清醒頭腦,提出:立馬逮捕吳三桂之子,吳應熊;暫停福建、廣東的撤藩,穩住東南的局面;升原吳三桂大將,時任陝甘總督王輔臣為平南大將軍,製造出其在吳三桂與康熙,左右為難的局面。
在八旗軍節節敗退之時,已成強弩之末。提出提拔、重用漢軍將領。用魏承謨、朱國治等漢臣的事例,當場反駁索額圖的擔心。其本人也頗具大將之潛力,初次領兵,面對察哈爾叛軍,便旗開得勝。隨遇而安
在這些片段背後,是面對個人榮辱,處變不驚,不計得失,一心為公的周培公。
先是索額圖主動請纓,以周培公與明珠人頭,作為招安吳三桂的「藥引子」。可謂是一箭雙鵰,既立下功勞,又打擊政敵,遭到康熙斥責。而周培公不計前嫌,提議大失方寸的康熙立儲,以當時情形,明擺著立胤礽。一則胤礽嫡出,二則胤礽生母難產,危在旦夕,賺了不少感情分。如此,索額圖不僅身份進一步提升,壓過「萬花筒」明珠,且自己家族的富貴榮華也將得到延續。感動得老索一出坤寧官,連忙給周培公磕頭,可見周培公的胸襟廣闊。
其後周培公與圖海,率領孝莊家僕的家僕,憑藉「紅衣大炮」,小試牛刀,便打敗王吉貞(王輔臣之子)。接著炮轟平涼城,震懾王輔臣。念及城中無辜百姓,支身前往,勸降王輔臣。之後與吳三桂之戰,勝利近在咫尺之時,被兵部下令詔回。此時已被吳三桂,搞得雞犬不寧的「滿州黨」,已成驚弓之鳥,擔心周培公成為第二個吳三桂。周培公當然清楚這點,拒絕了圖海拖延返京的建議,坦然面對被剝奪功勞的局面。
盛京獻圖
如此便不難想像,周培公西北詔回的場景:大環境是滿漢之間矛盾,而周培公多次挽回危局,立下汗馬功勞的同時,也成為眾矢之的。這是作為統治階級提防漢人的心理,畢竟有三藩的前車之鑑。小環境是周培公「給力」搶戲,令明珠與索額圖兩位重臣,淪為跑龍套。兩人如何甘心屈居周培公之下。頗有嫌隙的兩人,達成默契,借大環境之東風,「給力」挖坑,也是順理成章的事。
於是,康熙為了統治也好,保護也罷,將周培公發配盛京。或許周培公心情,有過一絲的波動,很快恢復平靜,心中還裝著國家,仍有未盡之事,沒有浪費自己才能,日以繼夜,夜以繼日,遍讀典籍,完成了大清地圖。獻圖之前,康熙發達了歉意,周培公雲淡風輕,略顯欣慰,並未過多苛責。更多的是自知時日不多,終於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而不是個人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