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周培公是二月河《康熙大帝》和電視劇《康熙王朝》中的主要人物之一。
小說中的周培公,雖有虛構的康熙良師伍次友給明珠寫的推薦信,進京尋求功名。然他性格耿直,不屑曲於權貴而望殿試入朝參政,卻因試中未避康熙之「玄」字名諱,而被趕出考場,流落街頭,偶得康熙發現並舉任,成為最重要的謀臣,立下諸多功勳。最終康熙因滿臣不滿將其調往盛京,多年後因病身故。
電視劇中的周培公,發跡也是經過了一番磨難。被康熙在一豆腐攤前發現後,委以重任。
康熙帝撤藩,吳三桂造反。不料禍不單行,陝甘總督王輔臣觀望而牽制了朝廷十萬精銳,察哈爾王趁機舉兵南犯。大清朝危在旦夕。
善敗將軍周培公,向康熙苦諫,改變統兵方略,起用漢軍漢將。
《康熙王朝》裡的康熙與周培公
他一介書生,從未打過仗,被康熙稱為「朝廷第一漢將」,作為徵討大將軍,抗擊察哈爾,逼降王輔臣,平定吳三桂。
康熙給他配了一個打了半輩子仗的圖海,作為副手。
周培公不負康熙所望,善敗將軍成了常勝將軍,只是快要完勝吳三桂時,康熙的聖旨來了。
康熙命令,周培公即刻返京,讓副將圖海成為主將。
2
周培公不是虛構的人。而給康熙做這三大戰役主將的,卻另有其人。
康熙十二年三月,平南王尚可喜以年老疏請歸遼東。七月,平西王吳三桂亦上書請求撤藩,實則窺探朝廷意旨。諸臣廷議時,除莫洛、米思翰、明珠等少數人主張撤藩外,多以撤藩必亂為虞而反對。
康熙帝乾綱獨斷,三藩俱握兵權,恐日久滋蔓,馴至不測,拒絕了反對多數派的意見,下令撤藩。
是年十二月,吳三桂在雲南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興明討虜」,起兵造反。第二年三月,耿精忠響應造反。戰事開始,康熙傾全國兵力平叛。
不料,蒙古的察哈爾王布爾尼乘機興兵作亂,軍情緊急。京師禁旅皆南徵,守備空虛。康熙和孝莊太后商量。孝莊說:「圖海才略出眾,可當其責。」(《嘯亭雜錄》)
孝莊心目中的大將軍是圖海。但,祖孫二人最後決定,還是以多鐸之孫、多羅信郡王鄂扎為撫遠大將軍,圖海為副將軍,率兵出徵。
《康熙王朝》裡的周培公(右)和圖海(左)
這是康熙十四年三月的事情。《清史稿·聖祖本紀》記載:「丁亥,蒙古布爾尼反,命信郡王鄂扎為撫遠大將軍,大學士圖海為副將軍,討平之。」
清軍平叛察哈爾,周培公並未參與。此時的周培公,還在給振武將軍吳丹做高參,有功,以七品官錄用。《清史稿·圖海傳》說:周「昌,字培公,荊門諸生。好奇計。佐振武將軍吳丹有勞,以七品官錄用」。
察哈爾被平定,清朝後方得以安定。陝西提督王輔臣又據平涼城反叛,響應吳三桂。康熙帝派定西大將軍、貝勒董鄂率兵攻打,久攻不下。
康熙十五年二月,康熙帝命圖海為撫遠大將軍,率兵急赴陝西,發兵平涼。
《清史稿·圖海傳》說:「既至,明賞罰,申約束。諸將請乘勢攻城,圖海宣言曰:『仁義之師,先招撫,後攻伐。今奉天威討叛豎,無慮不克。顧城中生靈數十萬,覆巢之下,殺戮必多。當體聖主好生之德,俟其向化。』城中聞者,莫不感泣,思自拔。」
這段文字的意思是,諸將請乘勢攻城,圖海說:「仁義之師,先招降然後才攻打。我憑藉皇上的天威,討伐這些兇殘的逆賊,不用擔心無法攻克。顧念到城中數十萬生靈,他們沒有一個不是朝廷的赤子,如今慘遭叛賊劫掠到這種地步,覆巢之下,殺戮一定很多。等待他們主動投降歸誠,用來體現聖主好生之德,不是更加美化嗎?」城中軍民聽說後,莫不感泣,多有自相出城者,因此人心動搖,叛軍的形勢江河日下。
圖海在未開戰之前,先用感化人心之術,效果十分明顯。
為圖海獻良策者,幕後謀士周培公也。《清史稿·圖海傳》記載:「圖海用幕客周昌策,招輔臣降。」這個周昌,就是周培公。圖海軍至潼關時,周培公求見,圖海遂把他收為幕僚。
《清史稿·圖海傳》說:「圖海次潼關,以策幹之,客諸幕。輔臣所署置總兵黃九疇、布政使龔榮遇皆昌鄉人,屢勸輔臣反正,以蠟丸告昌,昌白圖海。」王輔臣的總兵官黃九疇、布政使龔榮遇都是周培公的老鄉,他們屢次勸說王輔臣投降,並以蠟丸密報周培公。周培公遂將此事報給圖海,圖海決定招降王輔臣。
圖海當即命令周培公入城談判,說服已乏力對抗的王輔臣,遣其副將謝天恩隨周培公出城乞降。圖海報告康熙帝,康熙下旨讚賞,讓周培公以七品參議道的身份,賚詔往撫王輔臣。
降服王輔臣,圖海疏請遣兵赴湖廣,會徵吳三桂。康熙帝命圖海親率精銳以行。圖海報告康熙,擔心陝西有變。康熙下旨,圖海留守陝西。周培公仍在圖海幕後做高級秘書。
3
康熙應該沒有接見過周培公!雖然有人認為圖海上招降王輔臣策後,康熙帝命令周培公進京接受接見。但,《清史稿》和《清史列傳》都未記載此事,甚至連周培公的傳略都只夾雜在圖海本傳中。周培公除了獻策招降王輔臣外,似無其他成績。
即便是《清聖祖實錄》,也只說了圖海上表周培公的功勞和希望,以及康熙帝給予獎勵:
圖海報告:「差去招撫王輔臣之周昌,乃七品錄用職官。隨振武將軍吳丹,來在潼關。臣知其人才能,帶至平涼軍前。臣與參贊軍務諸臣會商,欲遣周昌前往招撫,而周昌欣然應命,並無難色。遂給以參議道銜。臨行之時,周昌訴伊父亡時,母孫氏剜目破面,觸棺盡節而死。未蒙旌表。今情願為國捐軀,表揚母氏。語畢。遂冒矢石,挺身入城。將皇上浩蕩之恩,與招撫之意,盡行宣布。往來數次。實獲成功。伏乞皇上俯念周昌為母捨身之孝,為國忘軀之忠。敕諭該部,旌表周昌之母。優加恩恤,以酬周昌之功。則人知鼓勵,遠近鹹服矣。得上□日,周昌之母孫氏、著遣官致祭,給銀建坊旌表。」周培公的父親死於李自成攻打荊郢時,其母孫夫人殉難而死。
康熙十五年,朝廷誥封周母孫氏為貞烈恭人,加夫人銜;贈周父為朝烈大夫,加中奉大夫銜。康熙帝御筆為孫氏撰寫祭文,規定祭祀規格,命布政司分守武昌道參政吳毓珍辦理。
圖海奏請康熙帝,升周培公任布政使參政,後為山東登萊道,攝布政使,因與總兵官意見不合,難以繼續共事,僅在任三年,便辭官回到荊門老家。康熙二十九年,噶爾丹反清。賦閒在家的周培公聞訊後,連忙趕寫平叛條呈送到京城。
至於周培公出任盛京提都一職,未見《清史稿》。《清史稿》只是說:「昌既罷,猶喜言兵。噶爾丹擾邊,數上書當事陳利害。後卒於家。」
按:若周培公真的出任盛京提督,這個應該是他一生中的最高官位。盛京雖在關外,但為清朝故都,直接防禦沙俄和蒙古,重要性很大。為何不載《清史稿》呢?原因只有一個,就是並無此事。只是電視劇給他安排了這個職位,就如拿到康熙旨意一樣,讓他把徵討吳三桂的大將軍印信交給副將圖海一般,子虛而已。
4
周培公只是圖海的幕僚高參而已。歷史上的圖海,在順治朝已是朝廷一品大員。
順治八年,圖海被擢內秘書院學士,遷弘文院大學士、議政大臣。四年後,加太子太保,攝刑部尚書事。順治帝說:「圖海原系白身,朕破格優擢,任用一品。」
圖海管理刑部期間,是一個改革派。他與姚文然同定律例,將明代酷法進行刪除,並奏準除去死囚的長伽、匣床,以免獄卒凌虐;又毀掉明代鎮撫司所用的酷刑刑具,如呂公絛、紅繡鞋等,以免後人效法。這些做法,使得「當時翕然頌德」。
他的官途並非一帆風順,被幾個案件牽連,遭下旨嚴辦,革職抄家,還險些喪命。但順治臨終前,遺言:「原任都統圖海,情罪原屈,欲改未及。遇有滿洲都統缺補用。著圖海補授都統。」
康熙帝即位,圖海被授正黃旗滿洲都統。康熙六年,復為弘文院大學士,加世職一等輕車都尉,充《世祖實錄》總裁官。康熙九年,改中和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
至平定「三藩之亂」時,圖海更是康熙最倚重的重臣大將。
康熙十五年,圖海以撫遠大將軍,用周培公降服王輔臣,平叛吳之茂,封三等公。康熙二十年,以疾徵還,卒諡文襄,贈少保兼太子太傅。雍正初,追贈一等忠達公,配享太廟。
《清代碑傳全集》卷四《太子太保中和殿大學士文襄公圖海傳》中,康熙評價圖海:「逆賊吳三桂憑藉寵靈,煽動南服。一時群不逞之徒,囂然附和。察哈爾辜負國恩,造釁拘孽。爾以將軍副信郡王,祗承廟算,出關徵討,膚功立奏,東服底平。繼以涇原騷動,西土震驚。命爾為大將軍,以乘勝之師,回戈西向。賊方肆其狂蹶,思與滇逆拼力。惟爾以重臣建牙,遂得橫截秦隴,扼吭搗虛,逆勢窮蹙,始帖耳垂尾,復來效命。邇年以來,爾鎮撫三秦,威略大著,能使群賊膽寒。則凡天戈所指,建耆定之成功者,惟爾勞勳為多。」
其實,最初康熙要撤藩,圖海屬于堅決的反對派。但當康熙拍板撤藩後,圖海成了堅定的支持者。所以,《清史稿》說:「圖海始阻撤籓之議,及其鷹揚西土,綏靖秦隴,卒收底川之績。川軍入滇,遂竟全功。之芳力扼三衢,敵雖東略,終不能得志仙霞。下閩之功,與有勞焉。雖曰遭時盤錯,抑亦聖祖馭材之效哉?並踐綸輔,易名曰襄。嗚呼,偉矣!」
然而,這樣一位的戰功赫赫的康熙重臣,卻被電視劇弄成了手下幕客周培公的副手,把他作為主將的徵戰史給了他那個七品秘書。嗚呼,悲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