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兵敗以後,康熙皇帝打算在諸皇子擇一賢者為大將軍王,代天子親徵。按照皇八子胤禩的說法,甚至在所有皇子、滿堂朝臣看來,這個「大將軍王」就是康熙皇帝選定的新任儲君,就是大清將來的皇帝了!
於是皇位爭奪變得簡單,直接轉變成了西北帶兵之權的爭奪。就當時的情況來看,三位帶兵出身的皇子中,皇長子胤褆早被削爵、圈禁;皇十三子胤祥也被圈禁於宗人府多年;唯獨一個皇十四子胤禵最為可能成為這個「大將軍王」。
但在「八爺黨」的內部會議中,皇八子胤禩一邊敲打、一邊威脅,硬是逼著皇十四子胤禵表明了擁護自己的態度。只是,「君權天受、豈能私相授受」,等到康熙皇帝召集諸皇子大臣御前商議時,幾乎所有的事情就都變了!
明確了會議主題以後,康熙皇帝抓住了在下面竊竊私語的皇九子胤禟:
「胤禟,你有什麼話要說嗎?」
來看胤禟的回答:
「回皇阿瑪,胤禵現管兵部,兒臣以為應先聽聽他的見解。」
注意,康熙皇帝並沒有問及胤禟關於「大將軍王」人選的意見,只是對其竊竊私語表達了不滿。可胤禟為何直接將話頭扔給了皇十四子胤禵呢?
要說,胤禟的「毒蛇老九」稱號絕非虛言,這小子的智慧水平也絕對能在劇中排上名次。
他之所以「答非所問」,乃係因為有著自己的精細打算:
別忘了,皇十四子胤禵曾在「八爺黨」的內部會議上,明確表達了對皇八子胤禩的擁護和支持。可如果胤禵當堂反悔,毛遂自薦或者舉薦別人呢?等到塵埃落定,確定了「大將軍王」的人選,皇八子胤禩不就徹底沒希望了嗎!
所以,胤禟才會將這個話頭扔給胤禵,讓胤禵先表明自己的舉薦意見。如果胤禵舉薦胤禩,則一切照原定計劃進行;但如果胤禵不舉薦胤禩,那麼「八爺黨」就會將矛頭直接對準胤禵,讓胤禵奪權的希望也徹底落空。
也就是說,皇九子胤禟的這句話是用來試探胤禵,或者逼著胤禵支持胤禩的!
只是,胤禟的這點小心思,康熙皇帝還能聽不明白?於是,康熙皇帝偏就不順著胤禟的話說,再次對其追問。
沒辦法,胤禟只能先將自己的態度表明:
兒臣以為,阿哥帶兵只是個做纛兒的主帥,要緊的是運籌帷幄、將士用命,皇阿瑪適才說的一個「賢」字,兒臣認為至允至當。因此,兒臣舉薦八阿哥胤禩,請皇阿瑪鑑納!
胤禟雖然壞,但他說話的方式,說服人的能力,還是值得我們學習的!說服對方的最有效方式,就是拿對方的話來當自己的證據。康熙皇帝剛言及「擇一賢者,為大將軍王」,胤禟就將康熙皇帝話中的重點牢牢抓住,然後予以放大、強調,讓你不得不服。
只是,「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如果皇九子就這樣說完等著回應,康熙皇帝還真不好回答。可就在這個時候,那位「打小就會讀書」的爺們站出來了:
九哥的話有理,當主帥的原用不著衝鋒上陣,諸葛亮一丁點武功也沒有,不照樣打勝仗嗎?
為什麼說皇十子胤俄是「豬一樣的隊友」呢?我們來看下他的這句話能起到什麼作用:
1、讓康熙皇帝確定這次「大將軍王」的推舉,「八爺黨」內部確實有過提前商議;而且,決定推舉的對象就是「一丁點武功都沒有」的皇八子胤禩。
2、讓諸位朝臣,尤其是堅持真理、看不慣這種「結黨營私」行為的老臣們,看清了「八爺黨」的真實意圖。
3、最後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直接讓原太子師傅王掞找到了話頭,立馬站了出來。
來看老臣王掞的表演:
十爺的話,至為允當!
接別人的話頭,開始自己的言論,這是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辯論技巧。這樣做,有著三個極為關鍵的作用:
1、以贊同別人的言論為開頭,可以儘可能的減少被反駁的可能!
2、將言論的主要責任轉移,即使自己說錯了,也只是順著別人的意思說而已;但如果說對了,可就是自己的功勞了!
3、讓傾聽者暫時分不清頭緒,給人一種迫切想要聽下去的渴望,為自己的發言製造最佳的語言環境。
只是,王掞的發言可決不是為了支持皇八子胤禩,而是用諷刺的方式來提醒康熙皇帝:
老臣保舉一人必能勝任,兵法云:哀兵必勝,二阿哥胤礽自獲罪以來痛悔不已,常思戴罪立功、以贖前愆。老臣一位如派胤礽前去帶兵,他一定會身先士卒、鞠躬盡瘁,請皇上鑑納!
注意,此時的太子胤礽已經接連兩次被廢,而且康熙皇帝也已經明確下旨,將其「永遠圈禁」。而且,太子胤礽之所以被徹底廢黜,就是因為武裝政變,王掞卻偏偏舉薦胤礽擔任「大將軍王」,掌握十幾萬兵馬,是王掞年老昏聵了,還是王掞真活夠了?
當然,都不是!
王掞就是在開玩笑!
原因也很簡單,因為「八爺黨」都在開玩笑!
讓一個壓根就不懂軍事、不懂排兵布陣的皇子擔任「大將軍王」,不是開玩笑是什麼?康熙皇帝還認真地聽,用心的思考,不是我王掞瘋了,也不是我王掞昏聵,而是你康熙皇帝糊塗、昏聵了!
好,既然這樣一位皇子都能擔任「大將軍王」,那麼,廢太子胤礽為何不能擔任?講道理、擺理由?別忘了王掞就是靠嘴吃飯的,他能說到讓你懷疑人生的!
好了,原本還略有沉思的康熙皇帝,立馬返回了龍椅,也立馬改變了情緒,回應道:
「好啊,靜極思動了啊,還想躍馬疆場,將來好帶兵又來逼宮、又來篡逆。他既然想騎馬,那就把他關到上駟院裡去,讓他和馬關在一起!」
很明顯,康熙皇帝聽出了王掞的諷刺,更聽出了王掞對自己的提醒。只是,對於王掞的說話方式,康熙皇帝明顯不高興了,勢必會給予反擊。
諷刺我?我就讓你看看諷刺我下場!開玩笑?我就陪你開玩笑!我得讓你知道,你這樣諷刺我,會直接影響廢太子胤礽被圈禁的生活待遇,我看你還敢不敢?
來看王掞的反應:
「皇上,皇上,是老臣昏悖,老臣收回奏請,請皇上不要虐待廢太子!」
這是王掞的風格嗎?別忘了,這位老臣敢於正面直斥康熙皇帝「不教而誅」;敢於提前準備棺材上朝直言;康熙皇帝的一句威脅,就能讓這樣一位剛直老臣屈服?
當然不能!只是,王掞的目的已經達到了,沒必要再爭下去,沒必要再繼續針對康熙皇帝而已。
既然王掞都服軟、認輸了,康熙皇帝倒也大度,十分不耐煩的下達了命令:
「好了,好了,把王掞攙出去!」
現在來看,這像是正兒八經的君臣奏對,還是向康熙皇帝和王掞之間的一場玩笑?
等到「玩笑」開完,康熙皇帝才正兒八經的回到了會議主題,將意見徵詢的視線轉移到了唯一的「正常人」——皇四子胤禛身上:
「胤禛,你說說看,誰出任大將軍王為好啊?」
來看胤禛的回答:
「兒臣寫了個摺子,敬呈皇阿瑪御覽!」
這裡有個問題,胤禛為何不當朝表明自己的舉薦對象,非要專門寫個摺子嗎?
首先,寫摺子明確原因說明,是區別於剛才胤禟、胤俄乃至王掞「玩笑舉薦」的正規表現,這才是朝會上該有的模樣。再者,胤禛對於胤禵的舉薦主要是為了彰顯自己的「人君氣宇」,而這一點只能讓康熙皇帝明確,不能讓其餘皇子知曉,只有這樣,才能隱藏自己的奪嫡之心。
所以,即使康熙皇帝當朝問及舉薦的對象,皇四子胤禛也只是給出了胤禵的名字而已,其餘再無多言。
所以,王掞為何敢於當面諷刺康熙皇帝,還能全身而退?不是仗著老資格,更不是倚老賣老,而是因為他在為康熙皇帝清除「玩笑舉薦」,以便於康熙皇帝能夠做出最正確、最英明的決斷!
王掞,才是真正隱藏的高手!
參考資料: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雍正王朝》
(本文僅基於《雍正王朝》具體演繹情節和人設解析,並不以歷史史實為依據,個人觀點,歡迎提出批評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