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培公是陳道明和斯琴高娃主演的《康熙帝國》中清朝平三藩的最大功臣。不過他的結局也相當悽慘,只因他初入清庭的一句話,為自己埋下了禍根,並被康熙「過河拆橋」,下放和監視居住,最終病死。好在他為康熙留下了一幅地圖,康熙因此為他守孝整整一夜,周培公也能因此含笑九泉。
周培公是康熙的布衣恩師伍次友臨別時舉薦的治國人才,可見康熙對周培公的期待和重視,然而奉命查找周培公的明珠居然一直沒有找到周培公的下落。其實,當時明珠已身居中堂要職,在京城找一個人易如反掌,何況他號稱「萬花筒」。只是他非常了解伍次友,伍次友舉薦給康熙的人絕不是凡人,說不定對自己是個威脅。後來的事實證明的確如此。
康熙微服外出時偶然從賣豆腐腦的鎖兒那裡發現了伍次友寫給明珠的推薦周培公的書信,把價值連城的舉薦信拿來給鎖兒寫訴狀,這讓康熙對周培公刮目相看。康熙當然因此找到了周培公,周培公也一眼認出了微服的康熙是當今皇上,他自此登上了輔佐康熙平三藩的歷史舞臺。
官場是個大染缸!周培公深諳此道,遺憾的是後來迂腐的李光地沒有好好學學周培公是如何在明珠和索額圖之間左右逢源的,儘管最終周培公還是栽在了明珠的手下,但真正起決定作用的仍然是康熙。按理說,索額圖應該永遠對周培公感恩戴德,至少不應該將周培公置於死地。作為撤三藩的主和派,索額圖為了打擊明珠,居然要將主戰的周培公送給吳三桂處置。
要知道,皇后赫舍裡是他女兒,而正是周培公的一句話,康熙才在赫舍裡產後臨死之際,冊封剛出生的胤礽為太子。當然了,也正是因為這句話,周培公給自己埋下了禍根,因為康熙沒有立明珠親妹妹的兒子大阿哥胤褆為太子。赫舍裡產後臨死之際非常痛苦,有話說不出,一邊的周培公自告奮勇地向康熙進言說,康熙應該在大阿哥和剛出生的二阿哥之間選擇一個作太子。
因政務繁忙,康熙在赫舍裡生前與她的感情並不是太深,他覺得自己對不起皇后,於是他毫不猶豫地冊立胤礽為太子,赫舍裡也立即安然逝去。周培公雖然沒有明說建議冊立二阿哥為太子,但在當時那種情形下,傻子也會明白周培公說這句話的意思,說白了,就是要康熙冊封二阿哥為太子,皇后才能含笑九泉。
俗話說,「槍打出頭鳥」,周培公的這句話引起了明珠的極為不滿,但康熙對周培公的信任和倚仗一直沒有讓明珠找到打擊報復周培公的機會,直到身為撫遠大將軍的周培公平定察哈爾叛亂、收服王輔臣,並在南擊吳三桂的戰役中取得重大勝利的時候。其實,明珠在此時向康熙進言擔心周培公成為第二個吳三桂,目的就是為了對周培公當年建議立太子一事打擊報復。這也是周培公為自己埋下的禍根。
不過,僅僅是明珠的進言並不足以動搖康熙繼續重用周培公的決心,康熙考慮得更多更深。他擔心羽翼漸豐的周培公將來會扶持太子,從而對自己的皇位造成莫大威脅。於是康熙在後續戰鬥中剝奪了周培公的兵權,並在平定三藩後令人心寒地將他下放為盛京提督。
當時的盛京就是今天的瀋陽,是清朝入關前的首都。表面上看,周培公掌管著東北三省地區,實際上這是清朝的老窩,周培公作為一個漢人,實際上處在了滿洲貴族和八旗子弟的重重監視之中。康熙後來因為要收服臺灣而企圖到盛京請周培公出山時,當著周培公的面承認了這一點。好在周培公是個豁達開朗的人,他並不在意康熙把他打發到盛京的真正意圖,雖然雙方都心知肚明。
重病中的周培公沒有讓康熙白來一趟,他不僅在臨死之前向康熙舉薦了姚啟聖去收服臺灣,更為康熙奉獻了一副宏偉壯觀的《皇輿全圖》。這其實這就是當時清朝的全國地圖及周邊概況。康熙為這幅地圖震撼不已,甚至孝莊太后後來看到這幅地圖時都激動得哭了,她自然也埋怨了康熙當時貶斥周培公的不當之舉。
康熙本人更是追悔莫已,他下令無論如何也要把周培公救活,但為時已晚,周培公滿足地溘然長逝。康熙這次是真的悲痛萬分,他在周培公去世的當晚,為周培公守夜整整一個晚上,而且是獨自一人。皇帝為臣子守孝,這是極其罕見的,何況對清朝來說,周培公是一個漢臣。由此可見,周培公對大清所做貢獻之大,以及在康熙心目中的地位之高。
不論如何,周培公最終還是因為當初暗示康熙立太子的話惹惱了明珠,以致明珠懷恨在心,並瞅準機會加以報復。加之那時清朝建立還沒多久,政權還不是特別牢固,康熙採納明珠的建議而貶斥周培公也是不得已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