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帝國:周培公一句話為自己埋下禍根,康熙因一幅地圖為他守孝

2020-12-28 環球萬花筒

周培公是陳道明和斯琴高娃主演的《康熙帝國》中清朝平三藩的最大功臣。不過他的結局也相當悽慘,只因他初入清庭的一句話,為自己埋下了禍根,並被康熙「過河拆橋」,下放和監視居住,最終病死。好在他為康熙留下了一幅地圖,康熙因此為他守孝整整一夜,周培公也能因此含笑九泉。

周培公是康熙的布衣恩師伍次友臨別時舉薦的治國人才,可見康熙對周培公的期待和重視,然而奉命查找周培公的明珠居然一直沒有找到周培公的下落。其實,當時明珠已身居中堂要職,在京城找一個人易如反掌,何況他號稱「萬花筒」。只是他非常了解伍次友,伍次友舉薦給康熙的人絕不是凡人,說不定對自己是個威脅。後來的事實證明的確如此。

康熙微服外出時偶然從賣豆腐腦的鎖兒那裡發現了伍次友寫給明珠的推薦周培公的書信,把價值連城的舉薦信拿來給鎖兒寫訴狀,這讓康熙對周培公刮目相看。康熙當然因此找到了周培公,周培公也一眼認出了微服的康熙是當今皇上,他自此登上了輔佐康熙平三藩的歷史舞臺。

官場是個大染缸!周培公深諳此道,遺憾的是後來迂腐的李光地沒有好好學學周培公是如何在明珠和索額圖之間左右逢源的,儘管最終周培公還是栽在了明珠的手下,但真正起決定作用的仍然是康熙。按理說,索額圖應該永遠對周培公感恩戴德,至少不應該將周培公置於死地。作為撤三藩的主和派,索額圖為了打擊明珠,居然要將主戰的周培公送給吳三桂處置。

要知道,皇后赫舍裡是他女兒,而正是周培公的一句話,康熙才在赫舍裡產後臨死之際,冊封剛出生的胤礽為太子。當然了,也正是因為這句話,周培公給自己埋下了禍根,因為康熙沒有立明珠親妹妹的兒子大阿哥胤褆為太子。赫舍裡產後臨死之際非常痛苦,有話說不出,一邊的周培公自告奮勇地向康熙進言說,康熙應該在大阿哥和剛出生的二阿哥之間選擇一個作太子。

因政務繁忙,康熙在赫舍裡生前與她的感情並不是太深,他覺得自己對不起皇后,於是他毫不猶豫地冊立胤礽為太子,赫舍裡也立即安然逝去。周培公雖然沒有明說建議冊立二阿哥為太子,但在當時那種情形下,傻子也會明白周培公說這句話的意思,說白了,就是要康熙冊封二阿哥為太子,皇后才能含笑九泉。

俗話說,「槍打出頭鳥」,周培公的這句話引起了明珠的極為不滿,但康熙對周培公的信任和倚仗一直沒有讓明珠找到打擊報復周培公的機會,直到身為撫遠大將軍的周培公平定察哈爾叛亂、收服王輔臣,並在南擊吳三桂的戰役中取得重大勝利的時候。其實,明珠在此時向康熙進言擔心周培公成為第二個吳三桂,目的就是為了對周培公當年建議立太子一事打擊報復。這也是周培公為自己埋下的禍根。

不過,僅僅是明珠的進言並不足以動搖康熙繼續重用周培公的決心,康熙考慮得更多更深。他擔心羽翼漸豐的周培公將來會扶持太子,從而對自己的皇位造成莫大威脅。於是康熙在後續戰鬥中剝奪了周培公的兵權,並在平定三藩後令人心寒地將他下放為盛京提督。

當時的盛京就是今天的瀋陽,是清朝入關前的首都。表面上看,周培公掌管著東北三省地區,實際上這是清朝的老窩,周培公作為一個漢人,實際上處在了滿洲貴族和八旗子弟的重重監視之中。康熙後來因為要收服臺灣而企圖到盛京請周培公出山時,當著周培公的面承認了這一點。好在周培公是個豁達開朗的人,他並不在意康熙把他打發到盛京的真正意圖,雖然雙方都心知肚明。

重病中的周培公沒有讓康熙白來一趟,他不僅在臨死之前向康熙舉薦了姚啟聖去收服臺灣,更為康熙奉獻了一副宏偉壯觀的《皇輿全圖》。這其實這就是當時清朝的全國地圖及周邊概況。康熙為這幅地圖震撼不已,甚至孝莊太后後來看到這幅地圖時都激動得哭了,她自然也埋怨了康熙當時貶斥周培公的不當之舉。

康熙本人更是追悔莫已,他下令無論如何也要把周培公救活,但為時已晚,周培公滿足地溘然長逝。康熙這次是真的悲痛萬分,他在周培公去世的當晚,為周培公守夜整整一個晚上,而且是獨自一人。皇帝為臣子守孝,這是極其罕見的,何況對清朝來說,周培公是一個漢臣。由此可見,周培公對大清所做貢獻之大,以及在康熙心目中的地位之高。

不論如何,周培公最終還是因為當初暗示康熙立太子的話惹惱了明珠,以致明珠懷恨在心,並瞅準機會加以報復。加之那時清朝建立還沒多久,政權還不是特別牢固,康熙採納明珠的建議而貶斥周培公也是不得已之舉。

相關焦點

  • 康熙朝書生氣的周培公為康熙帝立下奇功遭貶,為何康熙又想起他?
    而此刻康熙帝任命圖海為大將軍,統轄陝甘徵討大軍。王輔臣以驍勇善戰聞名,他王輔臣根本用沒把清兵放在眼裡,這讓主將圖海十分無奈。作為圖海的幕僚周培公,他分析了當時的形勢,平西王吳三桂這次造反實在太不會算計,現在王輔臣是吳三桂手中舉足輕重的角色,雖然吳三桂知道這次對自己不利,但是有王輔臣在起碼有一朝廷芬丁康裡的籌碼。
  • 康熙身邊重要大臣周培公晚年如何?怎麼死的?
    在二月河的小說中,周培公是康熙的良師益友,後來者一步步的成為了身邊的重要謀臣,在平三藩時是立下大功的。不過周培公雖然有功,但他卻是漢臣,故受到了滿臣的排擠。最終康熙皇帝為了滿清利益,而將周培公調到盛京,直到多年後,周培公也沒離開,而病逝於此。在影視劇《康熙王朝》中有關周培公的事,有一段很感人的事情,就是在周培公臨終之際,給了康熙皇帝一幅圖,就是當時大清地圖。康熙皇帝看到此圖,極其震驚,然而周培公卻已油盡燈枯了,當然,他在死之前,又推薦了另外一位漢臣姚啟聖。
  • 周培公幫康熙平定三藩立下戰功,為何仍被處死?
    王輔臣擁兵自重,以驍勇善戰聞名,清將都有點怕他,不敢輕易進兵,他也沒把清兵放在眼裡,對10萬清軍圍困毫無懼色,目空一切。 周培公向圖海上取平涼策,被召為幕僚,他認真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提出,陝西關中地區是天下脊梁,吳三桂這次造反不及時從雲南取道四川進取陝西,而盤踞在湘鄂之間與荊襄官兵對峙,實在太不會算計。
  • 周培公幫康熙平定三藩立下戰功,為什麼仍會被處死?
    而此時,王輔臣手下的一個叫龔榮遇的人,是周培公的同鄉,他屢次勸諫王輔臣投降,但王輔臣拿不定主意,龔榮遇因此私信聯絡了周培公。圖海對周培公的建言十分感興趣,就連夜報告給了康熙皇帝,康熙皇帝也覺得有理,就立即召見了周培公,並任命他為參議道臺,還賜給了他黃馬褂,讓他前往說服王輔臣。
  • 《康熙王朝》周培公暗示冊立胤礽為太子,康熙為何言聽計從了?
    其實周培公這話就是暗示皇后也擔心是現在皇上所處的不利環境,所以皇后生下了兒子就希望康熙能確立自己的兒子當太子,她好可以瞑目而逝。因此在這種不利的環境局勢下,康熙立太子也是為了鞏固皇權和振奮人心,讓外界看一看大清皇室沒把這些危機當回事,所以康熙在權衡之下果然下詔宣布冊立胤礽為太子。
  • 《康熙王朝》周培公被康熙貶駐盛京十分悽慘,為何臨死要獻皇圖?
    在電視劇裡《康熙王朝》裡,最讓人同情惋惜的角色就是周培公。他出身寒門,心懷天下,為康熙皇帝立下了不少功勞,無奈他是漢人的身份,康熙皇帝為了平衡朝中滿族勢力,只能將周培公外放盛京,最後卻落得個孤獨終老的下場。儘管被康熙冷落,但他沒有怨恨什麼,他理解康熙的良苦用心。
  • 康熙王朝:周培公大起大落為哪般?他的罪誰了?姚啟聖是他舉薦?
    就是康熙的寵臣明珠,因此,明珠天然就和伍次友舉薦的周培公不對付,但這並不是明珠對周培公下手的主要原因。 《康熙王朝》第22集,吳三桂已經舉兵造反,天下大亂,其時,恰逢康熙的皇后為他生下嫡子、二阿哥胤礽,但皇后也因難產即將死去,她在臨死前死死盯著康熙,就是不願意咽下最後一口氣,很顯然,有心思未了,眾人都不解其意。
  • 《康熙王朝》電視劇中周培公客死他鄉,這是真的嗎?
    劇中王侯將相你方唱罷我登場,演繹了一出傳奇大戲,尤其是劇中一位叫周培公的人物更是給廣大觀眾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劇中的周培公劇中的周培公出身寒微,雖有伍次友推薦,但耿直的他不屑走後門求功名,在考試中因未避諱「玄」字而被趕出了考場,功名無望。
  • 《康熙王朝》周培公被康熙貶駐盛京十分悽慘,為何臨死還要獻皇圖
    縱觀周培公此人,雖然康熙說他有刺,但其對於個人得失看得很淡。大隱、中隱、小隱,種種皆可,適應性極強,顯現隨遇而安,「知其不可而安之若命」的道家性格。初出茅廬周培公的出場,是隨時任潮州知府朱國治進京。朱國治者,漢代「晁錯」式人物,其上書裁撤三藩,獲罪進京。
  • 《康熙王朝》:短短50集,陳道明老師卻為我們演繹了康熙的一生
    可削藩迫在眉睫,藩王吳三桂得知康熙執意要削藩後表面順從康熙削藩但是背地招兵買馬,擴大軍隊。一時間大清山雨欲來風滿樓,明朝朱三太子也趁勢揭竿而起要復明。康熙從察哈爾調兵救急,不料察哈爾王趁勢造反,率兵逼宮。宮廷內宦官作亂,康熙終於感到心力交瘁欲退位讓賢,在孝莊太后的怒斥與激勵下,康熙重振雄風,大膽起用以漢臣周培公為首的一批漢臣勇將授以重任。
  • 聲臨其境——康熙王朝
    就連他自己也不例外:孝莊皇太后仙逝,康熙非要守孝三年不可,只因當時政局動蕩不安,才聽從了張廷玉之言,以日代月,以27天頂了三年的服孝期。我們今天所提出的「以德治國」的思想不正與康熙之舉不謀而合嗎!當然不是也讓國家領導幹部回家丁憂三年,但古人就講究「仁義禮智信」,我們的「德」與康熙的「孝」沒有本質的區別。
  • 康熙王朝:周培公這個人的優點和缺點
    一個人對待生活的態度,往往反應在自己的儀態上。周培公是個很注重自我儀態的人,即使已經落魄到了露宿街頭的地步。他身無分文,只能蜷縮在寺廟度日的時候,經常被和尚掃地出門。在被趕走前,他提出希望用桶裡的清水清洗一下面龐。然後對著水中倒影,戴正了自己的破帽子。
  • 《康熙王朝》中,索額圖位高權重,為何會向周培公一個漢臣下跪?
    《康熙王朝》中,皇后赫舍裡氏生下皇子胤礽後,便因身體太過虛弱不幸去世。而剛出生的胤礽也在周培公的建議下,被康熙立為太子。事後,周培公剛出宮門,索額圖便立刻聲淚俱下向周培公跪拜謝罪。究其原因,是因為周培公在立太子一事上,幫了索額圖的大忙。
  • 電視劇中周培公被康熙貶駐盛京十分悽慘,為何還要獻皇圖?
    文人身上的傲骨上面說過周培公出身低微,但是他骨子裡的文人傲氣很重,他不服,因為在平三藩之戰鬥之中,周培公立下赫赫戰功,兵不血刃說服王輔臣,可以說周培公在當時漢臣之中鋒芒過盛,已經蓋過了那些滿人王公貴族。
  • 周培公助康熙平定三藩,為何不得善終?真實歷史又是如何呢
    比如,很多人在看完《康熙王朝》後,就會對劇中的一個人物的結局感到非常不滿和不解。此人物相信大家也不會感到陌生,他就是大清朝的忠臣和重臣周培公。而之所以大家會對他的結局感到非常不滿和不解,則是因為明明他給大清做出了突出貢獻,還反遭康熙貶謫,最後甚至病死他鄉。那麼,康熙平定三藩的時候,周培公出了大力,為何其下場卻很悽慘?
  • 【滿族歷史】圖海和周培公誰才是真的撫遠大將軍,你被《康熙王朝》誤導了麼?
    陳道明主演的電視劇《康熙王朝》中,周培公被描繪成一位幫助康熙平定察哈爾、徵討王輔臣、剿滅吳三桂,最後因為因是漢人的原因被康熙派遣到冰天雪地的盛京賦閒十年最後病逝的人物
  • 《康熙王朝》之中的周培公真敢斬殺侯爵?真實的周培公是怎樣的?
    《康熙王朝》播出至今已經有二十多年的時了,這部大氣磅礴的史詩巨製至今我還經常刷,領略陳道明老師演繹的康熙的風採。在這部劇中,我感覺最可惜的還要數那個文韜武略的周培公,他幫助康熙平定了「三藩之亂」,卻由於當時的時代因素最終被康熙帝貶到盛京病死,死前還推薦了姚啟聖,也是這個姚啟聖成為後來的福建總督幫助康熙平定東南。然而我一直有一個疑問,劇中周培公為了樹立軍威,在劇中把一個二等伯爵給砍了,那麼真實的歷史上周培公真的敢這麼做嗎?歷史上的周培公究竟是怎麼樣的一個人呢?
  • 歷史上的周培公,他的最終結局是怎樣的?
    看過電視連續劇《康熙王朝》的朋友,對於劇中的周培公並不會陌生。《康熙王朝》中的周培公才智機敏、有勇有謀,特別是他率領三千家奴就平定了察哈爾的叛亂,並且還能恩威並施勸降王輔臣,隨後南下徵討吳三桂,為康熙皇帝最終平定「三藩之亂」立下了不世之功。
  • 康熙王朝:康熙為什麼會重用養馬的姚啟聖?
    在《康熙王朝》中,康熙一生功績彪炳,這與他知人善任有很大關係。而他任用姚啟聖收復臺灣,更堪稱神來之筆。 姚啟聖在未被康熙發現之前,只是三裡河馬場的一個管馬的九品官,且已風燭殘年。如果沒有特殊情況,他極有可能會在這個九品官的任上終老一生。
  • 康熙王朝:姚啟聖深得聖心,為什麼又功成身退不願為官?
    歷史長河,煙雨濛濛,展望未來,今朝終將成為歷史,我心不禁飛回到了過去 《康熙王朝》中,姚啟聖有經天緯地之才,從封疆大吏一級級向下做到了九品(類似弼馬溫的職位),大清的各級崗位都做過一遍。因周培公舉薦,康熙重新啟用姚啟聖,讓其統籌收臺事務。大功告成之後,姚啟聖辭官歸隱,急流勇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