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美軍有1000多萬軍隊:為何韓戰中卻兵力不足了

2020-12-23 ALEX俊赫

【話說軍世】在韓戰中,美軍總計投入了54萬人,相比較二戰中的千萬級美軍規模要小得多,因此不少網友說,美軍並未出盡全力等云云,不過這裡其實要考慮到美軍當時的兵力總規模以及戰略重點,就兵力規模和裝備補給投入而言,美軍確實已經盡了能動用的全力了,只是結果還是停留在了起點。

二戰時美軍有1000多萬軍隊:為何韓戰中卻兵力不足了

在1950年韓戰爆發時,二戰僅僅結束幾年的時間,美軍在韓戰顯得兵力不足,主要有兩點原因:1、美軍在二戰後大量裁撤軍隊,人數規模遠不如二戰那麼大;2、當時美軍的重點在歐洲,作為戰後最強大的兩支軍事力量,蘇聯才是美軍防備的重點,因此有大量美軍駐紮歐洲。

美軍的規模在韓戰前大約為170多萬人,因此韓戰美軍出兵54萬,已經將近全部兵力的三分之一,戰爭過程也並不順利,再加上不斷增大規模的彈藥消耗,如果再擴大美軍的投入規模,美軍當時重點防備的百萬蘇軍,基本就相當於「解綁」了,這是美軍此時更加害怕的事情。

至於有網友說美軍那麼強大,為何不敢用H武器,需要說明的是,1949年時蘇聯也擁有了Y子彈,與美軍實際已經互相制衡,另外,就是剛過了兩天太平日子,韓戰畢竟是局部戰爭,美軍要擴大規模,挑起下一次世界大戰,和一窮二白的我們玩「穿鞋的不怕光腳的」,怕是想多了,當然,不少想擺脫美軍「光環」影響的小夥伴,到是樂見其成。

其實美軍在歷史上兵力規模一直都並不算非常大,在1939年二戰開始時,美軍兵力規模很小,美國對日宣戰前,常備軍力也僅38.74萬人,當時美國的人口可是1.3億,主要是當時戰火遠離美國,民眾參軍熱情不高,直到珍珠港被偷襲之後,羅斯福著名的「國恥演說」,讓人們參軍熱情大增,陸軍迅速擴充到36個師,達168.54萬人,1942年的美軍總規模超過了300萬。

到1945年8月時,美軍比不過李規模達到1050萬的最大峰值,其中,陸軍為830萬人,不過隨著二戰的結束,美軍在隨後短短的三年裡就裁掉了900多萬軍隊,截止1948年底,美軍總規模也就170多萬,直到韓戰爆發,美軍才臨時擴招了100萬軍隊,以應對兵力不夠用的問題。

單向探討:強國的兵力規模真的是越大越好麼

對於兵力規模而言,很多網友有個不是很「正確」的觀念,即兵力規模越大越好,就戰爭時段而言,這個想法是比較合理的,但是在和平時段,常備大規模兵力,卻是「窮兵黷武」的表現,簡單地去理解便是,養兵很費錢,美軍千萬級人數規模的軍隊,僅僅是美軍的薪資和待遇,這個數字就基本吃光了美軍的全部軍費開支。

而在二戰後的相對和平時段,美軍的兵力規模雖然不足兩百萬,但是有一點是被忽視的,大量削減人數的是當時的美國陸軍,而美國海軍憑藉二戰中成長為第一大海軍力量,仍然牢牢掌握著制海權,對比當時絕大多數國家,都依舊有著兵力規模優勢,同時也有裝備優勢。

另外一點就是,美軍的戰爭潛力,也就是在現代經常會提到的:「一旦發生戰爭,可以動員多少兵力」,在這一點上,美國的人口基數龐大,且國內並沒有像二戰中的法國或者蘇聯那樣受到重創,配合上強大的工業能力,恢復百萬級的兵力規模,常備和快速製造相應的武器裝備,還是相對輕鬆的。

同時,各國在二戰後,都需要將大量的青年勞動力回流到社會崗位中去,以恢復經濟的正常發展和良性循環,因此當時的蘇軍等都進行了大量的裁員。

來自俊赫君的胡說:關於美軍常見的錯誤理解

有網友說,美軍的兵役制和韓國一樣,滿18歲必須服兵役,和韓國軍隊相似,不過這理解有些錯誤,這種說法說的是「選徵兵」制:即在美國的男子,在18歲生日後5天內,必須要到所在地的徵兵委員會登記,隨後以「抽籤」的方式對符合服役條件的人進行選徵兵。

不過這種方法在1973年廢除了(1942-1972),已經改為募兵制為主,即17至21歲的青年到募兵站登記參軍,然後美軍在根據標準遴選,選擇合適的新兵,其中募兵站每月招募一次,之前有位美國「有志青年」,多次申請沒能選上,還在徵兵處把槍怒射來著。

近年來美國民眾參軍熱情一直不高,因此美軍兵力規模當前雖然不大,但是3.3億人口中,得到足夠的新兵還是比較費勁,為此美軍也不得不放寬了不少標準,也對女兵開放了戰鬥崗位。

相關焦點

  • 韓戰爆發時,朝鮮到底有多少兵力,為什麼打得韓國落花流水?
    此時,「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正在距前線1000多公裡的日本東京「第一大廈,樂觀地等待著「感恩節」——這個被他確定的美國士兵得勝班師時刻的到來。仁川登陸的成功,「聯合國軍」的勢如破竹,眼看即將打到鴨綠江岸的幾乎已不可逆轉的趨勢,使眼前這場韓戰幾乎成了他個人展示軍事天才的舞臺。
  • 鏡頭裡請看:韓戰中的美軍
    這就為美國對朝鮮和臺灣的政策定下了基調,即依靠「聯合國行動」來處理這在兩個地區發生的軍事行動,這種政策決定了美國在韓戰中利用「聯合國行動」的形式,組織「聯合國軍」進行幹涉。 正是在美國慫恿和李承晚「北進統一」的挑釁下,才使南北朝鮮的戰爭一觸即發。 紐約時間1950年6月25日凌晨3時,韓戰爆發。
  • 韓戰的背後,其實是兩個政體的交鋒,早在二戰結束時就開始了
    美國和朝鮮相隔千萬裡,美軍為何會進入朝鮮,參加韓戰呢?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除了中國在進行內戰,其餘的大部分國家都進入了和平期,開始發展國內經濟,美國也是一樣,美國既結束了經濟大蕭條,又在二戰中撈足了油水,成為二戰中唯一沒有在本土發生過戰爭的國家,美國大多數人都在享受著戰亂之後的平靜生活。可是一場戰爭已經註定要爆發了,那就是韓戰。
  • 韓戰初期,北朝鮮軍隊有多厲害?美軍參戰也被打得連連敗退
    如此一來,美國在聯合國中一家獨大,將韓戰定義為北朝鮮的侵略戰爭,操控著一群小弟通過了武力幹涉朝鮮內政的決議。於是聯合國軍司令員麥克阿瑟趾高氣昂地走馬上任,在他看來,北朝鮮軍隊就是一群烏合之眾,在強大的美軍面前不堪一擊。然而事實真會如他所願嗎?我們接著往下看。
  • 韓戰美軍失利的原因是什麼?美國教官的回答很公正
    韓戰,又稱韓戰,在國內則是稱之為抗美援朝戰爭。時隔70年,我們眼中的抗美援朝戰爭究竟是中美對戰的平局,還是美國的失利呢?這裡,我認為抗美援朝戰爭,我們是打贏了!為何呢?今天,我們再來回顧一下那場二戰結束後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韓戰!
  • 韓戰初期,朝鮮人民軍為何會戰鬥力極強,殲敵60000多人
    若不是美軍發起仁川登陸,朝軍還真有可能將美韓聯軍趕下大海,統一整個半島。 那麼,朝鮮人民軍為何會在戰爭初期爆發出如此強大的戰鬥力呢?除了朝軍官兵實戰經驗比韓軍多這個原因外。還有一個原因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重視——朝鮮人民軍的武器裝備超過韓國軍隊。而且,朝鮮人民軍的武器對韓軍形成了壓倒性的態勢,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 越軍打敗美軍,解放軍又勝越軍;為何解放軍與美軍在朝鮮打平手?
    準確的說,美軍在朝鮮先後打了兩場戰爭。一場是針對北朝鮮的戰爭,從仁川登陸之後一直打到鴨綠江邊,打的北朝鮮軍隊差點全軍覆沒,這是北朝鮮的失敗,美軍的勝利緊接著的一場戰爭就是,中國人民志願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入朝作戰,從1950年10月25日第一次戰役開始,到12月6日第二次戰役結束,短短40天的時間,就把美軍從鴨綠江邊一舉擊退到三八線附近,此後就開始了長達兩年半的拉鋸戰,雖然裝備後勤差距巨大的,依然依靠強大的戰役組織能力和無與倫比的巨大勇氣
  • 美軍解密檔案:韓戰失敗的原因,是精神病人太多了
    現在討論韓戰中美軍的損失,基本上,說的都是傷亡。實際上,軍方統計自己損失人員,用的概念是「減員」。這兩者之間有很大的區別——減員包括戰鬥減員和非戰鬥減員,其中,戰鬥減員就是通常所說的傷亡(包含被俘、失蹤);非戰鬥減員指的是非戰鬥造成的傷亡以及疾病造成的病員。
  • 韓戰中如何準確預測美軍仁川登陸
    我把知道的情況儘可能向主席報告,包括二戰中麥克阿瑟的主要戰績、他的冒險精神及他決策時如何固執,特別舉了他堅持登陸呂宋島,美國國會多人反對,他頑固堅持意見並最後取得成功的例子。那一天主席與我交談了很多,聽著我的匯報,連連點頭。
  • 韓戰爆發初期,為何北朝鮮軍隊勢如破竹,直接碾壓南朝鮮軍隊
    今天咱們就要說到韓戰的正題了,那就是戰爭終於爆發了。在1950年6月25號的凌晨,北朝鮮的共產黨軍隊突然攻入了南朝鮮。韓戰自此正式爆發,北朝鮮方面的最初投入的部隊有七個師和三個獨立分隊,總計有八萬九千人。北朝鮮的指揮官把他們的八萬九千人分成了六個密集的縱隊,沿著朝鮮半島上北緯三十八度線這一道邊界,南朝鮮人在戰略戰術上完全實現了突然襲擊的目的。
  • 二戰結束前:美軍為何付出傷亡超過日軍總兵力代價,攻佔硫磺島
    【話說軍世】硫磺島戰役是在1945年2月19日,由美軍發起的一次對日軍佔據的島嶼的登陸作戰,此戰中美軍傷亡總數達到2萬8686人,而此時距離日本投降、二戰結束僅剩不到半年的時間,為何美軍要付出如此巨大傷亡代價奪島,而不是選擇跳島或者圍困島上已經被孤立的大量日軍,讓其斷糧呢?
  • 韓戰的三次轉折
    第一次逆轉發生了9月15日,麥克阿瑟精心策劃的仁川登陸一啟動,7.5萬聯合國軍從朝鮮半島的蜂腰部上岸,沒有防備的朝鮮軍隊被截斷在南方,朝鮮北部兵力空虛,戰局瞬時急轉直下,朝鮮由勝轉敗。但是沒有料到的是美軍的反攻來的那麼快那麼猛,國內以前的文章總是對李奇微高看一眼,說他發現了志願軍的短板,實際李奇微打仗謹慎有餘,他設定的戰術的確在防守上讓中朝方面很難受,但是主動性不足,而美軍第8集團軍司令範弗裡特,是個「牤子」,也就是猛人,他不但在後面發明了「範弗裡特彈藥量」,還在朝鮮把美軍二戰中慣用的「特遣隊」戰術又復活了,即以裝甲部隊為主組織快速的混合部隊突入對手縱深,捕捉敵後退部隊的方法。
  • 同為二戰戰敗國,為何德國能擁有軍隊,而日本卻只能成立自衛隊?
    同盟國對德日的處置二戰後德國本土是美蘇盟軍佔領接管的,後又因佔領國的文化觀念不同分為東西德國分別駐軍,東西方陣營冷戰,都保留了被佔領國的軍隊,東西德國合併後延續自然能擁有軍隊。而同時期的日本在幹嘛……這就是同為軸心國對歷史反省的態度,所以全世界都原諒了德國,德國才能在戰敗國的廢墟中重建和崛起,而日本的武裝力量還受限於漂亮國。然而反過來一想,我倒是希望他們作為中國的鄰居就這樣永不認錯而一直碌碌無為下去,也不想看到一個反省歷史而重新崛起的日本。任何戰敗國後期肯定是兵力不足,日本打完武漢後就深感兵力不足。
  • 韓戰,麥克阿瑟如何「親手」打碎美軍的「不敗神話」?
    引言道格拉斯·麥克阿瑟,號稱美國「歷史上最厲害的將軍」,他曾接連參加過兩次世界大戰,因為戰功卓著所以在美軍中地位顯著。韓戰時期,麥克阿瑟指揮的美軍,剛剛打贏過強大無比的德國,戰勝過極其頑強的日本,當時世界各國普遍認為,美軍是一支擁有著「不敗神話」的軍隊。因此,當時的中國人民對於能否戰勝美國並不是十分確定。
  • 韓戰的拐點:慘烈程度堪比上甘嶺,志願軍與美軍雙方損失慘重
    上個世紀的韓戰中,我國為了支援朝鮮成立了志願軍,當時的中華青年和將士們都熱血沸騰,想要投身於解放人類的偉大事業中。在志願軍參戰的多場戰役中,其中有一場戰役尤為重要,這場戰役甚至成為整個抗美援朝戰爭的轉折點——長津湖戰役。
  • 韓戰,美國為何會判斷失誤?美軍上將:他們是不一樣的中國人
    與此同時,大規模介入韓戰的美國也時刻關注中國的動向,當得知中國已組建東北邊防軍,擺在中朝邊境時。杜魯門很擔心中國會介入韓戰,當杜魯門問麥克阿瑟中國是否會出兵時,麥克阿瑟滿不在乎地說:「中國人不會出兵,中國歷史上一場仗都沒打勝,出什麼兵啊?他們把兵力放在這兒嚇唬我們。」
  • 美國二戰後發動的戰爭大清算,讓電影還原歷史(上篇)
    二戰勝利僅僅5年,1950年發動了韓戰,3年的戰爭, 中、美、蘇、朝鮮、韓國、美其他盟國傷亡了150萬人,戰爭在開始前38線停火,現狀維持到至今,大戰後保持了近80年的韓朝格局,雖有磕磕碰碰,但再也沒有發生大戰。
  • 韓戰:麥克阿瑟為何突訪臺灣,還與蔣介石見面?
    當時麥克阿瑟全權負責韓戰,就在美軍對釜山堅守沒信心的時候,麥克阿瑟給他們打氣說:「希望你們再堅守一個月」。美軍將領不知道麥克阿瑟葫蘆裡賣什麼藥,但看到麥克阿瑟信心十足的樣子,美軍將領都迷信這位二戰名將。麥克阿瑟的自信,還是讓手下將領不懂,麥克阿瑟究竟要幹啥,沒人能猜得出來。
  • 韓戰初期威風凜凜,後來又被美國打趴,北朝鮮戰力到底如何?
    也就是說,南韓和北朝鮮之間的矛盾從這一刻起就註定了,兩邊都希望自己完成統一朝鮮半島的大業。在發生了2000多起爭端後,韓戰終於爆發,在戰爭初期北朝鮮軍隊威風凜凜,幾乎快把南韓趕下了海,但是後來美國介入戰爭後北朝鮮軍隊又被打趴了。從勇猛善戰到不堪一擊,在韓戰中,北朝鮮軍隊的戰鬥力到底如何?
  • 韓戰中,志願軍為何放棄運動戰,跟美軍打陣地戰?
    但是在朝鮮戰場上,毛主席與另外一個戰術大師「相遇」——領導蘇聯贏得二戰的史達林。兩位偉大的軍事家,在戰役指揮和戰術運用上,肯定存在不同的意見。那麼如果發生矛盾,到底該聽誰的呢?01戰爭法寶:運動戰毛主席在長期的革命鬥爭中,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軍事指揮模式,其中有一條:即通過運動戰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