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一段鮮為人知的國恥!

2020-12-23 思維小七

#歷史那些事#

在日本明治維新的同時,亞洲另一場著名的改革是晚清的洋務運動,其開展時間是1861年,比日本的明治維新早了7年,這兩場發生在亞洲的改革,都是在西方近代化力量的威脅之後,被迫接受近代文明以求自保的運動。但是兩者在改革目標上卻有著巨大的差異,那就是洋務運動的根本目的是維護清廷的封建統治,師夷長技以制夷。

而明治維新是一場社會矛盾爆發後對國家制度的革新。我們經常聽到日清兩國是個遊覽西方時的不同態度,兩者都會對西方的科學技術產生讚嘆和嚮往之情。可是對於西方的政治經濟制度,日本方面同樣會進行深度的了解和學習,回國後也積極效仿。而清國的官員,包括李鴻章在被邀請參觀類似議會大廈這種建築時都是一律拒絕。很自信的說清國的政治制度毫無問題。我們現在看來會覺得清廷的官員愚昧無知。可是學歷史不應該是死記硬背現象而後抒發感慨,而是需要推理的。清國官員的認識,真的是愚昧所致嗎?出訪官員一般都有隨行人記錄言行。

在那個以皇權為中心,中央集權,大興文字獄的時代。個人認為參觀議會大廈或者面露喜色,可能都會扣上謀反的罪名。這便是最真切的改革阻力。

工商業近代化與絕對君主制的對立。不了解或者說不敢了解西方國力強大的背後是商業規則以及為商業和資本服務的社會制度,這是洋務運動最大的局限。當然這裡與明治維新對比,並沒有性質上的優劣之分。幾千年大一統的中華帝國雖有起伏,但大部分時間還算穩定祥和。集權仁孝的社會制度符合封閉的中華大地。而這次危機是外部因素所致。相當於現在突然有外星文明入侵,所以他國的社會制度當然也無法強行照搬了中華大地,日本就是直接強行照搬,結果出現了諸多問題。我們中華自己的特色,還是需要時間做更艱苦的探索。可是那是要解決眼前的危機,沒有這個時間,只好強行嫁接相關軍事技術,開設工廠,購買軍艦。畢竟家裡還算殷實。

1888年,北洋水師自建成就是亞洲第一,世界第九。但是由於建軍的目的還是封疆鎖國在清廷自認為海疆可以高枕無憂之後就不再投入海軍建設。因為在憂患之際,中華的統治者一貫的處置措施就是加強中央集權,在國內行權衡之舉,穩定各方階級勢力。雖然統治者非漢人,但他們早已深暗中原幾千年來的統治之道。此時的清國,同治皇帝駕崩,慈禧太攬政,但儲君光緒已成年,國家正處在謹慎的權力交接之際,最高權力之間處於博弈鬥爭之中,又恰逢西方列強入侵,剛剛結束的太平天國運動一樣,中華損失近7000萬人口。原本富庶的江南還沒有從戰後的凋敝狀態中恢復。

在危機面前,統治者依然採用加強中央集權,平衡各方勢力的方式,穩定國家。其具體方法就是加快攝政的慈禧太后退位,讓光緒完婚親政,以此保持統治層的穩定。為了讓慈禧安心退位,親王奕譞斥八百萬兩銀子,為慈禧修建頤和園,與甲午戰爭同年的慈禧六十大壽預算也超過1000萬兩白銀雖然因為戰敗賠款,太后生日冷清收場,但甲午戰前,這筆錢肯定也被預留,誰也不許碰。隨後親王奕譞之子光緒的婚典和親政大典又花費五百四十萬兩白銀。相比之下,北洋水師兩艘頂級鐵甲艦定遠和鎮遠的總造價只有282萬兩。

所以之後的6年,北洋水師沒有再添置軍艦。甚至沒有購入炮彈,親王奕譞倒是幾次以水師名義籌集銀子修建頤和園。同時以翁同龢為首的清流派視李鴻章的洋務派為仇敵。在中央權力不穩之時演化成黨派之爭。畢竟這些滿口之乎者也苦讀八股出身的大學士,要和洋務派這些留洋回來時不時說英語的人同朝為伍。意見分歧太大,導致分庭抗禮。翁同龢也與李鴻章、曾國藩等洋務重臣有私怨,而戶部尚書也就是現在的財政部兼民政部部長正式翁同龢。所以北洋水師成立以後,軍費一直捉襟見肘。可惜清國的最高掌權者沒有認識到,世界步入近代後的變化速度,水師停止發展了6年時間,世界海軍已經換了天地。

此時的日本是什麼情況呢?與清國無奈的改革不同,日本明治維新是徹底學習西方,並將西方的政治制度也完全移植過來。起初日本也是列強侵略的對象,但帝國主義國家發展最需要的是市場和原材料。而日本國內市場不大,大部分日本民眾還未適應近代社會的發展。相關的工業資源更是相當匱乏。這種匱乏,以及市場的狹小導致西方列強對日本失去興趣,而且日本人民相對野蠻不合統治。這裡有一個著名的生麥事件,讓西方社群從此畏懼日本人的野蠻,事件的起因是4名英國人在薩摩藩藩主島津久光經過時沒有下跪退讓,與侍從發生爭執。結果英國人馬匹受驚衝入大名儀仗隊,隨從武士直接向斬殺庶民一樣將一名英國人砍死。

圍繞這一事件,日本方面堅稱己方無責任,最終導致英國和薩摩藩爆發了薩英戰爭。類似的還有維新之後的堺事件。10名法國巡洋艦水手。因為差不多的原因被日本士兵殺死,法國公使要求賠款,並讓20名日本士兵償命。否則將對城市進行火力打擊。剛上臺的明治政府迫於壓力同意要求。可是處死日本士兵並沒有起到警示作用。武士們將這樣赴死視為盡忠成神的機會。

有傳言說一度出現了報名者過多還是選拔的現象。在刑場,武士面帶微笑剖腹的同時甚至將內臟抓出來,扔向法國公使,導致法國公使一度崩潰,要求停止行刑,最終救下9個要剖腹的武士。這一系列事件中西方認知到殖民日本戰略和經濟利益不大,且人民不可理喻,難以統治。會出現很多麻煩,然後就將全部注意力轉向了中國、印度等地,這就讓日本贏得了相對獨立寬鬆的發展空間。隨後進一步的改革也更加順暢。不過維新過程中,對封建殘餘勢力的妥協很快出現了問題。由於日本明治維新殖產興業建立工廠的改革過於激進,導致國家賦稅以及外債增加,激起國內不滿。

隨著大久保利通等維新運動的擁護者被舊士族刺殺,國內的工業改革運動逐漸變成自由民權運動。這是一場有板垣退助,後藤象二郎等西南舊貴族和上級武士出身的官員發起的運動。這場運動在開設議會減免賦稅、保障自由的同時,也將幕府時期日本就心心念的徵韓論提上國策。

徵伐朝鮮開拓生存空間,這一提議在一度被維新派打壓之後,借著這場民權運動,終於成為國家高層的共識。日本準備向朝鮮開拓勢力範圍,同時也能消耗殖產興業激發出來的多餘產能。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看到明治維新不徹底的弊端開始顯現。從此日本從核心發展轉向對外徵伐。這同樣也是短時間強行移植西方制度的結果。將國內的各種與新制度不協調的矛盾,用徵伐掠奪來的財富彌補,也就是向外轉嫁矛盾。短期來看對外擴張有利可圖。但是歷史也告訴我們,對未來的日本而言,這同樣是一條不歸路。要明確這同樣是歷史教訓。

朝鮮和其他周邊國家一樣,是清國的藩屬國,受清朝皇帝冊封,日本染指朝鮮,就會和清國出現利益爭端,在策動朝鮮政變以及示範性的進軍朝鮮被清軍擊敗之後,1887年,日本參謀部為了能控制朝鮮,制定了徵討清國策計劃武力攻佔北京和長江中下遊。將山東半島到臺灣。沿海地區以及島嶼劃歸日本版圖,將清國肢解為幾個小國附屬日本,提出以5年為期作為準備,抓住時機準備進攻,對清國進行一場國運相賭的戰爭。

在近代以後,資金是戰爭的基礎。在甲午戰爭之前,日本的經濟總量大約只有中國的五分之一。可是日本政府的財政收入卻能佔到國民收入的百分之三十而清國只有3%到4%,在沒有外部幹擾且集體主義盛行的日本新政府對國家的管理能力顯然高出內憂外患的清國太多。而且過去日本農民一直給大名交納過半的賦稅。所以國民對高稅收的適應能力很強。日本政府先天就具有超高的徵稅能力。具體的數額折合成白銀。

1893年日本的財政收入為5449萬兩,清國是8867萬兩。清國的財政實力更強,但是落到軍費上呢?1894年,正值慈禧六十大壽,加上之前頤和園以及光緒的婚禮,花去了1300萬兩白銀,基本上將國庫的結餘全部佔用。加上李鴻章政敵翁同龢主持戶部,北洋水師在戰前得的撥款僅 150萬兩。這還是反覆商議得到了最大數額,而且直到黃海海戰爆發,還未全部到帳。日軍登陸朝鮮4個月後。戶部才開始為甲午戰爭籌錢,整個戰爭中,清政府從國內籌錢共3000千萬銀子。戰爭的最後兩個月,走投無路向英國滙豐銀行借款2800萬兩白銀,但杯水車薪。

而日本的情況呢,從甲午開戰到馬關議和日本消耗了1.17億日元,相當於7500萬兩白銀。而1894年4月戰前日本已經為戰爭籌款1.5億日元,在1896年結束,在臺灣以及澎湖列島的鎮壓戰爭之後,此次戰爭收款總金額更是達到2.25億日元。這個軍費是清國軍費的2.5倍了。

我們很多人都聽過與慈禧過壽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日本天皇為了戰爭軍費每天只吃一頓飯,天皇的皇后捐獻所有首飾,各級官員已經將工資的十分之一捐出支持軍隊,民間亦有眾多百姓捐款。日本就是靠著全國人民的捐款打贏了戰爭,這個說法很符合大家的感性認識。但實際情況當然不會如此兒戲。日本國內從民間到高層確實有大量的捐款行為,可是捐助金額只佔到甲午戰爭軍費的百分之1.3,馬關議和之前日本軍費79%是發行國債的收入。

可以說天皇以及大臣的捐款行為更大意義上是對國債銷售的營銷行為。畢竟天皇都為戰爭吃不上飯了,讓普通民眾購買有收益的國債,就一點也不過分了吧。同時日本也移植了西方的金融體系,建立了中央銀行發行信用貨幣大量購買短期國債與當前的債務美元不同的是,這個債務是短期的,就是為了應對這一階段的戰爭,政府很快就要向中央銀行還錢了,所以不會造成惡性通貨膨脹以及金融市場紊亂。可以運用近代金融系統融資是日本相對於清國的超能力,相當於無中生有,畢竟清國的通貨還是以銀為基礎。銀票也需要白銀做底。當然這種做法對於日本來講金融風險極大。一旦戰爭結束時沒有取得足夠的利益,政府無法償還短期債務,國家立刻破產,陷入動蕩,國家可能直接回到戰國時代,所以這就是賭國運壓上全國的未來,去打擊10倍體量的古老帝國。

1886年,北洋水師建成,日本也開始拉攏西方資本加速擴軍計劃。北洋水師建成時日本海軍,只有幾艘近海鐵甲艦和少數魚雷艇只能算岸防部隊。可是在賭國運的思想指引下,全日本開始以中國為假想力擴軍。僅1890年就有6艘大型新式巡洋艦服役。其中就有後來黃海海戰的旗艦吉野號,讓日本聯合艦隊的總排水量從17000噸飆升到72000噸。

在1892年,日本完成了近代陸軍和海軍建設計劃,形成了陸軍常備兵63000人,預備兵23萬,海軍各種軍艦31艘,魚雷艇24艘,而且主力戰艦多是裝備了最新高溫高壓鍋爐的快速巡洋艦,機動能力比北洋水師的鐵甲艦高出一截。大口徑主炮配合戰艦兩側密集的新式中口徑速射炮,採取的戰術是一字橫隊快速機動到敵人面前,集中側舷火力集火打擊敵人。而大型的北洋水師總排水量27000噸,6年未變,依然裝備的是老舊的大口徑架退炮,遠字號鐵甲艦兩側主炮可以同時轉向艦艏。戰艦艦艏水線以下還配有撞角。所以清軍戰艦採取了戰術,就是古老的楔形隊形衝向敵人,必要時可以採取撞擊戰術。這也就是鄧世昌為什麼在最後要撞擊吉野的原因,可是執行撞擊戰術的戰艦速度卻不及敵人,這種戰術也就毫無用處了。

所有經濟軍事的先決條件已經放到這裡了。從上述對比中可以看到,戰爭懸念已經不大。裝備精良的日本陸軍,從朝鮮到旅順摧枯拉朽持續推進。雖然新建了軍隊經驗不足,出現很多戰術問題,但是對手太弱,八旗子弟以及沒有什麼戰鬥意志的清地方軍隊基本上一觸即潰。本來最不確定的因素在海上。日軍參謀部本來就是想從陸上進軍北洋水師軍港,讓失去母港的軍艦喪失戰鬥力。畢竟北洋水師曾經訪問日本,也對日本造成了震懾。

而且日軍戰艦雖然是新銳戰艦,但是多數戰艦才剛剛購入不久。即使水平經受了現代化的訓練,但是心理素質以及抗壓能力還沒有得到足夠的鍛鍊。而且定遠、鎮遠兩艘7000噸級鐵甲艦對於日本海軍主力的4000噸級巡洋艦來說,還是巨獸一般的存在裝甲幾乎無懈可擊。所以日本奇葩的在松島號上上,法國人設計了一門320毫米長管火炮,用於狙殺定遠鎮遠,不過每小時5發的射速讓日本配備了狙殺火或沒有起到任何作用。

在船體顛簸情況下無一命中。這裡還是要說一點關於炮彈裡裝沙子的醜聞,是因為當時西方發明了錐型穿甲彈,遇到新式滲碳裝甲之後,經常在還未擊穿裝甲時就因巨大的應力衝擊提前爆炸,所以乾脆將炮彈內的碰炸火藥倒出用高密度的沙子作為配重增加炮彈的動能。砸穿敵艦裝甲。因為官員腐敗,所以炮彈裡裝沙子的謠言仍然是翁同龢彈劾李鴻章的言辭。

關於北洋水兵的作戰素養,北洋水師官兵在火炮理論射速都不及對手的情況下,艦炮射速以及命中率都明顯高於日軍。根據這兩軍回港以及沉沒戰艦彈孔的調查,戰艦大口徑火炮的命中率日軍為12%。而清軍在20%以上,尤其是打頭遠字號戰艦在遭遇難以想像的損傷之後,依然可以繼續航行並持續反擊。清軍戰艦起火後,都會關閉船艙通道,阻止大火蔓延。這樣一來,動力式的水平絕無生還可能。但戰艦的大戰後期依然能持續航行。可見在黃海海戰中,清軍士兵無論在氣勢戰鬥。意志以及戰術水平上都無可挑剔。這些水平都是留洋回來的,如鄧世昌、劉步蟾等官兵運用西方訓練方式鍛造出來的近代化軍隊。

所以戰爭之初,日軍也是忌憚北洋水師的。日本海軍最初的工作,只是想辦法襲擾中國到朝鮮的海上運輸。甲午戰爭的開端就是以1894年7月25日,日本海軍二等巡洋艦速浪號擊沉清軍運兵船高升號拉開序幕。其實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以及李鴻章此時已經明白日清兩軍在這武器先進線上的差距,起初極力避戰,並欲增添新式海軍武器再戰。可是政敵翁同龢指責北洋水師的行為是勒索朝廷還畏戰不出以求自保。很快,北洋艦隊在朝廷的命令下開始出港為運輸線護航。

在1894年9月17日的一次運兵船護航任務中,北洋十艘主力戰艦與日本聯合艦隊11艘戰艦在遼寧大鹿島附近遭遇黃海海戰爆發。可以說雙方都是在不情願的情況下展開了主力艦隊決戰,聯合艦隊排成前後兩個縱隊,從北洋艦隊左翼快速接近。很快橫在北洋艦隊面前,北洋艦隊也加速馬力於直接將日本艦隊攔腰切斷,可是著急的航速沒能把握戰機,日軍艦隊很快激動到北洋水師右翼對其薄弱側翼進行猛烈打擊,並排了隊形,讓北洋艦隊難以轉向,在敵人繞至側後時無法做出有效還擊。在這期間日軍的大口徑火炮幾乎沒有什麼有效火力輸出。很少命中殺傷主要來自於主力巡洋艦中口徑速射炮發射的爆破燃燒彈。而這種速射炮就是水師停止發展的那6年時間裡問世的。北洋艦隊就沒有裝備北洋艦隊大口徑火炮命中雖多,但實芯穿甲彈對日艦沒有造成致命傷。日軍速射炮發射的爆破燃燒彈,雖然不能擊穿裝甲彈,但會引起艦上大火,癱瘓戰艦。

在轉向困難的北洋艦隊中,濟遠號在撤退途中撞上同樣躲避日軍火力的楊威號,隨後濟遠倒車撞擊楊威導致大量進水沉沒。撞擊戰艦最後撞沉的是自己的戰艦。鄧世昌的致遠號在保護定遠實施撞擊戰術時,也被吉野速射炮和魚雷胡糊臉艦體被徹底摧毀,沉沒。

最後北洋水師5艘主力艦沉沒其餘重傷。定遠、鎮遠兩個巨無霸的裝甲抗住了日軍成百上千速射炮的命中,依然堅持抵抗。日軍見擊沉這兩艘鐵甲艦無望,同時也為保留戰果,於是逃出戰場,北洋水師殘部航速慢,無法追擊於是回航。被護航的4000多清兵到是安然無恙抵達目的地。

之後北洋水師一直避戰不出,清軍失去制海權。日本陸軍就在海軍的掩護下拔掉了遼東半島所有要塞。11月21日,旅順陷落,日軍對城內進行了4天3夜的掃蕩,造成旅順2萬平民死亡。在最後的威海衛海戰中,日軍海陸夾擊北洋水師、定遠在彈藥耗盡後被劉步蟾下令炸沉。鎮遠擱淺被日軍俘獲,改造成戰略艦,編入日本艦隊,還有10艘戰艦被日軍俘獲,其餘被擊沉北洋水師全軍覆沒。

與此同時,甲午戰爭主要戰事基本結束,清軍完敗這場戰爭,清國投入兵力63萬11864人陣亡21840人受傷。日軍投入兵力24萬,陣亡1132人。但卻有11894人病死,死亡人數實際上超過清軍還有3758人受傷。

然後就是馬關條約,清朝承認朝鮮獨立與清國不再有宗藩關係。開放長沙、重慶、蘇州、杭州,讓中國從沿海到腹地,都成為日本的商品市場。賠償2.3億兩白銀,折合當時3.6億日元。而日本為這場戰爭花去2.25億日元戰爭淨利潤上億,日本第一次豪賭完勝,同時還得到了臺灣,澎湖以及附屬島嶼,本來還有整個遼東半島,但是因為觸及俄國,德國利益沒能割去,最後換成了額外的3000萬兩白銀。

此時還激起了日本國內的名族運動,抗議西方的無理行徑,也為下一場發生在這裡的大戰埋下伏筆。甲午戰爭是日本在明治維新後第一次經歷大規模的對外戰爭,對日本成為近代意義上的國民國家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戰爭過程中,政府通過國家機關不斷重複強調國民的義務和貢獻,使得日本人開始意識到自己作為國家國民的一部分,應該不分地位的去支持軍隊。由於天皇在這場戰爭中表現搶眼。捐贈禁食含還有官邸移至廣島這個所謂的離戰場最近的國土,都讓日本人民產生對天皇的進一步崇拜強烈的民族主義情緒,逐漸扭曲變成民粹主義,進而成為軍國主義發展的基礎。這樣的思想又會為日本人民帶來什麼。

希望喜歡的朋友能夠關注、轉發,你們的支持對我真的很重要。

相關焦點

  • 大連萬忠墓:中日甲午戰爭殉難者長眠之地
    萬忠墓紀念館位於大連市旅順口區白玉山東麓,是為紀念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中慘遭日軍殺害的近2萬名中國同胞而建,屬於清代墓地建築,是大連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家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館主要分為基本陳列內容包括「甲午戰爭前的旅順口」、「甲午戰爭與旅順口的陷落」、「震驚中外的旅順慘案」、「旅順萬忠墓」四部分。整個陳列館內容真實地反映了中日甲午戰爭時期,日本侵略軍在旅順製造的慘無人道的大屠殺,其罪惡行徑時刻提醒著國人要牢記歷史,勿忘國恥。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清政府從旅順港到丹東的運兵船被日軍在黃源偷襲!
  • 自欺欺人:甲午戰爭期間中國的報刊插畫是如何誤導大眾輿論的?
    在100多年前的甲午戰爭中,國內的報刊製造了巨大的信息繭房,在前線清軍不斷失利的情況下,國內的報刊卻在繪製一系列和實際情況不相符合的繪畫,展示清軍的「勝利」,但是真實的世界早已天翻地覆,只有當馬關條約籤訂和賠款的時候,國人才意識到甲午戰爭清軍慘敗,國恥被殘酷的施加在清軍頭上。
  • 檔案丨甲午戰爭「不能說的秘密」
    然而這場這戰爭的許多細節至今鮮為人知,戰爭中的謎團依舊撲朔迷離。120年後,這些謎案正等待著我們去探尋和揭秘。甲午戰爭前,日本曾多次派間諜、特務到中國刺探情報。1888年,北洋海軍在劉公島上剛剛成軍一個月,日本海軍就派人從天津到劉公島偵察,並沿著膠東半島海岸線把榮成、文登、煙臺等地全部走了一遍,搜集了大量的情報,包括海岸沙灘地形、民俗風情、自然風貌等。日本戰前就對山東的情況摸得一清二楚,為甲午戰爭時日軍在榮成灣登陸做了充分準備。
  • 《綠豆花》甲午戰爭時期朝鮮經歷的東學革命
    以東學黨起義為背景展開的劇情,可以通過一部電視劇,了解在甲午戰爭時期除了中國 朝鮮稱甲午農民戰爭,韓國稱東學農民運動或東學革命,是19世紀下半葉在朝鮮發生的一次反對兩班貴族和日本等外國勢力的農民武裝起義運動,是中日甲午戰爭的導火線。
  • 勿忘國恥——七七事變今日憶,勿忘國恥悼忠良
    勿忘國恥——七七事變今日憶,勿忘國恥悼忠良 2020-07-09 14: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勿忘國恥、圓夢中華」楹聯、詩詞徵稿作品選登
    (河北張志強) 血肉蕩心河,心滔國恥千重浪;和平催夢蕾,夢染金陵萬戶春。(安徽姜敏) 熱血洗國恥,頌先烈精神,謳歌勝利;正氣貫民魂,執中華風範,捍衛和平。(山東侯良田)甲午戰爭一百二十周年感賦甲午雙周按序回,家仇國恨永堪悲。清廷腐敗山河破,倭寇兇殘心肺沒。孤島鬼魂猶叫喊,雄獅神力豈崩摧?而今再想伸魔爪,拔劍斬妖揚虎威!(廣西梁智華) 紀念抗日戰爭勝利感賦可恨東夷太逞強,欲憑暴力佔華疆。
  • 眾星紀念九一八89周年,張馨予以身作則,提醒眾人勿忘國恥
    每年這個時候,國人都會用特定的方式緬懷先烈,提醒所有人勿忘國恥 ,吾輩自強!包括迪麗熱巴、孟美岐、賴美雲、李晨秦俊傑、朱正廷、賈乃亮、陳赫、朱一龍、李汶翰、魏大勳、妮妮、黃黃景瑜、胡兵、彭昱暢、萬茜、張嘉倪、李冰冰、古力娜扎等人紛紛轉發了這張對比照,提醒粉絲們「銘記歷史 勿忘國恥
  • 一部關於南京大屠殺的動畫,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
    但鮮為人知的是,楊德昌留下的動畫遺作並不只有《追風》,還有另一部發生在南京大屠殺背景下、基於真實事件改編的動畫電影——《長江動物園》。《長江動物園》的故事講述了南京大屠殺前夕,南京動物園的職工和動物們如何跨越大半個中國,沿長江從南京遷徙至重慶,完成數千裡路的西遷壯舉。
  • 老照片:一個日本人拍攝的甲午戰爭
    下面這些照片是日本隨軍記者在1894年拍攝的甲午戰爭實況,應該是反映中日甲午戰爭很珍貴的老照片。而甲午戰爭對我國的歷史也意義深遠,比鴉片戰爭深遠的多。鴉片戰爭是跟英國人打,咱們打輸了,好像還並不是很丟人,畢竟英國是世界強國,有誰能打贏他?無論怎樣中國還是亞洲老大。
  • 甲午戰爭的3大謠言:多數國人被誤導,謠傳究竟從何而起?
    ——李鴻章《據實陳奏軍情折》 1894年,中國歷史爆發了最為知名也最為國人恥辱的甲午戰爭,當時的清政府選擇割地賠款以求自保,最終也徹底引發了各國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而在很多後人看來,甲午戰敗最大的原因居然是腐敗的北洋水師。
  • 《哆啦A夢》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
    文:王晗我想在這裡講述的是整部《哆啦A夢》中鮮為人知的一段故事。
  • 甲午戰爭不該輸,大清原本穩操勝券,各方面「碾壓」日本
    如今,很多人可能會將這一段恥辱歸咎於清鎮府的無能,衰弱,但其實卻並非如此。據史料記載,1700年到1820年這百年間可是被稱之為「康乾盛世」,中國的GDP也有了質的飛躍,甚至成功躋身於世界第一,放到現在,這也足以讓我們驚訝。
  • 如果甲午戰爭大清勝利了,李鴻章的境遇會怎麼樣
    首先要說一下,按照清政府和清軍那德性,甲午戰爭是沒有任何勝利的可能。當然既然題主這麼問了,我們就假設日本運氣不好,運兵船在海上遇到風暴沉了,軍艦不是海難就是彈藥庫自爆,折損大半。戰場上清軍運氣爆棚,炮炮擊中日軍指揮部,朝天放槍都能擊中目標……總之日軍莫名其妙就那麼輸了。
  • 關於烏龍茶,流傳著這樣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傳說……
    這其中流傳著這樣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傳說相傳有一位福建的茶農在茶山上採完茶後,將新鮮的茶葉放在背簍裡,徒步下山回家。下山時,山路崎嶇,背簍裡的茶葉隨著人體的顛簸也在不斷碰撞、搖晃。等到茶農走回家後摘下背簍,竟驚奇的發現這些新鮮的茶葉變得格外清香。茶農不知所以,便將這種茶稱為「烏龍茶」,也就是「稀裡糊塗的茶」。
  • 慘烈、悲壯、震撼的八佰讓人淚雨滂沱:勿忘國恥,銘記英雄
    慘烈、悲壯、震撼的八佰讓人淚雨滂沱:勿忘國恥,銘記英雄。 慘烈、悲壯、震撼的八佰讓人淚雨滂沱:勿忘國恥,銘記英雄。 慘烈、悲壯、震撼的八佰讓人淚雨滂沱:勿忘國恥,銘記英雄。 三、勿忘國恥,銘記歷史、銘記每一名英雄。 當看到戰士為了護衛旗子,在敵機的猛烈掃射下,一名名戰士前赴後繼,視死如歸,以血肉之軀誓死護旗,旗子屹立不倒。不倒的旗幟是一種信仰,是一種希望,是中華兒女不屈不撓、捨生取義的民族尊嚴。
  • 甲午戰爭中殉國的八名留學海歸
    在中日甲午戰爭中,北洋水師有14名留洋海歸參戰,其中有8人殉國。他們堪稱中國近代海軍的英烈和奠基人,這一歷史現象後世至今仍無可比:劉步蟾,先畢業於福州船政學堂(海軍學校)一期,1875年赴歐洲英法等國學習一年,1877年又赴英國留學三年。
  • 陳寅恪三個女兒取名,流求、小彭與美延,不忘國恥與祖父
    「流求」、「小彭」,顯而易見地表達出陳寅恪不忘國恥之心。而小女兒的「美延」二字,時刻提醒自己或是兒女要認祖歸宗。現如今三姐妹已年屆耄耋,在《也同歡樂也同愁——憶父親陳寅恪母親唐篔》講述了與父母的點滴往事。這本書,將家事國事寫到驚心處,卻哀而不怨。深深體現出了陳寅恪在時局動蕩面前的不忘國恥,不忘初心。
  • 尊重歷史,勿忘國恥!
    尊重歷史,勿忘國恥我們只有心懷敬畏,尊重歷史、尊重觀眾才能拍出真正接地氣的影視作品,而不僅僅是為了提高收視率誤導了我們未來的希望,磨滅了我們革命先輩應有的革命形象!對於我們新時代的年輕人,更應該要明辨是非、勿忘國恥、居安思危、強我中華!
  • 姜克實:日本人如何看待甲午戰爭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甲午戰爭時期描述戰爭場景的日本繪畫作品(資料圖片)參考消息網7月15日報導 日本的教育分兩種層次,一種為高中以下的教育,通稱為「學校教育」,使用國家檢定的教科書在大學教育中,關於甲午戰爭、日俄戰爭可能有多種講法,各有其偏重,但有一點是明確的,即至少有九成以上的教師會稱之為侵略戰爭或帝國主義戰爭。這是因為戰後的歷史學界曾從馬克思主義史觀出發,雖經幾番演變,進步史觀仍佔據著歷史學的主流。但是,在高中以下的「學校教育」中,這一點則有所不同。其基調雖然是「和平教育」,但通過對教科書的「檢定」,國家的官方見解和立場也可以反映其中。
  • 甲午戰爭120年祭:規模最大失敗最慘影響最深
    祭奠國恥,是為不再蒙受恥辱。祭奠失敗,是為不再被人擊敗。一、國恥民辱祭120年來,中國人從來沒有忘記過這場戰爭。在中國近代的反侵略戰爭中,這是規模最大,失敗最慘,影響最深,後果最重,教訓最多的一次戰爭。戰爭的過程、失敗的原因等等,已有無數專家學者們研究,著作可謂汗牛充棟,本文不再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