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甲午戰爭大清勝利了,李鴻章的境遇會怎麼樣

2020-12-23 不沉的經遠

首先要說一下,按照清政府和清軍那德性,甲午戰爭是沒有任何勝利的可能。當然既然題主這麼問了,我們就假設日本運氣不好,運兵船在海上遇到風暴沉了,軍艦不是海難就是彈藥庫自爆,折損大半。戰場上清軍運氣爆棚,炮炮擊中日軍指揮部,朝天放槍都能擊中目標……總之日軍莫名其妙就那麼輸了。

然而日本輸了對李鴻章可不是好事。

雖然甲午戰爭爆發以後,清政府命令李鴻章總管對日作戰事務。但是實際上在開戰前,李鴻章是唯一一個認識到日本在軍事實力上已經超過中國,不能和日本開戰的大臣。因此在戰前李鴻章就主張和平解決。

雖然李鴻章此舉看著有些軟弱,但是從戰爭的實際結果看,至少李鴻章的顧忌並非沒有道理。問題如果日本輸了,那麼李鴻章的這個態度就是純粹的卑躬屈膝了。肯定會有很多人對於李鴻章加以彈劾。

更重要的是甲午戰爭前最希望和日本開戰的是光緒。

光緒親政以後,慈禧雖然名義上還權給了光緒,但是依然在朝堂上有著很大的影響力。光緒一直希望找個機會把權力抓在手中。因此在中日局勢緊張的情況下,依然把日本當作蕞爾小國的光緒自然認為對日戰爭勝利以後有助於提升自己的聲望,所以才會一力主戰。

在這種情況下,老是和自己唱反調的李鴻章在光緒眼裡就非常可惡了。甚至可能會認為是李鴻章故意阻撓自己親政,因此忌恨李鴻章

而且光緒和他身邊的清流大多把李鴻章當作慈禧的心腹,屬於典型的後黨。在歷史上光緒就有意借甲午戰爭之機將他剷除。在戰爭爆發以後,以翁同龢、文廷式等為首的清流就對李鴻章和他身邊的人展開了一系列攻擊,甚至不惜捏造罪名,誣陷被認為是李鴻章骨幹的淮軍眾將。

在這種情況下,可想而知一旦甲午戰爭勝利,光緒權力加強以後,肯定會借李鴻章判斷失誤這個理由,對他加以嚴懲。

因此對於李鴻章來說,甲午戰爭清政府勝利的話,肯定也就意味著他的政治生命結束,運氣不好還會有性命之憂。

相關焦點

  • 如果在甲午戰爭中大清打敗了日本,接下來的歷史會如何發展?
    時過境遷,回望歷史,我不妨做個假設,如果在甲午戰爭中大清打敗了日本,接下來的歷史會如何發展?清日甲午海戰情景二,如果在甲午戰爭中大清打敗了日本,那對大清來說,將會是一場難得的提振國家民族士氣的勝利,戰後大清重新取得對朝鮮的全部宗主權,可能還會得到日本的賠款。
  • 走向共和:為什麼甲午戰爭必敗?看看李鴻章用的這些人就明白了!
    雖然不想再次回顧,但講近代史,總繞不過這場戰爭,我們後面將用幾期的篇幅,來詳細分析一下甲午中日戰爭的經過,以及,清朝究竟為什麼會失敗?楊角風談《走向共和》第36期:甲午戰爭前,大清被歐美公認為列強之一,為什麼還會敗給日本人?
  • 1986年,李鴻章訪美看見高樓大廈,感嘆:大清國建不出來
    李鴻章也是這樣的想法,在他看來,天朝上國並不是西方一些蕞爾小國可以比較的,他們在軍事方面的進步只不過是奇技淫巧,如果談論制度和文化,西方國家全然不是對手。在這樣的認識下,從未出洋考察的李鴻章自然認為西方國家沒有多麼的先進,中國應當還是引領世界之前,這也就造成了李鴻章在紐約的一番感慨。
  • 長崎事件,清朝鴉片戰爭後首次勝利,一日本人卻影響甲午戰爭結局
    中日兩國海軍的首次交鋒也以北洋水師的勝利和平結束,成為清朝自鴉片戰爭後,第一次對外的外交勝利。倘若此時能夠引起北洋官兵的足夠重視,禁止水兵登岸,返回大清的話,事態也就不會擴大。但事件發生後的第三天,李鴻章竟然授意全艦官兵放假一天,並允許450名水兵自由觀光。丁汝昌當時明令禁止水兵執軍械上岸,結果被早有準備的數百名日本警察分割包圍,街邊日本市民也展開攻擊。
  • 甲午戰爭結束前,李鴻章收到一封信,學者:日本人的野心太可怕
    公元1895年的1月23日,被日本海軍圍困在威海衛的水師提督丁汝昌收到了一封勸降信,這封信是用英文寫成的,而寫信者則是甲午戰爭時擔任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司令官的伊東祐亨。由於當時正處於甲午戰爭時期,因此這封勸降信只能由英國人的軍艦轉交給丁汝昌,在收到這封信僅僅十九天後,丁汝昌便自盡身亡,甲午戰爭不久後也宣告結束。
  • 為什麼有人說,清朝之亡,並非亡於辛亥革命,而是甲午戰爭?
    日本侵朝,李鴻章曾上「東事三策」,慈禧太后為何偏偏選了下策?為什麼有人說,清朝之亡,並非亡於辛亥革命,而是甲午戰爭?明實亡於萬曆?清亡於甲午戰爭?關於明朝的滅亡,史學界有種說法,叫「明亡實亡於萬曆」。萬曆即明神宗朱翊鈞,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朱翊鈞是明穆宗朱載垕第三子,隆慶二年(1568)三月十一日被立為皇太子,正位東宮。
  • 不怕李鴻章擁兵自重威脅朝廷嗎?
    漢族精英如果還把大清當做異族,當做徵服者,自己世世代代都不會有所作為,不能衣錦還鄉。 因為唯一改變命運的機會,就是為大清服務,沒有人弱智到不跟大清不合作的地步。 所以每一位漢族大臣對大清都是忠心耿耿、沒有二心的。曾國藩深受皇恩,更是對大清死心塌地。
  • 「年少不知李鴻章,年老方真知中堂」?可拉倒吧!
    "年少不知李鴻章,年老方真知中堂"?可拉倒吧!趁著還沒有老得太厲害,趕緊多看點書,補補歷史。吹捧李鴻章的人總是拿慈禧,伊藤博文,柯納德的話來說明李鴻章的牛,什麼再造玄黃之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東方俾斯麥等。
  • 甲午戰爭中黃海大海戰如果用的是真炮彈,那清朝會戰勝日本嗎?
    我跟我父親看完《甲午風雲》之後,心情變得都不太好了,可我並不知道電影具體所述的是哪一時間段的歷史,此時我父親說到:「如果在海戰中我們用的炮彈是真的,清朝一定會打敗日本的」。年幼的我,附和著父親,說到:「一定能」。但是,清朝在黃海大海戰中如果使用「真炮彈」,就真的能夠打贏日本嗎?
  • 甲午戰爭不該輸,大清原本穩操勝券,各方面「碾壓」日本
    這時候,民族資本企業也慢慢開始出現,到甲午戰爭時期已經擴充到了170家,由此可見速度之快。而甲午戰爭爆發前夕的長達10年的時間裡,這一時期是中國在19世紀末經濟最穩固的一段時期。在這一期間,中國與歐洲許多國家都處於和平發展的狀態。可見,以「自強、求富」為目標的洋務運動,歷經幾十年,效果極其明顯啊。
  • 甲午戰爭幕後贏家英國:不費一兵一卒,卻同樣獲得2億兩白銀賠款
    甲午戰爭作為當時亞洲的新舊一哥之爭,任何一方勝利都會影響到東北亞,甚至整個亞洲的格局,而列強們為了自身的利益也從各方面插手到戰爭中去。在甲午戰爭開始之後,李鴻章等人依然在一邊對日作戰一邊想藉助英俄調停,但英國發現日本不聽話之後,也僅僅是口頭上調停,呼籲和平,並沒有把這些呼籲堅持到底,更不要說有實際的行動的來公開主持正義了。英國如此,他身後的德法也是如此,在最初階段呼籲和平的想法並沒堅持到底。他們既同情中國,又暗中支持、默許日本。
  • 能臣幹吏之李鴻章 驅虎吞狼日俄戰爭
    甲午戰敗後大清已經是一個任人欺負的國家。日本狼子野心,一定會捲土重來。大清如何自保?李鴻章的策略是聯俄抗日,驅虎吞狼。對大清而言,日俄其實都不是什麼好鳥。既然俄國也垂涎東北,尤其是旅順這個遠東第一優良不凍港,不能忍受日本人霸佔東北,那就讓俄國人來對抗日本人。
  • 這本書裡隱藏著大清最後的秘密 | 李鴻章張佩綸往來信札
    李鴻章和張佩綸是晚清政壇上兩位極其重要的角色,或者說「主角」式的人物。上海人民出版社最近出版的新書《李鴻章張佩綸往來信札》,收錄了他們二人在30多年裡所有通信(現在能夠收集到的),並對這些書信做了時序上梳理和對應編排,以及一些文字上的整理,加注了標點,以方便現代讀者閱讀。從這些書信中,我們大致能夠窺見大清最後30多年裡的許多重大內政外交事件及朝廷官場生態的一鱗半爪。
  • 甲午戰爭前,西方列強扶持大清制約沙俄,清朝國力堪比二等列強
    本文我們一起來研究一下甲午戰爭前的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是怎樣的?具有怎樣的實力? 甲午前動蕩的清朝 在甲午戰爭前,也發生過許多外國企圖侵略中國的戰爭,例如鴉片戰爭。在鴉片戰爭前中國的發展是十分迅速,經濟實力發達,那時候的清朝還是閉關鎖國,自給自足的經濟。
  • 甲午戰爭中為何清軍63萬兵力,日本僅24萬兵力,卻毫不還手之力?
    上期,我們聊到李鴻章就是大清朝的「賣國賊」,其實最本質的原因是大清內部已高度糜爛,李鴻章只不過是慈禧太后與西方列強進行斡旋的工具,李鴻章當然只能按照慈禧太后的意旨行事。1894年7月的甲午戰爭,清政府被迫賠償日本兩億兩白銀。
  • 甲午戰爭120年祭:規模最大失敗最慘影響最深
    甲午戰爭120年祭: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甲午戰爭:中國人心中永遠的痛。1894年的中日甲午戰爭,中國失敗之慘烈、喪權辱國之沉痛,深深紮根在民族的心中。120年前的那場戰爭,改變了亞洲格局。日本收穫了他們自己在戰前都沒有想到會這樣豐盛的勝利甜果。兩億三千萬兩白銀的賠款,加上價值1億兩白銀的戰利品,相當於日本當時7年的財政收入。
  • 甲午戰爭中的一個逃兵,先當了總督,後當了大總統享受國葬
    ——米·左琴科(蘇)文章類型|歷史文化字數|895,閱讀約2分鐘清朝末年,中日之間爆發了一場史無前例的海戰--甲午戰爭。這場戰爭以清朝的失敗而告終。然而,在這場海戰中,一名逃兵平步青雲,成為總統。當時,李鴻章正在培養大批海軍人才,並向海軍學堂教授西方知識,以期打造一支堪比西方的大清海軍。黎元洪因學習優秀被李鴻章看中,獲贈六件頂衣。1890年,黎元洪被調到廣嘉艦任三管艦,巡邏瓊崖,虎門,汕頭一帶海域。次年,黎元洪升任前宗,官至五品。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
  • 《走向共和》王冰塑造了不朽的「李鴻章」
    「顛覆」李鴻章《走向共和》的李鴻章出場年齡70歲,為了找到年齡相仿,表演功力深厚的老戲骨,編導進行了全國海選,最終確定了有青藝四大天王之稱的69歲演員王冰。電視劇播出後,李鴻章的形象引發熱議,廣大觀眾心中的都有個問號,怎麼和我從小到大學的歷史不一樣呢?中學歷史老師也嘀咕,「講到甲午戰爭時,學生問我,慈禧和李鴻章到底是好人還是壞人?」個別網友則質問導演和編劇,「李鴻章突然變成了愛國者,那以後汪精衛、秦檜之流會不會也變成愛國者?」
  • 自欺欺人:甲午戰爭期間中國的報刊插畫是如何誤導大眾輿論的?
    在100多年前的甲午戰爭中,國內的報刊製造了巨大的信息繭房,在前線清軍不斷失利的情況下,國內的報刊卻在繪製一系列和實際情況不相符合的繪畫,展示清軍的「勝利」,但是真實的世界早已天翻地覆,只有當馬關條約籤訂和賠款的時候,國人才意識到甲午戰爭清軍慘敗,國恥被殘酷的施加在清軍頭上。
  • 當年李鴻章造訪美國,見到摩天大樓時說了句話,至今讓人心酸
    儘管如此當時依舊出現過很多為保衛祖國甘願奉獻的人,李鴻章便是其中之一。從古至今李鴻章都是個有爭議的人物,有些人對他咬牙切齒,因為他籤訂了很多不平等條約。而有些人則認為李鴻章是個愛國之人,他開展了洋務運動,推動了我國的發展。有些時候千萬不要固步自封,導致我國腐朽敗落的是那些領導者,而李鴻章則為祖國奉獻了自己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