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從本質上講是一場以弱勝強的戰爭。戰爭初期,國民黨擁有龐大的勢力,掌握著兵力與裝備優勢。1946年,國民黨軍隊擁有430萬兵力,裝備大量的美制與日制武器,並且還佔據著包括南京、上海在內的東部繁華城市、沿海工商業區,可謂是「家大業大」。與之相比,中共的家底就寒酸了很多。1946年,中共只有127萬兵力,裝備也不及國民黨。從紙面數據上講,在解放戰爭剛剛打響時,國民黨的優勢相當明顯。
不過,歷史上的戰爭,向來不是僅依靠紙面數據,就可以取勝的。解放戰爭中,國民黨政權雖然兵多將廣、佔盡優勢,但卻在戰場上連遭敗績。1947年,國民黨的「全面進攻」與「重點進攻」相繼失敗,其王牌部隊74師也宣告覆滅。1948年,解放軍掌握了戰場主動權,繼而發動了三大戰役,並幾乎消滅了國民黨的主力部隊。三大戰役後,國民黨政權實力損耗嚴重,兵力捉襟見肘,連既有的控制區也守不住了,最終於1949年退守臺灣。
那麼,國民黨在擁有極大優勢的前提下,卻為何連吃敗仗,最終僅打了3年就被迫退守臺灣呢?其實,國民黨的失敗,除了逐漸失去民心這些外在原因之外,還有著許多內在因素。國民黨垮臺的內在因素,可以用四個字概括,這四個字便是:派系林立。同高度統一的中共隊伍相比,國民黨的政權結構是鬆散的、脆弱的、內耗嚴重的。因此,國民黨雖然擁兵數百萬,卻無法將軍隊戰鬥力最大程度地發揮出來,最終走向滅亡。而若進一步討論這個問題,可以下面三點入手。
01第一,國民黨內,向來存在諸多派系,且派系鬥爭由來已久
自1905年同盟會創立,至1945年抗戰結束的40年間,國民黨內先後出現了諸多派系。北伐戰爭時,國民黨內有「擁孫派」、「倒孫派」、「聯共派」等派別。孫中山先生逝世後,國民黨內又出現了「西山會議派」等新的派系。四一二事變後,國民黨右翼儘管繼續北伐,卻由於組織能力限制,無法真正統一全國,只能依靠相對強大的軍力,令那些地方軍閥暫時歸順。結果,北洋軍閥剛剛覆滅,以蔣系、閻系、桂系、馮係為主的「新軍閥」,就迅速崛起,中國仍然支離破碎。
馮玉祥、閻錫山這些地方實權派,從一開始就對蔣介石虛與委蛇。1930年,蔣、馮、閻等人還因利益問題,而進行了「中原大戰」。此後,國民黨各派繼續分化、重組。到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內的派系,主要有黃埔系、新政學系、CC系以及地方各派。彼時,新政學系把持著政法系統;CC系控制著黨務、情報等部門;黃埔系掌握著軍事力量。大的派系之下,又有諸多小派系。各派之間爭權奪利、相互拆臺,形成了嚴重的內耗。
02第二,國民黨派系鬥爭,直接導致了國統區經濟崩潰
抗戰勝利後,國民黨需要抽出一部分人力、物力,以實現對日偽佔區的接管。不過,這其中有兩個問題。第一,國民黨在抗戰時長期偏居一隅,故而治理經驗缺乏,一時難以派出數量足夠的合格官吏;第二,國民黨派系林立的特點,使得對淪陷區的接收,成為了各派侵吞利益的「大劫收」。然而,這些財富,卻並沒有轉化為生產力。據統計,被四大家族接收的敵偽資產中,有2/3的工廠沒有開工。諸多錢財,要麼被投入到內戰中,要麼就被國民黨各派自己侵吞。
而解放戰爭打響後,國民黨各派繼續在國統區內大肆掠奪。其中,四大家族為了壯大自身實力,而任意對生產進行壟斷、對農民課以重稅,同時還濫發紙幣、債券,導使得本就羸弱的經濟更加困難。1947年時,由於國民黨各派的掠奪,國統區的經濟體系已經趨於崩潰。對此,蔣介石也不得不實施一些改革,並支持蔣經國在上海「打虎」,然而,這些措施由於觸及孔、宋等勢力的利益,最終收效甚微。總體來看,國民黨內部的派系鬥爭,對國統區經濟的負面影響極其嚴重。
03第三,國民黨派系鬥爭,極大削弱了國軍的戰鬥力
國民黨的派系鬥爭,除了在民生領域影響惡劣,在軍事領域更是對國民黨政權造成了毀滅性打擊。本來,在解放戰爭初期,國民黨軍隊在兵力、裝備、控制區等指標上均佔優勢。然而,由於國民黨派系鬥爭的影響,國軍內部矛盾重重、扯皮嚴重,導致其戰鬥力也大打折扣。國軍黃埔系,在面對地方軍隊以及其他收編軍隊時,總是以「中央軍」、「國軍王牌」自居,極力對非嫡系軍隊進行打壓,這就導致軍隊內部的矛盾驟然激化了。
此外,蔣介石的嫡系軍隊之間,也是紛爭不斷。陳誠、胡宗南、何應欽等人,雖然都是「嫡系」,但相互之間誰也不服誰,關鍵時刻還會互挖牆腳。孟良崮戰役時,身為王牌部隊的74師被重兵圍困,蔣介石數次向附近一線部隊下命令,要求其幫助74師突圍,但無人嚴格執行。甚至,身為兵團司令的湯恩伯,也不願向74師提供支援,最終導致74師覆滅。這種戰場關鍵時刻的「將帥不睦,兵將不和」,只會導致軍隊的凝聚力越來越弱。
總體來說,國民黨雖然空有紙面數據優勢,但其內部的派系林立和派系爭鬥,卻已經將其優勢轉化為了劣勢。與國民黨內部爭權奪利的情況相反,彼時的中共,擁有高度團結的領導班子。因此,國民黨由於內訌而越來越弱,中共得益於團結而越來越強。最終,國民黨僅打了3年,就被迫退守臺灣。
參考資料:《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戰爭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