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佔盡兵力優勢,卻為何僅打了3年,就被迫退守臺灣?

2020-12-21 劉紀堯說史

解放戰爭,從本質上講是一場以弱勝強的戰爭。戰爭初期,國民黨擁有龐大的勢力,掌握著兵力與裝備優勢。1946年,國民黨軍隊擁有430萬兵力,裝備大量的美制與日制武器,並且還佔據著包括南京、上海在內的東部繁華城市、沿海工商業區,可謂是「家大業大」。與之相比,中共的家底就寒酸了很多。1946年,中共只有127萬兵力,裝備也不及國民黨。從紙面數據上講,在解放戰爭剛剛打響時,國民黨的優勢相當明顯。

不過,歷史上的戰爭,向來不是僅依靠紙面數據,就可以取勝的。解放戰爭中,國民黨政權雖然兵多將廣、佔盡優勢,但卻在戰場上連遭敗績。1947年,國民黨的「全面進攻」與「重點進攻」相繼失敗,其王牌部隊74師也宣告覆滅。1948年,解放軍掌握了戰場主動權,繼而發動了三大戰役,並幾乎消滅了國民黨的主力部隊。三大戰役後,國民黨政權實力損耗嚴重,兵力捉襟見肘,連既有的控制區也守不住了,最終於1949年退守臺灣。

那麼,國民黨在擁有極大優勢的前提下,卻為何連吃敗仗,最終僅打了3年就被迫退守臺灣呢?其實,國民黨的失敗,除了逐漸失去民心這些外在原因之外,還有著許多內在因素。國民黨垮臺的內在因素,可以用四個字概括,這四個字便是:派系林立。同高度統一的中共隊伍相比,國民黨的政權結構是鬆散的、脆弱的、內耗嚴重的。因此,國民黨雖然擁兵數百萬,卻無法將軍隊戰鬥力最大程度地發揮出來,最終走向滅亡。而若進一步討論這個問題,可以下面三點入手。

01第一,國民黨內,向來存在諸多派系,且派系鬥爭由來已久

自1905年同盟會創立,至1945年抗戰結束的40年間,國民黨內先後出現了諸多派系。北伐戰爭時,國民黨內有「擁孫派」、「倒孫派」、「聯共派」等派別。孫中山先生逝世後,國民黨內又出現了「西山會議派」等新的派系。四一二事變後,國民黨右翼儘管繼續北伐,卻由於組織能力限制,無法真正統一全國,只能依靠相對強大的軍力,令那些地方軍閥暫時歸順。結果,北洋軍閥剛剛覆滅,以蔣系、閻系、桂系、馮係為主的「新軍閥」,就迅速崛起,中國仍然支離破碎。

馮玉祥、閻錫山這些地方實權派,從一開始就對蔣介石虛與委蛇。1930年,蔣、馮、閻等人還因利益問題,而進行了「中原大戰」。此後,國民黨各派繼續分化、重組。到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內的派系,主要有黃埔系、新政學系、CC系以及地方各派。彼時,新政學系把持著政法系統;CC系控制著黨務、情報等部門;黃埔系掌握著軍事力量。大的派系之下,又有諸多小派系。各派之間爭權奪利、相互拆臺,形成了嚴重的內耗。

02第二,國民黨派系鬥爭,直接導致了國統區經濟崩潰

抗戰勝利後,國民黨需要抽出一部分人力、物力,以實現對日偽佔區的接管。不過,這其中有兩個問題。第一,國民黨在抗戰時長期偏居一隅,故而治理經驗缺乏,一時難以派出數量足夠的合格官吏;第二,國民黨派系林立的特點,使得對淪陷區的接收,成為了各派侵吞利益的「大劫收」。然而,這些財富,卻並沒有轉化為生產力。據統計,被四大家族接收的敵偽資產中,有2/3的工廠沒有開工。諸多錢財,要麼被投入到內戰中,要麼就被國民黨各派自己侵吞。

而解放戰爭打響後,國民黨各派繼續在國統區內大肆掠奪。其中,四大家族為了壯大自身實力,而任意對生產進行壟斷、對農民課以重稅,同時還濫發紙幣、債券,導使得本就羸弱的經濟更加困難。1947年時,由於國民黨各派的掠奪,國統區的經濟體系已經趨於崩潰。對此,蔣介石也不得不實施一些改革,並支持蔣經國在上海「打虎」,然而,這些措施由於觸及孔、宋等勢力的利益,最終收效甚微。總體來看,國民黨內部的派系鬥爭,對國統區經濟的負面影響極其嚴重。

03第三,國民黨派系鬥爭,極大削弱了國軍的戰鬥力

國民黨的派系鬥爭,除了在民生領域影響惡劣,在軍事領域更是對國民黨政權造成了毀滅性打擊。本來,在解放戰爭初期,國民黨軍隊在兵力、裝備、控制區等指標上均佔優勢。然而,由於國民黨派系鬥爭的影響,國軍內部矛盾重重、扯皮嚴重,導致其戰鬥力也大打折扣。國軍黃埔系,在面對地方軍隊以及其他收編軍隊時,總是以「中央軍」、「國軍王牌」自居,極力對非嫡系軍隊進行打壓,這就導致軍隊內部的矛盾驟然激化了。

此外,蔣介石的嫡系軍隊之間,也是紛爭不斷。陳誠、胡宗南、何應欽等人,雖然都是「嫡系」,但相互之間誰也不服誰,關鍵時刻還會互挖牆腳。孟良崮戰役時,身為王牌部隊的74師被重兵圍困,蔣介石數次向附近一線部隊下命令,要求其幫助74師突圍,但無人嚴格執行。甚至,身為兵團司令的湯恩伯,也不願向74師提供支援,最終導致74師覆滅。這種戰場關鍵時刻的「將帥不睦,兵將不和」,只會導致軍隊的凝聚力越來越弱。

總體來說,國民黨雖然空有紙面數據優勢,但其內部的派系林立和派系爭鬥,卻已經將其優勢轉化為了劣勢。與國民黨內部爭權奪利的情況相反,彼時的中共,擁有高度團結的領導班子。因此,國民黨由於內訌而越來越弱,中共得益於團結而越來越強。最終,國民黨僅打了3年,就被迫退守臺灣。

參考資料:《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戰爭史》

相關焦點

  • 抗美援朝期間,大陸總兵力減弱,臺灣國民黨軍為何不趁機反攻?
    解放軍在49年年底的時候總兵力已經超過了500萬,在殘餘的國民黨軍面前是有絕對優勢的。但在1950年的朝鮮戰場,我軍先後派出了240萬志願軍戰士,在這段時間裡我軍和蔣軍之間的兵力差距明顯減少,對於臺灣方面看起來是一個絕佳機會,那為什麼蔣軍沒有趁機展開對大陸的反攻行動呢?在抗美援場戰爭的初期,可以算是臺灣方面一個難得的反攻時機。
  • 西南和海南都是易守難攻,1949年,國民黨軍撤退時為何首選臺灣?
    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 解放戰爭末期,臺灣島成了國民黨軍敗兵的最後容身之地。眾所周知解放戰爭的整體進程是從北往南推進,到49年時,國民黨政府先後從南京遷到廣州、重慶,最終才敗退臺灣。
  • 解放戰爭,國民黨60萬殘軍為何逃去臺灣,而不是西南或海南?
    1949年解放戰爭末期,國民黨部隊已經潰不成軍,基本無還手的能力了。在那樣的狀況下,戰敗只是時間問題,於是殘軍準備逃亡。當時逃亡的地點有三個選擇,一個是海南島,一個是臺灣島,一個是西南地區。海南和臺灣都是島嶼,四周環海,與大陸兩兩相隔,都是可供退守之地,面積和地理情況差不了多少。西南的國土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型,抗戰時期就是敵軍堅固的大後方,但最終國民黨選擇了臺灣,為什麼不是其他兩處呢?
  • 解放戰爭,西北國民黨軍超過24萬人,為何還打不過3萬人的西野?
    在解放戰爭五大主要戰區中,西北地區是我軍兵力劣勢最明顯的。西野在1947年剛成立時,以不足3萬人的規模,生生頂住了胡宗南集團24萬大軍的猛攻,並在2年之內真正壯大成和其他兄弟野戰軍並列的主力野戰軍,解放了西北300多萬平方公裡的廣大領土。
  • 熱評兩岸丨國民黨越打越順,王金平再度現身,江啟臣佔盡天時地利
    撰文:清平編輯:終風 導讀:在2020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中,國民黨以大幅差距輸給民進黨,將執政的機會拱手讓人,這一度讓國民黨黨內非常低沉隨後,作為國民黨候選人的韓國瑜,更是被罷免高雄市市長,這更加給了國民黨沉重的一擊。從國民黨近年來與民進黨的歷次交鋒來看,民進黨可謂佔儘先機,國民黨毫無還手之力,處處妥協,節節退讓。時勢造英雄今年3月國民党進行補選,江啟臣成為國民黨新一任的主席。
  • 解放戰爭中,國民黨軍有807萬人被殲滅,為何陣亡的卻只有35萬?
    ,3年多的時間內損失兵力達到807萬人,然而真正頑固戰死的官兵數量為35萬人,僅僅佔斃傷俘總人數的4%,傷亡比之低在世界戰爭史上極為罕見。有朋友說國民黨軍在內戰時期的兵力巔峰為430多萬人,怎麼會出現800餘萬人被殲滅的情況呢?這是因為戰爭過程中,雙方有了兵力損失不會置之不理,而是要及時的補充新兵甚至重建部隊。舉個最明顯的例子,國民黨軍中戰鬥力最強的王牌部隊整編74師,在1947年被華東野戰軍消滅於山東境內,三萬兩千餘人的國民黨部隊遭到全殲。但是國民黨軍又以邱維達為軍長重建了這個王牌軍,後來還參加了淮海戰役。
  • 50年代志願軍抗美援朝,臺灣的60萬國軍為何沒有派兵幫美軍作戰?
    不過這其中並沒有美國的「盟友」,已經退守臺灣島的國民黨軍隊。有朋友說這不奇怪,以當時國軍剩下的區區60萬部隊,哪有實力出兵朝鮮?其實不然,要知道抗美援朝時敵軍的最主要構成部分,韓國軍隊高峰時兵力也才59萬人,你說臺灣的國民黨軍60萬部隊還算少嗎?當然並不是老蔣不想出兵朝鮮,而是另有原因。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
  • 甲午戰爭中為何清軍63萬兵力,日本僅24萬兵力,卻毫不還手之力?
    1894年7月的甲午戰爭,清政府被迫賠償日本兩億兩白銀。此外還要割讓遼東半島和臺灣及其附屬島嶼,後來因為日本強佔遼東半島影響了俄國的殖民利益,在俄德法等國幹涉下,日本被迫退還遼東半島,卻以「贖遼費」的名義,額外勒索了三千萬兩白銀,對中華民族絕對是深創巨痛。
  • 渡江戰役後,國民黨軍全線潰退,這幾批軍隊卻完整撤往臺灣
    ▲蔣介石一生3次下野1949年1月,隨著淮海戰場上杜聿明集團的徹底覆滅,蔣介石再也無力回天,只能黯然的第三次下野,拱手將總統寶座讓給了桂系首領李宗仁。西南各地方實力派如川系的鄧錫侯、劉文輝和潘文華,滇系的龍雲、盧漢等早就與蔣介石離心離德,此時紛紛起義,隨著4月13日西昌地區國民黨軍的覆滅,蔣介石的西南計劃徹底破產。至此,退守臺灣成了蔣介石集團的唯一選擇,一場規模空前的軍事撤退隨之開始,由於陳毅、粟裕指揮的第三野戰軍部隊迅速佔領了東南沿海地區,封鎖了海上退路。因此國民黨軍的撤退主要集中在大陸的幾個沿海地區。
  • 國民黨軍敗逃後,臺灣的「國語」為何跟大陸普通話發音如此相近?
    客觀而言除了帶有些許「臺灣腔」外,國語和大陸從50年代起推廣的普通話發音非常相近,幾乎沒有什麼區別,兩岸的人溝通起來完全沒有障礙。仔細想想這種情況似乎十分奇怪,由於近代歷史原因,國民黨軍49年敗退臺灣後,兩岸緊張對立過很長時間,所以根本不可能對漢語發音進行統一的教育普及,那麼為何會出現這種發音一致的情況呢?
  • 解放戰爭打了3年,抗美援朝也打了3年:哪一場戰爭難度更大?
    兩場戰爭都持續了3年時間,哪一場戰爭的作戰難度更大呢?如果僅從我軍對手實力角度而言,美軍作為聯合國軍主力,又是世界頭號軍事強國,似乎抗美援朝的難度要大於解放戰爭,但事實未必真的如此:對比這兩場戰爭並不能僅從交戰對手是誰這一角度考量。我們來具體分析一下。
  • 國民黨軍掌握著制海和制空權,為何卻守不住海南
    文/寂寞的紅酒1949年,隨著華南的解放,國民黨反動派在大陸已經無法立足,國民黨殘部瘋狂潰逃,其中一部進入了海南,企圖憑藉瓊州海峽固守,將海南島作為爾後反攻大陸的基地。當時國民黨在海南集結了二十多萬兵力,掌握著絕對的海空優勢。
  • 若退守臺灣仍守不住,蔣介石將會流亡去哪裡,答案讓人無法相信!
    若退守臺灣仍守不住,蔣介石將會流亡去哪裡,答案讓人無法相信! 清朝末年,社會動蕩,人民苦不堪言。尤其是清朝閉關鎖國,不跟外國交流,使得中國十分落後,後來西方列強甚至跟中國籤訂了很多不平等條約,最後他們竟然還八國聯軍侵佔北京,因此越來越多的有志之士舉起大旗,反抗清朝。
  • 淮海戰役國民黨軍到底有沒有翻盤的機會?
    ,總兵力超過100萬,怎麼打都是輸。 至於馮治安第3綏靖區,2個軍4個師約3萬人,在戰役開始的第三天就有3個師又1個團約2.3萬人起義了。 ——實際參戰兵力只有24個軍61個師,約51萬人,即使算上第3綏靖區的全部兵力,滿打滿算也就54萬人。
  • 解讀:臺灣「九合一」選舉結束,國民黨為何慘敗?
    共有19761人報名角逐,創臺灣歷屆選舉之最。而在這次選舉中,國民黨慘敗。那麼,究竟什麼是「九合一」?國民黨為何會慘敗?何為「九合一」在全部22個縣市長選舉中,據臺灣當局選務主管機關統計,在22個縣(市)長中,中國國民黨獲得6席,民進黨獲得13席,另有3席為無黨籍。國民黨輸掉了其中的16個,民進黨掌控的縣市則比上屆多了一倍有餘,首次在臺灣政治版圖上佔據壓倒性優勢。
  • 長沙保衛戰三戰三捷,日寇第4次來犯時兵力翻倍,增至8個師團
    ,日寇先後從平津、上海兩地發動進攻,攻勢凌厲,短短半年內華北、華東大片國土淪陷;1938年10月,日寇沿長江兩岸溯江而上,攻佔華中最大城市、「九省通衢」武漢,國民政府被迫遷都重慶,依託西南半壁進行最後的抵抗。
  • 解放戰爭時,國軍兵力430萬,為何還是捉襟見肘?有大半不能用
    1945年8月15日,抗日戰爭陸續落下了帷幕,雖然當時全國百姓都強烈渴望和平,但是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反動派還是發起了內戰,在謀求和平無果的情況下,我軍隨後發起了持續3年時間的解放戰爭,最終在戰場上徹底擊敗了國民黨軍,取得了解放戰爭的全面勝利,當然在整個戰爭期間,敵我雙方的力量都是在不斷變化的。
  • 解放戰爭堪稱戰史奇蹟,3年時間一舉擊潰國民黨百萬大軍
    比起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狀況相對比較明朗,僅用三年時間,解放軍就以秋風掃落葉之勢,將國民黨的百萬大軍成功壓制。但是國民黨並沒有真正想要和談的意思,談判也只是做做樣子,很快就違反了和談條約,並開始部署內戰。面對國民黨的違約,共產黨在被迫準備自衛戰爭時,同時也在極力爭取和平,儘量避免發生武力衝突。
  • 中途島戰役美軍絕非「以少勝多」,日軍為何喪失絕對兵力優勢?
    在諸多文獻資料中,中途島海戰通常被描述為美軍「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如果從雙方投入的總兵力看,這樣的表述確實沒錯,但是如果只計算直接參與戰鬥的兵力,那恐怕就未必準確了,至少在戰役最關鍵的12個小時裡,美軍其實是握有兵力優勢的,而日軍大部分艦艇都不過是這場戰爭大戲的看客罷了。
  • 58年臺海空戰,美帝武裝的國軍為何被我軍打得七零八落?
    炮擊金門前後的局勢 1958年8月炮擊金門之前,臺海局勢已經很緊張。伴隨著美國的幹涉,國民黨方面積極準備妄想「反攻大陸」,並得到了美國提供援助的許諾。對此,在人民空軍成建制進入福建前線同時,解放軍陸軍和海軍部隊也開始針對性在福建沿海區域投放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