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戰役國民黨軍到底有沒有翻盤的機會?

2020-11-19 騰訊網

老周

摘要:解放戰爭的淮海戰役,被稱為決戰中的決戰,是大決戰三大戰役中戰果最大影響最大的一個戰役,也是國民黨軍相對更佔據優勢,那麼在這場戰役中,國民黨軍到底有沒有翻盤取勝的機會?

圖1:國民黨軍在淮海戰役中有沒有翻盤取勝的機會?

解放戰爭的淮海戰役,被稱為決戰中的決戰,是大決戰三大戰役中戰果最大影響最大的一個戰役,也是國民黨軍相對更佔據優勢的,那麼在這場戰役中,國民黨軍到底有沒有翻盤取勝的機會?

相比三大戰役的其他兩場,遼瀋戰役解放軍是90萬對55萬,國民黨軍幾乎沒有翻盤的可能,即便是在塔山,老周在以前的文章也介紹過,解放軍還佔有炮火上的壓倒性優勢,不但火炮數量更多,而且炮彈也更為充裕,在地形狹窄的塔山,佔據了炮火優勢,就意味著勝利。退一步說,即便國民黨軍突破了解放軍的塔山防線,但在塔山後面的高橋,林彪還有後手,部署了東北野戰軍的總預備隊——1縱,這可是東野頭號精銳主力,後來在朝鮮戰場上赫赫有名的萬歲軍。試問,經過塔山激戰後的國民黨軍,在野戰條件下,面對軍容齊整戰力強悍,還是以逸待勞嚴陣以待的1縱,又有幾分取勝的把握?所以塔山之戰其實根本沒有懸念,就連塔山都是如此,就別說其他了,國民黨軍在遼瀋也是毫無勝算的。

圖2:解放軍在塔山之戰中擁有炮火優勢

平津戰役就更不用說了,傅作義集團50萬,面對解放軍東北華北兩大野戰軍,總兵力超過100萬,怎麼打都是輸。

只有在淮海,國民黨軍還可能有一絲翻盤的可能,畢竟是80萬對60萬,好歹在兵力上還是國民黨軍佔優勢。但是,國民黨軍的80萬隻是紙面上的數字,是把徐州「剿總」作戰序列中的部隊全部都算了進去,而實際上有些部隊並沒有真正參戰:

國民黨軍的80萬是戰役開始時,徐州「剿總」作戰序列所屬的6個兵團、2個綏靖區,31個軍78個師,約70萬人,再加上戰役過程中,從華中「剿總」調來的1個兵團4個軍11個師,約10萬人,這樣總共80萬人。

這就來逐一盤點國民黨軍的實際參戰兵力:

邱清泉第2兵團,5個軍14個師,實際參戰5個軍13個師(74軍57師還在浙江金華整訓),約10萬人;

李延年第6兵團,4個軍10個師,全部參戰,約8萬人;

黃百韜第7兵團,5個軍12個師,實際參戰5個軍11個師(第100軍19師在江蘇鎮江整訓),約10萬人;

劉汝明第8兵團,2個軍8個師,全部參戰,約6萬人;

黃維第12兵團,4個軍12個師,實際參戰4個軍10個師(第14軍303師又2個團留守武漢),約10萬人;

李彌第13兵團,2個軍6個師,全部參戰,約5萬人;

孫元良第16兵團,2個軍4個師,全部參戰,約2萬人;

周碞第1綏靖區,5個軍10個師,約8萬人,全部都沒有參戰!

至於馮治安第3綏靖區,2個軍4個師約3萬人,在戰役開始的第三天就有3個師又1個團約2.3萬人起義了。

——實際參戰兵力只有24個軍61個師,約51萬人,即使算上第3綏靖區的全部兵力,滿打滿算也就54萬人。

圖3:國民黨軍在淮海戰役中實際參戰兵力也就54萬人

解放軍方面,華東野戰軍15個縱隊40個師,共約36萬人;中原野戰軍7個縱隊19個旅,共約15萬人;以及華東軍區、中原軍區地方部隊,約9萬人,合計60萬人。

所以實際雙方參戰兵力是解放軍60萬對國民黨軍55萬,國民黨軍雖然沒有傳說的80萬之眾,但比起遼瀋和平津,兵力對比上的差距明顯要小多了。這也就意味著,解放軍淮海戰役的難度肯定要比遼瀋和平津大得多,事實也確實如此,解放軍在淮海戰役中傷亡達到13.6萬人(其中陣亡2.59萬,失蹤1.1萬),超過了遼瀋和平津的傷亡總和,遼瀋傷亡6.9萬人(其中陣亡1.4萬人,失蹤1800人),平津傷亡3.9萬人(其中陣亡7000人,失蹤才936人)!炮彈消耗淮海戰役高達67.99萬發,也超過了遼瀋15.6萬發和平津15.2萬的總和。

同時,也意味著國民黨軍很可能會有翻盤的機會,那麼到底有沒有這種可能呢?

面對解放軍華野、中野兩大野戰軍的夾擊,國民黨軍徐州「剿總」只有三種選擇:戰、守和撤。

戰,戰爭初期國民黨軍在兵力裝備均佔優勢的情況下,對山東的重點進攻都以失敗收場,如今,在兵力裝備都已優勢不再的情況下,怎麼可能取勝?

守,徐州「剿總」以隴海路和津浦路兩條鐵路幹線為依託,兵力布陣呈十字架形態,完全是一副被動挨打的惡劣態勢,即使全線收縮退守徐州,只要解放軍截斷徐州到蚌埠交通(戰役開始後中野攻佔宿縣就是這樣做的),那麼數十萬大軍蝟集於徐州彈丸之地,一旦糧食彈藥消耗殆盡,就是全線崩潰的結局。

撤,才是國民黨軍唯一比較現實的可行戰略,能夠將徐州「剿總」的主力撤到蚌埠已經是上上大吉了,這也是國民黨軍在淮海戰役中最好的結果。

圖4:國民黨軍徐州主力能撤到蚌埠已經是上上大吉了

如果國民黨軍從一開始就能很清醒地正確分析雙方的實力對比,或許還有將徐州「剿總」主力大部安全撤到蚌埠的可能。

當1948年11月11日,黃百韜兵團在碾莊地區陷入解放軍合圍,蔣介石決定徐州主力東援黃百韜,與解放軍在碾莊地區展開主力決戰,顯然是太高估了自己的實力。就算是雙方硬碰硬地正面對決,國民黨軍也絕佔不了便宜。

而有不少人對杜聿明以黃百韜地7兵團在碾莊堅守七天,以李彌第13兵團守備徐州,以邱清泉第2兵團、孫元良第16兵團會合黃維的第12兵團共三個兵團先擊破劉伯承中原野戰軍6個縱隊,然後回師向東,再同解放軍華野決戰的計劃十分贊同,認為如果按照這個計劃,國民黨軍是有可能實現翻盤的。

認同這個計劃的前提是黃百韜兵團確實在碾莊堅持了十二天,看上去似乎杜聿明的計劃是完全可行的。但問題是,憑什麼就能確定在這十二天裡,國民黨軍的三個兵團就一定能擊破中野的6個縱隊?如果國民黨軍真有這樣的能力,根本就不會出現大決戰的局面了,早已將解放軍主力消滅了。

實際上杜聿明這個計劃是在耍花招,三個主力兵團尋殲中野就是個幌子,當黃百韜兵團被殲,而中野主力又沒能捕捉到,徐州在華野主力的威脅下繼續堅守已經毫無意義,那麼三個主力兵團就可以撤到蚌埠,這才是杜聿明的真正想法,他的本意就是要放棄徐州,保全三個主力兵團,只是他很了解蔣介石,如果直接提出放棄徐州將三個兵團撤到蚌埠,蔣介石肯定是不會同意的,所以才想出了這麼一個所謂擊破中野的計劃。

圖5:杜聿明擊破中野的計劃就是個花招

應該說杜聿明是國民黨軍將領中頭腦比較清醒的,將徐州主力撤到蚌埠才是最明智的。

國民黨軍在淮海戰役中的唯一機會就是當解放軍在碾莊合圍黃百韜兵團後,徐州主力就立即全力南撤,而從華中趕來的黃維兵團也不用去宿縣,而是直接到蚌埠。這樣,國民黨軍徐州三個兵團可能會遭到華野5個縱隊(也就是徐東阻擊的部隊)的追擊,而蘇北兵團3個縱隊還遠在睢寧,距離較遠已經無法趕上,徐州的三個兵團最多在撤退過程中損失一半,大約三到四個軍,但還能有四五個軍撤到蚌埠,加上黃維兵團、李延年兵團和劉汝明兵團,至少還能保全十四五個軍30萬人。

以犧牲黃百韜兵團,壯士斷腕棄車保帥,保全徐州主力的30萬部隊,就是國國民黨軍最好的結果了。要是國民黨軍在蚌埠還能有30萬主力部隊(包括邱清泉和黃維兩大王牌主力),那麼還能有力量守淮河守長江,保有江南半壁,這已經是國民黨軍最樂觀的結局了。

一句話來總結,國民黨軍在淮海戰役中,既不可能打得贏,也不可能守得住,能夠將主力撤到蚌埠就已經是要燒高香的最好結果了。而蔣介石和國民黨軍高層顯然沒能清醒地認識到雙方實力,先是想守,再是想打,最後輸了個一乾二淨。

相關焦點

  • 淮海戰役中讓國民黨最恐懼的,不是解放軍衝鋒,而是這一戰術!
    淮海戰役中讓國民黨最恐懼的,不是解放軍衝鋒,而是這一戰術! (電影《大決戰2淮海戰役》) 粟裕首倡的對壕作業一問世,即成為國民黨軍的致命傷。
  • 淮海戰役中毛澤東的全局指導
    在雙方的兵力對比上,儘管國民黨軍總兵力仍保持在 365萬人左右,但戰鬥力已明顯削弱。其正規軍有 198萬人,分布在第一線的約 170萬人,但被我軍分別鉗制在東北、華北、西北、中原、華東五個戰場上,大部分擔任戰略要點和主要交通線的守備任務。我軍的總兵力已經發展到 280萬人,其中正規軍(野戰軍)149萬人,同國民黨軍總兵力及正規軍兵力的對比,均縮小到約 1:1.3。
  • 三大戰役,為何說淮海戰役最難打?看看參戰的將領都有誰就懂了
    這是陳毅元帥對淮海戰役的評價,即使到了二十一世紀人們也沒有忘記這句話。淮海戰役是付出極大的犧牲和代價後才取得的勝利,它是黨相信人民、依靠人民,和人民群眾共同奮鬥取得的勝利。在淮海戰役中,解放軍與民眾不懼死亡與威脅,為統一全中國的理想而努力奮鬥。淮海戰役的勝利得來並不容易,淮海戰役付出了巨大的傷亡和犧牲,是三大戰役中獲勝難度最高的一場戰役,至於淮海戰役難打的理由,請諸君這就聽我慢慢道來。
  • 國民黨高級將領的「尖錐」戰術,助我解放軍拿下淮海戰役
    隨著粟裕將軍率軍南下,淮海戰役正是拉開帷幕,國民黨的黃百韜兵團剛開始戰鬥就被打的四處亂竄,危機之下,蔣介石連忙方杜聿明就近派遣部隊前去支援黃百韜兵團。這支東進兵團,人數達17萬,坦克100餘輛,重炮100多門,怎麼看都是一支勁旅,如果真讓這支部隊拉開了展現和解放軍打一仗,戰鬥肯定異常激烈,但是為何這支部隊開拔後就慢慢的沒有了動靜呢?
  • 淮海戰役,黃百韜死前曾說:我想不通,死不瞑目
    幾乎是同時,黃百韜麾下第7兵團五個軍(25軍、44軍、63軍、64軍、100軍),共計10個師近10萬人,最終全軍覆沒灰飛煙滅。 至此,淮海戰役(國民政府方面稱徐蚌會戰)第一階段結束,中國人民解放軍取得重大勝利,就此打開整體戰役局面;而國民黨敗局已定,唯一變數在於能撤出多少部隊。
  • 淮海戰役的重大意義,你知道嗎?
    當時之所以這麼做,正是不想放棄在香港上映的機會,因為這部電影的「暴力鏡頭」實在太多了,根據香港電影分級規定,無奈之下只能將其劃為三級片了。確實,這部電影的「暴力鏡頭」多了一點兒。而現實中的大決戰(三大戰役,即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解放軍同國民黨軍隊進行的遼瀋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三個戰略性戰役),其「暴力鏡頭」、其慘烈程度,比電影只會有過之而無不及。
  • 淮海戰役背後:若按杜聿明的計謀,勝負難料,卻被老蔣否決
    解放戰爭時期,三大戰役是國共戰場局勢的轉折點,正是因為三次戰役的勝利,才得以消滅國民黨軍的主力部隊,讓蔣介石再也沒有扭轉敗局的能力。 三大戰役是我軍打出的漂亮仗,其中淮海戰役更是被稱為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勝利,從這裡也可以看出共產黨深得民心,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
  • 阿蒙:豈曰無衣——淮海戰役勝利背後的勞動婦女
    區裡號召做軍鞋支援淮海戰役。李自蘭在區大會上主動報了該村婦女襯人做4雙鞋的任務。回村後有的婦女及示支持,也有婦女埋怨4雙鞋的任務重, 別的村只有兩三雙的任務。李自蘭說:「為支援淮海戰役別說上級還給咱報酬,如果一點不給也應當保證按時完成和超額完成任務。不僅要完成任務,而且做的鞋子還要結實,保證驗收得第一、達到上級要求的標準。」「你們忘掉去年國民黨來的時候嗎?
  • 國民黨上將胡璉,於淮海戰役中逃逸,1977年病逝,葬於澎湖列島
    那麼可見胡宗南可稱得上「天下門生第一人」有所緣由,然而其野心勃勃、胸無大略、不辨惡善、狂妄自大,抗戰時避居西北擁兵稱王(於是有西北王之說)軍事作戰最終一敗塗地。解放戰爭中,胡璉曾率領國民黨五大主力之一的18軍參加內戰。解放後到臺灣,曾參加金門海戰,於是便有著「金門王」的稱號。雖然得知胡璉這「金門王」之稱,仍不理解胡璉究竟哪一點比胡宗南強。
  • 徐蚌會戰國軍是否有翻盤的機會,如果有該怎麼打?
    徐蚌會戰國軍是否有翻盤的機會,如果有該怎麼打?要麼就按照最初「小淮海」的劇本,華野和中野後撤,結束淮海戰役。這樣,國軍淨虧7兵團,以及喪失徐州以北大片的機動空間,華野休整結束後隨時可以再次兵臨城下。而中野則可以趁著12兵團加入到徐州的機會,向華中剿總防區進發,由於此時華中剿總的機動部隊只剩下3/14兩個兵團(5個軍/整編師)。以中野7個縱隊在淮海戰役的實際表現,如果兩個兵團單獨行動,基本上可以肯定吃掉任何一個。
  • 戰壕裡的「生命線」:淮海戰役中的連隊政治工作
    ,東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臨城、南達淮河的廣大地區內發起淮海戰役,這是解放戰爭戰略決戰的三大戰役中,規模最大、時間最長、殲敵數量最多、影響最深遠的一場戰役。通過軍事民主,使連隊官兵感到有打勝仗的辦法,也就能夠增強勇氣與信心。戰鬥後,各連還進行檢討,評指揮、評技術、評傷亡等,總結經驗教訓,不斷提高作戰本領。政治攻勢,瓦解敵軍。瓦解敵軍是我軍政治工作三大原則(官兵一致、軍民一致、瓦解敵軍)之一。淮海戰役中,我軍廣泛開展政治攻勢,取得了瓦解敵軍的輝煌成就。各連隊均成立政攻小組或攻心組、喊話組,進行喊話和其他政攻工作。
  • 淮海戰役時,解放軍每天打光三萬發炮彈,這麼多的炮彈是從哪弄來的?
    淮海戰役是解放戰爭期間一場非常重要的戰役,在這場戰役中,國民黨軍五大主力中有兩支部隊被全殲,80萬國軍精銳徹底消耗完畢。而在這場戰爭中,解放軍雖然兵力少於國民黨軍部隊,但是炮火的猛烈程度令美械裝備的國軍部隊都非常驚訝,在碾莊戰役,雙堆集戰役,陳官莊戰役中,解放軍的炮火一直都是處於優勢的,激烈的時候平均每天打光三萬發炮彈,那麼解放軍從哪弄的這麼多炮彈呢?
  • 史達林得知淮海戰役勝利消息,甚為驚奇,在筆記上寫下:真是奇蹟
    在淮海戰役中,粟裕直接指揮的部隊有華野17個縱隊(不包括歸華野指揮的中野第十一縱隊)加上一個軍等共計當時,中野與華野加起來不過60萬人,而國民黨軍在徐州地區就有將近80萬人。兵力裝備上我們都是劣勢,我們卻打了勝仗,兵力還越打越多。"
  • 孟良崮戰役,華野27萬大軍全部出動,參戰的將領比淮海戰役還多
    解放戰爭期間最著名的戰役莫過於孟良崮戰役了,為了殲滅國民黨軍一個整編師,華野做出的準備是非常大的。國民黨整編74師不是一般的部隊,這支部隊不僅僅是國軍五大主力之一,還是國軍頭號主力,整編74師和五大主力中的另外四支部隊都不一樣,18軍和第五軍是國軍老牌主力,後面都有很強大的背景,不論是兵員還是武器都是優先補給,新一軍和新六軍二戰時的表現很大程度上是依靠美軍的強大火力補給,只有74軍,也就是後來的整編74師是靠一場場硬仗打出來的。
  • 國軍王牌軍軍長不敢承認地下黨父親,淮海戰役逃出三十年後回大陸
    國民黨五大王牌軍分別包括整編第74師、新編第1軍、第5軍、新編第6軍、第18軍。其中有一位軍長,對外不敢公開承認是地下黨的父親,在淮海戰役僥倖逃出,三十年後回到了大陸。他名叫熊笑三。1939年,他已擔任了國民黨王牌軍第5軍第200師第65團的上校團長,在抗戰中參加過許多場重要戰役。在崑崙關戰役中,熊笑三率全團首先衝入崑崙關,與日軍展開白刃戰。後來,他率部加入了中國遠徵軍,入緬與日軍作戰。1946年他升任200師師長,1948年9月他升任第5軍軍長,率部參加了淮海戰役。
  • 淮海戰役,他馳援兄弟兵團致13兵團全軍覆沒,豈料在金三角成老大
    淮海戰役,我解放軍以排江倒海、摧枯拉朽之勢,將盤踞在中原的國民黨部隊徹底殲滅,其中有這麼幾支國民黨的重兵集團,都在戰鬥中遭到了解放軍毀滅性的打擊,第2、第7、第8、第13和第16五個兵團,第13兵團的司令是李彌。
  • 兩軍主帥同用此謀,結果國民黨晚一步,錯失先機全軍覆沒!
    《孫子兵法》裡有一篇《軍爭篇》,很多人沒有讀過,這是指在戰場上和敵人搶時間,掌握主動權,進而奪取勝利,表現了爭奪先機的重要性。淮海戰役時,國共兩軍的指揮者不約而同地使用了同一個計謀,國民黨就是因為晚了一步導致全軍覆沒。
  • 粟裕提前兩天發起淮海戰役:「如果再晚4個小時,仗就不好打了」
    1948年10月下旬,淮海戰役的各項準備就已基本就緒。 10月23日,華野發出戰役預備命令。 11月4日,經中央軍委批准,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員、代政委粟裕和譚震林、陳士榘、張震等領導籤發了華東野戰軍淮海戰役攻擊命令:「我為貫徹淮海戰役決心,定於本月8日晚統一發起戰鬥」。
  • 解放戰爭中,國民黨軍有807萬人被殲滅,為何陣亡的卻只有35萬?
    有朋友說國民黨軍在內戰時期的兵力巔峰為430多萬人,怎麼會出現800餘萬人被殲滅的情況呢?這是因為戰爭過程中,雙方有了兵力損失不會置之不理,而是要及時的補充新兵甚至重建部隊。舉個最明顯的例子,國民黨軍中戰鬥力最強的王牌部隊整編74師,在1947年被華東野戰軍消滅於山東境內,三萬兩千餘人的國民黨部隊遭到全殲。但是國民黨軍又以邱維達為軍長重建了這個王牌軍,後來還參加了淮海戰役。
  • 淮海戰役殲敵80萬人,粟總:原本只打算打黃百韜兵團
    但從9月起,戰爭優勢卻朝著我軍方向大幅度傾斜,直有山崩地裂之感,短短半年時間內,解放軍就佔據全局優勢,殲滅了長江以北所有主力部隊。這一切,還要從華野發動淮海戰役說起。 第一階段 1948年9月,華野代司令員粟裕向中央建議,應該趁濟南戰役大勝之際向南進攻,殲滅徐州剿總黃百韜第7兵團和李延年第9綏靖區,為奪取徐州做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