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戰役,黃百韜死前曾說:我想不通,死不瞑目

2021-01-08 騰訊網

黃百韜臨死時說,他有三個想不通,死不瞑目。

公元1948年,民國三十七年,11月22日,黃昏。蘇北平原上,大運河西岸,一個叫碾莊的不出名小地方。

到處硝煙瀰漫,轟隆隆的炮聲漸漸稀疏,喊殺聲越來越近。忽然,幾聲槍響,一個身影倒下。

死者黃百韜,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第7兵團司令官。別問我黃百韜是自殺還是他殺,我真不知道,國共雙方各執一詞莫衷一是。

幾乎是同時,黃百韜麾下第7兵團五個軍(25軍、44軍、63軍、64軍、100軍),共計10個師近10萬人,最終全軍覆沒灰飛煙滅。

至此,淮海戰役(國民政府方面稱徐蚌會戰)第一階段結束,中國人民解放軍取得重大勝利,就此打開整體戰役局面;而國民黨敗局已定,唯一變數在於能撤出多少部隊。

一、烏合之眾

第7兵團是一支臨時拼湊起來的部隊。黃百韜兵團組成於1948年6月豫東戰役期間(當時尚無具體部隊編號),開始只有整編25師(即25軍,師長為黃本人,後由陳士章接任)加一個快速縱隊;戰後得到第7兵團番號,調出快速縱隊,編入粵軍63軍(軍長陳章)和64軍(軍長劉鎮湘);48年9月濟南戰役期間,又編入中央嫡系100軍(軍長周志道,即整編83師,該部並不完整,19師在濟南戰役被殲滅);至11月淮海戰役即將開打時,又編入放棄海州撤退下來的川軍44軍(軍長王澤浚)。

就是這樣一幫雜牌軍,在解放軍華東野戰軍主力重重圍困下,固守只有野戰工事的村鎮碾莊,足足抵抗了12天之久,造成華野部隊近6萬人傷亡,幾乎佔整個戰役解放軍方面一半戰損。

時任華野代司令員兼代政委的粟裕大將回憶說:「上至中央軍委,包括毛主席,下至我們,開始都對黃百韜兵團的戰鬥力估計不足啊!後來我們碰了釘子,可又不敢向毛主席叫苦,只有豁出命來打。毛主席天天來電催問戰況,我心裡很著急。部隊打得很苦」。粟裕坦言,淮海戰役期間他緊張過兩次,第一次就是圍殲黃百韜兵團,太難打了。

淮海戰役總前委(常委劉伯承、鄧小平、陳毅)在發給西柏坡統帥部的電報中委婉指出:殲滅黃百韜部後,華野「部隊必已相當疲憊,刀鋒似已略形鈍挫」。言下之意就是戰鬥艱巨性超出預想,此戰損失極大,華野部隊不經過整補,已很難進一步擴大戰果。

能得現代中國最優秀的幾位統帥肯定。黃百韜雖敗猶榮,他有效捏合了這支烏合之眾,最大程度發揮了戰鬥力,表現相當出色。

儘管解放軍付出巨大代價,但是這場惡戰有力震懾了敵人;黃百韜敗亡之後,徐州諸軍喪膽,從此一心只顧逃命,再無反撲膽略。

於是有人不禁感嘆:要是黃百韜兵團沒有被困碾莊,而是順利撤回徐州,國民黨方面多了這支能徵慣戰的勁旅,淮海戰役勝負未可知也!

二、三不解

黃百韜不是沒有機會全身而退。據此戰之後化裝逃跑的25軍副軍長楊廷宴回憶,黃百韜臨死前對他說:

我有三個想不通(三不解):(一)我為什麼那麼傻,要在新安鎮等待第44軍兩天;(二)我在新安鎮等兩天之久,為什麼不知道在運河上架設軍橋;(三)李彌兵團既然以後要向東進攻來援救我,為什麼當初不在曹八集附近掩護我西撤。

鳥之將死,其鳴也哀,黃百韜此言可謂沉痛。

戰前7兵團駐守運河東岸的新安鎮,距徐州大約200公裡,在整條戰線中呈突出之勢。黃百韜早已意識到自己孤立無援,極易成為解放軍打擊對象,一再向徐州總部請求西撤與主力會合。經過作戰會議商討,總部決定將各部收攏到徐州附近,但要求7兵團暫時停留在新安鎮,等待駐44軍從海州(今連雲港市)過來,一起西撤徐州。

按戰史:華野主力於6日夜轉入戰鬥狀態,目標直指新安鎮。而7兵團會合了44軍後,於11月7日開始西撤;由於只有運河鐵路橋一條通道,大軍以及混雜其中的難民擁擠,通過效率很低。不得已黃百韜命63軍改走南線窯灣渡河,結果這個軍以及25軍100軍掩護主力的兩個多團都趕不及過河,在野戰中被追擊而至的解放軍分割包圍並最終覆滅。所幸兵團主力已經過河,他們拋棄後衛炸毀鐵橋暫時阻斷追兵,加快行軍速度,至9日到達碾莊。

應該說7兵團走得不慢,三天跑完一半路,平均每天超過30公裡。該部原先配屬的快速縱隊已經調離,兵團沒幾輛汽車可用。當時隴海線基本停運,大部隊還是要靠腳板,這個行軍速度在國民黨軍中算相當出色。

無奈解放軍另有高招,華野西路山東兵團從臺兒莊、賈汪一線突破,佔領曹八集擋住去路,隨後解放軍東西對進,將7兵團合圍在碾莊。

如果7兵團能提前兩天出發,便可多走大約50公裡,越過大許家、八義集一線,而這裡正是後來華野阻擊東進援敵的主要防線。只要7兵團不被合圍,即使有些損失,主力還是能夠撤回徐州。

即使不提前開拔,如果黃百韜能利用這兩天時間在運河上架設浮橋,那麼7日撤退時就不至於數萬大軍和更多的平民一起擠鐵路橋,取道窯灣的63軍也可能從容脫身。如果能夠多一個軍兵力,哪怕還在碾莊被圍,也許就能熬到最後一刻。

7兵團撤退途中,黃百韜曾驅車趕往曹八集,與駐紮在那裡的13兵團司令官李彌會面,請求他多停留一段時間,掩護自己。無奈李彌以軍令難違為藉口,堅決不等7兵團,造成兩軍結合部脫節,而華野山東兵團正是抓住這個空檔,依託曹八集工事,阻擊黃百韜。如果7兵團能和13兵團連成一片,全軍驟增一半以上兵力,形成更堅強的重兵集團,就未必會被合圍。

如果7兵團能順利撤回徐州,四個兵團數十萬大軍便可蝟成一團,無論是守是走,都要主動得多。

淮海戰役勝負手出現在11月15日。當時徐州主力2兵團(司令官邱清泉)、13兵團東進解圍激戰正酣,原駐蒙城16兵團(司令官孫元良)北調拱衛徐州,解放軍中原野戰軍主力乘敵後方空虛,一舉攻佔重鎮宿縣(守軍只有25軍148師,此前損失慘重正在恢復整補)。這一仗切斷津浦線斷敵後路,從戰略上分割了整個國民黨徐州集團,置其首尾不能兼顧。

如果徐州主力並未東出,在大別山打轉一年多,實力損耗極大的中野就未必敢直取宿縣。即便能夠突襲得手,國民黨軍大可棄徐州南下蚌埠,這樣龐大的重兵集團不是兵力不足的中野所能擋住。華野再強主力還在北邊,不能直接支援,最多追上來吃掉敵斷後一部。

假設國民黨徐州集團能順利撤過淮河,必定會面對現實拋開幻想,貫徹「守江必守淮」戰略,那麼戰事還有得打,淮海戰役進程也將完全不同。

三、黃百韜心裡苦

三個想不通是黃百韜臨終反思。按說這些道理不難懂,黃百韜他是身經百戰的老將,為什麼會臨戰發昏?其實也不難理解,軍令難違。

先看黃百韜的第一個想不通,他怎麼敢不等44軍?他7兵團在運河東岸已經倍感孤立,44軍遠在海州豈不更孤立?要是7兵團先跑,丟下44軍被解放軍殲滅該誰負責?

其實作戰會議本來定的是,44軍走海路南撤,不關7兵團什麼事;但是臨到執行時又改成沿隴海線西撤徐州。這種朝令夕改根本是在拿44軍的死活開玩笑!主事者很快也意識到錯誤,但是他們不是糾正回正軌,而是用更大錯誤來補救,讓7兵團留下等待,拿一個兵團給一個軍陪綁!這種事要是放到邱清泉、胡璉身上,一定會被當作「亂命」拒絕執行!

但是和尚動得,黃百韜卻動不得,因為他不是黃埔系天子門生,沒資格拿軍令討價還價,明知不妥卻也只能咬牙執行。不然上峰動不了邱清泉、胡璉,還動不了你老黃!這就是雜牌的命!

不過執行命令也分個怎麼執行法,黃百韜完全可以留一部等待44軍,主力先行過河,為什麼要機械執行軍令一窩坐等呢?

歸根到底還是雜牌惹的禍。黃百韜雖然戰功赫赫,但是朝中無人。黃百韜雖得益於蔣介石八大金剛之一顧祝同提攜,終歸還是旁系;7兵團編成不久,各部來源複雜互不熟悉,黃百韜新官上任,威信未著,自己的基本部隊只有一個不完整的25軍(148師在宿縣被殲滅),不能有效駕馭諸將,重要事情還得跟他們商量著辦。黃百韜雖然原籍廣東,但是早年便效力北洋軍閥,和陳濟棠餘漢謀一系粵軍毫無關係。

派誰留守東岸就是「重要事情」。大家都不是傻瓜,都明白7兵團位置突出處境危險,當然是離徐州越近越好,誰肯自我犧牲成全他人?除非黃百韜拿25軍留守才能服眾。問題是各軍出身不同貌合神離,黃百韜必須攏在自己手裡邊看著,才不至於臨敵迅速潰散。後來脫離大部隊走窯灣的63軍便是明證,他們僅堅持三天即告覆滅。假如老黃髮揚風格,打發其他部隊先走,恐怕這些人立馬丟下司令官逃奔徐州去了,不用解放軍打,整個兵團就潰不成軍了。

再看黃百韜第二個想不通,不架軍橋看起來是老黃髮昏,其實也跟7兵團組織鬆散有關。軍橋在哪裡架,由誰來架,都是有得扯皮的問題;而且徐州總部本來答應派工兵團來搭橋的,後來不知為什麼沒來。這樣一耽擱,兩天很快就過去了。

最後看黃百韜第三個想不通,表面上老黃是在譴責李彌不講義氣只顧逃命,但他又不是小孩子,哪會不知道國民黨「盟軍有難不動如山」的德性。他肯出死力救人,可別人就未必有這種覺悟了。李彌跟他又不是生死之交,怎麼可能為他將自己置身險地?軍命難違只是藉口。

黃百韜實際是在控訴總部毫無信用,隨意更改預定部署,卻不肯進行相應調整。因為44軍危險就叫他留下等,那他7兵團就不危險嗎?為什麼沒人肯等他?就因為我黃百韜是後娘養的?

四、假如可以重來

黃百韜三個想不通雖是馬後炮,但是假設成為現實,是不是就能挽救7兵團呢?圖樣圖森破!按粟裕最初關於淮海戰役的設想,是要在運河東岸抑留解決黃百韜,然後席捲海州連雲港,最後才相機攻取徐州。老黃以為自己跑得慢,其實已經快得超出解放軍預料了。

那為什麼7兵團還會被合圍呢?前面說過,是從臺兒莊賈汪一線直插過來的華野山東兵團擋住去路,而駐防這一帶的第三綏靖區雖然兵力不強,但總有二軍四師近3萬人馬,即使不難解決也要耗費時間。實際情況是3綏區在副司令張克俠、何基灃率領下發動起義,主動歸附解放軍並讓開大路。

3綏區起義是11月8日的事,也就是黃百韜離開新安鎮的次日。世界上沒那麼多巧合,唯一的解釋就是:解放軍早做好了3綏區工作,只是要選擇一個最有利的時機發動。

所以即便黃百韜不管44軍死活,提早兩天上路西撤,3綏區起義完全可以相應提早兩天發動,7兵團還是在劫難逃。

退一步說,哪怕7兵團跑得快,數萬大軍行軍也要綿延十幾裡,充其量是少數先頭部隊通過曹八集,他們未必來得及佔領鞏固陣地,介時大部隊還不是要被山東兵團側擊?沒有碾莊堅固陣地依託,7兵團與解放軍野戰的前景實在不容樂觀。須知100軍的先頭部隊44師就趕到了曹八集,結果讓同時抵達的華野13縱隊吃了個乾乾淨淨。

其實7兵團到達碾莊後就收到3綏區有變的消息,黃百韜趕緊召開會議商討對策,當時多數人主張乘解放軍立足未穩,咬牙拼命衝擊,寧可損失大一點,也要通過曹八集。但是64軍軍長劉鎮湘卻主張就地堅守待援,理由是碾莊有13兵團駐防時修建的比較完備工事系統,64軍已控制陣地。有傳言說真實原因是,黃百韜部署下一步戰鬥時,分配給64軍的陣地古名土山,相傳為關羽被曹操圍困最終投降之處,劉鎮湘覺得不吉利,所以不想走。劉鎮湘甚至表示要打別人去打,他們堅決不走。

黃百韜猶豫再三,還是下不了決心丟下64軍單幹,恰巧此時國防部來電:「七兵團未過運河,便如此凌亂,恐繼續西進,被共軍尾追,陷於潰散。故令獨斷專行,迅速決策。如有必要,可在碾莊略加休整,如能擊破敵人再走亦可。」該電雖然要黃百韜自行決斷去留,但總體傾向是讓7兵團停下來整理一番。因此黃百韜最終決定堅守碾莊待援。

黃百韜的選擇不能算錯,7兵團長途行軍疲憊不堪,因為急於擺脫追兵甚至跑得建制散亂,國民黨軍可沒有解放軍那種自覺組隊鍥而不捨持續作戰精神,硬要堅持可能更壞。事實上黃百韜正是依託碾莊陣地,才能將從未配合作戰、互相不熟悉的四個軍,捏成一個整體頑強抵抗。如果換成野戰,更可能是大家各懷心思誰都不願出死力,甚至爭先逃命直接潰散。

有人以為:可以讓佔領陣地的64軍留在碾莊,其他部隊繼續前進;這樣既不會陷於爭論耽誤時間,又可在情況不利時有個退路。

此論執兩端而取其中,貌似中庸,其實大錯特錯!7兵團已經陷身絕地,唯有橫下一條心,大家併力死戰,才能求一份生機。分成兩部的結果必然是:突擊部隊覺得有後方退步不肯死拼,留守部隊又怕前方突圍自己跑了也沒有堅守意志。況且64軍是當時7兵團唯一建制完整的軍,幾乎相當於兵團三分之一兵力;如果說整個兵團投入野戰都吉兇難卜,那殘缺兵團還有勝機嗎?

五、末世

黃百韜出身雜牌。他早年投身北洋軍閥,先後效力於直系奉系,北伐戰爭後他最終投靠蔣介石。因為他不是黃埔出身,長期不得重用,直到抗戰後期,才在顧祝同提攜下升任25軍軍長。

老黃知道自己不是嫡系,非常重視這個機會。他為官廉潔作風樸實,經常深入一線掌握部隊,狠抓訓練,將一個由不同軍閥部隊拼合起來的25軍打造成戰鬥力出眾的優秀部隊。

抗戰勝利後,25軍改編為整編25師,老黃任師長。此後他積極投身內戰,長期在華東中原地區與解放軍作戰,每戰爭先,戰鬥肯出死力。先後參加過蘇北系列攻堅戰、孟良崮增援戰、南麻臨朐增援戰、膠東掃蕩戰、大別山戰鬥、鹽南戰役、豫東戰役等一系列重大戰役,表現相當積極。

尤其在著名的豫東戰役,華野先攻克開封,繼而圍殲區壽年兵團,黃百韜臨危受命帶隊救援,經拼死作戰救出區兵團殘部整編72師,並與邱清泉整編第5軍配合,擊退華野主力。此戰後黃百韜被蔣介石授予青天白日勳章,不問政治立場的話,他確為優秀軍人。

但是非常諷刺的是,淮海戰役中最先覆滅的是黃百韜、黃維這兩個盟軍有難,必拼死相救的人,而那些寧死道友不死貧道的傢伙最終也沒能逃過死神的眷顧。

這就是末世之徵,當優秀品質不能益國益民而只會弄死自己荒謬情況成為現實。這樣一個時代,不覆滅還有天理嗎?

相關焦點

  • 淮海戰役殲敵80萬人,粟總:原本只打算打黃百韜兵團
    這一切,還要從華野發動淮海戰役說起。 第一階段 1948年9月,華野代司令員粟裕向中央建議,應該趁濟南戰役大勝之際向南進攻,殲滅徐州剿總黃百韜第7兵團和李延年第9綏靖區,為奪取徐州做準備。
  • 胡兆才:國共淮海戰役兵敗自殺;黃百韜墓為何能保存至今?
    如果有人告訴你,在1948年11月淮海戰役中斃命的國民黨軍第七兵團司令官黃百韜的墓,至今仍保存完好,你肯定會驚訝無比。他對蔣介石說:「看不出來,黃百韜為人還很厚道,張靈甫不聽勸阻的事,他過去一直沒有講,援救張靈甫的經過也不為人知,以致引起誤會,送他上法庭倒有點冤枉了。」於是,對黃百韜的追究也就不了了之。 1948年,解放軍在淮海戰役第一階段實施的作戰目標,就是殲滅地處碾莊的黃百韜兵團。11月22日,是黃百韜的大限之日。
  • 淮海戰役中,最難啃的硬骨頭,是哪三個集團軍!
    是三大戰役中戰火涉及面積最廣的一場戰役。更為主要的是,此戰是華東野戰軍與中原野戰軍共同在解放戰爭時期創造的輝煌戰績,也是全體將士共同的努力。如果要說,在淮海戰役中,這兩個野戰軍在此戰中,遇到最難纏,最難啃的硬骨頭,肯定是號稱蔣介石王牌的三大集團軍(又稱兵團)。
  • 淮海戰役中毛澤東的全局指導
    這是毛澤東在淮海戰役發起前對戰役方針、任務作出的重大調整,其主要意圖是抓住有利戰機,組織徐蚌線作戰,為孤立劉峙集團、大量殲敵創造條件。 遵照毛澤東的相關指示,中野主力從鄭州地區迅速向徐蚌線以西機動。由於中野各縱隊距離蒙城這一集中地比較遠,所以陳毅、鄧小平建議在永城等地區集結部隊,得到了中央軍委批准。
  • 粟裕提前兩天發起淮海戰役:「如果再晚4個小時,仗就不好打了」
    1948年10月下旬,淮海戰役的各項準備就已基本就緒。 10月23日,華野發出戰役預備命令。 11月4日,經中央軍委批准,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員、代政委粟裕和譚震林、陳士榘、張震等領導籤發了華東野戰軍淮海戰役攻擊命令:「我為貫徹淮海戰役決心,定於本月8日晚統一發起戰鬥」。
  • 淮海戰役的重大意義,你知道嗎?
    而現實中的大決戰(三大戰役,即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解放軍同國民黨軍隊進行的遼瀋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三個戰略性戰役),其「暴力鏡頭」、其慘烈程度,比電影只會有過之而無不及。而三大戰役中,淮海戰役是國共兩軍傷亡最大、戰鬥最為殘酷的一個。雖說遼瀋戰役和平津戰役的失敗極大挫敗了國民黨軍隊的軍力和軍心,但只要能在淮海戰役中獲勝,國民黨或許仍能守住半壁江山。
  • 淮海戰役國民黨軍到底有沒有翻盤的機會?
    老周 摘要:解放戰爭的淮海戰役,被稱為決戰中的決戰,是大決戰三大戰役中戰果最大影響最大的一個戰役,也是國民黨軍相對更佔據優勢,那麼在這場戰役中,國民黨軍到底有沒有翻盤取勝的機會?
  • 國民黨高級將領的「尖錐」戰術,助我解放軍拿下淮海戰役
    隨著粟裕將軍率軍南下,淮海戰役正是拉開帷幕,國民黨的黃百韜兵團剛開始戰鬥就被打的四處亂竄,危機之下,蔣介石連忙方杜聿明就近派遣部隊前去支援黃百韜兵團。粟裕將軍幸運的是杜聿明選擇了李彌兵團和邱清泉兵團,浩浩蕩蕩的兩個主力兵團組成了一支看上去戰鬥力十足的東進兵團,前往碾莊地區支援垂死掙扎的黃百韜兵團。
  • 濟南戰役前夕,黃百韜偷聽王耀武電話後,為何斷言王耀武必敗?
    在解放戰爭三大戰役前,我軍還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攻堅戰,這場戰役影響同樣非常大,為後續攻堅戰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原來他無意間偷聽到了王耀武在濟南戰役打響前打給妻子的電話,在電話裡王耀武像是安排後事那樣交代妻子各種事情,一五一十的吩咐著,一通電話足足有了一個多小時。這點在黃百韜看來是不應該的,為將者沒打仗之前就為自己家人安排後路了,在戰爭中豈能全力以赴。
  • 「小淮海」如何打成了「大淮海」?毛主席為何說粟裕立了第一功?
    當時具體什麼情況,簡單說就是,蔣介石發現黃百韜兵團被圍之後,心急火燎之下,為了拯救愛將,迅速集中了7個兵團共80萬兵力,部署在江蘇徐州、安徽蚌埠一帶,似乎擺出了要與我軍大作戰的態勢。粟裕在淮海戰役前線在此情形下,粟裕就果斷髮電報給毛主席,建議擴大作戰範圍,決心既要吃掉黃百韜,又要吃掉剩餘6個兵團。
  • 三大戰役,為何說淮海戰役最難打?看看參戰的將領都有誰就懂了
    位於江蘇徐州的鳳凰山,山上建有一座淮海戰役紀念塔,到了紀念塔之後再往塔的東南方向走,坐落著一座極具民族特色的建築物,這就是淮海戰役紀念館,陳毅元帥曾親自題寫紀念館標語。淮海戰役在人民群眾全力以赴的支援下取得了勝利,「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推車推出來的」。
  • 淮海戰役期間,華東野戰軍六大主力縱隊司令員都是誰?
    葉飛祖籍是福建人,出生於菲律賓,他在解放戰爭中先後參加過萊蕪、孟良崮、豫東、濟南、淮海、渡江、上海、福州等一系列重要戰役,曾擔任過福州軍區司令員,在1955年被授予解放軍上將軍銜。 華東野戰軍第三縱隊司令員是孫繼先,手下有第八師和第九師兩個師的兵力。
  • 淮海戰役背後:若按杜聿明的計謀,勝負難料,卻被老蔣否決
    解放戰爭時期,三大戰役是國共戰場局勢的轉折點,正是因為三次戰役的勝利,才得以消滅國民黨軍的主力部隊,讓蔣介石再也沒有扭轉敗局的能力。 三大戰役是我軍打出的漂亮仗,其中淮海戰役更是被稱為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勝利,從這裡也可以看出共產黨深得民心,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
  • 孟良崮戰役張靈甫周圍有幾十萬大軍,為何只有黃百韜願意拼命救他
    小編帶你了解更多歷史故事 孟良崮戰役是解放戰爭時期一場非常著名的戰役,在這次戰役中,華東野戰軍集中重兵激戰三天後,終於將國軍第一主力,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國民革命軍整編74師全部擊斃,張靈甫被擊斃。這場戰役打的十分艱難,但是對解放戰爭雙方的心理影響很大,此戰後,國民黨軍沒有一支部隊敢孤軍深入解放軍腹地。
  • 淮海戰役勝利,史達林知道後十分驚奇,當天在筆記寫下:真是奇蹟
    1948年9月24日,濟南戰役結束,各地國軍紛紛棄城,使得解放軍南下作戰再也沒有了負擔。美聯社也評價說:自今而後,解放軍黨要到何處,就到何處,要攻何城,就攻何城,再沒有什麼阻擋了。當天7時,粟裕上報申請,建議立即進行淮海戰役。在慎重的考慮後,第二天晚上七點,粟裕得到了答覆,認為淮海戰役甚為重要。
  • 三大戰役,為什麼淮海戰役是最難打?看看參戰的國軍將領有誰你就懂了
    而我黨代表最廣大人民的利益,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在人民的支持下,我軍戰士愈戰愈勇,因此從1947年7月開始,我軍就由戰略防禦轉入了戰略進攻,在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結束後,國軍主力幾乎已經全軍覆沒,我黨取得全國性的勝利已是時間問題。 所以,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是具有重要戰略決戰性質的三場戰役!
  • 我解放軍如何與黃百韜兵團「拉家常」!巧勝敵人!
    1948年11月,大隊被上級派赴淮海戰場,參加圍殲國民黨軍黃百韜兵團的戰鬥。當時,黃百韜兵團4個軍中的第一〇〇軍和四十四軍先後被殲滅,只剩下二十五軍、六十四軍龜縮在堅固的堡壘中,依仗美式武器負隅頑抗。為了徹底消滅敵人,華野坦克大隊奉命開赴碾莊,首要任務是掩護步兵突破配備大批重機槍的敵人堡壘群。 坦克大隊發起進攻後,進展順利,接連摧毀了敵人的8個堅固堡壘。
  • 被蔣介石忽略的人:若是聽他的,淮海戰役誰輸誰贏還不一定
    讓淮海戰爭成為了扭轉局勢的關鍵。後來蔣介石又調他去淮海戰場做無謂的被動防守,杜聿明知道這就是個陷阱,明擺著就是個替罪羊的角色,加上他早就懷疑郭汝瑰是共產黨的間諜,自己的地位也無法和他對抗,這場戰役是輸定了的。不過杜聿明還是賭上了最後一絲希望。他制定的戰略很大膽,讓東線黃百韜繼續堅守,用兩倍的精力去對抗劉鄧大軍。
  • 重溫電影《大決戰》,劇情唯遼瀋,場面看淮海,文戲選平津
    對於《大決戰》三部曲的整體印象,簡單說就是:看劇情,唯遼瀋,觀場面,看淮海,品文戲,選平津。一、《遼瀋戰役》看點:劇情,林彪三大戰役裡,遼瀋戰役是開頭,同時也是最具戰略思想博弈的一個,其過程非常精彩。就因為戰略局勢處於關鍵點,牽一髮而動全身,而且雙方都面臨著梭哈的巨大壓力,所以遼瀋戰役前雙方的謀略都非常痛苦且糾結,這一點《遼瀋戰役》拍得非常好。所以,論戰略謀劃,遼瀋戰役最精彩,淮海戰役則偏戰術級別一些,平津戰役則相對比較簡單,只要東野迅速入關,解決問題就只剩下時間了。
  • 淮海戰役後期杜聿明的撤退計劃本無問題,但執行中的失誤導致大敗
    淮海戰役前後,國共雙方的計劃和前後的應變中,解放軍方面是粟裕指揮,國軍方面則是杜聿明在實際上指揮。雖然名義上的徐州剿總總司令是劉峙,但其實國軍上下都清楚,真正負責指揮作戰的並不是劉峙,而是杜聿明。國軍上下對所謂徐蚌會戰寄予的希望也都在杜聿明身上,而不在劉峙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