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史 | 為孤單的歷史平反 點名關注
相信很多七零後、八零後的朋友小時候都看過八一電影製片廠拍攝的戰爭巨片《大決戰》。不過,據說這部電影當時在香港是作為三級片上映的,難道……?你想多了!當時之所以這麼做,正是不想放棄在香港上映的機會,因為這部電影的「暴力鏡頭」實在太多了,根據香港電影分級規定,無奈之下只能將其劃為三級片了。
確實,這部電影的「暴力鏡頭」多了一點兒。而現實中的大決戰(三大戰役,即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解放軍同國民黨軍隊進行的遼瀋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三個戰略性戰役),其「暴力鏡頭」、其慘烈程度,比電影只會有過之而無不及。而三大戰役中,淮海戰役是國共兩軍傷亡最大、戰鬥最為殘酷的一個。
雖說遼瀋戰役和平津戰役的失敗極大挫敗了國民黨軍隊的軍力和軍心,但只要能在淮海戰役中獲勝,國民黨或許仍能守住半壁江山。因此,可以說,淮海戰役的慘敗宣告了國民黨在中國大陸的徹底崩潰,淮海戰役是決戰中的決戰。
淮海戰役開始於1948年11月6日,直至1949年1月10日結束,歷時66天。
1948年9月底濟南失守後,國軍總部以為華東野戰軍會在山東休養生息一段時間。粟裕將軍也特意在山東利用電臺發出指令,讓國軍以為他們仍然留在山東,這也讓徐州剿匪總司令部總司令劉峙沒能及時調動兵力、部署戰術。而實際上,因為在濟南會戰中損失不大,華東野戰軍早已悄悄南下向徐州進發。
11月1日,中共中央軍委決定派遣中原野戰軍七個縱隊及部分地方部隊同華東野戰軍(兵力共計60萬人)一起,共同投入淮海戰役的戰鬥。他們從不同方向秘密夜行,在國軍毫無防備之時進攻徐州。
(淮海戰役總前委合影。自左向右:粟裕、鄧小平、劉伯承、陳毅、譚震林)
劉峙之前就錯過了調兵布陣的機會,再加上指揮不力,與解放軍作戰時被輪番攻擊,始終處於被動局面。
11月5日,劉峙遵從蔣介石命令,將徐州周邊的黃百韜第7兵團、李彌第13兵團、孫元良第16兵團、邱清泉第2兵團全部向徐州集結,然後再統一聽從指揮向淮河一線撤退。
11月6日,國軍又調動華中剿匪總司令部的12兵團增援劉峙,於是徐州、蚌埠戰場國軍兵力增加到了70萬人。
(這五個人被稱為國民黨中央軍「五虎上將」,左起第一個便是劉峙。另四人自左向右為顧祝同、錢大鈞、蔣鼎文、陳誠)
按照計劃,華東野戰軍將在11月6日夜間發起淮海戰役。但他們發現國軍正在向徐蚌地區集結,隨即開始追擊。黃百韜第7兵團因延誤了撤退時間,後邊的兵力被華東野戰軍迅速殲滅。黃百韜希望李彌第13兵團協助其撤退,而李彌卻以劉峙有令為由拒絕增援。
11月8日,防守運河一線的第三綏靖區四分之三以上官兵在中共地下黨員、綏靖區副司令官何基灃、張克俠策劃下舉行起義,解放軍迅速通過該防區,一舉殲滅了第7兵團的先頭部隊。後來,第7兵團最後雖然勉強渡過了大運河,還決定與解放軍大幹一場。可解放軍行軍神速,11日華東野戰軍便將第7兵團死死包圍了。
由於劉峙指揮不力,11月10日蔣介石把杜聿明調到徐州剿匪總司令部任副總司令兼前進指揮部主任,具體負責指揮作戰;同時命令邱清泉第2兵團和李彌第13兵團幫助黃百韜第7兵團解圍。至此,徐蚌戰場國軍兵力增加至80萬人。
解放軍經過戰略戰術部署,最終於11月22日全殲第7兵團10萬兵力,司令官黃百韜也同時陣亡。
李延年第6兵團、劉汝明第8兵團看到第7兵團被殲,十分擔心自己也被解放軍攻擊。於是故意拖延了向北的進軍速度,造成了黃維第12兵團所在的宿縣位置孤立,3個兵團無法靠攏聯結,戰場形勢極其不利。
11月23日,為便於圍殲黃維兵團,解放軍轉入一個比較隱蔽的小山村——小李家村。11月25日,中原野戰軍七個縱隊將黃維第12兵團包圍。11月27日,黃維第12兵團企圖突圍,但第85軍第110師師長、中共地下黨員廖運周策划起義,使黃維的突圍計劃宣告失敗,一時間第12兵團軍心渙散、士氣不振,只能坐以待斃。
11月28日,蔣介石命徐州剿匪總司令官劉峙離開徐州,調至蚌埠指揮李延年第6兵團、劉汝明第8兵團;州剿匪副總司令杜聿明則指揮30萬兵力防守徐州。華東野戰軍迅速發現國軍有撤走跡象,隨即以七個縱隊30萬兵力追擊攔截,同時還從南線抽調三個縱隊加入北線對杜聿明予以圍攻。此時杜聿明接到蔣介石命令,去解救黃維第12兵團,於是邱清泉第2兵團、李彌第13兵團、孫元良第16兵團不得不轉攻東南,最終於12月4日被華東野戰軍包圍。
12月6日,孫元良第16兵團竟擅自發起突圍,結果大部分兵力被華東野戰軍殲滅。同時,中原野戰軍、華東野戰軍還對黃維第12兵團全線發起攻擊,至15日共殲滅國軍12萬人,俘虜了第12兵團司令黃維。
(黃維被俘後,於1975年作為最後一批戰犯被赦,後任政協委員,致力於軍史研究。圖為晚年時的黃維。)
此時,杜聿明集團也插翅難逃。不過,為配合平津戰役對傅作義集團的包圍,避免傅作義沿海路南逃,此時解放軍暫緩了對杜聿明集團的攻擊,開始邊休整邊向杜聿明發起心理戰。雖然杜聿明負隅頑抗、拒絕投降,但解放軍的心理戰還是瓦解了國軍官兵的士氣。12月19日被圍的國軍曾策劃在空軍掩護下突圍,但由於軍心大動,根本回天無術。
待平津戰役完成了對北平、天津等地的分割與包圍之後,1949年1月6日,解放軍終於向杜聿明集團發起總攻。1月10日戰鬥結束時,國軍大部分兵力被殲,杜聿明被俘,第2兵團司令官邱清泉陣亡,第13兵團司令官李彌逃脫,李延年第6兵團、劉汝明第8兵團撤往江南。至此,淮海戰役結束,解放軍佔領了長江以北的大片土地。
(杜聿明被俘後,於1959年12月4日作為第一批特赦戰犯受到特赦。杜聿明對自己的一生進行了深刻的反思,1978年當選為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第五屆常委和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軍事組副組長。圖為杜聿明曹秀清夫婦晚年時照片。)
說實話,國軍在淮海戰役中也算是蠻拼的,蔣介石嫡系部隊基本上都戰鬥到了最後。當然。解放軍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淮海戰役陣亡25954人、受傷98818人、失蹤11752人,傷亡人數比其他兩大戰役加起來的總和還多。
那為什麼最終解放軍能贏得戰爭呢?說到底,人民群眾才是真正的銅牆鐵壁,千百萬真心實意擁護解放軍的人民群眾才是解放軍勝利的根本保證。正是因為這樣,我們在讚嘆淮海戰役官兵赫赫戰功的同時,千萬不能忘記把讚歌也唱給廣大人民群眾。直到今天還有人在感嘆遺憾國民黨輸掉內戰,其實他們都沒有搞明白最重要的一點,正是因為國民黨脫離了人民群眾這個最堅強的後盾,最終才會潰不成軍、狼狽逃竄的。
在國民黨的歷史教科書上,淮海戰役被稱為「徐蚌會戰」。據說在一些臺灣同胞的要求下,南京市旅遊委曾讓導遊在向臺灣遊客介紹時將「解放後」改為「1949年後」、將「淮海戰役」改為「徐蚌會戰」。看來,現在有些「臺灣同胞」也只能靠這點出息聊以自慰了。
★:長期歡迎大家給周小平微信平臺投稿,一經選用,有稿酬。信箱:zg5201949@qq.com | 本平臺稿件歡迎轉載,但須標註:來源 | 周小平同志公眾號(zg5201949) 否則,侵權必究。| 往期內容點請頁面最左下方「閱讀原文」
點☞(更多小平經典、解氣、精彩文章)
中美博弈|世界格局|謠言破解|真相揭秘
家國情懷|中外爭鳴|歷史平反
▾
點☞(招賢:周小平團隊長期招募人才)
選擇一份工作 | 選擇一種理想
▾
點☞(小平推薦圖書、文化創意小網店)
偉人薦讀|小平書單|經典文品
◆ 長年筆耕不綴,堅持原創不易 ◆
❣ 請多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