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問二戰中最經典且精彩的海戰有哪些?答案無疑是:中途島海戰。二戰中美軍利用這一重大的勝利,一舉改變了太平洋戰爭的走勢,為日後的反攻奠定了基礎;而在反映二戰的海戰電影中,曾在1976上映了一部《中途島之戰》,時隔四十多年後,好萊塢再度將這場戰役拍成電影《決戰中途島》,並精彩的還原了二戰歷史上最經典的海戰。
1976年上映的經典海戰電影《中途島之戰》
以故事脈絡來說,《決戰中途島》並非只聚焦在中途島海戰本身,電影的格局其實放得不低,可見到美日兩國的戰略對抗;電影剛開始,就對美日兩國在戰前因石油問題可能引發的矛盾,埋下基礎的伏筆;電影雖然以美國的立場為本位,但日本視角的比重不算低,也難得地具體呈現日本當時內部的矛盾:陸、海兩軍極為緊張的關係;能讓不熟悉二戰情勢的觀眾,也對此時的一些重要格局有基本認識,並讓故事顯得更有層次感,很好的還原了這一場決定太平洋戰爭局勢的經典海戰。
電影《決戰中途島》海報
中途島戰役的發生背景,很重要的一環就是日本偷襲了美國在太平洋上的軍事基地—夏威夷珍珠港,迫使美國加入太平洋大戰,美日雙方交火的歷史也就從這裡開始。
電影中珍珠港被偷襲畫面
在電影的一開始的片段就是日本偷襲珍珠港的情節,描述南雲忠一帶著航空母艦戰鬥群偷襲珍珠港的場景,造成珍珠港重大的損害;珍珠港停泊的戰艦頓時陷入一片火海,從海面上仰望日軍飛機的畫面看起來非常的震撼且無助,在珍珠港休假氣氛中的美國艦隊就這麼的被日軍轟炸機打的四分五裂。
電影中珍珠港被轟炸畫面
日軍方面,如同二戰史的記載,日本海軍的珍珠港偷襲行動中,沒有攻擊到不在港內的美軍航空母艦,日軍對這次偷襲活動沒有取得預期的目標感到不甚滿意,想要進一步剿滅美軍在太平洋上的航空母艦。
豐川悅司飾演的山本五十六
另一方面,從日本海軍與陸軍的對峙中,也能夠看到日本國內的海軍與陸軍實際上相處的並不和睦;在一些歷史書中看過一種說法是因日本海軍與陸軍不合,選擇佔領中途島的軍事行動可以不需要陸軍的配合,完全藉由海軍的力量來取得戰果,不僅不用看陸軍臉色就能行動,還能夠擴張日本海軍在太平洋上的影響力,是海軍比較嚮往的戰略。
電影中日本海、陸軍產生分歧畫面
在日本珍珠港偷襲之後,緊接的日本海軍就開始策劃下一場對美的侵略行動,在戰爭的戰略部署中都會有兵棋推演的環節,主要是要推演戰爭始末的軍事部署與行動內容。
伍迪·哈裡森飾演的尼米茲上將
日本海軍在推演戰爭發展方向
歷史的事實是日軍被從中途島東北方海面埋伏的美軍航空母艦殲滅,而電影中有描述日本的兵棋推演的狀況,其中也有假設美軍在東北方設計埋伏導致日軍失利的推演,後來遭到了山本五十六與南雲忠一強烈的反對的畫面,認為美軍不會在這個時候貿然襲擊,一副穩操勝券的感覺。
電影《決戰中途島》劇照
在網絡上看到其他人的影評,有人覺得這些參謀怎麼可能穿越時空覺得日軍會受埋伏,日本人這時應該是士氣高昂野心蓬勃,怎麼會有這種超脫的負面想法。但我覺得這是不盡然的事情,在日軍中可能也有思考較全面參謀官會將他們的想法據實以報,列出不利日本戰事的觀點,進而推導出美軍佔上風的兵推劇本;最後由於海軍高層將領執意攻打中途島,用盡一切手段都要策劃出一套可以行軍中途島的劇本。這就像我們在公司上班開會的感覺一樣,即使我們提出了新產品的缺陷以及對公司的負面影響,但我們仍然無法左右老闆與高層主管的錯誤決定;對我們而言可能只是當一個好員工符合老闆的期待,但結果會如何可能就要聽天由命了。
電影《決戰中途島》劇照
然而日軍的侵略活動卻透過無線電的破解,被美軍掌握了攻擊中途島的情報,提早在中途島加強軍事防備,並且在周遭部署航空母艦。
中途島戰役一直被認為是近代情報戰的代表,主要就是當時珍珠港的情報單位主管萊特(派屈克·威爾森 飾)與其下屬羅切福特(布雷南·布朗 飾)破解了日本的電報,並且在日軍還未知道自己密碼被破譯的時候就展開了中途島戰爭,替美軍贏得戰爭的先機,在這場戰爭中是功不可沒的角色。
派屈克·威爾森飾演的情報官萊特
布雷南·布朗飾演的情報人員羅切福特
這段歷史在電影中也有許多的琢磨,沒有過度神話情報員的工作,以理性的描述方式,合理的說明情報員從無數日本發射電報中找到各種關鍵字,拼湊其內容,找到各種暗號對應的實際內容,這種感覺困難,卻很合理的工作,確實能夠讓人對這些情報人員刮目相看,這種工作不僅考驗智商,更考驗著無限的耐心。
電影《決戰中途島》劇照
以日軍來說,戲份較多的當屬山本五十六、南雲忠一、山口多聞三位海軍將領,電影對山本五十六的形象呈現,也稱得上頗為公道,能讓人看出他是日軍高層中較理智的人,個人形象也頗有大將之風;南雲忠一作為日軍在中途戰敗的直接責任人,電影中也可看出他性格上的迂腐與決策疏失,為後續日軍後續的失利,起到人事上的合理鋪陳。
豐川悅司飾演的山本五十六
國村隼飾演的南雲忠一
山口多聞在歷史上是頗為出色的日軍少壯派將領,電影中對於他的軍事能力除了有一定的呈現外,對於其軍人風骨的塑造更是頗讓人驚豔,成為電影的意外亮點,對於歷史上的日本軍人也不忘費心呈現,也體現了這部電影的大氣與公正。
淺野忠信飾演的山口多聞
中途島戰役在歷史上是一個重要的戰役,也是二次大戰劃時代的海戰模式。傳統海戰需要在海面上讓艦隊與艦隊交鋒,並且用戰艦炮火互相的轟炸敵方,而中途島最重要的海戰場面則是雙方航空母艦戰鬥群都要遙遠互不相見的海面上,以艦載機進行攻擊。
二次大戰劃時代的海戰模式
將傳統海戰以戰艦主炮射程作為戰鬥半徑的概念轉變成以艦載機航程作為戰鬥半徑的模式,使作戰的空間概念有了很大的不同,在沒看到敵艦的狀態下就能夠以艦載機進行海戰,從船堅巨炮的戰艦時代,變成具有空中實力的航母時代。
二次大戰劃時代的海戰模式
從電影一開始日軍的兵棋推演過程就可以看到,日本海軍在策劃中途島戰爭的時候,走的是一個鋌而走險的劇本,有點像是為了日本海軍的顏面而戰的感覺;對於事後諸葛的我們看來,即使日軍在兵棋推演桌上有些勝算,但是他們仍然不曉得美國已經知道了他們的攻擊目標,日軍預謀的奇襲到頭來已經走漏風聲了,等待他們的是嚴密守衛的中途島以及三艘航空母艦。
電影《決戰中途島》劇照
這部電影主要描述的重點在於中途島海戰的雙方航空母艦交戰的狀況,對於中途島本身的炮火方面並沒有多少著墨;事實上在中途島戰役前,美軍戰鬥指揮官尼米茲從萊頓的報告中預感日本會攻擊中途島後,大幅度強化了中途島的防禦工事,不過顯然這不是這部電影主要描述的戰場。
中途島被日軍襲擊
這部電影厲害的地方在於他還原了許多航空母艦在海上航行的場景,以及二戰時艦載機在航空母艦上起降的畫面,一般人有生之年可能都沒有辦法踏上航空母艦,在這部電影中卻可以一次看到很多航空母艦的大場面,在寬敞的飛行甲板上看著飛機起降,是這部片中一個很大的賣點。
二戰時艦載機在航空母艦上起飛的畫面
航空母艦在海上航行的場景
這部電影在描寫戰爭場面時,有別於《珍珠港》和《血戰鋼鋸嶺》闡述風格,而是採以一種較為寫實的方式來描述二戰時期的艦載機飛行員。在電影中描繪了二戰當時飛行員作戰的狀況,表面看起來威風,實際上具有很高的折損率,武器裝備上也不完全是非常的精良,甚至飛機性能可能還不比日本的零式戰鬥機,與現在我們熟悉的美軍形象有很大的差別。
二戰時期美國在武器裝備上也不完全是非常的精良
在電影中有說道當時美軍採用的魚雷其實品質不是很好,攻擊效果不佳,有一個畫面就是美軍魚雷機投擲魚雷命中日艦後,成功命中但卻沒有引爆,表現實在不令人滿意,也降低了美軍有效攻擊的成功率,這種狀況在當時可是很常見的狀況。
美軍魚雷機投擲魚雷畫面
在非交戰時期基本的巡邏任務、常規任務也會有可能發生墜機的意外,導致飛行員非戰折損,這對飛行員的士氣都是很大的打擊,在電影中貝斯特小隊長(艾德·斯克林 飾)的僚機就因為航空母艦航速不足,導致起飛失敗落海折損,被航空母艦捲入海裡,看起來實在是非常的殘酷。
(左)盧克·伊萬斯飾演的麥克盧斯基中校和艾德·斯克林飾演的貝斯特小隊長(右)
由於航空母艦航速不足,導致起飛失敗落海折損
中途島戰役展開之後,飛行員的命運就更加的坎坷。從電影裡的描述,不難想像飛行員的回收率是很低的,多數前往攻擊的魚雷機、俯衝轟炸機、戰鬥機,在接近日軍航空母艦的過程中就會被密集的防空火力擊落,能夠安全折返的飛行員實在不多;在電影中也有落海後僥倖生存的飛行員,但也不一定能夠等到適時的救援,也有可能成為日軍俘虜遭到滅口。
俯衝轟炸機轟炸航母畫面
在看到美軍飛機攻擊日軍船艦的時候,感覺非常的緊張刺激,俯衝轟炸機直接面對著濃密的防空炮火前進,還能夠在千鈞一髮的時刻投下彈藥,畫面看起來實在是非常的緊張刺激;每當俯衝轟炸機擊中日軍航空母艦甲板的時刻,畫面看的非常的振奮人心。
俯衝轟炸機轟炸航母畫面
不過在攻擊的過程中,許多的飛機還是難逃敵機的夾擊或是海面上的防空炮火攻擊,一場攻擊任務下來能夠順利返航的飛機可說少之又少,返航的飛機也都是千瘡百孔,很難全身而退;從飛機回收的數量可以看到,雙方在戰爭中都損失了非常多的優秀飛行員,我們在電影中看到出戰前的飛行員值勤室滿滿的飛行員,有很多可能都是他們的最後一次飛行,看了不禁令人感概這個拉風的工作卻是充滿著最高的風險。
黑板上許多飛行員都回不來了
日軍本來的首要攻擊就是要攻擊中途島,毀滅島上的軍事設施,因此最初飛機在甲板上掛載的炮彈都是對中途島轟炸所使用,然而在起飛前卻偵查到美軍航空母艦,不得不將原本用來轟炸中途島用的飛機改為攻擊美軍航空母艦,也就不難想像在日本航母的甲板上都是堆放著大量的換裝火藥。
電影《決戰中途島》日軍要求更換彈藥
電影也特別強調了日本旗艦赤城號航空母艦上,飛機從原本的中途島轟炸任務換裝成攻擊航空母艦的任務,把原本已經掛載完畢的飛機又臨時換裝攻艦炸彈,將炸彈堆置在甲板上的畫面還特地強調了一番;因為透過現在的歷史紀錄推測,這些堆放在甲板上的彈藥,在甲板中彈後發生了連鎖爆炸,有可能加速赤城號毀滅的原因。
由於時間倉促,無法完成更換海戰武器
大型航空母艦如被命中1-2顆炸彈或是魚雷是不足以沉沒的,但若在甲板上發生連環爆炸,那後果可就不同了,電影裡面就把這一段歷史重現了,在日軍航母中彈後因為艙內的彈藥連鎖反應,讓航母瞬間燒毀沉沒的畫面,在一艘乘有上千人巨艦在大海上沉沒,實在是一件看起來很可怕的事情,也是戰爭中很無常的事情。
最後炸彈把航母炸毀了
二戰結束後,英國前首相邱吉爾寫道:中途島戰爭一舉扭轉了(二戰)日軍在太平洋地區的主導地位。
1942年6月22日,《時代》雜誌寫道:中途島戰爭後,美國恢復了太平洋海軍力量的平衡。關鍵是對於那些擔心珍珠港事件重演的美國人來說,中途島戰爭後日本失去海軍在海上大部分的攻擊力量,沒有那種力量,日本就無法將戰爭帶到美國,甚至無法將戰爭帶到美國在太平洋上的其他據點。
電影《至暗時刻》邱吉爾海報
中途島的海戰雖然只維持了數天就結束了,不過整個過程的來龍去脈與戰略部署卻不是電影兩個鐘頭就能夠完整呈現的,這部電影很瑣碎了從各方角度來闡述這場戰役,使得觀眾在吸收這些劇情時感到非常跳躍,分別的從每個角色中講述他們的工作與心情,好像是在看一部紀錄片的感覺;然而中途島方面的戰事、雙方的兵力部署、航空母艦沉沒的狀況以及日本海軍為了掩人耳目進攻阿留申群島的戰略部署等等,遠比電影中的所演出的內容還要瑣碎萬分;這些零總瑣碎的細節沒有呈現在電影內容中算是情有可原的事情,否則就要變成一部長篇紀錄片了。
電影《決戰中途島》海報
如果想要更進一步的了解中途島戰史,我建議可以去觀看《中途島奇蹟》這本書,作者是戈登·W.普蘭奇。在電影中許多的畫面都一閃而過,在電影院的大螢幕觀看時很容易錯過許多細節,各個角色出場的時候也不會特別標註他們的身份,感覺有點預設立場觀眾會知道他們是何許人也。因此在這部分看起來還挺吃力的,也許這些美軍將領尼米茲、杜立特、哈爾西、萊頓等等對美國人民來說可能都是家喻戶曉的中途島英雄,不過對我來說大部分還是比較陌生的,在劇情播放的過程中看起來比較吃力一點,因此如果你不是十分了解這一段歷史的話,這本書或許可以幫助你了解更多。
作家戈登·W.普蘭奇二戰名著《中途島奇蹟》
最後,以電影的場面鋪陳來說,電影毫不吝嗇的送上許多緊張刺激的戰爭場面,雙方交火的場面在看起來讓我覺得熱血沸騰,一開頭就是令人憤慨的珍珠港轟炸,接著還有多次美軍航空母艦起降的場景,到最後的中途島戰役展開,各種軍事大場面毫無冷場,對於喜歡看戰爭場景的人來說是可以大飽眼福的電影。
電影《決戰中途島》宣傳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