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版《大決戰》已經向我們走來,圍繞著電視劇《大決戰》的選角網友們也是各抒己見,還有一部分網友認為電視劇版《大決戰》完全沒必要拍,因為電影版《大決戰》已經足夠經典,拍攝電視劇沒有太大意義。
當然也有一部分網友認為電影《大決戰》在拍攝時是有所缺憾的,拍攝劇版也有發揮空間。此外,還有一部分年輕的網友壓根沒看過電影版。
近期筆者又重溫了電腦硬碟裡的《大決戰》三部曲,對於該片也有了一些新看法,分享出來供想重溫或者觀賞經典的網友們參考。
對於《大決戰》三部曲的整體印象,簡單說就是:看劇情,唯遼瀋,觀場面,看淮海,品文戲,選平津。
一、《遼瀋戰役》看點:劇情,林彪
三大戰役裡,遼瀋戰役是開頭,同時也是最具戰略思想博弈的一個,其過程非常精彩。
在戰役開始之前,國軍在謀劃全軍撤入關內,如果成功的話,不僅華北野戰軍面臨危局,華東野戰軍和中原野戰軍也不輕鬆。
如果退而求其次,國軍學袁崇煥將全部主力集中到遼西走廊錦州到山海關一線,面對幾十萬精銳硬疙瘩,東北野戰軍也不好啃,貿然學皇太極繞路進關的話又容易腹背受敵。
對於國軍來說最差的情況就是東野先打錦州,可等到東野開始攻打義縣和錦州時,衛立煌和傅作義兩大重兵集團如果東西對進全力增援,這還真有一戰翻盤的可能。
就因為戰略局勢處於關鍵點,牽一髮而動全身,而且雙方都面臨著梭哈的巨大壓力,所以遼瀋戰役前雙方的謀略都非常痛苦且糾結,這一點《遼瀋戰役》拍得非常好。
所以,論戰略謀劃,遼瀋戰役最精彩,淮海戰役則偏戰術級別一些,平津戰役則相對比較簡單,只要東野迅速入關,解決問題就只剩下時間了。
《遼瀋戰役》大量的篇幅放在了雙方戰略策劃上,這是非常明智的,也是該部最吸引人的地方。此外,東野遼西圍殲戰也非常有戲劇性,胡家窩棚一戰也被突出了,在這部電影之前,確實很少有人注意到這一場意義重大的小戰鬥。
《遼瀋戰役》另外一個看點就是對林彪形象的塑造,畢竟這是第一部以林彪為主要人物並且是正面形象的影視作品,其歷史意義非常重大,電影拍得也非常好。
片中林彪的整體形象頗有儒將和大將之風,幾個關鍵點上的表現也可圈可點,比如下定打錦州決心之後一連串的命令,面對塔山阻擊戰的堅決,還有對錦州和遼西圍殲戰的運籌帷幄,可以說整部《遼瀋戰役》對歷史上的林彪沒有迴避,在塑造人物又有點睛之筆,是一次塑造歷史人物成功的典範。
二、《淮海戰役》看點:場面,杜聿明和黃百韜
《遼瀋戰役》在戰爭場面上是略有不足的,比如遼西圍殲戰就拍得過分簡單,在場面上被觀眾津津樂道的無疑是《淮海戰役》。
《淮海戰役》有幾個點是比較成功的,一個是黃百韜兵團爭過運河的亂,另一個是邱清泉兵團吃飯時的多,還有一個是黃維兵團進軍時的猛。
尤其是黃維兵團進軍的長鏡頭,已經被廣大網友譽為我國電影史上之最,這段動用一個師兵力拍攝的鏡頭在我國影史上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淮海戰役》最主要的是三場大戰,碾莊、雙堆集和陳官莊,該片在場面上基本都照顧到了,唯一的遺憾是徐東潘塘之戰雙方混戰的戲劇性場面沒有拍出來。
在《淮海戰役》中值得關注的兩個人物塑造分別是杜聿明和黃百韜。
杜聿明在片中的主要形象是「智」,不論是影片開頭的集中力量先打中原野戰軍,還是率軍從徐州撤退的路線選擇,他的指揮都沒有毛病,但無奈沒有力挽狂瀾的條件。
尤其是在撤退路上,杜聿明收到那個讓他萬劫不復手令時的表情,無力和無奈之感溢於言表,甚至會讓觀眾產生同情。
黃百韜在片中主要體現的是「勇」,他的兵團並不在五大主力之列,幾乎都是非嫡系雜牌軍。但黃百韜兵團給華東野戰軍造成的損失和困難卻比五大主力更大,其勇猛可見一斑,但這麼勇猛且愚忠的人最後也只能落個悲劇下場。
可以說,《淮海戰役》在刻畫對方將領的形象上獨樹一幟,用杜聿明和黃百韜的遭遇去說明國民黨內部的混亂,顯然這更有說服力一些。
三、《平津戰役》看點:文戲,傅作義
論戰鬥場面本身平津戰役也沒有幾個,除了兩頭的新保安之戰和天津攻堅戰之外,其他地方幾乎沒有發生大規模的戰鬥,因此該部劇情的主要落腳點是北平和平解放談判的文戲部分以及之後的政治協商會議部分。
對於軍迷來說,文戲枯燥,但對於歷史愛好者來說,文戲卻是很精彩的。因為文戲中出場人物較多,人物臺詞也多,形象也都比較鮮明,因此看起來很有歷史畫面感感。比如兵團司令李文的發言就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我怎麼對得起校長啊」。
該部在戰爭場面上也有一個經典長鏡頭,那就是攻佔天津金湯橋的航拍,配上《大決戰》特有的背景音樂,這段畫面至今看來仍讓人為之激動。這段鏡頭據說是在天津實地拍攝,確實難得。
在人物塑造上,《平津戰役》將重心放在了傅作義上,演員李定保有兩個影視形象比較深入人心,一個是《雍正王朝》裡的鄔先生,另一個就是《平津戰役》裡的傅作義。該片將傅作義在整個和平談判中的掙扎、無奈和忍辱負重刻畫得很到位,沒有刻意拔高也沒有刻意黑化。
總結起來就是,看《大決戰》一定不能只抱著看戰爭場面的想法,其實嚴格說來,《大決戰》應該首先歸屬於歷史題材而不是軍事題材,該片是融合了歷史、軍事和人物等各方面的史詩巨作,稱之為「國片」當之無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