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瀋戰役的結局
1948年9月12日至1949年1月31日短短142天裡,影響中國歷史走向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相繼爆發,國民黨軍各主力集團相繼土崩瓦解,全國解放的大幕從此拉開。新中國成立後,不斷有呼聲要將這三場近代史上少有的大規模戰爭搬上熒幕,但因投資太大等種種原因,一直未能如願。
▲電影《大決戰》
直到1990年,八一電影製片廠經過長達5年的精心準備,終於完成了三大戰役系列電影的劇本創作、場地取景、演員挑選、歷史考證等各方面準備工作,並正式將電影取名《大決戰》系列,準備拍攝完成後於次年上映,作為建黨70周年獻禮。《遼瀋戰役》作為《大決戰》系列的第一部,全長3個半小時,前1個小時基本在交代決策層,主要是國共雙方高層在排兵布陣、調兵遣將,此後2個半小時則先後是塔山阻擊戰、錦州攻防戰和遼西圍殲戰等慘烈的戰爭景象。
▲突擊隊攻堅錦州外圍據點——配水池
這部影片與以往優秀的經典戰爭電影《紅日》、《平原遊擊隊》一樣,非常注意對基層官兵的描寫,如塔山前線戴著紅圍巾,揮舞著鐵鍬與敵人肉搏的小戰士;錦州外圍配水池攻堅戰中帶病參戰的趙營長等,都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尤其是配水池一戰中那位年邁的炊事班長,臨行前樂呵呵地告訴戰士們:「豬肉燉粉條,每日一大碗。」但當戰鬥接近尾聲,他挑著一擔子豬肉燉粉條走上陣地的時候,卻只能流著淚將飯菜一勺勺灑在地上,因為戰後統計,擔任突擊部隊的這個營,最後活著走下陣地的不足兩個班。
▲電影拍攝現場
與以往的老電影不同,《遼瀋戰役》拍攝期間,全國人大常委會《告臺灣同胞書》已經發表12年了,兩岸關係解凍,因此影片對出場的國民黨一方將領描述的非常客觀,幾乎沒有刻意抹黑和醜化,某些將領還表現得非常理智、果斷,如從徐州戰場調來的「剿總」副總司令杜聿明,明確提出了搶佔營口、全軍撤出東北的建議,這其實也一直是解放軍方面最擔心的英明之舉。對於杜聿明等人的刻畫,其實也告訴了廣大觀眾,共產黨能夠取得遼瀋戰役乃至全國解放戰爭的勝利,並不是因為國民黨方面的愚蠢和內鬥,而是多方面積極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廖耀湘依然有征戰滇緬的風採
即使當遼瀋戰役失敗,國民黨眾將領淪為俘虜的時刻,電影也沒有讓他們表現得非常狼狽,反而頗有些拿得起放得下的大度。例如,長春全城基本解放的時刻,困守在中央銀行大樓指揮部的「剿總」副司令、第1兵團司令兼吉林省主席鄭洞國並未束手就擒,一度準備「殺身成仁」,只是在部下的苦苦哀求下,經過複雜的思想鬥爭,才下達了投降的命令。第9兵團司令廖耀湘被俘後,依然戴著一副金絲眼鏡,並頗有風度對企圖鳴槍鬧事的部下進行管教和訓斥。
▲鄭洞國依然儒將風度
不過,敵人終究是敵人,總得有人瘋狂一下。這個任務最終落在了著名演員孫海英飾演的1個國民黨少校軍官身上,在最後解放瀋陽時,這名軍官衝進了依舊忙碌的電訊科,高喊著「繳槍不繳女人」,手持衝鋒鎗對十餘名女譯電員、女發報員們瘋狂掃射,直至被隨後趕來的解放軍官兵擊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