崑崙關戰役喪命的日軍最高將領,他的墳墓是一座空墳
文/張秀陽
戊戌年春節,攜家人南行,遊歷的南寧崑崙關。參觀了抗日陣亡將士公墓、紀念塔、碑亭。在一個山角落裡,孤零零有一座日軍少將中村正雄的墳墓,遊人稀少。
說起中村正雄的墳墓,還要說到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中的崑崙關大戰。
崑崙關戰役為抗日戰爭的大型戰役之一,也是桂南會戰國民革命軍投入戰力最強部隊的一場戰役。主要地點位於中國廣西戰略要點崑崙關,起始時間為1939年12月18日-1940年1月11日。崑崙關戰役有廣義和狹義兩個說法,廣義的就是指桂南會戰中的防守南寧、反攻南寧和賓陽作戰三部分,而狹義的只是指桂南會戰中的反攻南寧部分。
崑崙關,位於廣西南寧市賓陽縣與南寧市崑崙鎮交界處,南寧東北方,距廣西首府南寧市50公裡。相傳崑崙關是漢代伏波將軍馬援所建,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崑崙關是南寧市門戶和屏障,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關門上刻有「崑崙關」三個大字,有「南方天險」之稱。
崑崙關是兵家必爭之地。 據史籍記載,賓陽崑崙關曾發生過數次大規模的戰鬥,其中,最著名是宋朝狄青與儂智高之戰和1939年底到1940年初中日崑崙關之戰。
1939年11月15日,日本軍隊在北海灣龍門港登陸,攻佔欽州、防城後,以一個師團又一個旅團的兵力於24日沿邕欽公路北犯侵佔南寧。
12月4日日軍進佔崑崙關後,即以一個聯隊的精銳部隊扼守,並在該關以北的仙女山、老毛嶺、四四一、六五三、六○○、羅塘南等高地,以及立別嶺、枯桃嶺等地,修築據點式的堡壘工事,企圖固守。雙方處於對峙狀態。
1939年12月18日,國民黨第五軍軍長杜聿明奉命率部擔任對邕賓路的正面攻擊,意在先行擊破崑崙關及八塘附近之敵。其作戰部署是:以鄭洞國榮譽第一師正面戰鬥;戴安瀾二○○師為總預備隊;邱清泉新編第二十二師迂迴敵後進出南寧以北,向六塘守敵攻擊,以截斷南寧、崑崙關交通聯絡,孤立崑崙關之敵。
第五軍在戰車、炮火掩護,對崑崙關日軍發起攻擊。鄭洞國師與日軍展開白刃戰,首先佔領仙女山。當晚,各部乘勝夜襲,相繼佔領老毛嶺、萬福村、四四一等高地,最後攻佔崑崙關。
19日午後,日軍在飛機掩護下,進行反撲,奪取崑崙關。雙方展開反覆爭奪。
27日,是崑崙關爭奪戰最激烈的一天,中國空軍第三大隊出動6架飛機支援陸軍戰鬥。雙方傷亡甚重。杜聿明經過縝密的觀測,了解崑崙關周圍地形和敵陣地兵力火力,決定採取"要塞式攻擊法",逐步縮小包圍圈。其部署是:令第二○○師副師長彭壁生率部從公路左側越過崑崙關,形成包圍之勢;邱清泉師把戰車埋伏在公路兩旁的叢林地帶;鄭洞國師則加強右翼攻勢,進入崑崙關內敵軍縱深陣地,將敵指揮部及炮兵陣地摧毀,並乘勝攻擊,大敗敵軍。
經過18天的激戰,至31日日軍被迫向九塘方面退卻。崑崙關戰役勝利結束。據日本戰後公布的材料說,此役日軍第二十一旅團班長及軍官死亡達85%以上,士兵傷亡4000餘人。旅團長中村正雄在崑崙關南5公裡的九塘被鄭洞國師第三團擊斃。
中村正雄臨死前在日記本上寫道:「帝國皇軍第五師團第十二旅團,之所以在日俄戰爭中獲得了『鋼軍』的稱號,那是因為我的頑強戰勝了俄國人的頑強。但是,在崑崙關,我應該承認,我遇到了一支比俄國更強的軍隊。」
崑崙關戰役是國民黨正面戰場自武漢失守以來取得的一次重大勝利,但中國軍隊也付出了傷亡24000人的沉重代價。
杜聿明在奪回崑崙關後不久即寫絕句一首,藉以抒懷:
北海風建騎道士,崑崙月葬太和魂。
扶桑萬裡櫻花節,夜兩千家數淚痕。
杜聿明詩裡的「崑崙月葬太和魂」。指的就是日本軍第五師團第二十一旅團旅團長中村正雄少將。
中村正雄(1892—1939),侵華日軍將領,1892年出生於日本石川縣,早年就讀於日本金澤第一中學校、名古屋地方幼年學校、中央幼年學校。1913年5月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1920年11月畢業於日本陸軍大學。先後歷任日軍參謀本部勤務軍官、陸大教官、日本陸軍步兵學校教官、參謀本部通信課長等職務。
1939年3月升任陸軍少將,同年12月25日在崑崙關戰役中,被國民黨軍隊擊斃。死後追晉為陸軍中將。
第五軍在杜聿明指揮下,戰鬥異常激烈。因崑崙關日軍不支求援,南寧日軍第21聯隊主力在聯隊長三木吉之助率領下猛攻五塘企圖增援崑崙關日寇,國軍新22師雖竭力阻擊,但日軍仍有部分部隊乘隙通過,與崑崙關日軍會合。但日軍援軍太少,不足解崑崙關日軍的危局。
12月20日,日軍第五師團師團長今村均命令第21旅團旅團長中村正雄少將率第42聯隊兩個大隊增援崑崙關。至此,中村正雄開始踏上了死亡之路。
中村正雄率部與五塘、七塘的國軍阻擊部隊激戰,於12月24日才緩慢進抵八塘和九塘之間。
24日下午4時,在九塘前阻擊日軍的國軍第五軍所屬榮譽第一師第3團團長鄭庭笈,用望遠鏡看見前方路邊草坪上有日軍軍官集合講話,於是命令迫擊炮和重機槍一起向該方向開火。國軍戰史中,認為中村正雄就是斃命於此時。
另據戰後日軍戰史《中國事變陸軍作戰史》的記載,中村正雄的斃命過程其實遠比這要更複雜。
據該書稱,中村正雄其實早在23日上午11時就在七塘西北約2公裡處負傷,左側臉頰軟組織被國軍子彈穿透。24日晨8時左右,中村正雄在九塘附近觀察情況時,再次被國軍擊穿腹部造成重傷。而中村正雄的最終斃命則是在25日凌晨。
24日當晚日軍軍醫在九塘附近的一座民房裡給受重傷的中村做手術,剛打開腹部,國軍火炮即向該方向射擊,一顆迫擊炮彈不偏不倚擊中該民房的屋頂。雖然日軍軍醫捨身趴在中村的身上,中村似乎並未直接被彈片擊中,也被飛沙走石灌了一肚子。軍醫雖然將手術最終做完,但中村正雄還是於25日凌晨5時18分斃命。
中村正雄在從南寧增援崑崙關的短短幾十公裡的路上,接連三次被國軍擊中(兩次槍傷外加一顆迫擊炮彈),可見崑崙關戰事的激烈。
崑崙關戰事結束後,因為中村正雄是日軍在桂南會戰中被中國軍隊擊斃的最高軍階的軍官,中國人按戰後軍人陣亡安葬慣例為其立墓,杜聿明親自書寫墓碑文字:崑崙關戰役陣亡日本第五師團少將旅團長中村正雄墓。
據有關資料記載:這座墳墓,其實是一座空墳。因為當時處於戰爭時期,中村正雄的屍身不知去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