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戰爭後期,我軍屬於是勝利軍,當時追著蔣介石的國軍到處跑。但是卻在這過程中,第三野戰軍在解放金門島時馬失前蹄,吃了一場敗仗,讓第十兵團損失慘重,這也是解放戰爭後期,我軍吃得最大的一次敗仗。金門戰役的失敗,並不是因為,第十兵團作戰不夠勇敢,主要因為解放金門需要渡海作戰。這樣一來的話,給第十兵團解放金門增加了很大的困難。要知道,陸地作戰與海戰還是有很大的區別的。再說,在這之前第十兵團並沒有渡海作戰經驗。別說第十兵團了,整個五大野戰軍也沒有海上作戰的經驗將領與戰士。
渡海作戰,除了要擁有豐富的作戰經驗外,同時還要有先進的渡海作戰工具。要知道,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海上作戰工具都使用了航母,戰列艦,巡洋艦等先進武器。而第十兵團在解放金門島時,使用渡海作戰的工具還是木帆船,這樣,不失敗才怪。木帆船在海上無風無大浪的情況下,還能夠完成作戰任務,如果,遇到大風大浪,那就危險了。

第十兵團在沒有擁有很好的渡海作戰工具,以及海上作戰經驗,冒然解放金門島,因此導致了失敗。除了以上這些原因外,蔣介石還動用了國軍中的王牌悍將胡璉擔任金門島總指揮。這一次,蔣介石啟用胡璉,確實是棋高一著。一貫在軍事上指揮失誤,用人失誤的蔣介石這次,這次用對了人。除了胡璉以外,還有前線指揮官第十八軍長高魁元,第二十二兵團司令李良榮也是功不可沒。
然而,金門戰役除了國軍將領胡璉,李良榮,高魁元三位國軍將領外,還有一位日軍將領在此戰中扮演參謀長的角色,他就是根本博。要知道,日本在1945年就投降了,而金門戰役發生的時間是在1949年,時隔四年後,怎麼會還有日軍將領在國軍陣營中任參謀的?

根本博,他是日本陸軍中將,也是昭和軍閥的骨幹,同時還是最後一任駐蒙軍司令官,在日本天皇宣布投降後,根本博依然繼續頑抗,直到與蘇軍作戰失敗後,才面對失敗的現實。在他投降後,並沒有成為戰犯,反而遣送回國了。回國後的他受好友邀請到臺灣做客,卻在機緣巧合下,收到蔣介石一封信。因為此時的蔣介石在解放戰爭中連戰連敗,於是求助日軍將領根本博。

根本博與蔣介石算是舊識了,加上在日軍投降後,給予了一定的幫助。因此,當他接到蔣介石的求助信後,立刻動身赴華。但是,天有不測風雲,在路上根本博被美軍截獲,經過一番解釋,美軍把他押到臺灣了。在這裡,他受到了蔣介石的接見,並且聘請根本博擔任參謀長,讓他到金門輔助湯恩伯抵禦我軍的進攻。其實金門守衛戰,在這之前,指揮官是湯恩伯,後來才是胡璉。而根本博在此戰中扮演顧問或參謀長的角色,提出嚴島合戰戰鬥,幫助國軍擊退了第十兵團的進攻。
通過此戰的成功,蔣介石還成立了以日本軍人為首的「白團」軍事顧問團。還私自招收英勇軍,最後還是在美軍的施壓下,蔣介石才解散這個組織。而根本博也遣送回去了,根本博回到日本後,鬱鬱寡歡、終日酗酒,1966年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