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北戰役的「王牌師」有多兇狠?粟裕:看到胡璉的部隊渾身冒冷汗

2020-12-22 歷史偵查處

1946年,薛嶽指揮25個半旅,以東臺、準陰、宿遷和嶧縣為基地兵分四路,向我解放區的鹽城、漣水、沐陽和嶧縣以東地區全線發起了進攻。

在四路大軍中,胡璉整編第11師和戴之奇整編第69師盤踞於宿遷。兩個整編師的「統帥」徐州晉綏公署副主任吳奇偉,在不顧協同作戰的情況下,命令胡璉整編第11師揮師東進兵犯沐陽,命令戴之奇整編69師北上攻擊宿遷以北的新安鎮,企圖搶奪「頭功」。

吳奇偉是個十足昏庸的「統帥」。且不說這樣做能否取得勝利,光是分兵冒進、孤師遠徵就犯了兵家之大忌。更要命的是,吳奇偉這個只會坐在辦公室發號施令的主,在沒有對整個戰場形勢進行調研的情況下,居然想當然地認為山東野戰軍和華中野戰軍都在魯南、蘇北,甚至他一度「高明」地預判,沐陽城內我軍兵力空虛。

但事實上,沐陽城內不僅不是一座空城,我軍更是布置了山東野戰軍的24個團在此嚴密防守,吳奇偉的瞎指揮使得胡璉整編第11師和戴之奇整編第69師的兩支部隊暴露了間隙過大、應援不便的弱點。

更讓人恐懼的是,由於胡璉的11師剛從中原戰場調來,對河網密布的淮北和當地民情非常生疏,因此胡璉採取了小心翼翼的態度慎重行軍,結果又造成了11師與69師協調作戰的計劃被徹底打亂。

客觀地說,這個還真不能怪胡璉,胡璉是國軍將領中的名將。他是黃埔軍校四期畢業生,與胡宗南並稱「二胡」,前者號稱「金門王」。蔣軍內部就有:「十個西北王,抵不上一個金門王」,可見胡璉的威名赫赫。

不僅是響噹噹的威名,他的戰爭指揮藝術也非常了得,他統率的整編第11師是國民黨軍中的「五大王牌」主力之一。

整編第11師的前身是國民革命軍軍第18軍,18軍下轄第十一師、第十八師、第一一八師,1946年,第18軍改編成整編第11師。這支部隊是國民黨「五大主力」中,建軍最早、實力最大、名將最多的老牌勁旅。它成名於軍閥混戰,壯大於圍剿紅軍,建功於抗日烽火,兵敗於淮海戰場。

在1929年的軍閥混戰中,18軍殺得軍閥唐生智部丟盔棄甲;在1937年的淞滬會戰中,胡璉的18軍以敢死的氣概和決死的勇氣用集束手榴彈炸毀敵人的坦克,並刺刀見紅地跟日寇血拼一晝夜打退了十幾次日軍的大規模衝鋒;在石牌嶺大捷中的高家嶺阻擊戰裡,胡璉寫下絕命書,率18軍頂著日寇的毒氣彈用刺刀挑死了2000多頭日寇,一舉成就了萬家嶺大捷的勝利;在1947年的南麻戰役中,胡璉憑藉著巧妙的子母堡工事,以18師一己之力頑強地硬槓了我軍四個縱隊外加魯中軍區三個團絕對優勢兵力的猛攻,迫使我軍付出較大傷亡後不得不撤出戰場。

從以上胡璉和整編第11師的兇狠的戰績來看,稱呼這支部隊是國民黨「五大王牌」主力絲毫不過分。

粟裕大將曾說國民黨「五大王牌」軍中胡璉的整編11師尤善防守,每每進攻胡璉的11師總會讓人渾身冒冷汗。應該說粟裕大將的這一評價對於胡璉的11師來說是較為中肯的。

特別是在宿北戰役中,儘管胡璉的11師和戴之奇的69師在戰略上暴露出了極易突破的弱點,但我軍要吃掉這「王牌」主力卻並非易事。

當年12月份宿北戰役打響,我軍在搞清楚了胡璉的11師和戴之奇的69師的具體作戰意圖後,粟裕決定在阻擊胡璉11師的同時採取分割包圍的戰術率先吃掉作戰實力較弱的69師。

是時,粟裕大將指揮第1縱隊和第8師由西北向東南穿插至69師後方,一舉佔領69師回撤的必經之地的制高點峰山,同時,第1縱隊迂迴至胡璉師部附近的曹家集,不僅順利切斷了69軍後撤的路線,還分割了胡璉與戴之奇兩部的聯繫。

在葉飛的第1縱隊斬斷敵人的退路的同時,我軍第2縱隊、第9縱隊第7師主力也分別由北向南、由東北向西南、由東向西對敵發起了總攻。

整編69師被壓縮在了人和圩、苗莊、羅莊等幾個村落後,我軍在粟裕大將的指揮下對敵打響了逐點殲滅戰。

經過四天的苦戰,我軍實現了對69師的分割包圍,69師的覆滅走上了不可逆轉的命運悲劇。此時11師和69師的「統帥」吳奇偉呼叫胡璉「向戴先生(戴之奇)靠攏」,吳奇偉瞎指揮,可胡璉卻並不糊塗,他意識到了69師恐怕會全軍覆沒,於是急忙應答「戴先生不堪設想了」。

果然,事態的發展恰如胡璉所預料的那樣,我軍不久就很快一舉吃掉了整個69師,黃埔軍校出身的戴之奇面對戰場上的慘敗拔槍自盡,兌現了「不成功,便成仁」的愚忠誓言。

戴之奇玩完了,可胡璉卻並沒有戴之奇那樣的愚忠,儘管他的頂頭上司吳奇偉此前聲嘶力竭地要求胡璉全力向69師靠攏,他依然按照自己的打法命令11師全線急速後撤至宿遷以北、運河以南的地方,老老實實找了個易守難攻的地方打起了阻擊戰。

當粟裕指揮的山東野戰軍在收拾完了69師後,調轉槍頭撲向胡璉的11師時,胡璉早已構築好了防禦陣地,粟裕見無法實施對敵分割,只好悻悻作罷。

直到淮海戰役中,11師最終在我軍排山倒海的打擊下才走上了全軍覆沒的宿命。而此後胡璉重新組建的11師早已非往昔戰鬥力兇悍的部隊了。

宿北戰役是粟裕大將軍旅生涯中的諸多經典戰例之一,在此戰中,粟裕本欲一舉趁勢端掉兇狠的胡璉整編第11師,卻不成想狡詐的胡璉像泥鰍一樣從粟裕的眼皮子底下溜走,這也始終成為了戎馬一生的粟裕大將的一大憾事。

然而,實事求是來講,胡璉此人確實極善防守,在此後的金門戰役中正如粟裕所擔憂的那樣,胡璉給我軍造成了致命一擊,最終使得我軍在付出9000多人的慘重代價後飲恨金門。

粟裕的畢生充滿著傳奇,他一讓元帥,三讓司令的傳奇一生都被記錄在了《十大大將》一書中,《十大大將》不僅記載著開國大將粟裕的傳奇人生,也記錄著其他開國將領的傳奇經歷。

《十大大將》是禮裝盒書籍,包裝精美大氣,閒來無事既可以通覽開國將帥的非凡傳奇,又可以擺在案臺之上裝裱書房,實在是一套集閱讀與收藏於一體的好書。喜歡的朋友可以入手一套。

張靈甫的74師有多恐怖?粟裕:敵人2個團把我軍14倍兵力一頓胖揍

粟裕VS張靈甫誰更狠?粟裕這個「冷血」規定,讓張靈甫吃夠了血虧

第三次戰役,美國老兵嘲笑:志願軍吹響衝鋒號,美軍精神都崩潰了

1945年,溥儀毀棄價值過億的珍寶,蘇軍:這誰幹得?他的回答絕了

我是歷史偵查處,下期精彩內容,我們再見,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公眾號歷史偵查處

相關焦點

  • 粟裕使詐騙薛嶽,痛殲其部3萬人,薛嶽卻反說:敵人被我們打敗了
    儘管粟裕與薛嶽都是戰場上的狠角色,可高手決鬥往往都是在亮劍的一剎那間定勝負,粟裕與薛嶽更是如此。尤其在解放戰爭中的魯南戰役中,粟裕採取「反常規操作」的使詐手段騙得薛嶽團團轉,一舉痛殲薛嶽其部整編26師和全副美械部隊的第一快速縱隊共計3萬人。
  • 軍神劉伯承,戰神粟裕,都吃胡璉大虧,金門炮擊僥倖逃脫
    激戰5天後,胡璉整十一師11旅32團被殲3000多人,但團長張慕賢200多人逃脫。此戰殲敵5300餘人,劉鄧損失也超過5000人。  雙方對此戰都不滿意,胡璉指責邱清泉援救不力,劉伯承也反覆檢討「牛犄角」甚為不智。
  • 等遇到粟裕,三戰三敗
    一、宿北作戰1646年9月中旬,國軍攻佔兩淮,蘇中與蘇北被隔開,國軍獲得戰場的地理優勢。進入十二月,國軍開始推進蘇北作戰。薛嶽部署胡璉的11師與戴之奇的69師從宿遷向陽攻擊,戴部三個半旅近兩萬人,在行軍中和胡璉部漸漸拉開十公裡的距離。
  • 粟裕三野慘重的兩次失利是什麼?孟良崮戰役後,共損失了5萬人馬
    三野,即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其前身是新四軍、八路軍、山東軍區的部隊,在解放戰爭中,三野這支部隊絕對是全軍殲滅國軍人數最多的部隊,共殲滅兩百多萬人,再者,其指揮官便是我軍的戰神粟裕。對孟良崮戰役,大家一定非常熟悉,其實是三野的功勞,這支張靈甫整編的74師,是國軍中最精銳的部隊,連蔣介石也稱其為「御林軍」,全師上下都是清一色的軍械,可想不到的是它卻被折了進去。然而,在孟良崮戰役勝利後不久,三野就連續遭遇兩次敗仗,損失兵力達五萬多人。
  • 「示形於南,擊敵於北」,為了迷惑敵軍,粟裕在魯南大擺迷魂陣
    根據敵情,陳毅、粟裕也制定了一份作戰計劃,準備集中50個團先粉碎南線敵軍,作戰意圖是放手誘敵至臨沂以南地區,以一個主力縱隊正面阻擊敵中路部隊,誘使左右兩路敵軍突出,然後集中主力殲滅易於殲滅的一路;此作戰方案偏於保守,在2月3日的嘗試性進攻中敵軍不僅沒有突進,相反左右兩路部隊有向中間靠攏的趨勢;我軍作戰歷來是戰略上以少勝多,戰役上以多勝少,南線敵軍重兵密集不易分割,北線敵軍又趁勢佔領萊蕪
  • 粟裕與張靈甫首次對決,部隊打紅了眼,74師俘虜幾乎被殺完了
    在江蘇省中部偏北有一個叫漣水的地方,漣水境內有條漣河,它的三條支流基本覆蓋全縣,所以在隋開皇五年(公元585年)更改縣名時,決定以河名來命名縣名,就這樣改襄賁縣為漣水縣,漣水首次作為縣名登上了歷史的舞臺。
  • 粟裕說他,擅作主張導致三面受敵,反而成了堵住張靈甫的一支奇兵
    1947年,陳毅粟裕指揮的孟良崮戰役,全殲了張靈甫的整編第74師,名氣天下。其實,孟良崮戰役最早的戰略意圖,不是張靈甫的整編第74師,而是先打掉在泰安的國民黨軍第72師,然後伺機消滅胡璉率領的第11師。
  • 胡璉身上取出32塊彈片,從不提雙堆集,臨終遺言:土木不及一粟
    胡璉戎馬一生,參加過北伐,也參加過軍閥混戰,曾經在石牌要塞上與日寇浴血奮戰,也曾經在淮海戰場上與粟裕「鬥法」;孤懸臺灣島外的金門曾經是他「建功立業」的福地,也成了他不堪回首的傷心處。胡璉一生追隨蔣介石赴湯蹈火,徵戰無數,死裡逃生,血滿弓刀,人生跌宕,實在是很有看點。
  • 陳毅稱讚粟裕,相反譚震林卻寫信批評他:你是天才但缺乏遠見
    1947年5月份,華東野戰軍在粟裕和陳毅的領銜指揮下,在山東孟良崮山區圍殲敵軍「天下第一王牌」整編74師3.2萬餘人,師長張靈甫戰中被擊斃。華野成軍第一仗首戰告捷大獲全勝,也徹底粉碎了南京政府想要在山東魯中與我軍決戰的軍事陰謀,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如探囊取物,一戰石破天驚。
  • 國民黨上將胡璉,於淮海戰役中逃逸,1977年病逝,葬於澎湖列島
    那麼可見胡宗南可稱得上「天下門生第一人」有所緣由,然而其野心勃勃、胸無大略、不辨惡善、狂妄自大,抗戰時避居西北擁兵稱王(於是有西北王之說)軍事作戰最終一敗塗地。抗日戰爭結束後,1946年5月,國民黨把18軍整編為11師,胡璉任命為師長,其率軍多次在中原戰場上給中原野戰軍帶來很多麻煩,所以我軍與他所指揮的11師交鋒成為必然。1946年9月其率國民黨軍第5軍和整編第11師與餘部,連陷定陶、菏澤、東明等城。9月下旬又繼續東犯,我方為給予重擊開始了巨野之戰。
  • 戰神粟裕:任華野副司令,從眾將皆不服,到指揮百萬大軍如臂使指
    但是粟裕卻認為,如果主力撤出兩淮,就正中了敵人的圈套。於是他通過華中分局轉告陳毅和中央:「敵佔宿遷、洋河之線,有進犯兩淮之極大可能。來直搗我華中之心臟,與截斷華中與山東之聯繫。但此時國民黨軍第7軍和整編74師利用機械化優勢,很快就來到了泗陽,留守的9縱因為兵力少,抵擋不住敵人的猛攻向淮陰方向後撤,敵人窮追猛打,最後將9縱包圍在了淮陰。
  • 粟裕一仗打得敵人眼冒金星,國軍:聽到野戰軍的衝鋒號就渾身顫抖
    1946年,蘇中戰役打響,粟裕創造了在內線作戰七戰七捷的軍事奇蹟。關於前六次的蘇中戰役情況,可詳見於文章《處長在此就說說粟裕七戰七捷中的蘇中最後一役----分界、加力之戰。丁堰、林梓之戰後,南通至如皋的交通聯繫被我軍切斷,王鐵漢整編第49師駐守的如皋陷入三面被圍的態勢,此時,如皋城內兵微將寡,倘若粟裕乘勝追擊,王鐵漢幾乎不可能守得住如皋城。
  • 孟良崮戰役,發生了兩件怪事促成華野全殲國軍第74師,發生了什麼
    1947年,國民黨集結了3個兵團24個整編師約45萬人,從山東臨沂至泰安一帶向北進犯,企圖蔣華東野戰軍消滅在沂蒙山山區。為了取得戰役的勝利,陳毅、粟裕根據中央指示,發動了孟良崮戰役。全殲蔣介石王牌部隊整編74師。大大提升了人民解放軍解放全國的信心。也許,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就在雙方軍隊在孟良崮戰事正酣,雙方吃力膠著的時候,當時卻發生了兩件非常奇怪的事情?
  • 饒漱石責問打了勝仗的一師,日軍俘虜卻說:絕妙計策,粟裕埃拉伊
    粟裕的戰略腹案讓蘇中區和一師的領導幹部都大為驚訝。此時蘇中地區新四軍和地方武裝加起來總兵力達到20個團共3萬多人,可謂兵強馬壯,但要真拉出來打一場大仗,誰心裡都沒有底。發起攻勢作戰是否會刺激日軍,引來大規模的報復行動?
  • 解放戰爭最悲壯的一戰,一個師全軍覆沒,戰後前線總指揮連降四級
    大金門東距廈門市10公裡,北距大陸9公裡,島長20公裡,寬14公裡,面積約150平方公裡,形狀像個啞鈴,東部多高山,西部多丘陵,北岸瓊林至後沙到西北角古寧頭一帶,都為黃白色沙質硬灘,礁石不多,確實是個理想大規模登陸的地點。
  • 新中國的兩大戰神,軍界雙子星林帥和粟裕,軍事上誰更厲害?
    從孟良崮戰役看,我就十幾萬在敵軍40萬大軍包圍中取上將首級,消滅王牌74師,斬殺張靈甫,更是氣魄非凡。從難度看,淮海戰役難度最大,勝負懸念最大。從作戰效率看,淮海戰役我軍參戰兵力最少,殲敵最多,60萬打敗80萬,殲敵55.5萬,是中外歷史上空前勝利。史達林說:「淮海戰役是中國革命戰爭史上的奇蹟,也是世界戰爭史上少有的,這個戰役值得我們學習研究,也值得全世界各國人民學習研究」。
  • 這次戰役,粟裕僅用7000人打敗了30000敵人,不得不服
    面對韓德勤的重兵壓境,如何處理這樣的處境,成為了粟裕首先要解決的問題,粟裕分析了部隊當時的人員狀況,所有人員加起來也僅有7000人,考慮當時還有一些傷員無法上戰場,最後能投入到戰鬥中的人員頂多就5000人,而韓德勤率領的卻是30000人,將近1:6的差距,面對這樣的狀況,要不要打?怎麼打?
  • 淮海戰役殲敵80萬人,粟總:原本只打算打黃百韜兵團
    但從9月起,戰爭優勢卻朝著我軍方向大幅度傾斜,直有山崩地裂之感,短短半年時間內,解放軍就佔據全局優勢,殲滅了長江以北所有主力部隊。這一切,還要從華野發動淮海戰役說起。 第一階段 1948年9月,華野代司令員粟裕向中央建議,應該趁濟南戰役大勝之際向南進攻,殲滅徐州剿總黃百韜第7兵團和李延年第9綏靖區,為奪取徐州做準備。
  • 粟裕:十大將之首 戰爭年代屢立奇功
    粟裕高度重視渡江北撤工作。他特派作戰科長嚴振衡率領部分參謀人員和偵察分隊沿北撤路線偵察敵情,徵集渡船、架設浮橋;派陶勇率部保護北上道路;組織接應遠在浙南的部隊歸建。當時糧食供應十分困難,粟裕要負責供應工作的黃志遠拿出從江北帶來的黃金,派便衣偵察員趕到歸建部隊途經地點,預先採購糧食,確保順利歸建。
  • 粟裕曾經殲滅了敵人的主力部隊,但是在這個地方,卻遇到了對手
    在前期蔣介石到處宣揚,說這74師是他手下的王牌,不管是將領,還是裝備,都是他軍隊中最頂尖的。我們黨在面對這支軍隊的時候,還是有很多的擔憂,畢竟看表面,實力相差還是很大的。但是國民黨萬萬沒有想到,在粟裕的率領下,我們黨的軍隊可以說用最小的損失,拿下了這場戰鬥,他口中所謂的精英軍隊,不值得一提。蔣介石在得知這個消息後,他的態度幾乎和毛主席的恰恰相反,仿佛他已經輸掉了這場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