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今年8月10日是粟裕同志誕辰113周年紀念日。粟裕,我黨我軍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大將。粟裕同志戎馬一生,身經百戰,以精湛的軍事指揮藝術,保持了常勝不敗的紀錄,創造了戰爭史上的奇蹟,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建立了不朽功勳。毛澤東同志曾經稱讚粟裕:「指揮正確,既靈活又勇敢,故能取得偉大勝利。」
粟裕(1907年8月10日-1984年2月5日)
揮師四次橫渡天塹長江 順利完成任務
粟裕位居十大將之首,戰爭年代屢立奇功。然而,在其戎馬生涯中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經歷,就是他曾率部四次橫渡長江,執行戰略任務。眾所周知,長江是我國第一大河,橫貫華中腹地,江寬水深、風大浪高,自古稱為天塹。戰爭年代過江絕非易事,但他每次都順利完成任務,這在我軍高級將帥中是罕見的。
粟裕高度重視渡江北撤工作。他特派作戰科長嚴振衡率領部分參謀人員和偵察分隊沿北撤路線偵察敵情,徵集渡船、架設浮橋;派陶勇率部保護北上道路;組織接應遠在浙南的部隊歸建。當時糧食供應十分困難,粟裕要負責供應工作的黃志遠拿出從江北帶來的黃金,派便衣偵察員趕到歸建部隊途經地點,預先採購糧食,確保順利歸建。【詳細】
「掏心戰術」打車橋 「攻堅打援」並舉顯神威
車橋戰役在粟裕大將的戎馬生涯中,只是大河中的一朵浪花,然而當捷報傳到延安,慧眼識英才的毛澤東當場說了一句極有預言性的話:「這個從士兵成長起來的人,將來可以指揮四五十萬軍隊。」歷史最終驗證了這一預言。車橋戰役,消滅日軍465人、偽軍483人,繳獲平射炮2門和大量其他軍用品。新四軍的代價是犧牲54人,負傷138人。
如何打?幾番思索,幾番選擇,粟裕最終選定了「掏心戰術」,因為「車橋處敵中心地區,是敵人的心臟,工事堅固又有日軍駐守,敵人自以為安全,而敵人認為安全的地方,正是最容易得手的地方,這是戰爭的辯證法」。「採取掏心戰術,隱蔽接敵,突然進攻,必能收出奇制勝之效」。粟裕判斷:車橋地處中心,來援方向較多,敵兩個師團部的駐地徐州、揚州,距車橋都比較遠,估計不一定來援,其主要增援方向可能來自淮安。為此,粟裕決定調集5個多團的兵力,採取「攻堅打援」並舉的方針,在堅決攻佔車橋的同時,殲滅敵人的增援部隊。同時,他要求各阻擊部隊堅決完成兩天兩晚的戰鬥警戒任務。【詳細】
指揮正確靈活勇敢 蘇中戰役七戰七捷
粟裕是我黨我軍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他作戰指揮藝術的精通純熟和運用之妙堪稱一絕,被譽為「常勝將軍」。粟裕領導和指揮的一系列重大戰役,生動展現了他駕馭戰爭的高超藝術,蘇中戰役更是其中的經典一例。面對國民黨軍隊4倍於我的優勢兵力,粟裕指揮華中野戰軍七戰七捷,「對於整個解放區的南方戰線起了扭轉局面的重要作用」,毛澤東盛讚他「指揮正確,既靈活,又勇敢」。
蘇中戰役中,粟裕從戰略和戰役全局出發,謹慎地判斷和甄選作戰目標,力求做到打敵「七寸」,牽一髮而動全身。蘇中首仗,粟裕之所以選擇宣泰地區和敵整編第八十三師作為作戰地區和對手,主要是基於對整個戰爭形勢和戰場態勢的客觀分析,通盤考慮政治和軍事兩方面因素做出的正確選擇。從政治上講,宣家堡和泰興是國民黨在停戰令生效後違約侵佔的,把首仗選在宣泰,戰爭的性質是正義的,是自衛性質的保衛戰,我軍在政治上更站得住腳。從對手看,該敵系蔣軍嫡系,全副美式裝備,戰鬥力較高,但缺點是過分驕傲自大。從地點看,殲滅宣泰之敵,泰州和南通兩方之敵的間隔被擴大了,我軍就可以順勢轉用兵力,連續作戰,打開局面。【詳細】
三次「鬥膽直陳」轉變戰局 毛澤東稱讚「最會帶兵打仗」
粟裕先後6次負傷,九死一生,用兵如神,百戰百勝,經歷極富傳奇色彩,淮海戰役中更是以少勝多,創造了戰爭奇蹟。毛主席說:「淮海戰役,粟裕立了第一功。」據統計,在近4年的解放戰爭中,我軍進行的較為重要的戰役共134次,每役殲敵3萬以上的38次,其中粟裕指揮的有12次;每役殲敵5萬人以上的23次,其中粟裕指揮的有8次。毛主席1961年在接見英國蒙哥馬利元帥時曾說:「在我的戰友中,有一個最會帶兵打仗的人,這個人叫粟裕。」劉伯承元帥曾評價粟裕:「百戰百勝,是解放軍最優秀的將領之一。」
3次「鬥膽直陳」,不僅體現了粟裕作為戰區指揮員能夠站在戰略高度分析形勢,敢於提出正確意見的膽略和胸懷,更充分體現了一名無產階級革命家對黨和人民解放事業的高度負責精神,和一名共產黨員淡泊名利、無私無畏、將個人得失置之度外的高尚品格和堅強黨性。毛主席在《反對本本主義》一文中曾經深刻指出:「盲目地表面上完全無異議地執行上級的指示,這不是真正執行上級的指示,這是反對上級指示或者對上級指示怠工的最妙方法。」粟裕正是積極能動地貫徹執行上級指示的典範。【詳細】
決戰孟良崮 成就「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壯舉
70年前,面對國民黨反動派的大舉進攻,粟裕在毛澤東軍事思想指導下,以「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的英雄氣魄,在孟良崮一舉殲滅國民黨王牌整編第74師,粉碎了國民黨軍對山東的重點進攻,扭轉了華東戰局,創造了中外戰爭史上的奇蹟,加速了中國革命勝利的進程。
儘管李天霞消極以對,但張靈甫的另一支援兵黃百韜的整編第25師卻極力援救張靈甫,全速向華野阻援部隊發起攻擊。華野攻擊部隊傷亡越來越大,彈藥補給也出現了困難。已經有指揮員提出:停止攻擊,撤出戰鬥,以防被敵人包了餃子……粟裕清楚,此刻決定戰局走向的只有指揮員的決心。他下令任何人不準撤退,24小時內必須拿下孟良崮。最後的總攻是5月16日凌晨發起的,這場激烈的戰鬥一直持續了16個小時才結束。華野最終攻佔孟良崮,張靈甫陣亡,整編第74師宣告覆滅。整編第74師的覆滅以及張靈甫殞命的消息,像晴天霹靂震撼了國民黨統治中心,蔣介石哀嘆「這是我軍剿匪以來最可痛心、最可婉惜的一件事」。而此戰役也成就了粟裕「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的壯舉。【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