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軍事雜誌微信公眾號 作者:楊濤 萬松鏡
原典
《百戰奇略》賞戰篇原文為:凡在高城深池,矢石繁下,士卒爭先登;自刃始合,士卒爭先赴者,必誘之以重賞,故敵無不克焉。法(指《三略·上略》)曰: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賞戰篇大致內容為,無論是在攻城作戰中遇到高牆深壕,箭石交下的情況,還是當兩軍短兵相接,展開白刃格鬥時,要使士卒奮不顧身地前赴後繼,奮勇殺敵,都必須以重賞來激勵他們。如此,就沒有打不敗的敵人。誠如兵法所說:「重賞激勵之下,必有勇士出現。」該篇旨在闡述攻堅克難時,以重賞調動士氣、激勵部隊鬥志。
戰例
公元207年,曹操準備北徵。決策時,有些將領認為軍隊久戰中原、人疲馬乏,需要休整,希望曹操三思,但曹操孤注一擲率軍北上,一路上險象環生。歸來後,曾勸諫過曹操的將領惶恐不安,忙下跪請罪,曹操卻重賞他們,並表示這些將領當初的意見是正確的,應當厚賞。
解放戰爭期間,粟裕十分重視情報工作。華東野戰軍情報部門「四中隊」及時掌握了國民黨軍將派飛機進行轟炸的情報,部隊得以及時疏散。事後,粟裕不僅表揚「四中隊」,還獎勵每人兩斤豬肉。孟良崮戰役中,「四中隊」的周中昭潛心研究,發明了新破譯方法,偵獲極其重要的情報,粟裕當場決定給周中昭記一等功。
計謀分析
以上兩個戰例充分說明「賞戰」的重要意義,賞之有術、賞之有道、賞罰分明能增強對部隊的控制力,達到鞏固己方的目的。
正確認識賞是達到「賞戰」目的之重要前提。賞的目的,在於激勵鬥志、鼓舞士氣,運用得當就能調動廣大將士的積極性,提高部隊戰鬥力。但也應清醒認識到,賞既是愛的形式,也應有威的體現。賞如果只是愛、不含威,這種賞只是一種溺賞,不可能造成「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的效果。因此,獎賞是一把「雙刃劍」,指向必須要有針對性。具體而言,就是要論功行賞,賞罰分明。論功行賞,不搞平均分配,杜絕坐享其成、無功受祿的情況出現,就可用具體利益鼓動將士的進取心理與破敵勇氣,從而保證每次戰鬥都能人人盡責、個個出力,是一種符合戰爭目標的正確價值方向引導。賞罰分明,懸賞鼓動與實施獎勵一致,可促使官兵行為沿著所引導的正確方向發揮力量,是每戰獲勝的無形保證。曹操北伐失利後重賞諫臣,充分體現出其在獎勵激勵部署上的風度。粟裕獎勵有力,激勵「四中隊」多次提供準確情報,對幫助華東野戰軍首長正確決策發揮關鍵作用。
精神和物質獎勵有機結合是實施「賞戰」的具體手段。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儘管「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更多是從物質、金錢方面去理解賞的內涵,但物質獎勵並不是萬能的。從古今中外的戰例可知,大部分的勇士並不是因利而戰,而是為義而戰。在這些義勇之士面前施賞,往往是難以奏效的。因此,重賞不能只理解為物質、金錢,應該包括精神方面的溝通、人格的理解,即所謂「士為知己者死」。
孟良崮戰役中向敵發起進攻的我軍
在實施「賞戰」的過程中,賞的具體手段應區分為兩種:精神獎勵和物質獎勵,針對具體需求將兩者有機結合方能發揮「賞戰」的最大效用。古代社會側重物質層面上的獎勵,動輒以錢帛、官階等作為施賞的手段,而我軍更注重精神層面的獎勵,如榮譽體系的構建,功臣等級的授予、組織的關心關懷等,這與我軍人民軍隊的本質是分不開的。粟裕對「四中隊」論功獎勵,既注重為其實現作戰價值提供物質保障,更強調榮譽獎勵與關心個人。孟良崮戰役結束後,粟裕不僅多次公開表揚「四中隊」,同時要求副官處給「四中隊」配備騾馬、挑夫、汽車,在行軍時為他們運送機器設備,保證工作順利開展。不管是「兩斤豬肉」,還是幾句關心和表揚的話,都能極大調動指戰員的積極性,促使他們爆發出巨大潛能。
把握賞的時機和限度是發揮「賞戰」作用的保證。有效的獎賞能鞏固己方實力,挖掘自身潛力,而運用不當,賞不準、賞不及時或賞之過濫,都會挫敗士氣、滋生怨氣,助長投機主義行為,與「賞戰」的初衷背道而馳,此時的賞反而成為一種純粹功利性因素,就可能變成追名逐利、瓦解士氣的腐蝕劑,這是實行獎勵過程中,必須注意的問題。因此,靈活把握賞的頻度和限度是發揮「賞戰」作用的關鍵。曹操承認自己判斷失誤導致出師不利,大膽施賞當初諫言的將領,使得上下一心,極大鼓動了部屬的積極性。粟裕不失時機給「四中隊」人員分發豬肉,第一時間給破譯敵情做出突出貢獻的周中昭記一等功,並多次對「四中隊」集體予以表揚,可以說既突出了賞的時效性,又體現了賞的示範性,很好地發揮了賞的作用,達到了「賞戰」目的。
總 策 劃:顏 軍
責任編輯: 劉曈曈
視覺設計: 扈 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