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形於南,擊敵於北」,為了迷惑敵軍,粟裕在魯南大擺迷魂陣

2021-01-10 從武德年說起

截止到1947年,華東戰場形勢發生巨大變化,在過去半年多的時間裡,華東解放軍從蘇中打到蘇北、再打到魯中南,戰爭從前沿陣地不斷向解放區縱深擴展解;戰爭的規模是越打越大,從最初的華野獨立作戰到魯南戰役兩大野戰軍聯合作戰,不同解放區實現了從戰略協同向戰役協同作戰的轉變,參戰人數越來越多,從最初2萬多人的運動戰到十幾萬人的大殲滅戰,殲敵人數越來越多,僅魯南戰役一役,便殲敵5萬多人。在半年多的時間內,華東解放軍消滅國民黨有生力量近20萬人,完成了中央指示的大量殲敵有生力量的目標,雙方勢力正逐步走向平衡。

1947年春天,根據中央指示,山東野戰軍與華中野戰軍整編為華東野戰軍,形成了以陳毅為司令員兼政委、粟裕為副司令員、譚震林為副政委、陳士榘為參謀長的指揮班子,華東野戰軍下轄10個縱隊一個特種兵總隊(不含兩個內線作戰的縱隊),作戰人員約有27.5萬人;其作戰能力經過幾次重大戰役尤其是魯南戰役磨合後大幅提升;整編後的華東野戰軍指揮系統更加靈活,編制更加精煉,武器裝備大幅改善,面貌煥然一新。

對於華東戰場的形勢國民黨有著不同的看法,在過去半年內國民黨雖然損失20萬部隊,但卻把解放軍從蘇中逼到魯中南,完成內戰爆發初期蔣介石制定的將「匪軍趕到隴海線以北」的目標,因此從戰略上來說是勝利的;參謀長陳誠在一份軍情分析中寫道「共軍大勢已去」,「國軍部隊雖略受損失,但就全盤戰局而言,實屬莫大之成功」,正是基於這樣的判斷,蔣介石在魯南戰役後就迫不及待地發動「魯南會戰」,認為解放軍剛剛經歷一場大戰,還未來得及休整,戰鬥力還未恢復,另外臨沂城乃是山東解放區首府,此時進攻一定會逼迫華野主力於魯南決戰。

1947年1月31日,魯南戰役剛剛結束不到10天,國民黨調集8個整編師20個整編旅為南線突擊集團,分三路從隴海路向臨沂進攻;另外三個軍9個師從膠濟線南下,以李仙州為總指揮,此為北線輔助突擊集團;兩路大軍南北對進,企圖夾擊集結於臨沂附近的華東野戰軍;另外,為防止我軍從魯西南逃走,蔣介石還專門從冀南、豫北調來王敬久集團1個軍3個師,作為西路部隊隨時投入魯中、魯南作戰;鑑於前幾場戰役的失敗教訓,負責此次進攻的總指揮陳誠動了一番心思,為避免再次被我軍分割殲滅,陳誠命令各路大軍採取「集中兵力,穩紮穩打,齊頭並進,避免突出」的戰法。

根據敵情,陳毅、粟裕也制定了一份作戰計劃,準備集中50個團先粉碎南線敵軍,作戰意圖是放手誘敵至臨沂以南地區,以一個主力縱隊正面阻擊敵中路部隊,誘使左右兩路敵軍突出,然後集中主力殲滅易於殲滅的一路;此作戰方案偏於保守,在2月3日的嘗試性進攻中敵軍不僅沒有突進,相反左右兩路部隊有向中間靠攏的趨勢;我軍作戰歷來是戰略上以少勝多,戰役上以多勝少,南線敵軍重兵密集不易分割,北線敵軍又趁勢佔領萊蕪,給華東野戰軍留的時間和空間都不多了。

南線敵軍進攻方向

關鍵時刻中央來電指示「必要時可放棄臨沂」,這給粟裕極大的戰略思維空間,使他在戰役指揮上不再局限於以「保衛臨沂」為中心的作戰目標上,而是把目光投向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粉碎敵人進攻的戰略目標上,沒有臨沂城這個「大包袱」粟裕的作戰靈感隨之而來。粟裕以為,南線之敵人數眾多又蝟集一起,不利於我軍於運動中殲敵;相反北線敵軍兵力較少,又都是雜牌軍,且有孤軍深入的趨勢,便於我軍分割殲敵。由此粟裕冒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那便是捨棄南線之敵,主力秘密北上對李仙州集團以突然打擊。

就在粟裕分析北上殲敵的可行性時,陳毅也提出「舍南取北」的戰略思想,與其把戰機浪費在南線上,不如主力北上,以絕對的優勢殲滅李仙州部隊;自解放戰爭以來,陳毅與粟裕一直有外線作戰和內線作戰的戰略方向之爭,這次戰略上難得不謀而合;陳毅要求粟裕詳細分析北上作戰戰役上的可行性,粟裕以為如果以一到二個縱隊留在臨沂附近與敵周旋,並做出主力部隊南下決戰的意圖,同時主力秘密北上,以最快的速度包圍李仙州部隊,在適當的時候放棄臨沂,這樣即使敵人發現我軍意圖時,也為時已晚。

在給中央電報中,粟裕著重強調北上殲敵的積極意義,奪取膠濟線威脅濟南,吸引南線之敵北上,然後在魯中地區相機殲滅敵人;很快中央同意粟裕作戰方案,認為如此可以調動敵軍,扭轉我軍被動決戰的不利局勢。這樣,一場大戰在中央與前線指揮官之間的討論中形成了。

「舍南取北」最大的困難不在於殲敵,而在於如何掩藏作戰動機,粟裕以為即使北線敵軍縮回去,我軍北上仍有重大機會,但如此未免給這次絕妙的作戰留下遺憾,於是粟裕開始緊張地布局。首先是迷惑南線之敵,以第二縱隊發起討伐郝鵬舉的戰役,以吸引敵人向東增援(估計很難),然後主力集結於臨沂附近做出與敵決戰之假象;其次,以第二、第三縱隊假扮主力,在臨沂以南地區展開正面防禦,以示我軍力保臨沂之決心;第三,粟裕估計敵人佔領臨沂城不會太晚,要儘量拖延我軍北上之作戰意圖這些工作還不夠,於是又命地方武裝假扮主力進逼兗州,在運河上架起浮橋、在黃河岸邊籌集漁船,做出我軍放棄臨沂後向西轉移俗與劉鄧會合的假象。

為了拖延兩線敵軍對進速度,進一步作出我軍決戰假象,粟裕又在南北兩線巧設疑兵,命令第七縱隊一個旅於隴海路阻擊敵七十四師,魯中軍區地方部隊阻擊由萊蕪南下之敵四十六軍,並打出了主力部隊的旗幟。一切準備工作做好後,2月10日陳毅、粟裕下令向北秘密轉移,主力部隊迅速啟程,冒著雨雪穿梭於沂蒙山的崇山峻岭中,與此同時近60萬支前民工也靠著肩挑、獨輪車等原始辦法將集結於臨沂城的數以千萬計的糧食和彈藥向北轉送,華東野戰軍在魯中父老鄉親的幫助下順利實現了緊急大轉移。

北線李仙州兵力部署

不久,前線偵查同志傳來北線敵軍情報,李仙州所率七十三軍軍部及十五師位於顏莊,第一九三、第七十七師分別位於淄博附近,第十二軍軍部率兩個師位於萊蕪、口鎮,第四十六師位於新泰地區;粟裕根據敵情迅速給各部隊下達集結命令,主力部隊分左右兩路進入伏擊點。2月15日,南線留守部隊節節抵抗最後放棄臨沂,國民黨大軍佔領一座空城,敵各路部隊向蔣介石邀功,揚言「殲滅匪軍16個旅,華東野戰軍全線潰退」「已無力再與國軍決戰」,甚至有指揮官做出「匪軍向西逃竄,欲與劉鄧部會合」的判斷。

粟裕示形於南的部署看似瞞過了南線之敵,但國民黨中也不乏能人,第二綏靖區司令長官王耀武就看出了問題,南線國軍未經歷大戰便佔領臨沂,判斷我軍主力可能改變作戰方向,唯一的可能便是北線的李仙州部隊,於是迅速下令李仙州部隊全線後撤,並向陳誠要求「準予機動作戰」。蔣介石與陳誠在南線部隊的忽悠下已無法做出正確判斷,他們堅信華野主力「已經被擊潰,有過黃河避戰之企圖」,嚴令李仙洲部隊「恢復戰前態勢」以達到南北夾擊的目的。王耀武無奈只能無奈地接受命令。

王耀武(左一)與盧漢、張發奎等國軍名將

「兵以詐立」蔣介石與前線指揮官產生不同的判斷,完全是粟裕詐的合理、詐的可信,符合一般的戰爭規律,迎合了敵軍的心理,「攻其所必守」魯南會戰初國民黨判斷我軍必守臨沂,因此臨沂決戰勢在必行,粟裕正是基於一條件才決定在臨沂南示敵以形的。但由於王耀武的謹慎,致使北線敵軍在我軍進入伏擊地點時先後發生了四次較大的變化,尤其是第一次,李仙州部7萬人向北縮,當時華東野戰軍尚未完成對萊蕪的包圍,眼見敵軍要跑許多前線指揮官建議提前發動進攻,這樣最少也能切掉敵軍一個尾巴。

對於是否提前出擊,粟裕認為即使能抓住敵軍一個尾巴,也不能對北線敵情產生多大的影響,北線敵軍全部逃跑,我軍北上從戰役上來說仍大有可為,因此沒有必要提前暴露作戰意圖;不久王耀武在蔣介石壓力下把四十六師調回新泰證明我軍作戰意圖仍未暴露,這堅定了萊蕪殲敵的決心。2月20日,北線部隊第三次發生重大變動,王耀武命令新泰、萊蕪之敵北撤,同時命令七十七師經下博南下;此時華東野戰軍經過10多天的準備,大部分主力部隊已進入伏擊點,粟裕果斷下令部隊出擊,先殲滅南下之七十七師,阻斷敵北上之路;不久左路部隊攻佔萊蕪以北之吐絲口鎮,萊蕪以南的部隊成為甕中之鱉。

圍殲李仙州部

萊蕪戰役歷時三天,殲敵5.6萬人,活捉李仙州,超前完成了中央給予的一個月到一個半月內殲敵10個旅的任務,其殲敵之多、作戰之快、部隊調動之迅速、損失之少創解放戰爭以來新的記錄;萊蕪戰役後,華東野戰軍實力再次得到提升,同時奪取了膠濟線附近主動權,打通了膠東、渤海、魯中解放區的聯繫,為華野下一步作戰創造了有利形勢。另外,從戰役角度講,萊蕪戰役體現了我軍超長的指揮才能,「示形以南,擊敵於北」的謀略讓國民黨高級將領害怕,戰後王耀武高呼:「萊蕪戰役,損失慘重,百年教訓,刻骨銘心」。

相關焦點

  • 粟裕使詐騙薛嶽,痛殲其部3萬人,薛嶽卻反說:敵人被我們打敗了
    譬如,蘇中戰役以3萬多人殲敵5.3萬餘人;萊蕪戰役以19萬兵力對陣24萬敵軍時,在63個小時裡就斃俘10萬敵軍;豫東戰役一舉殲敵9萬餘人;淮海戰役更是創造了殲敵44.3萬餘人的驚人紀錄,以至於整個淮海戰役粟裕集團殲敵總人數佔據了整場戰爭殲敵總人數的80%。從他的赫赫戰功來看,說粟裕不愧是一代戰神絲毫不為過。
  • 陳毅稱讚粟裕,相反譚震林卻寫信批評他:你是天才但缺乏遠見
    粟裕同期適時調整戰略,放棄正面應敵的作戰計劃,將三個縱隊派駐山東魯南作為牽制,主力軍則是徘徊在沂水一帶尋找決戰時機。適逢此時,陝北延安總部機關的電報也飛抵華野軍部,命令立即分兵山東魯西和魯南,配合劉鄧的中野南渡黃河,勝利會師。
  • 魯南戰役方案未定,陳唐擅自向中央發電,陳毅大怒、粟裕沉默無言
    四支部隊為了心中的理想,齊聚井岡山,點燃星星之火,借著東風,快速成為燎原之勢。陳士榘將軍讀完書後家境困難,不得不出來做工掙錢,幾經尋找,他受僱於沙洋鎮新萬縊店當學徒。剛到的時候,陳士榘將軍按照要求做事還算踏實,唯獨對他老闆,非常不滿,一副奸商相,為人非常勢利,看不起窮人,對官商之人諂媚之至。
  • 戰神粟裕:任華野副司令,從眾將皆不服,到指揮百萬大軍如臂使指
    陳毅在分析了國民黨軍隊的情況後,認為如果敵人攻下沐陽,那麼山野回山東的後路就會被切斷,到時候魯南也會被攻下,於是他把主力調到了沐陽,只留下第9縱留在兩淮門戶泗陽。但是粟裕卻認為,如果主力撤出兩淮,就正中了敵人的圈套。於是他通過華中分局轉告陳毅和中央:「敵佔宿遷、洋河之線,有進犯兩淮之極大可能。來直搗我華中之心臟,與截斷華中與山東之聯繫。
  • 等遇到粟裕,三戰三敗
    宿北戰役在今天看來,十公裡很近了,在平坦地帶甚至可以望見,從太原東山到西山而已嘛。對於一般的軍官而言也不是很嚴重。但對於粟裕而言,這就是戰機。二、魯南戰役在宿北作戰的前後,魯南地區馬勵武的26師在快速縱隊的配合下,佔領嶧縣,已經攻擊到臨沂三十公裡的地區,國府大肆宣傳為「魯南大捷」。魯南是薛嶽的重點攻擊方向,從棗莊到徐州,擺出一字陣,如常山之蛇,各部可以相互策應。理論上無懈可擊。
  • 粟裕說他,擅作主張導致三面受敵,反而成了堵住張靈甫的一支奇兵
    第一個機會,是在新泰附近的胡璉第11師,當時,第11師剛剛佔領新泰,部隊較為分散,且立足未穩,粟裕見機立即命令四個縱隊快速向新泰穿插,準備打他們個措手不及。但胡璉很狡猾,他很快就識破了粟裕的意圖,一方面,命令與11師各部迅速收縮,另一方面,電告南京,要求周邊的其他部隊,快速向他靠攏。
  • 決戰孟良崮,粟裕為何偏偏要打戰鬥力最強的74師?他有4條理由
    粟裕遵照這一指示,除了按照原計劃調整部署之外,立即通知情報部門加強對整個戰場的偵察,嚴密監視敵軍的動向,密切注視敵情的細微變化,以便尋找更加有利的戰機。粟裕為此沉思了半個小時,他以十分慎重的態度要情報處核實其準確性,並進一步搜集相關情報。
  • 粟裕提前兩天發起淮海戰役:「如果再晚4個小時,仗就不好打了」
    11月4日,經中央軍委批准,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員、代政委粟裕和譚震林、陳士榘、張震等領導籤發了華東野戰軍淮海戰役攻擊命令:「我為貫徹淮海戰役決心,定於本月8日晚統一發起戰鬥」。之後粟裕又得知:「11月6日發現駐守海州的第44軍有西撤新安鎮並歸黃(百韜)兵團指揮的動向」,共產黨員河基灃、張克俠在發起起義上「行動要求更趨積極」......... 戰場情況變化的不確定性對指揮員的應變能力提出了極高的要求。基於出現的上述這些情況,粟裕綜合分析認為,「淮海戰役發起的時間宜早不宜遲」,我再按原定時間原定計劃發起淮海戰役必將貽誤戰機。
  • 宿北戰役的「王牌師」有多兇狠?粟裕:看到胡璉的部隊渾身冒冷汗
    更要命的是,吳奇偉這個只會坐在辦公室發號施令的主,在沒有對整個戰場形勢進行調研的情況下,居然想當然地認為山東野戰軍和華中野戰軍都在魯南、蘇北,甚至他一度「高明」地預判,沐陽城內我軍兵力空虛。粟裕大將曾說國民黨「五大王牌」軍中胡璉的整編11師尤善防守,每每進攻胡璉的11師總會讓人渾身冒冷汗。應該說粟裕大將的這一評價對於胡璉的11師來說是較為中肯的。特別是在宿北戰役中,儘管胡璉的11師和戴之奇的69師在戰略上暴露出了極易突破的弱點,但我軍要吃掉這「王牌」主力卻並非易事。
  • 粟裕以反突破對付強敵突破,講了四點原因,陳毅聽完拍手叫好
    這就是蔣介石的方針,他吸取了先前宿北、魯南、萊蕪等戰役的連戰連敗的教訓,想要將部隊團團圍住,不留空隙,不讓我軍各自為戰,這樣就擠壓了我軍的戰場空間,在戰略層面和戰役態勢上佔據主動。戰爭爆發之初,由於國民黨各部緊抱不放,所以陳毅、粟裕率領的華東野戰軍一時找不到戰機,數次制訂的分割殲滅計劃也未能實現。
  • 尋淮洲與粟裕之八
    由於之前戰線拉的較長,紅十軍團分成兩路撤離:位於北面的紅二十師主力由譚家橋街南行至文雅,經吳東橋再一路折向東。位於南面的軍團部及傷病員在紅十九師掩護下,沿前門的山路經大炮嶺、吳東橋一路向東。南路部隊的撤離還算順利,但北路可能是由於樂少華的魯莽行為,紅二十師所部一直被國民黨軍追打至文雅街附近。
  • 新中國的兩大戰神,軍界雙子星林帥和粟裕,軍事上誰更厲害?
    1928年1月,粟裕和林帥都參加了湘南起義,之後上了井岡山,從此兩人各自得到了發展。不過相對來說,林帥的名氣要比粟裕大,畢竟林帥是當時最年輕的軍團長,而粟裕由於負傷次數較多,1938年還只是新四軍的第二支隊的副司令,後來調任先遣支隊司令員,期間他在北上抗日先遣隊有過失敗的經歷,聲威遠不及林帥。
  • 山東蒼山縣屬於哪個市在哪裡 這裡被稱為魯南南菜園
    蘭陵縣歷史悠久,古文化遺址屬北辛文化。   西周初年夏朝少康帝小兒子姒曲烈的封國—鄫國故城位於中西部。蒼山蒜全國有名。暢銷日、韓、美歐,蒼山是全國有名的「大蒜之鄉」,「牛蒡之鄉」,「魯南南菜園」。   蘭陵縣歷史悠久,古文化遺址屬北辛文化。西周初年夏朝少康帝小兒子姒曲烈的封國—鄫國故城位於中西部。
  • 魯南戰役,繳獲的坦克大炮太多,華野無奈把一個師全換裝美械裝備
    魯南戰役前,七十四師位置突出,粟裕精於計算,其先打七十師未嘗不可,但是原山東部認為打魯南是他們地盤,而兩淮是原粟裕地盤,打下兩淮等於山東出力幫粟裕收復失地不值得,故堅持打魯南。國軍的優良傳統就是:戰事不利轉進如風,友軍有難不動如山。
  • 粟裕「鬥膽直陳」:華野暫不過長江,毛澤東主席從善如流
    1947年6月30日, 在黃河中下遊河南與山東交界處,自臨濮至張秋鎮約一百五十公裡的河段上,劉伯承、鄧小平率領晉冀魯豫野戰軍十餘萬人馬由北向南強渡黃河。粟裕得出的結論是:「我軍必須高度集中兵力,打更大規模的殲滅戰,方能逐次殲滅敵軍主力,迅速改變中原戰局。」一九四七年十二月,粟裕指揮華野西兵團和中野的陳謝兵團,發動平漢路戰役,吃掉了蔣軍三萬兩千人。粟裕更堅定了集中中野、華野、陳謝兵團打大殲滅戰的思考。
  • 毛主席同意粟裕暫不渡江,為其定下軍令狀:8個月殲敵10萬人
    所以粟裕大將兩次鬥膽直陳,建議劉鄧大軍和陳謝主力繼續依託隴海路作戰,力求在雨季與夏收之前於河南、安徽、江蘇和淮北等中原戰場打出幾場大的殲滅戰,在長江以北就能大規模摧毀敵軍主力,何必跑到江南做無用功。但在最後卻極力要求我軍主力大部隊可集合華東野戰軍,牽手佯攻濟南,吸引敵軍五大主力之首的第五軍,也就是邱清泉兵團北援而殲滅,如無人救援就合力真攻濟南,主力軍適時兵進江蘇徐州,與劉鄧中野合併一處尋找戰機,在淮海地區打出第二個殲滅戰。
  • 奇襲——粟裕與官陡門之戰
    官陡門四周河網密布,溝汊縱橫,地理位置極為重要,粟裕稱這裡如同「象棋盤中心卒前邊的渡河點一樣」。1937年12月10日,日軍侵佔蕪湖後,即在飛機場屯駐重兵,將官陡門作為重要軍事據點,沿扁擔河兩岸修築防禦工事,設置三層鐵絲網和障礙物,在西、南、北三面構築炮樓,三處互為掎角,易守難攻,極為險要。這個看似極為安全的地方,卻正是新四軍出奇制勝的地方。
  • 粟裕一仗打得敵人眼冒金星,國軍:聽到野戰軍的衝鋒號就渾身顫抖
    為了確保萬無一失,李默庵同時又讓王鐵漢派出三路軍隊前往半路接應。不僅如此,李默庵還下令駐守揚州的黃百韜整編第25師沿京杭大運河北上,準備攻佔我軍控制的邵伯鎮。李默庵的設想是,黃百韜若攻佔邵伯,必將威脅蘇中側翼和兩淮(淮安、淮陰,華中局總部駐地),粟裕不能置之不顧,集結於如皋東南的華野主力只能前往營救邵伯。
  • 粟裕評價諸葛亮:不會打仗,更算不上軍事家
    粟裕從小愛看《三國演義》,對當中的人物也非常痴迷。但是,他對諸葛亮的評價並不高,在一次作戰會議上,粟裕被問到,「諸葛亮是不是軍事家?」他直接說,不是。他認為諸葛亮「不會打仗」,算不上軍事家。位居共和國大將之首的粟裕,為什麼會對古代聲名卓著的諸葛亮如此輕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