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降日國軍高級將領有多少?西北軍最多,中央軍7人

2020-12-24 明心讀文史

從「九一八」到日本投降,我國人民大約與日本侵略都進行了近14年的艱苦搏鬥,犧牲的軍民數以千萬計,這個勝利來得非常不易,是以慘重的代價換來的,可謂是「一寸河山一寸血」。據有關統計顯示,僅僅在後來的8年抗戰(俗稱)來說,國民黨方面犧牲的官兵就有130餘萬之多,而八路軍、新四軍則有近16萬之多。也許有人說這個數字對比,國軍要又八路軍、新四軍貢獻大。其實不能僅從這個數字比例上來看,因為,我軍正規部隊的總人數與國民黨軍相比,應該還不止8倍了。

國民黨軍犧牲的人數,主要為初期的幾大戰役居多,如「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武漢保衛戰」等。到了後期,其實正面戰場的最前沿,則主要是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和新四軍在與日寇作戰。總體上來說,共產黨領導的軍隊要比國軍抗戰堅決許多,我們只從在整個抗日戰爭過程中,投降日寇的高級將領的人數就可見一斑了。

曾有人統計過,在抗日戰爭中犧牲的國民黨高級將領有200多人,這個數字其實很是不實。因為,那時我軍並沒有實行軍銜制,犧牲的將領就無法在報導上用「上將」、「中將」等字眼來說,故顯得非常平淡。如,八路軍的左權將軍、新四軍的彭雪楓將軍,如果與國民黨軍中的軍銜對應,級別則是相當高了。而國民黨軍的所謂「高級將領」,實際上有一小半軍銜都是死後國府追贈的。

我們又為何要說八路軍、新四軍要比國民黨軍抗日堅決呢?這個可以從投降日寇的軍隊高級將領人數對比來看了。中共方面軍隊也不是沒有人投降日軍,其實與上面同理,很多由於軍銜的緣故,也是無法說起,即使有報導也沒有那種轟動的效果。但是,對於從職務上,師級以上降日的將領就很少了,這些高級將領主要還是東北的抗聯居多。原因在於東北抗聯本來隊伍的成分就比較複雜。其它如八路軍、新四軍皆團以下為多,也算不得高級將領。

那麼,投降日軍的國軍高級將領有多少人呢?這就觸目驚心了。從1939年至1945年,至少有99名國軍高級將領投敵,這在國民黨軍中可是貨真價實的高級將領了。其中地方軍閥最多。

投降人數最多的當屬西北軍,共有46名高級將領,佔到國軍投敵將領總數將近一半,而且總是成批投降。如:孫良誠所屬的西北軍也是投敵將領最多的一支軍隊。孫良誠是國軍中投降將領軍銜最高的,他投降時任冀察戰區上將副總司令兼遊擊總指揮,三十九集團軍副總司令。孫良誠投降時一次帶過去了8名將領,之後還有第128師師長王勁哉及其屬下將領9人;孫殿英、龐炳勳與屬下將領11人等。

孫良誠

投降人數位居第二的是東北軍,共有高級將領11名。曾任東北保安司令部參謀長、軍事委員會辦公廳副主任、中將鮑文樾等三人;在西安事變後寓居上海,因不甘寂寞而投敵,魯蘇戰區的第89軍副軍長潘幹丞等。

相較之國軍中央軍投降將領最少,共有7名,佔投降將領人數8%。除時任武漢警備司令的葉蓬(中將),在香港隻身投汪,第一戰區旅長賀凱憲(少將)在河南率部投降外,還有衡陽戰役中,周慶祥等5人隨方先覺被迫降日。這大概也是方先覺逃回去後得不到重用的原因吧。

方先覺

在整個抗戰中,國軍投敵總數約50萬,其中大都是雜牌軍,國軍中央軍除隨汪精衛投降的之外,人數比例上還是很少的,佔比不到10%。中央軍的大規模投降只有衡陽保衛戰中的一次,也就是方先覺投降的那一次了。

參考:王侃、楊樹標編撰《論1939—1945年國民政府軍將領投敵之原因》,《黨史研究與教學》2000年第5期

相關焦點

  • 中原大戰蔣介石之怒,西北軍裝備簡陋,中央軍為何卻屢戰屢敗?
    實際上經過幾個月的交戰,前線中央軍也確實有了很大的改觀,特別是親身體驗了晉軍陣地的堅固之後,各部中央軍紛紛效仿,開始注重防禦工事的構建。然而西北軍的驍勇善戰卻遠非晉軍和中央軍可比,西北軍的大刀夜襲更是令中央軍引以為傲的堅固工事徹底失去了作用。
  • 抗日戰爭鄂中大怪物,日軍視為心腹大患,國軍為何也避如蛇蠍?
    抗日戰爭時期,鄂中洪湖地區曾有一位傳奇人物,雖然是國軍序列但卻處於半獨立狀態,為了防止自己的部隊被滲透甚至數次處決蔣介石派出的軍官,此人便是王勁哉。王勁哉是陝西渭南人氏,早年畢業於陝西陸軍講武堂,是楊虎城麾下作戰最為勇猛的戰將之一,西安事變時期力主處決蔣介石。
  • 西安事變後傳:東北軍、西北軍的結局
    然而,當時東北軍有25萬人,楊虎城的西北軍僅有6萬人,楊虎城根本指揮不動東北軍。1937年2月2日,東北軍發生內訌,以孫銘九、苗劍秋等為首的少壯派軍官,堅決主張與中央軍開戰,營救張學良。他們殺死了張學良任命的東北軍臨時首領王以哲,然後在西安城內追殺所謂的妥協派。東北軍的另一名高級將領何柱國,因為躲藏在楊虎城公寓裡,才倖免於難。是為「二二事變」。
  • 薛嶽算是抗日戰爭時期消滅日本人最多的將領嗎?
    薛嶽是抗戰期間殲滅日軍人數最多的中國將領。既然是中國殲滅日軍人數最多的將領,那麼薛嶽到底殲滅了多少萬日軍呢?這個數字很難統計,目前主流抗戰史承認的是十幾萬日軍,而也有人認為是三十多萬。所以,日本武漢駐屯軍的數量,一直保持在30萬左右,而薛嶽指揮的國軍數量,也一直保持在50多萬。第三,常德會戰殲滅日軍4.8萬,是第六戰區和第九戰區共同打的,被殲滅的4.8萬日軍,是不是應該有兩三萬人,算到薛嶽將軍的名下呀。第四次長沙保衛戰,第九戰區在消耗幾萬日軍後,主動放棄長沙,長沙失守後,第九戰區退守湘西。
  • 抗戰勝利兩個月,只見西北軍晉綏軍與八路搶地盤,中央軍在忙什麼
    隨著1945年8月15日日寇的無條件投降,國共雙方以前的恩怨和矛盾再次凸顯出來。國民黨各方勢力接收了日寇佔領的大片地盤和武器裝備後,並未滿足,又開始對共產黨八路軍浴血拼殺出的華北敵後根據地下手。晉綏軍、西北軍相繼跳出,搶奪勝利果實同年9月,閻錫山的晉綏軍第一個跳了出來,共5個師1萬6千人開進了上黨地區,佔領了長治、長子、屯留、壺關、潞城、襄垣等6城。其中的潞城、襄垣已經被八路軍收復,長治等4城也都在八路軍的包圍之中。
  • 解放戰爭時期,國軍一級上將都是哪10個人?沒有一個不是狠角色
    國民黨高級將領的軍銜,最高檔是特級上將,僅設一人,肩章掛五顆星;而僅次於特級上將的就是一級上將軍銜了,即四星上將。由於嚴格限額,大陸時期國府一共授出17個一級上將軍銜。而在解放戰爭時期,國軍將領中的一級上將僅存10個人(不含死後追授、已故和臺灣時期授予的),分別是誰呢?總結起來就兩條:不是中央軍頂級大佬,就是一流地方軍閥。
  •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哪3位國軍高級將領堅決反對?最終結局如何?
    1949年1月,時任國軍華北最高長官的傅作義召集所有師級以上幹部,當眾宣布了自己的起義決定。當副官一字一句念完協議後,臺下的高級軍官們譁然,一時之間大家陷入沉默。支持的人自然是暗自鬆了口氣,一句話都不說;而反對的人雖然不滿,也沒有敢在這個地方大聲抗議的。不過這種寂靜只持續了半分鐘。
  • 抗戰時國軍打雜多打仗少?
    官兵平日忙於領糧、搬物、打柴,甚至走私做生意,每星期竟難得有三天的訓練,一個連中往往有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的人力,經常在打雜;士兵文盲普遍,體格孱弱、逃兵風氣普遍,無法實施有系統的訓練。國軍部隊中也有少數射擊技能良好,如關麟徵的五十二軍,射擊成績一般均為百分之六十至七十。五十二軍後來由東北撤至臺灣,在劉玉章的領導下,在射擊方面仍為臺灣最優秀的一個軍。
  • 廣西戰役,3個國軍高級將領趁亂逃脫,最終結局如何
    1949年12月,廣西戰役爆發,負責守衛廣西國軍將領的是「小諸葛」 白崇禧,而我軍第四野戰軍擔任此次進攻任務。白崇禧眼看大勢不妙,他提前逃到海南島,另外還有3個高級將領趁亂逃脫,那麼這3個國軍將領是誰?他們的最終結局如何?
  • 中華民族的恥辱,那些在抗戰中被槍決的國軍高級將領
    在中國人民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中,有261名將軍為國捐軀,其中上將21人、中將73人、少將167人。他們中有許多我們熟知的人,如在南昌會戰中中彈犧牲的第29軍軍長陳安寶上將,忻口會戰中壯烈殉國的第9軍軍長郝夢齡上將, 在豫中會戰中犧牲的第36集團軍總司令李家鈺上將。還有我們最為熟悉的張自忠上將等等。
  • 中原大戰和平談判,蔣介石有意寬大處理,為何卻意外吞併西北軍?
    按照蔣介石的預定計劃,只要馮玉祥宣布下野,再進一步壓縮西北軍的編制,同時通過內部分化的手段從內部瓦解西北軍,便可以解決西北軍之患。但是鹿鍾麟卻提出,西北軍可以接受中央軍的收編,不過需要蔣介石答應三個條件,首先馮玉祥不能下野,其次將豫西和陝甘兩省交給西北軍駐守。
  • 近些年讓人欣慰的影視劇創作——正面戰場國軍抗戰劇的不斷湧現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一段悲壯的歷史,十四年的抗爭使中國軍民死亡三千餘萬人,但死亡並沒有嚇倒中國人民,國共合作堅持了八年的抗戰,最後在同盟國的共同打擊下,日本被迫無條件投降。早些年大陸表現抗戰時期的影視劇,大多以敵後八路軍和新四軍的抗戰經歷為題材,而正面戰場國軍抗戰為題材的影視劇不多。臺灣方面更沒有一部影視劇中有共軍抗戰的情節表現。近些年來,大陸越來越尊重歷史,並還原歷史,以正面戰場抗擊日寇的影視劇不斷湧現,這讓人非常欣慰。
  • 抗日戰爭大場保衛戰,前線國軍大敗而歸,日軍為何卻心有餘悸?
    1937年10月23日,抗日戰爭時期最為慘烈的淞滬會戰已經接近尾聲,國軍前線總指揮陳誠下令將防線退至大場地區,而這也是國軍在上海市區最後一道防線。在國軍退守大場之前,日軍在淞滬戰場上的傷亡人數已經接近六萬,日軍指揮官松井石根面對後撤的國軍甚至已經無力下達追擊命令。
  • 解放戰爭:從45年的長治到50年的海南,國軍總共戰死多少名將官?
    自長治戰役到1950年四野解放海南,總共有多少位國軍將官戰死呢?我們來了解一下。《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史》公布的數據顯示,解放戰爭中的國民黨軍少將以上級別軍官,共有85人在1950年海南戰役之前陣亡。其中級別最高的國軍將官是唐式遵,1950年被擊斃於西昌境內時,軍銜是國民黨陸軍二級上將,此人早年為四川王劉湘麾下愛將。
  • 抗日戰爭黃廣戰役,國軍精銳盡出難改敗局,日軍為何卻主動撤離?
    白崇禧接手第五戰區後,將戰區司令官設立於廣濟地區,而所謂的黃廣固守區便是黃梅、廣濟及其周邊區域,其中黃梅地區由西北軍出身的劉汝明駐守。原本在覃連芳部的左翼還有一支後備部隊用於以防萬一,是川軍的第二十九軍集團軍,全軍四萬餘人,然而戰鬥力卻十分孱弱。川軍第二十九集團軍是出川最晚的一批部隊,是劉湘去世之中,新「四川王」王纘緒為了清除劉湘在川中遺留勢力,將劉湘一系部隊整編而成,由許紹宗統領出川。
  • 南京保衛戰中,一批高級將領丟下部隊逃跑,傷兵們破口大罵
    11月20日,唐生智正式組建長官部開始部署。而列入衛戍部隊的大多是中央軍,也有粵軍、東北軍、黔軍等部隊,這些部隊要說與唐生智有一點淵源的話,那就是可能在軍閥內戰時期當過對手,畢竟曾經的唐生智也是一方諸侯。在這種情況下,以一個資格夠老,卻沒有實權的人為統帥,各部其實心裏面都有自己的想法。
  • 看看參戰的國軍將領有誰你就懂了
    ——卡爾·貝克 1945年8月,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十四年的抗日戰爭以中華民族的最終勝利而告終,抗日戰爭的勝利也成了近代以來中國抗擊外敵入侵取得的第一次完全勝利! 而我黨代表最廣大人民的利益,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在人民的支持下,我軍戰士愈戰愈勇,因此從1947年7月開始,我軍就由戰略防禦轉入了戰略進攻,在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結束後,國軍主力幾乎已經全軍覆沒,我黨取得全國性的勝利已是時間問題。 所以,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是具有重要戰略決戰性質的三場戰役!
  • 悲催的國軍雜牌師長,硬憾日軍鈴木旅團,血戰一周取得勝利
    無論在什麼時候都有嫡系和非嫡系之稱,只是做得過不過的問題。但是在民國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嫡系和非嫡系卻是天壤之別。他原是西北軍馮玉祥麾下師長,中原大戰失敗後投靠蔣介石,真可謂是別人家的兒子,斷糧不說,要點糧草都要低聲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