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九一八」到日本投降,我國人民大約與日本侵略都進行了近14年的艱苦搏鬥,犧牲的軍民數以千萬計,這個勝利來得非常不易,是以慘重的代價換來的,可謂是「一寸河山一寸血」。據有關統計顯示,僅僅在後來的8年抗戰(俗稱)來說,國民黨方面犧牲的官兵就有130餘萬之多,而八路軍、新四軍則有近16萬之多。也許有人說這個數字對比,國軍要又八路軍、新四軍貢獻大。其實不能僅從這個數字比例上來看,因為,我軍正規部隊的總人數與國民黨軍相比,應該還不止8倍了。
國民黨軍犧牲的人數,主要為初期的幾大戰役居多,如「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武漢保衛戰」等。到了後期,其實正面戰場的最前沿,則主要是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和新四軍在與日寇作戰。總體上來說,共產黨領導的軍隊要比國軍抗戰堅決許多,我們只從在整個抗日戰爭過程中,投降日寇的高級將領的人數就可見一斑了。
曾有人統計過,在抗日戰爭中犧牲的國民黨高級將領有200多人,這個數字其實很是不實。因為,那時我軍並沒有實行軍銜制,犧牲的將領就無法在報導上用「上將」、「中將」等字眼來說,故顯得非常平淡。如,八路軍的左權將軍、新四軍的彭雪楓將軍,如果與國民黨軍中的軍銜對應,級別則是相當高了。而國民黨軍的所謂「高級將領」,實際上有一小半軍銜都是死後國府追贈的。
我們又為何要說八路軍、新四軍要比國民黨軍抗日堅決呢?這個可以從投降日寇的軍隊高級將領人數對比來看了。中共方面軍隊也不是沒有人投降日軍,其實與上面同理,很多由於軍銜的緣故,也是無法說起,即使有報導也沒有那種轟動的效果。但是,對於從職務上,師級以上降日的將領就很少了,這些高級將領主要還是東北的抗聯居多。原因在於東北抗聯本來隊伍的成分就比較複雜。其它如八路軍、新四軍皆團以下為多,也算不得高級將領。
那麼,投降日軍的國軍高級將領有多少人呢?這就觸目驚心了。從1939年至1945年,至少有99名國軍高級將領投敵,這在國民黨軍中可是貨真價實的高級將領了。其中地方軍閥最多。
投降人數最多的當屬西北軍,共有46名高級將領,佔到國軍投敵將領總數將近一半,而且總是成批投降。如:孫良誠所屬的西北軍也是投敵將領最多的一支軍隊。孫良誠是國軍中投降將領軍銜最高的,他投降時任冀察戰區上將副總司令兼遊擊總指揮,三十九集團軍副總司令。孫良誠投降時一次帶過去了8名將領,之後還有第128師師長王勁哉及其屬下將領9人;孫殿英、龐炳勳與屬下將領11人等。
投降人數位居第二的是東北軍,共有高級將領11名。曾任東北保安司令部參謀長、軍事委員會辦公廳副主任、中將鮑文樾等三人;在西安事變後寓居上海,因不甘寂寞而投敵,魯蘇戰區的第89軍副軍長潘幹丞等。
相較之國軍中央軍投降將領最少,共有7名,佔投降將領人數8%。除時任武漢警備司令的葉蓬(中將),在香港隻身投汪,第一戰區旅長賀凱憲(少將)在河南率部投降外,還有衡陽戰役中,周慶祥等5人隨方先覺被迫降日。這大概也是方先覺逃回去後得不到重用的原因吧。
在整個抗戰中,國軍投敵總數約50萬,其中大都是雜牌軍,國軍中央軍除隨汪精衛投降的之外,人數比例上還是很少的,佔比不到10%。中央軍的大規模投降只有衡陽保衛戰中的一次,也就是方先覺投降的那一次了。
參考:王侃、楊樹標編撰《論1939—1945年國民政府軍將領投敵之原因》,《黨史研究與教學》2000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