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一位被厚葬立碑的日軍將領——中村正雄的「軍史錄」

2020-12-24 趣史錄

"博弈之交不終日,飽食之交不終月;勢力之交不終年,惟道義之交可以終身。"人生在世,最重要的就是做事行得正坐得直,否則幾十年碌碌,不過雲煙飄散。上世紀抗戰爆發,日軍惡行昭著,唯有將領中村正雄得到了中國人的認可,受到尊敬,他在前線陣亡後,對手給了他厚葬。

優秀軍官

中村正雄1892年出生於日本石川縣,早年就讀於金澤第一中學校、中央幼年學校等。他1913年從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21歲的年紀就成為了陸軍少尉,任職於步兵聯隊,7年後,中村正雄從日本陸軍大學畢業。

這個完成的速度相對於其他學員來說,已經算是飛速 ,日本陸軍大學作為日本的精英軍官學校,培養的都是高級軍官將領。一個未滿30歲的年輕人能夠這麼快畢業,只能說明他能力格外突出。

中村正雄曾在法國、義大利大使館擔任過保衛工作,抗戰爆發後,他被調回日本,36年跟隨師團長清水喜重抵達東北。中村正雄的軍旅生涯一帆風順,連續晉升,從步兵聯隊大隊長到師團參謀長,在39年即被授予少將軍銜,任職團長。

按照正常流程來說,只要中村正雄之後不出大錯,就一定會高升,成為日本最頂尖的將領之一,畢竟日本很看重資歷,一般師團長都在50歲往上,而中村正雄坐到這個位置上時才48歲。

中村正雄

日本在明治維新時期引入了西式的指揮刀,但熱兵器時代這樣的指揮刀華而不實,在戰場上經常斷裂,士兵的頻頻抱怨讓日本方面不得不改進這種雞肋的指揮刀。

改進後指揮刀刀身變窄,以精鋼作為原材料,採用的是當時最精良的鍛造工藝,最終成型的指揮刀韌度高,劈殺時可以將力量發揮到極致,後來人們稱其為"東洋刀"。日本軍人的佩刀極其講究,通常是與軍人的地位和家族掛鈎。

指揮刀代表的榮譽,使他們的驕傲,一般而言軍曹級別以上的軍官都能擁有指揮刀,貴族出身的配備祖傳的刀鞘和刀柄。刀柄上鑲嵌的金、銀、銅、銠用於區別不同級別的將領,侵華日軍崗村寧次配備的是鑲金的指揮刀。

按照級別而言,中村正雄應該配鑲銅刀,但日本天皇為了表彰在日俄戰場上表現優秀的指揮官,特地打造20把鑲銀軍刀,一把就在中村正雄手上,可見其能力之出眾。

日本指揮刀

軍人作風

在戰前,中村正雄雖然在軍校學習,但所有閒暇時間都投入到了建築學上,對於中國古建築,他一直保持著欣賞的態度,即使後來日本在我領土橫行,他也嚴格要求部下不能破壞中國的文物古蹟,燒殺搶掠等惡事不能出現,完全有別於與畜生無異的其他敵軍。

南寧王陽明講學遺址和觀音閣等現在著名的歷史遺蹟都是在中村正雄的一手庇護下得以被保存,戰火沒能燒毀它,只是特殊時期,國人為搗毀封建迷信,將其盡數搗毀,實在令人痛心。

之前有一部電影叫《鐵血崑崙關》,主要講述抗戰最艱難的時期,敵軍的精銳部隊在華南突襲登陸,中國的第一支機械化部隊負責抵抗。這其中有一個鏡頭是中村正雄在支援攻破崑崙關的途中,一個敵軍士兵起了私心,強搶當地百姓錢財,被中村正雄當場槍斃以明軍紀。

在中國的影視劇中,不可能存在會美化敵人的情節,那是因為中村正雄確實是做了那樣的事情。中村正雄與只會屠戮無辜人民,鐵蹄破壞大好河山的其他日軍將領不同,他所管轄的部隊紀律嚴明,作戰出色。中村正雄算是一名真正的軍人、學者,而不是殺紅了眼的劊子手。

電影《鐵血崑崙關》中村正雄劇照

崑崙關作戰

39年底,日軍展開了南寧攻略作戰,目的在於切斷從南寧到越南的國際交通線,而這條交通幹線確實負責承擔中國超過百分之八十的外援運輸任務,其重要程度可見一斑。國軍方面派出中國當時唯一一支機械化部隊出戰,由陸軍中將杜聿明臨時擔任軍長,這算得上是最頂尖的部隊配置了。

但在日軍方面中村正雄所在的部隊日軍第五師團是日本陸軍第一流的精銳機械化部隊,號稱鋼軍。抗戰中是南口、平型關、太原、臺兒莊等重大戰役都由其擔任主攻部隊,其中最主力的旅團團長就是中村正雄,被冠以"日本部隊永不折斷的鋼刀"的稱號。

二者算是針尖對麥芒,誰也不可能讓誰。此次崑崙關大戰其慘烈程度在抗戰中都算是最悲壯的,國軍和敵軍投入了戰力最強的部隊,戰場上廝殺起來與"屠宰場"無異,有一段不到50公裡的路線,中村正雄整整用了5天時間才得以前進。

在一場阻擊戰中,國軍團長鄭庭笈觀察到在部隊前方有日軍軍官集結講話,他立刻下令迫擊炮和重機槍都向該方向開火,中村正雄就在此受重傷身亡。

戰場上的拼殺是無情的,畢竟那都是你死我活的事,但杜聿明對於中村正雄這個對手還是懷著尊敬,他認為,只有中村正雄這樣真正的軍人才有資格與他對戰。

在清理戰場時下令將中村正雄厚葬,親自為其題寫碑文,"民國二十九年,崑崙關戰役陣亡日本第五師團少將旅團長中村正雄墓,陸軍第五軍軍長杜聿明題"。

中村正雄墓

事實上,為敵人立碑這件事日軍也曾幹過,33年古北口激戰,為了讓大部隊得到撤離的機會,國民軍隊7名士兵堅守最後的陣地,拖延轉移時間,他們懷著必死的決心,堅持了三四個小時之久,成功阻擋2000餘敵軍的進攻,最後全部壯烈殉國。

日軍被他們視死如歸的精神所震撼,旅團長下令將七名戰士合葬,樹碑"七勇士"。

抗戰中日軍犯下的滔天大罪,所作所為罄竹難書,但並非所有人都是惡鬼,有時也會出現人性尚未泯滅的將領。中村正雄得到國軍將領的尊重,戰死後還被厚葬立碑,這樣高級的待遇,日寇裡再無第二人了。

相關焦點

  • 崑崙關大捷,日軍少將中村正雄被擊斃,杜聿明為何給他立碑
    在戰場上,為敵人立碑是罕見,這是表達對敵人的尊敬與敬重之舉,抗戰時期日軍就曾為中國軍人立碑,長城邊上的北古口鎮,如今立有「北古口七勇士紀念碑」,最早為這七位勇士立碑的是日軍。7個戰士阻擋日軍2000多人長達三個多小時,他們沒有一個人投降,也沒有一個人被俘虜,7位戰士視死如歸的勇氣令日軍敬佩不已,日軍旅團長親自下令合葬7位戰士,立碑「支那七勇士之墓」。日軍為中國軍人立碑一事一直鮮為人知,更不為人知的事,時隔6年後,杜聿明竟然也親自為日軍少將中村正雄立碑,對日寇中國人恨之入骨,杜聿明為何要給日軍少將立碑呢?
  • 日軍少將,戰死後受到全體中國人的尊重,蔣介石下令厚葬
    但事實上,中村正雄藉此機會逛遍了北京等各大名城古邑,遊覽了各個朝代的名勝古蹟。據史料記載,他對中國古代唐宋時期的建築讚不絕口,認為那是屬於全人類的瑰寶。所以,當抗日戰爭爆發以後,中村正雄曾多次上書裕仁天皇,請求他下令,不準日軍肆意破壞中國的文物和古建築。1939年,日軍在北海灣龍門港登陸,隨後沿邕欽公路北犯,南寧淪陷。
  • 崑崙關戰役喪命的日軍最高將領,他的墳墓是一座空墳
    指的就是日本軍第五師團第二十一旅團旅團長中村正雄少將。中村正雄(1892—1939),侵華日軍將領,1892年出生於日本石川縣,早年就讀於日本金澤第一中學校、名古屋地方幼年學校、中央幼年學校。1913年5月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1920年11月畢業於日本陸軍大學。先後歷任日軍參謀本部勤務軍官、陸大教官、日本陸軍步兵學校教官、參謀本部通信課長等職務。
  • 12月18日抗戰崑崙關戰役爆發1939年:中村正雄遭受3次襲擊而斃命
    12月18日抗戰崑崙關戰役爆發1939年:中村正雄遭受3次襲擊而斃命1939年12月18日:抗日戰爭廣西崑侖關戰役爆發。崑崙關戰役中,日軍的傷亡還是比較慘重的。戰時日軍自己的傷亡數字是4000多人。一般認為,這是有水分的,日軍實際傷亡在約7000人。我軍傷亡更大。
  • 金門戰役除了國軍將領胡璉,李良榮外,還請了一位日軍將領當參謀
    但是卻在這過程中,第三野戰軍在解放金門島時馬失前蹄,吃了一場敗仗,讓第十兵團損失慘重,這也是解放戰爭後期,我軍吃得最大的一次敗仗。金門戰役的失敗,並不是因為,第十兵團作戰不夠勇敢,主要因為解放金門需要渡海作戰。這樣一來的話,給第十兵團解放金門增加了很大的困難。要知道,陸地作戰與海戰還是有很大的區別的。再說,在這之前第十兵團並沒有渡海作戰經驗。
  • 抗日戰爭犧牲最高將領,妻子悲痛絕食七天而亡,合葬梅花山
    1938年,一則「59軍在追擊戰鬥中俘虜日軍松井等一百三十名」的消息迅速傳遍大江南北,被各家報紙紛紛轉載,事實上,這則報導背後的戰鬥卻只是俘獲了一名叫做「松井一三」日軍。「俘獲日軍松井一三一名」寫成了俘獲日軍松井等一三一名,雖然消息不準確,但鼓舞人心卻是實實在在的,而這次俘獲背後的59軍在臨沂的戰績也是實實在在的。
  • 他是二戰中日軍的高級將領,擅長瓦解敵軍內部,戰時還不忘搞副業
    其實,支持這種觀點的日軍將領中還是有很多「名人」,其中有一個叫做「石原之智」的石原莞爾。實際上,這個時候的日軍決策層被狂熱軍國主義分子控制住了,他們的思想都是偏激的,不過也因為這樣,才讓他們這種陰險的計劃沒有現實。但是,就有人假設到:幸好如此,如果當時他們聽了「理智者」的話,那麼就更難對付了?
  • 曾擊斃日軍少將的他壯烈犧牲後,毛主席寫了輓詩,蔣介石寫了輓聯
    1939年冬,杜聿明率第5軍在廣西大明山區與日寇戰於廣西南寧東北賓陽縣的崑崙關,與日軍第5師團的主力第12旅團,及後來增援的兩個聯隊血戰。日軍第5師團第12旅團的旅團長,是中村正雄少將。戴安瀾率第5軍第200師擔任正面反攻,重創日寇,擊斃了日軍第5師團第12旅團的少將旅團長中村正雄和聯隊長三木吉之助。該旅團班長以上的軍官死亡達85%以上,士兵死亡4000餘人,戴安瀾取得了輝煌的戰果。經4個晝夜激戰,中國軍隊成功收復了崑崙關。
  • 被日軍厚葬的抗日少年,被抓時說了6個字,在場的日軍都為之動容
    戰場上有一位川軍少年,和其他人一樣,在戰場上光榮犧牲了,當時他的遺言雖然簡短,卻深深的感動了世界,甚至在場的日軍士兵也不禁為之淚流滿面,為之感動,同時也自問這場戰爭是否正義。日軍雖然在人數上不佔優勢,但由於地理環境的優勢,加上裝備精良,與國軍展開了猛烈的進攻。而宜昌西北方向的饅頭山,因地形複雜,又是日軍的主要陣地,從而被迫成了兩軍交戰的主戰場,國軍121師將士與日軍展開了長達11天的拉鋸戰,直到日軍傷亡慘重才撤退。
  • 偵查、諜報、圍堵,救援,電視劇《戰崑崙》再現戰火中的熱血青春
    1939年11月,日軍登陸欽州,被炮火震昏的守軍連長莫辛烈被部下抬出陣地,卻被軍方以逃兵論處執行死刑,共產黨員學生軍隊長武少雄獲悉原委後,當即召集民眾找到國軍高級將領白主任遊說將其保釋在武少雄率領的學生軍協助下,他們深入敵後救出國軍飛行員、剷除日軍和土匪組成的刺殺隊、指揮炮兵炸死日軍少將中村正雄,完成個人的救贖。在武少雄的感召下,莫辛烈幡然醒悟,面對侵略者需要完成的不是個人救贖而是拯救危難中的國家和民族。
  • 日本無條件投降時,軍銜最高的將領是哪一位?
    有軍事愛好者提問,日本無條件投降時,軍銜最高的將領是哪一位?很多人都答對了一點點,但不完整。因為日本無條件投降時,有四位元帥軍銜的將領,分別是陸軍元帥寺內壽一、杉山元、畑俊六和海軍元帥永野修身,答一兩個人當然不算完全正確了。還有人答是山本五十六和古賀峰一,那就錯得有點離譜了。這兩個人雖然是元帥軍銜,但死於日本投降以前。
  • 中華民族的恥辱,那些在抗戰中被槍決的國軍高級將領
    在中國人民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中,有261名將軍為國捐軀,其中上將21人、中將73人、少將167人。他們中有許多我們熟知的人,如在南昌會戰中中彈犧牲的第29軍軍長陳安寶上將,忻口會戰中壯烈殉國的第9軍軍長郝夢齡上將, 在豫中會戰中犧牲的第36集團軍總司令李家鈺上將。還有我們最為熟悉的張自忠上將等等。
  • 日軍板垣師團號稱鋼軍, 和第五軍比誰更厲害 輸的那個幾乎被全殲
    這支部隊是日軍的第五師團二十一旅團,相信大家對於第五師團,應該都不陌生,這支師團的領導是板垣徵四郎,所以大家也會稱第五師團,為板垣師團,這支師團可是日軍中的王牌部隊,21旅是板垣師團中的主力部隊。作為這麼厲害的一支師團的主力,21旅更是厲害,是鋼軍中的尖銳,不過在1939年的時候,他們遇到了一支我國的鋼軍,那麼來看看,到底是誰更厲害吧。
  • 正雄種養專業合作社:花椒香滿山 致富有奔頭
    眼下正是鮮花椒的採摘期,在花垣縣正雄種養專業合作社花椒種植基地裡,已經成熟的百餘畝九葉青花椒在微風中輕輕搖曳。錦簇相依的花椒粒色澤油亮、顆粒飽滿。十多名村民穿梭林間忙著採收,一片豐收景象。
  • 川軍抗戰最強將領,轉戰八省重創日軍,可他本人卻因妻妾成群而出名
    在民國時期國軍的諸多將領中,楊森是極為複雜的一個,而且他出名的方式也比較特別,說起來有些好笑,竟然是因為妻妾成群,兒女眾多,他公開的妻妾有12位,子女共有43人。但是不管楊森為人如何的荒唐好色,但是若說在抗日戰場上能打硬仗敢打硬仗,那楊森還是絕對不含糊的。
  • 日軍俘虜國軍中將,隱藏幹數月苦力逃走,後復仇殺敵5000和一少將
    但在這一場浩劫之中,也有極個別國軍將領,雖然被日軍俘虜了,吃了不少苦,命運與別人完全不同,因為最終他不僅從日軍的魔爪裡僥倖逃出,而且之後還為自己報了仇,消滅了那些日軍。此人便是當年在南京保衛戰中被日軍俘虜的教導總隊參謀長、後任第五軍軍長的國軍中將邱清泉。邱清泉,原名青錢,字雨庵。
  • 二戰20萬臺灣人參加日軍,蔡英文還曾為臺籍日本兵立碑
    這些人在文獻中有不同的稱謂,亦有「臺灣人日本兵」、「日籍臺灣兵」、「臺灣人原日本兵」及「原臺灣人日本兵」等稱謂,由於在1945年4月戰爭惡化開始全面徵兵前是以「志願兵」加入,所以也有「臺灣特別志願兵」此稱謂。
  • 著名川軍將領範紹增,曾娶40位老婆,也曾擊斃過日軍中將
    範紹增川軍著名將領,人稱「哈兒將軍」,他妻妾成群一共有40位,也曾在抗戰中立下汗馬功勞,擊斃過日軍中將酒井,還重傷過日軍少將河野。範紹增出生綠林,為人豪爽、俠義、耿直,受人們尤為江湖人士敬重。他身材肥胖,長得一臉喜慶,一副憨眉憨態,逗人喜愛,人稱"範哈兒"。
  • 藩鎮維護統治合法性的重要途徑——立碑(上)
    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達成這個目的的一個重要手段,同時這也是一項重大的政治表演:立碑。而我們將聚焦於羅弘信統治魏博時期所立的羅讓碑來說說這個活動所帶來的意義。因為他的上位可以說是機緣巧合——他本來是魏博軍中地位不高的一位小校,因為前幾任節度使接連被殺,而其他重要的將領實在不敢接這燙手山芋,他才藉此一舉奪得了魏博這一「換帥易主,猶如兒戲」地方的統治者地位。因此,他和整個魏博高層對於碑文的書寫與利用更加具有典型性。羅讓碑是他為父親羅讓所立的神道碑,主要的內容還是歌頌父親羅讓的德行——雖然他之前一直是個默默無聞的小官。
  • 為啥日軍一進村,就喜歡抓母雞,其實揭示了日軍戰敗的原因
    導語:為啥日軍一進村,就喜歡抓母雞,其實揭示了日軍戰敗的重要原因關於抗日題材電視軍中常見的一幕,日軍在村子裡掃蕩的時候,將老百姓的所有吃的,值錢的東西搶光。他們最喜歡搶一種東西,就是母雞。日軍抓母雞在電視劇裡成了經典的畫面,其實這個舉動揭示了日軍戰敗的重要原因當然抗日劇中出現這樣的場景,並不是憑空杜撰,抗日期間日軍的確喜愛抓母雞。電視劇這樣拍是為了突出了日軍的貪婪,所到之處寸草不留。當然日軍抓母雞時滑稽的一面,也可以讓觀眾會心一笑,心中說一句活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