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軍避而不談的金門戰役始末

2021-02-23 稻田報告

金門戰役(或稱金門登陸戰,臺灣方面稱古寧頭戰役)是第二次國共內戰期間的一場戰役。

中國人民解放軍於1949年7月上旬入閩,由第三野戰軍(三野)第十兵團負責。第十兵團司令為葉飛,先後發動福州戰役、平潭島戰役、漳州戰役、廈門戰役和金門戰役等。

10月15日,解放軍渡海發動廈門戰役,先佯攻鼓浪嶼,成功吸引國軍注意力,造成國軍判斷失誤。之後,解放軍分數路成功登陸廈門,擊敗守島國軍。10月17日,國軍福州綏靖公署代主任湯恩伯棄守廈門,解放軍成功佔領該地。在粟裕授意下,解放軍葉飛將屬下第32軍船隻分發給第28軍,決定集中船隻進攻大金門,但鑑於船隻數量不足,日期一再延後。10月24日晚,終於在決定下令渡海,進攻大金門,結果登島解放軍在島上戰鬥三晝夜,全軍覆沒。

解放軍雖然很看重金門戰役的教訓,但並沒有將其視為重要戰役。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教授徐焰在其著作中,稱金門戰鬥失利只是第二次國共內戰末期一個小插曲,僅是暫時延緩解放軍攻取東南沿海島嶼,並未影響全局。金門戰役結束後,解放軍用兩個月就消滅敗退西南的國軍,東南沿海島嶼也在吸取經驗的解放軍逐步奪取。金門戰役後半年,解放軍隨即攻佔海南島。

戰役準備

人民解放軍連克要地、擋者披靡,以旋風之姿,迅速奪取了閩北、閩南各城,但主要弱點在缺乏海戰經驗且無海、空軍掩護作戰。

1949年6月以前,國民黨軍根本未在金門島上設防。直到6月中旬,「廈門要塞司令部」才成立金門要塞總臺,從這時起才開始在島上構築工事鋪設通信線路。

8月起,隨著福建戰事的發展,國民黨軍開始逐漸增強金門防禦。首先8月初國民黨軍第二十二兵團率領所部進駐金門地區,其中兵團部、第二十五軍軍部及第四十五師守大金門,第五軍軍部和第二○○師守小金門,第四十師守大嶝島。

9月3日,國民黨軍青年軍第八十軍之第二○一師師部及第六○一、六○二團(第六○三團調往福建馬尾)、戰車第三團之第一營(欠第二連)擔任金門防務。其中第二○一師由師長鄭果指揮,在臺灣由孫立人訓練後,擔任金西第一線的防務,員額裝備較第二十二兵團部隊整齊。九月中旬第五軍(欠第一六六師)歸還第二十二兵團建制,擔任小金門防務。

國軍方面,東南軍政長官陳誠見漳州已失,金門守軍戰力不足,乃派副長官羅卓英銜命親往汕頭,洽胡璉之第十二兵團接替第二十二兵團防守金門。胡兵團原屬廣州方面之作戰序列,而十二兵團在國防部補給名單上僅二個軍,但兵團實有三個軍,遂以未列名的一個軍調往金門,10月10日、14日第十八軍兩個師(第十一師、第一一八師)、(欠第四十三師)及兵團部由潮汕轉移增防金門。在第十二兵團全部尚未到達接替防務之前,暫歸第二十二兵團李良榮司令指揮。10月19日,第十九軍劉雲瀚部(下轄第十三師、第十四師、第十八師)奉公署命改駛金門22日晚抵達金門,因接駁效率不彰,直到24日晚才將部隊一半接運上岸。

發起原因

由於三野渡江以來,並未遭遇國民黨大軍的反抗,一種驕傲心態,充斥登陸部隊及指揮員之中,未注意渡海作戰種種隱憂,如搭載船隻不足;另外情報不靈,在大、小嶝島戰役中,也已發現被俘國民黨軍中,已有胡璉兵團第十八軍主力第十一師的俘虜,但主其事者仍然認為守軍要逃跑,反懷疑供詞不可靠。網絡間有傳說:粟裕曾提出對攻擊金門有「三不打」指示:沒有一次運載六個團的船隻不打;敵增援不打;要求山東沿海挑選六千名久經考驗的船工支援十兵團,船工不到不打。其中第一條和第三條都與渡海有關。但是,在戰役過程中,葉飛等戰役指揮員沒能很好地貫徹,這也是後來導致戰役失敗的原因之一。這種說法出自肖軍長回憶錄,由於是單證,早已不被學術界認可。

解放軍進攻部隊為第十兵團下之二十八軍,共三個團九千餘人。10月15日人民解放軍解放廣州,10月17日廈門解放,25日凌晨1點30分人民解放軍開始登陸金門。

戰役經過

第一日

10月24日晚上九時,人民解放軍第一梯次二十八軍八十二師的二四四團、二十八軍八十四師的二五一團、二十九軍八十五師的二五三團和二十八軍八十二師的二四六團三營分別在澳頭、大嶝、蓮河登船完畢,原定於金門中央登陸,前進將金門一分為二。

因潮流向西漂流,於二十五日約凌晨一時半抵達壟口、後沙、古寧頭一帶。為了掩護登陸,人民解放軍炮兵開始從大、小嶝炮擊金門北岸官澳、西園、觀音亭山、古寧頭等地猛烈射擊,但人民解放軍隔岸炮擊火力有限。至人民解放軍上岸後,建制異常混亂,不能作有組織之戰鬥,但仍能各自為戰,紛紛向岸上突擊前進。最先在壟口登陸的人民解放軍二四四團面臨裝甲部隊死傷慘重,二五一團在古寧頭突破登陸,二五三團在在湖尾登陸,突破防線,這時人民解放軍葉飛將軍接到登陸成功報告,以為勝利在望,但是由於不熟悉潮汐漲退的關係,結果造成了搶灘船隻全部因為退潮所以全陷在沙灘上動彈不得。

國民黨海軍掃雷二零二與南安二艇於三時左右在古寧頭西北海面,猛烈轟擊擱淺的人民解放軍船隻和軍隊。天亮後一百多艘人民解放軍船無一返回,第二梯次援軍隔海望洋興嘆。

國民黨第十八軍軍長高魁元指揮第一一八師(欠第三五二團)配屬戰車第三連(欠一排)向人民解放軍攻擊;第十九軍之第十八師其已登陸進駐瓊林之部隊亦就近歸十八軍高軍長指揮。該師尚未下船之第五十三團則轉航小金門登陸,歸第五軍軍長李運成指揮;第十九軍軍長劉雲瀚與第廿五軍軍長沈向奎連絡,指揮該軍第十四師(欠第四十團),及第十三師之一部,由金門後埔向北推進,迎擊由安岐、埔頭向南敗退的人民解放軍,並積極向古寧頭推進,另以第四十師之迫擊炮全部配屬第十四師,以加強其火力。戰車營營長陳振威將預備隊戰車兩排,進至瓊林待命。

25日人民解放軍二四四團一度佔領雙乳山,天亮時遭國民黨軍裝甲部隊反擊退敗。在湖尾登陸的人民解放軍二五三團佔領觀音山和湖尾高地,到二十五日中午被迫撤退,人民解放軍二五一團衝出包圍前進到古寧頭,固守林厝,與國民黨十四師和一一八師強力反攻,雙方反覆爭奪。國民黨軍十四師團長李光前端著刺刀親自衝鋒,但他的士兵均伏地不前,只有他一個人衝了幾步即亡。胡璉與高魁元親臨前敵,冒著槍炮給官兵打氣。胡璉說:「忘了雙堆集的恥辱乎?」又拿出酒和燒雞親自餵負傷的士兵吃。國民黨軍再次衝鋒。高地上守軍其實只剩下解放軍一名教導員和一名指導員,其餘均犧牲。兩人知道勝利無望,同時舉槍自殺。

第二日

26日凌晨,解放軍由二四六團團長孫雲秀率該團的兩個連和第八十五師的兩個連增援。二四六團在湖尾登陸;另兩連在古寧頭登陸。

二四六團的兩連,天亮時突破包圍,在古寧頭和據守該地解放軍匯合,清晨六時三十分,國民黨軍第十八軍軍長高魁元指揮反擊,一一八師從浦頭以北海岸線向林厝攻擊。林厝戰況激烈是因為人民解放軍據永久工事還擊。九時多,國民革命軍空軍輪番炸射。人民解放軍採取巷戰,雙方戰況慘烈,十二時國民黨軍攻下林厝,十五時拿下南山。十一時,東南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羅卓英偕第十二兵團司令官胡璉到達金門戰場,胡璉接手指揮。

國民黨軍已三五二團於十五時攻入北山,一一八師師長李樹蘭以三五三團接替三五二團,偕同戰車繼續攻擊任務。

第三日

午夜時分,人民解放軍彈盡糧絕,突圍到海邊,一千三百餘人困在古寧頭以北斷崖下沙灘,27日清晨國民黨軍猛攻。解放軍雖然頑強抵抗,但是仍然全軍覆沒,不是犧牲就是被俘。上午十時,古寧頭戰役正式結束。又27日凌晨三時尚有人民解放軍第二五九團第三連約三十餘人,乘汽艇一艘到達古寧頭北側海岸,登陸後亦盡為國民黨軍所俘。

據聞當時人民解放軍28軍副軍長肖鋒和政治部主任李曼村面對葉飛失聲痛哭。葉飛報告華東軍區司令員陳毅並報中央軍委,請求予處分。

金門上的戰鬥直到28日才逐漸平息,零星戰鬥持續更長。此外金門島上堅持戰鬥時間最久的是二五三團團長徐博,他在26日晚突出重圍進入東部山區後,就一直隱蔽在北太武山的山洞中,靠挖食地瓜等植物充飢,等待解放軍第二次登陸。直到1950年1月,即金門戰役結束三個月後才被國民黨軍發現俘虜。

壯烈犧牲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我英勇的解放軍官兵,為了祖國的統一,將生死置之度外,與敵人殺了三天三夜,打得天昏地暗,血光沖天,直到彈盡糧絕,大部分壯烈犧牲,剩餘的被俘。

團長孫雲秀,在突圍無望的情況下,用最後幾顆子彈,打倒了敵人,剩下的一顆向自己的太陽穴開了一槍,飲彈自盡後,屍體兀自屹立不倒。

助攻團團長劉天祥,指揮著部隊喋血苦戰,無力回天之際,給前線指揮部留下的最後一句話是:「敬愛的首長,我的生命不在了。為了革命沒二話,祝首長好。新中國萬歲!共產黨萬歲!毛主席萬歲!」隨著一陣劇烈的爆炸聲,英雄魂魄飛上雲霄。

金門島戰鬥基本結束的時候,在海上漂著一艘帆船,甲板上躺著十幾個血染全身的解放軍戰士,他們身負重傷,已無力站起,默默地擦著沒有子彈的槍,敵人命令他們投降,戰士不予理會,繼續擦槍,敵人用機關槍一陣狂掃,鮮血把大海染成了紅色,戰士們仍然緊緊地抱住手中的槍。

金門戰役十天之後,在土地的田埂邊跪著一個解放軍戰士,「頭從田埂上伸出來,端著一支步槍,作瞄準狀。敵人臥倒,喊話,許久,戰士紋絲不動。敵人小心翼翼地過去,才發現那解放軍士兵早已死去多時,只是戰鬥姿勢不倒,屍體已有味了」。

雙方損失

解放軍兵力總數

金門戰役解放軍共有三批登陸,首批為10月24日晚的二十八軍八十二師的二四四團、二十八軍八十四師的二五一團、二十九軍八十五師的二五三團和二十八軍八十二師的二四六團三營,共十個建制營;第二批是10月25日晚的二十八軍八十二師二四六團一營二連和兩個機炮排,以及從全團抽調的30多名戰鬥骨幹(共300多人)、二十九軍八十七師二五九團三營的200多名戰鬥骨幹(實際上島100多人);第三批是10月26日晚二十九軍八十七師二五九團一營二連的30多名(接應傷員撤退),合計9086人,其中船工、民夫約350人。

雙方傷亡

解放軍登陸部隊大部犧牲,3900餘人被俘,其中營長6人、連長5人、指戰員1人,大部被送至臺中幹城營房實施新生訓練;其他官階較高,如二五一團團長劉天祥是用飛機運回。國民黨軍戰史稱俘虜共軍7,364人,具體情況是二零一師俘虜1495人,一一八師俘虜3,204人,十一師俘虜735人,十八師俘虜995人,十四師俘虜935人。兩者之說法差異甚大。

解放軍戰史稱斃傷國民黨軍9000多人,國民黨軍戰史稱陣亡1267人,傷1982人,共3249人。陣亡最高職務的是十九軍十四師四十二團團長李光前上校。

1953年臺灣方面收斂金門、大二膽、南日島三次戰鬥的陣亡及病故人員共4500具屍體,其中大二膽、南日島戰鬥的規模遠遠遜於金門戰役,粗略估算金門戰役國民黨軍陣亡人數約在3500人以上(結合國民黨軍自己公布的1267人,加上就地補入金門守軍的解放軍俘虜2000人,大致相當),負傷者估計在5000以上。

解放軍團級幹部統計

251團政治部主任:王學元犧牲

251團參謀長:郝越三犧牲

246團副團長兼參謀長:劉漢斌犧牲

246團團長:孫雲秀自殺

244團參謀長:朱斐然被俘時已身負重傷,後下落不明

253團政委:陳利華下落不明,有說犧牲的,有說被俘的,還有的說混進了國民黨軍後被查出。

244團團長兼政委:邢永生被俘

251團政委:田志春被俘

251團團長:劉天祥被俘(究竟死了還是被俘?)

253團團長:徐博被俘

253團參謀長:王劍秋被俘

以上5人均在臺灣戰俘營中失蹤,一般認為是被秘密處決了

244團:

團長兼政委邢永生,傷重被俘,

參謀長朱斐然,傷重被俘,

政治部主任孫樹亮,被俘,1950年10月被遣返大陸,後被判處5年有期徒刑。

246團:

團長孫雲秀,自殺。

副團長兼參謀長劉漢斌,犧牲。

251團:

團長劉天祥,傷重被俘,

政委田志春,被俘,

副團長馬紹堂,被俘,1950年10月被遣返大陸,後被判處5年有期徒刑。

參謀長郝越三,犧牲 ,

政治部主任王學元,犧牲 。

253團:

團長徐博,隱藏近90天後被俘,

政委陳利華,下落不明,據說後混入國民黨軍,官至上校,身份暴露後被槍決。

參謀長王劍秋,被俘。

共計13名團職幹部,犧牲3人,自殺1人,被俘7人,失蹤1人。其中2人遣返回大陸。

參戰部隊還有37名營職幹部,犧牲 7人,自殺2人,被俘26人,失蹤2人。其中6人遣返回大陸。

戰役影響

在解放軍渡江後,國民黨軍兵敗如山倒。金門役規模並不大,只是師級規模,但其深遠的影響,卻遠非普通的一場師級規模戰鬥可比。

正因為解放軍在金門戰役的慘重失利,加上11月3日的登步島作戰失利,使解放軍對登陸戰的艱巨有深刻了解,解放軍積極加強海空力量建設,而不敢像過去無知無畏的單靠陸軍發起登陸作戰。而國民黨軍則幸虧有這場彌足珍貴的勝利,否則難逃失敗之境。

陳誠謂之:

「是共軍渡江以來碰到的第一個大釘子」;

而李宗仁謂:

特急,臺北陳長官辭修兄:

金門守軍奮勇應戰,予以重劊,捷報傳來,人心振奮,吾兄董督有方,將士用命,至足佩慰。希即傳令嘉獎,查明有功將士,呈報國防部,分別獎賞,並盼再接再厲,晉建殊勳,無任企望。

李宗仁

戰役評價

金門戰役的失利,使解放軍清楚了渡海作戰的難度。所以在後來的海南島戰役中,第四野戰軍對渡海作戰的重視程度大大提高。

失敗原因

傳統的渡海作戰,有兩條原則必須遵循:一,第一攻擊波要具有突破防線並向縱深發展的充裕力量,對渡海工具要求甚高;二,建立穩固的灘頭陣地。今天對臺作戰,不上島則另當別論,若上島,依舊要循這兩條原則。金門之敗,恰敗在這兩條上,尤其是渡海工具。

國民黨搶先下手

蔣介石因為早下決心經營臺灣,對船隻問題有著深刻的認識。1949年9月,他命令湯恩伯:敵軍若來犯,必在每月滿潮之時,務必要派海空軍在此之前不斷搜索敵船,凡可通海口各內河之上遊一百海裡內的大小船隻,必須徹底炸毀。臺灣飛機不光炸福建,連浙江、江蘇沿海都炸了,甚至炸了上海造船廠。二十八軍是採取把船沉在水底下的辦法才保留了三百多條船的。國府稱蔣介石的手諭對金門之戰起了決定性作用,不是一點道理沒有。

船隻無返將士空望

28軍進攻金門第一梯隊三個團9000餘人,如島上敵情不驟然變化,取勝把握應當是有的。但第二梯隊、第三梯隊隔海待命,眼巴巴地盼望第一梯隊的船回來,但三天三夜,竟無一人一船返回。

第一梯隊於凌晨二時登陸,正值最高潮,水深浪闊。為著減少傷亡,船隻長驅搶灘,越近越好。不料部隊登陸後,恰好退潮。正擬返航,潮水已退到十米開外。船隻統統擱淺。天亮後,國民黨飛機和軍艦趕來,對我船隻又轟又炸。三百戰船無一倖免。海峽這一邊數萬大軍目擊戰船大火熊熊燃燒,無計可施。

民情陌生難得支援

五十年前對金門作戰,是在民情陌生地區用兵,民心也是一個敵人。當時,福建剛解放,百姓對解放軍恐懼,土匪橫行,船工俱懷二心,粟裕要求山東派船工南下,道理正在於此。福建船工多用重金買來。每船三兩黃金,每人三兩黃金,再加鴉片。即便如此,那些船工要麼藏匿不出,要麼故意陰謀破壞。 無形中保全了金門這一重鎮,(否則臺灣將無險可守)。

戰役最激烈時,兵團從廈門重金募得一艘火輪,擬增援金門,但船主竟瘋也似地把船開上沙灘擱淺。上了船的船工也怕死得要命,接近金門海灘時,槍炮如煮,他們都嚇得龜縮船底艙不敢出。許多船都是由不諳水性的解放軍駕駛,致使有失。從而使得解放軍寡不敵眾被擊潰。

28軍登島作戰部隊奮戰至最後一滴血,全部損失。解放軍上島之後,金門老百姓毫不支持,解放軍在古寧頭村與蔣軍鏖戰時,國民黨飛機來轟炸,村民們都聚在附近山頭看熱鬧。古寧頭村史還載:「戰後掩埋解放軍戰士屍體,村民齊動手。有許多受傷很重的解放軍官兵,並未死亡,『一個個腦袋光禿禿的,眼睛睜得圓滾滾的,呻吟聲此起彼落。』村民們將他們全部活埋。『有一個年輕小夥子約莫十六、七歲,被掩埋時還一直猛搖手,看起來悽慘而可怖。』」

戰役的成敗在於指揮員

金門之戰,國民黨軍之所以能保全了金門,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用對了人。蔣介石在關鍵時刻啟用胡璉,今天看來確是一著高棋。 守住了金門則臺灣無憂可望福建,金門若失則福建無望臺灣將不保。

解放軍以百勝之師進攻金門失利,原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指揮混亂。三個團的兵力登陸,竟然沒有一名師指揮員隨同登陸指揮。28軍制定的進攻原則是「奇襲加強襲」,這是對的,但無統一指揮,奇襲尚可,強襲談何?但是最重要的問題是沒有海空協同,登陸作戰最大的敵人首先是敵海空軍,若我軍提前向蘇聯購買戰艦配合空軍P47,P51掩護陸軍進攻金門,敵軍可能無法守住金門。

戰後發展

臺灣

此戰役後,守第一線的二零一師回臺灣整補,而胡璉之第十二兵團則於12月1日奉命就地改為金門防衛司令部。湯恩伯代理總司令及李良榮兵團司令奉命赴臺灣。

大陸

金門之戰的失利,引起了全軍、全國震動,這次失利在我軍戰史上也是極其罕見的,過去戰史上幾次失利如長徵中的湘江之戰、紅軍西路軍的失敗及皖南事變損失人數也不少,但卻沒有一次全軍覆沒,而這一次,卻損失了全部投入作戰的3個團9000多人,竟成建制覆沒。金門失利後的第二天,28軍副軍長蕭鋒和政治部主任李曼村面色慘白、失聲痛哭地來到兵團葉飛司令員的辦公室,葉飛司令員慘痛地對他們說:「哭什麼,哭解決不了問題,現在你們應該鼓勵士氣,準備再攻金門。這次失利,我身為兵團司令員,由我負責,你們回去吧。」蕭鋒、李曼村剛剛離開葉飛司令員的辦公室,葉飛就收到了第3野戰軍的批評:「查此次損失為解放戰爭以來最大者,其主要原因是因為輕敵和急躁所致。」同時要求10兵團 「將此次經驗教訓深加檢討」。當天,10兵團即向3野報告說:「我們檢討造成此次金門作戰之慘痛損失原因,主要是我們急躁勝利衝昏頭腦,盲目樂觀輕敵所造成。直到已發現胡漣兵團已開始從汕頭船運增援金門,仍要求應在援敵未全部到達時予以攻擊,在船隻不足的情況下,未斷然下決心停止攻擊,這是最嚴重的罪行。」

10月1日,由當時的福建省委第一書記張鼎丞、兵團司令員葉飛、兵團政委韋國清、29軍軍長胡炳雲、29軍政委黃火星、28軍副軍長蕭鋒和政治部主任李曼村參加的10兵團黨委擴大會在廈門老虎山洞召開,蕭鋒第一個發言:「金門戰鬥的失利,是領導判斷失誤,指揮也有失誤,是驕傲輕敵的結果,是違背了毛主席不打無準備之仗的指示,也違背了粟裕首長指示的三個條件。這次失利是我對福建人民犯了個極大的錯誤,請求10兵團黨委、3 野前委給我應得的處分。」葉飛很快就接過他的話說:「金門戰鬥的失利,主要責任在我,我是兵團司令員、兵團黨委第一書記,不能推給蕭鋒,他有不同意見,我因輕敵聽不進,臨開船時,在電話上我還堅持只要上去兩個營,蕭鋒掌握好第二梯隊,戰鬥勝利是有希望的。是我造成的損失。請前委、黨中央給嚴厲處分。」葉飛在會後真的給陳毅司令員起草電報,並報中央,請求處分,毛澤東主席當時表示 「金門失利、不是處分的問題,而是要接受教訓的問題。」11月8日,毛澤東主席又提 出:「以3個團去打敵人3個軍,後援不繼,全部被敵殲滅,這是解放戰爭三年多以來第一次不應有的損失。」

中央軍委同時命令葉飛總結經驗,接受教訓,準備再攻金門。1950年,美國幹涉韓戰,黨中央、毛澤東主席決定停止解放金門的任務,集中全力剿匪,這樣,葉飛將軍和10兵團的將士失去了一次「立功贖罪的機會」。

國軍爭論

由於金門戰役前夕國軍更動金門地區最高指揮官,由胡璉出任兵團司令官及福建省主席,接管金門防務。金門戰役開打後第三天,胡璉始抵達金門履新,因此後來發生了金門保衛戰指揮官為誰的爭論。主要的爭論焦點在湯恩伯與胡璉,此外也有認為系第十八軍長高魁元或第二十二兵團司令李良榮實際指揮者。

此外傳言湯恩伯聘請前日軍將領根本博(化名為林保源)為顧問,一說他建議國軍後撤讓解放軍上岸,然後破壞船隻阻止增援,從而加以圍殲。但黃仁宇的回憶錄裡提到湯恩伯僱傭日本人的計劃未能實現。

後續

解放軍被俘的包括244團團長兼政委刑永生、參謀長朱斐然、政治處主任孫樹亮、特務連副指導員劉繼堂、251團團長劉天祥、副團長馬紹堂、政委田志春、253團參謀長王劍秋等。邢永生、朱斐然有說是在臺關押時死亡,有說是赴臺後失蹤。 1950年開始,陸續有被俘的解放軍被釋回到大陸,官職較高的如孫樹亮,26日被俘,被關押在臺北內湖集中營,1950年回到大陸。最後一名被釋的戰俘是於1956年1月被釋的253團一營一連的許道位。(直到20世紀80年代,還陸續有人以「臺商」身份返回大陸。)戰俘回到大陸後被視為叛徒受到不公正對待,被開除黨籍,軍籍,要接受審查、學習。很多戰俘都被判處徒刑,其中一部分人確實是因為戰場投降,而不是因為傷重喪失戰鬥能力被俘,比如在趙保厚的回憶錄中,李子元就是戰場投降,其中孫樹亮5年、馬紹堂5年;還有253團3營營長李子元、251團副連管理員竇永禮、29軍司令部參謀徐惠良等被槍斃。在此後的一系列政治運動中遣返回大陸的戰俘因為那段投敵經歷而受到審判。直到「文革」結束後才得到翻案。

鑑於金門戰役的慘敗,在第四野戰軍將要發動海南島戰役之前,毛澤東專門發電報要求四野向三野調查渡海作戰經驗,以免重蹈金門覆轍。後來第四野戰軍經過充分準備,攻佔海南島。而葉飛等人經過對金門戰役的總結,在1953年的東山島戰役中取得勝利,第三野戰軍更於1955年攻佔一江山島。

相關焦點

  • 金門戰役慘敗,我軍唯一一位從敵營逃回來的戰士,後來結局如何?
    經過三個月的戰鬥,先後歷經福州戰役、平潭島戰役、漳州戰役、廈門戰役之後,第十兵團解放了除金門之外的整個福建地區,將境內之敵全部肅清。 同年10月24日,為了徹底肅清福建境內之敵,取得更大的戰果,在第28軍副軍長肖鋒的指揮下,我軍三個團9000多人組成渡海登陸部隊發起了解放金門的戰鬥。
  • 金門戰役70年——內戰中唯一一次失敗的戰役!
    「古寧頭戰役70周年紀念特展」揭幕,紀念當年那場戰役的勝利,讓人們以史為鑑,珍惜安全與繁榮。 大陸稱「金門戰役」的「古寧頭戰役」,讓國民黨軍隊扭轉了國共內戰後期接連敗退的局面而信心倍增,因此得以在臺灣休養生息,準備「光復大陸」。
  • 開國大典剛過23天,金門戰役打響,我軍卻不幸遭遇罕見嚴重失利
    20多天後,1949年10月24日,當全國人民還沉浸在新中國成立的幸福中時,在祖國東南沿海,一場鮮為人知的渡海戰役悄悄打響了,就是解放軍進攻金門島的戰役。為何第10兵團當時對金門戰役顯得如此「漫不經心」?當然,並不是我軍不想認真打,而是有客觀因素導致。
  • 解放軍中將復盤金門戰役:當年要多少兵力才能拿下金門?
    以前人們只知道解放軍在金門打了個敗仗,但具體情況不了解、失敗原因不清楚、很多細節不知道。當這場戰役過去一個甲子之時,一本由南京軍區前副司令員王洪光中將撰寫,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絕戰,追思金門戰役》,一推出就備受好評,被鳳凰傳媒評為2011年度「十大好書」。
  • 金門戰役
    22日晚抵達金門,因接駁效率不彰,直到24日晚才將部隊一半接運上岸,金門戰役時羅卓英在旁督戰沒有參與指揮,在金門戰役勝利後和李良榮湯恩伯於1949年10月30日返回臺北述職而後12兵團撤銷改為金防部胡璉為司令官戰爭起因人民解放軍三野渡江以來,並未遭遇國民黨大軍的反抗,一種驕傲心態充斥登陸部隊及指揮員之中,未注意渡海作戰種種隱憂,如搭載船隻不足
  • 金門戰役受挫後,為何不繼續對其發起強攻?這個原因很高明
    熟悉軍事歷史的人都知道,在解放戰爭末期,我軍曾組織過一次進攻金門島的戰役。這次戰役,我軍因情報失誤、缺乏經驗等原因,而遭遇了挫折,戰役最終也以失敗告終。俗話說,勝敗乃兵家常事。一次失敗並不可怕,只要重整軍備、重振士氣,就可以為下一次作戰的勝利奠定基礎。
  • 金門戰役中指揮部隊的李良榮,被蔣介石召回臺灣後結局怎麼樣?
    1949年10月24日,解放軍28軍的三個團在前線總指揮蕭鋒的命令下進攻金門,金門戰役由此爆發。不過,解放軍的三個團登陸金門後卻遭遇頑固抵抗,最終因為後援乏力而戰敗,大部分官兵壯烈犧牲。金門戰役的交戰雙方分別是解放軍第十兵團28軍的三個團以及國民黨李良榮的22兵團(後續胡璉的十二兵團增援)。聽到李良榮這個名字,大部分人都表示很陌生,李良榮是什麼人?他是如何在金門戰役中讓我軍吃了大虧?金門戰役後,李良榮的結局怎麼樣呢?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國民黨22兵團司令李良榮的結局。
  • 金門戰役,28軍副軍長肖鋒如果親臨前線指揮,能否挽回戰局?
    3.收集情報為了掌握更多金門敵方守軍的信息,28軍加強對了對地方的無線電偵查,通過不間斷的偵查,28軍發現了一條重要的線索,通過對敵方的通話分析,金門的守軍可能在尋求支援,28軍司令部根據對敵方情報分析,判斷支援金門的國民黨援軍還在增援的路上,為了掌握敵方更多的信息,28軍派出了大量的偵查員
  • 金門戰役損兵超9000人,三野的具體指揮官是誰?後來發展如何
    1949年渡江戰役後,我軍各野戰軍在長江以南展開大範圍追殲,百萬國軍殘部望風披靡,到10月1日建國前只有少數省份沒有解放。然而戰爭局面完全明朗之際,第三野戰軍卻意外遭受到了一場失利,也是整個解放戰爭中我軍最重大的一次敗仗,此戰就是金門戰役。49年10月三野在金門島上戰損9000餘人,參戰部隊全軍覆沒。
  • 金門戰役除了國軍將領胡璉,李良榮外,還請了一位日軍將領當參謀
    在解放戰爭後期,我軍屬於是勝利軍,當時追著蔣介石的國軍到處跑。但是卻在這過程中,第三野戰軍在解放金門島時馬失前蹄,吃了一場敗仗,讓第十兵團損失慘重,這也是解放戰爭後期,我軍吃得最大的一次敗仗。金門戰役的失敗,並不是因為,第十兵團作戰不夠勇敢,主要因為解放金門需要渡海作戰。
  • 金門戰役總攻開始前,28軍偵查到敵方增援部隊,為何沒有停止總攻
    很多人會認為,是當時由於對金門水域的氣象信息、水文信息掌握得不夠充足,導致登島作戰的船隻,在海水落潮時擱淺,大部分船隻被國民黨部隊炸毀,在加上當時的作戰登陸船隻嚴重不足,後續的支援部隊無法及時登陸增援,導致了戰役的失利然而我們縱觀分析整個的戰役全局,導致戰役失利的主要原因還是對戰前情報分析有誤、不重視敵人的戰役部署,最終導致了戰役朝著不利於解放軍的方向發展
  • 金門戰役慘敗後,唯一一位從敵營逃回來的戰士,後來過得怎麼樣?
    1949年7月下旬,我華野部隊正式入閩,國民黨殘餘勢力節節抵抗,他們固守福州、泉州等地,可在第10兵團葉飛司令的領導下,敵人的工事徹底被擊潰,在泉州、廈門戰役中,我軍大獲全勝。10月,部隊向金門開拔,彼時國民黨軍如同潰散螻蟻,金門成為了他們最後垂死掙扎的地方。
  • 金門戰役失敗後,登島作戰的四個團長,各自的結局怎麼樣?
    1949年10月24日,解放軍第十兵團28軍派出三個團強行登陸金門,準備解放金門,金門戰役由此爆發。對解放軍來說,一路經歷淮海戰役、渡江戰役……國民黨兵敗如山倒,因此並沒有把一個小小的金門放在眼裡。不過,輕敵的後果卻換來了慘重的代價,金門戰役最終以失敗告終,登島作戰的9000餘人幾乎全軍覆沒,給我軍留下了深重慘痛的教訓。金門戰役打響後,解放軍先遣部隊派出了三個團,這三個團分別是244團、251團與253團。因為戰況吃緊,而且第一批登陸的船隻擱淺在海灘,無法返回,所以後續增援部隊遲遲無法登陸。第二天,28軍246團主動前往金門增援。
  • 同為登島作戰,為何金門、海南兩役結果大不相同?
    1949年渡江戰役後,我軍摧枯拉朽擊垮國民黨軍大陸防線,勢不可擋推進到沿海地區。其中三野在福建發動金門戰役,四野從廣東發起海南島戰役。兩者均為渡海登島作戰,金門距大陸僅2.3公裡,海南隔瓊州海峽與大陸相望,最窄處也有近20公裡。然而看似近在咫尺的金門登陸意外敗北,反倒是相距更遠的海南戰役進展順利,氣勢如虹一舉攻克。
  • 哈囉,金門
    同行的C大哥,金門回來,一周內寫了四篇「金門自由行」遊記,讓我這個偷懶的老記者很慚愧。往返金門已經4次了,但這次特別難忘,不記錄見證都對不起其中的美好。現在補記,權當朝花夕拾吧。每次到金門,總有驚喜。隨處可見的電話亭,很醒目,拿起話筒,居然還有「嘟嘟」聲。
  • 副司令蕭鋒參加過1365次戰役,為何金門一戰失利後,被授大校軍銜
    蕭鋒,祖籍江西泰和,11歲參加我軍在江西贛南發起的農民起義暴動後,正式參加紅軍,並於14歲時光榮加入我黨,成了一名紅小鬼,雖然年級小,但人小鬼大,打起仗來很聰明,多次出色完成組織交代下來的任務,深得上級領導的器重,所以幾年後,泰和成立獨立團時,蕭鋒就因為出色的軍政指揮才能,被軍首長特批提拔當上了獨立團長······在保衛革命蘇區的數次反圍剿戰鬥中,屢建功勳,後改任紅軍總政組織部幹事和紅一主力軍團的政治委員等職
  • 金門戰役,有四位主力團長登島作戰,他們後來命運如何?
    值得一提的是,島上並沒有派遣師級幹部,因此部隊登陸金門後各自為戰,沒有形成統一指揮。第二天,當戰鬥進行到激烈時刻,28軍246團團長孫雲秀主動請戰,率400戰士前往增援。也就是說,金門戰役一共有四位主力團長登島作戰,那麼他們的命運如何呢?我們接著往下看。
  • 金門慘敗:9000人登島作戰,接應失敗成孤軍,背水一戰全軍覆沒
    但讓人遺憾的是,因為戰前準備不充分,戰役開始的太過倉促,根本沒有考慮到海水漲潮和退潮的影響,導致戰場上出現了計劃趕不上變化的情況,先頭部隊順利登陸金門,已經開始作戰後,後續負責接應的部隊,卻並沒有按照預定時間,準確地出現在作戰崗位。導致搶灘登陸到金門作戰的解放軍只有區區9000人,因為從來沒有登陸作戰的經驗,所以戰鬥一開始,就馬上陷入了膠著狀態。
  • 金門戰役半年後,25團一班長重返大陸,被開除黨籍後,他回鄉務農
    導讀:金門戰役半年後,25團一班長重返大陸,被開除黨籍後,他回鄉務農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歷史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
  • 金門炮戰死了仨副司令,為何司令胡璉活下來?看看人家這反應
    對於這個稱呼,很多不了解胡璉的人可能真不知道他哪裡狡詐了。看看胡璉的履歷就知道了,淮海戰役被重重包圍都能逃跑。簡直能跟國軍界「飛將軍」孫元良比肩。那麼胡璉為啥這麼能跑呢?我們看看金門炮戰,就知道人家反應多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