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炮戰死了仨副司令,為何司令胡璉活下來?看看人家這反應

2020-11-20 手機鳳凰網

胡璉在國民黨內部有一個特別的稱呼,就是「狡如狐」。對於這個稱呼,很多不了解胡璉的人可能真不知道他哪裡狡詐了。看看胡璉的履歷就知道了,淮海戰役被重重包圍都能逃跑。簡直能跟國軍界「飛將軍」孫元良比肩。那麼胡璉為啥這麼能跑呢?我們看看金門炮戰,就知道人家反應多快了。

金門炮戰是國民黨敗退到臺灣後,我黨在1958年前後對國民黨的懲罰式打擊。金門炮戰前前後後打了很多次,到了後面很多都摻雜了政治因素。而「八二三炮戰」那是真的打,也是最出名的一次炮戰。在這次炮戰中,我軍炸死國民黨三個副司令即:趙家驤、章傑、吉星文。其中趙家驤、章傑當場斃命,吉星文重傷不治身亡。金門島是福建省下面的一個小島而已,我軍在兩小時內發射了四萬枚炮彈。這樣密集的打擊,打死了三個副司令,作為司令的胡璉跑哪裡去了呢?

通過劉毅夫在1978年《八二三炮戰廿周年追憶》我們知道胡璉到底去哪裡了:下午五時三十分,我金門太武山下的翠谷湖心亭中,餐會已散,胡司令官陪著俞大維在張湖公路的山下漫步回司令部,趙家驤、吉星文、章傑三位副司令官站在翠谷湖與岸的橋頭上談天。突然有陣嘶哮聲,掠過太武山頭,馳落翠湖,緊接著是山搖地動的不斷爆炸聲,整個翠谷煙霧瀰漫,彈片橫飛。在第一輪炮火來襲之時,反應最快的就是胡司令官。據他說胡璉第一時間就反應過來知道這是炮擊,快速跑回地下掩體司令部。

很明顯,胡璉這個反應是超快的。為啥人家啥事沒有,幾位副司令還想查明原因,胡璉就已經跑回地下掩體了。其實不光是三個副司令,就連跟胡璉一起的國民黨「國防部長」俞大維也受傷了。可見,胡璉嗅覺到底多靈敏。

其實這三位副司令也都不是小人物。這個趙家驤是東北軍出身,曾經在「中東路」事件中奇襲蘇軍炸毀彈藥庫,還與日軍大戰崑崙關。吉星文也是吉鴻昌的親戚,是大名鼎鼎的二十九軍的團長,參加了長城抗戰。其實,胡璉的反應可不是金門炮戰就快,在大陸時候就以反應快著稱。在南麻戰役中,胡璉預感到我軍要圍殲他,就拼命構築工事子母堡等到了援兵,救了他一命。而胡璉的巔峰時刻就是在淮海戰役。淮海戰役,胡璉作為十八軍老軍長,不想看到以十八軍為骨幹的黃維兵團覆滅,到了被包圍的雙堆集指揮戰鬥。

就算多個胡璉也挽救不了大局。黃維兵團大部被全殲,但是胡璉竟然逃跑了。最後分散突圍時刻,胡璉坐著坦克找到了沒有被包圍的騎兵團,算是撿了一條命。雖然打仗不是我人民解放軍的對手,但是逃跑還是絕對一流的。這個成績估計只有孫元良可以媲美了。

相關焦點

  • 金門炮戰,國軍5高官報銷3,胡璉疑惑:解放軍怎麼知道位置?
    「八二三炮戰」,解放軍一出手,雖然防衛司令胡璉逃脫,卻幹掉了金門防衛司令部5名高官中的3人,這3人,包括2名中將,1名少將,都是國民黨軍隊響噹噹的實力人物。
  • 金門炮戰中,有3個國軍副司令被炸死,蔣介石是如何對待他們的?
    後來我們知道在1958年8月23日,我解放軍發起了金門炮戰,當時葉飛將軍負責組織福建前線指揮部,那次戰鬥我們解放軍準備了459門大炮和數千噸炸藥,而當時負責守衛金門的國民黨將領胡璉,據悉當時的胡璉差點喪命於此,那會兒胡璉剛好在水上餐廳吃飯,結果突然的地動山搖,差點沒把胡璉給轟死。
  • 「金門王」胡璉,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後的最終結局如何?
    在國軍中有個說法:「十個西北王,抵不上一個金門王」。這句話牽扯到兩個人,一個是「西北王」胡宗南,另一個則是「金門王」胡璉。為什麼說「十個西北王抵不上一個金門王」呢?因為「西北王」胡宗南總是打敗仗,被稱為「常敗將軍」,而「金門王」胡璉的軍事指揮水平卻明顯高於胡宗南,因此才有此說法。
  • 「金門王」胡璉特別愛財,為何還被蔣介石重用?
    在這之後,蔣介石陸續發動了金門戰役、金門炮戰等戰爭。當時國民黨的大勢已去,蔣介石的這些作為只不過是垂死掙扎罷了。在蔣介石逃往臺灣後發動的戰役中,有一個人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就是胡璉。因為常年駐守金門等地,胡璉也被稱為「金門王」。「金門王」胡璉一直是蔣介石手下重要的將領,他出自蔣介石的嫡系部隊,屬於「小委員長」陳誠的「土木系」。
  • 軍神劉伯承,戰神粟裕,都吃胡璉大虧,金門炮擊僥倖逃脫
    雖然此語有待考證,但胡璉確實兼有「虎性」與「狐性」。楊伯濤曾回憶,胡璉曾拿到一本二野團級指揮員的作戰日記,深加研習。  「軍神」劉伯承、「戰神」粟裕這兩位天才戰將,都曾在胡璉面前吃過大虧。    1月15日,劉鄧,六縱副司令韋傑、18旅肖永銀旅部和5個營,在王家店被胡璉18旅偷襲,旅直屬隊200多人被俘,炮兵連的四門山炮也丟了。52團政委蔣科,1營武效賢、於永賢受警告處分!  兩次失利讓劉鄧倍感壓力,1948年1月26日,劉鄧致電毛主席:「我們目前情況是部隊極不充實,彈藥亦漸感困難。如無友鄰協助,至少將十一師全部調走,部隊集結均發生困難。」
  • 《亮劍》沒敢拍這段,李雲龍金門大敗,九年後毛主席下令炮轟金門
    這其實反映了一段真實的歷史,炮轟金門的那一天,就是62年前的8月23日。當時的《亮劍》劇組非常謹慎,沒敢拍這段故事。今天小新就結合小說原著及其它文獻資料,續說《亮劍》的故事。第17章的標題為《兵敗金門》,主要講述了李雲龍兵敗金門的故事,而楚雲飛正好也是敵方的一名指揮官。當時,李雲龍師下轄的C團和兄弟師的兩個團,乘臨時徵集的百十條木帆船,頂著風浪和猛烈的炮火分別在金門島的龍口、古寧頭、湖尾鄉突破登陸。但沒想到島上守軍有四萬餘人,人家正以逸待勞張開網等著來軍,李雲龍等人手下的三個團全軍覆沒。
  • 「八二三炮戰」
    除了上述目的外,毛主席還想通過炮擊這一有限的軍事行動,摸清楚美國對於新中國的意圖,尤其是對於履行美蔣「共同防禦條約」的底線。基於這種考慮,他要求負責指揮此次炮擊的福建軍區第一政委葉飛,在炮擊中只打蔣艦,不打美艦,以此試探美軍的反應。
  • 金門戰役除了國軍將領胡璉,李良榮外,還請了一位日軍將領當參謀
    但是卻在這過程中,第三野戰軍在解放金門島時馬失前蹄,吃了一場敗仗,讓第十兵團損失慘重,這也是解放戰爭後期,我軍吃得最大的一次敗仗。金門戰役的失敗,並不是因為,第十兵團作戰不夠勇敢,主要因為解放金門需要渡海作戰。這樣一來的話,給第十兵團解放金門增加了很大的困難。要知道,陸地作戰與海戰還是有很大的區別的。再說,在這之前第十兵團並沒有渡海作戰經驗。
  • 落在金門的炮彈為何不爆?炮擊金門留下的神秘炮彈如今成寶貝!
    按此義,用「萬炮齊發」形容這兩次炮擊金門很貼切。 此後,我福建前線部隊與金門守軍之間的炮戰時緊時松,到了1958年,即狹義所指的金門炮戰開始之年,情況有了變化。
  • 副司令蕭鋒參加過1365次戰役,為何金門一戰失利後,被授大校軍銜
    1955年建國後首次立功大授銜儀式上,一生打過1365次戰役,6次身負重傷,在全國解放前夕已經當上軍長,建國後官至北京軍區裝甲大兵種副司令的蕭鋒,按相關資歷和軍功,完全符合授銜開國少將甚至開國中將的標準,最後卻僅被授予了大校軍銜,這是怎麼回事呢?
  • 胡璉到底是什麼人呢?為何號稱狡如狐猛如虎 ?
    為什麼軍事指揮能力這麼強的胡璉得不到重用,而「書呆子」黃維卻能得到信任並受到重用?表面看起來這個問題合情合理,事實上稍微了解相關歷史的人都知道,胡璉不被重用正源自於其狡猾多疑的性格。故而白崇禧為了阻止胡璉出任12兵團司令,不惜以辭職威脅,正是擔心胡璉會在最危險的時候背後桶刀子。寧願接受指揮能力一般的黃維,也不讓胡璉上位。那這位胡璉到底是什麼人呢?
  • 金門戰役中指揮部隊的李良榮,被蔣介石召回臺灣後結局怎麼樣?
    金門戰役的交戰雙方分別是解放軍第十兵團28軍的三個團以及國民黨李良榮的22兵團(後續胡璉的十二兵團增援)。聽到李良榮這個名字,大部分人都表示很陌生,李良榮是什麼人?他是如何在金門戰役中讓我軍吃了大虧?金門戰役後,李良榮的結局怎麼樣呢?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國民黨22兵團司令李良榮的結局。
  • 金門炮戰總指揮葉飛之子解密:為何當年近在咫尺卻不拿下金門?
    條子是林彪寫給毛主席的,提議把炮擊金門的消息通過華沙會談機制告知美國。這個時候父親感覺到這次戰鬥不簡單了,不是單純的戰鬥,而是一場複雜的政治戰。毛主席考慮的不只是蔣介石,還有美國人的反應。看到條子,父親就問王部長:「主席有沒有說要我表態。」王尚榮說「沒有,只是給你看看」。父親說:「那行,你說我看過。」第二天繼續開會,決定按原來的部署打。
  • 哈囉,金門
    在八二三炮戰紀念館,楊先生講述金門防偽司令部胡璉司令沒有被我軍炮火擊斃的緣由,一旁的C大哥補充了當年更為準確的細節。楊先生忍不住悄悄問我:「你們這位大哥是大陸軍方的吧?」我們笑而不答。因為天氣原因,無法在金門眺望廈門,只能看圖說話了。
  • 1958年解放軍炮擊金門的真實原因探析
    在此條約下,美國介入臺海問題擁有了合法的理由,國民黨更加有恃無恐,妄圖把金門打造成反攻大陸的「排頭兵」。1957年底,蔣介石在金門設立防衛部,任命「陸軍上將」胡璉為金門「防衛司令」,轄6個步兵師以及特種部隊,攻擊8.5萬餘人。
  • 炮擊金門:毛主席是如何用這巧妙一招,化解美國分裂中國陰謀的?
    當年鄭成功被清軍所迫,就以金門島為據點成功登陸臺灣,並趕走了荷蘭人,所以金門自古以來就是臺灣海峽上的戰略要地。但是金門島雖然是臺灣海峽的戰略之地,其位置卻距離大陸較近,而距臺灣較遠,距離大陸最近的地方只有五海裡,但金門島從新中國成立至今卻一直處在臺灣的控制之下,這是為何呢?當時為何沒有一舉將這個近在咫尺的海島拿下呢?
  • 回不去了,海葬大小金門間
    24歲起,胡之駒就一直想去金門看看。這個美麗的地名,當年曾經是他的噩夢。因為他的叔叔,防守金門的國民黨軍隊將領胡璉彼時在大陸被視為「金門殘匪」,他不但被迫退學,還在歷次運動中吃盡苦頭。
  • 金門炮戰,背後原來是幫助蔣介石守好金門,粉碎了美國的分裂
    中國人民解放軍福建前線部隊對據守福建省金門島的國民黨軍進行的懲罰性大規模炮擊封鎖行動,目的解放臺灣,統一中國,國民黨殘餘部隊逃到臺灣,對抗統一,又稱第二次臺灣海峽危機、臺灣稱為八二三炮戰,面對我前方強大炮火的炮擊,背後的目的在某種程度上遏制臺獨的蔓延。炮擊金門除了粉碎「臺獨」毒瘤蔓延,這裡還另外有一個背景,就是1958年的伊拉克革命。
  • ​郭松民 |「炮擊金門」的再思考
    」1986年,大陸上映了正面表現「國軍」抗戰的影片《血戰臺兒莊》,據信獲得了蔣經國的首肯,與之成為鮮明反差的是,臺灣卻拍攝了反映金門炮戰的電影《八二三炮戰》。 作為一個微妙的信號,這似乎標示了兩岸在文化和意識形態領域的攻守易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