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炮戰,國軍5高官報銷3,胡璉疑惑:解放軍怎麼知道位置?

2020-12-24 騰訊網

「八二三炮戰」,解放軍一出手,雖然防衛司令胡璉逃脫,卻幹掉了金門防衛司令部5名高官中的3人,這3人,包括2名中將,1名少將,都是國民黨軍隊響噹噹的實力人物。

1958年8月23日,福建前線指揮部接到了炮擊金門的命令。下午5點30分,數百門大炮齊發,炮彈鋪天蓋地般壓向金門、馬祖。

選擇5點30分這個時間,有兩重考慮。

1,太陽照射

此次作戰,解放軍的進攻方向由西向東,因此,下午五點半陽光西射,十分有利於解放軍炮兵瞄準射擊,而國民黨軍則處於逆光作戰的劣勢之中。

2,鬆懈時刻

下午五點半,應該是金門守軍晚飯時刻,正是防備比較鬆懈的時候。

雖然之前,臺灣方面已經覺察到大陸方面的軍事調動的情報,並增加了金門、馬祖的兵力。但8月23日正值炎熱季節的周末,此刻的金門島上,國民黨官兵精神渙散,大為鬆懈。

在此督軍的「國防部長」俞大維和「金門防衛司令」胡璉同一千多名官兵在大武山後的「翠谷」大會餐剛剛結束,兩人邊走邊談。

3名陸、海軍「副司令官」吉星文、趙家驤、章傑正靠在橋邊聊天,這時,炮彈呼嘯而至。

他叫劉毅夫,當時是臺灣「國防部新聞局」的官員,恰好在現場。劉毅夫於1978年曾撰寫了《八二三炮戰廿周年追憶》一文,繪聲繪色地記述了他當時所見的金門島上的情景:

下午五時三十分,我金門太武山下的翠谷湖心亭中,餐會已散,胡司令官正陪著俞大維在張湖公路的山下漫步回司令部,趙家驤、吉星文、章傑三位副司令官站在翠谷湖與岸的橋頭上談天……突然有陣嘶哮聲,掠過太武山頭,馳落翠湖,緊接著是山搖地動的不斷爆炸聲,整個翠谷煙霧瀰漫,彈片橫飛……

在小橋上的三位副司令官,於第一群炮彈落地爆炸時,就全都犧牲殉難了。

俞大維被人背入路邊山石下躲避,胡璉僥倖跑回司令部。

回到司令部的胡司令官,他的第一個動作,就是要用電話指示炮兵指揮官下令金門炮兵立即還擊,但是他懊悔極了,電話線已被匪(究竟誰是匪)炮打斷,他再拿起多處電話機,叫炮兵陣地,傳達命令,糟,所有電話線都炸斷了……

突然的炮擊,打得國民黨官兵措手不及,吉星文、趙家驤、章傑三人被炮彈擊中,重傷不治,當場死亡,俞大維受傷,倖免一死。素有「狐狸」之稱的胡璉逃脫。

趙家驤,1951年任陸軍總部參謀長,1955年奉調第一軍團中將副司令兼參謀長,隨即出任金門防衛司令部副司令官。死後被臺灣當局追贈為陸軍二級上將。

章傑,金門防衛副司令,少將,死後被臺灣當局追贈為空軍中將。

吉星文,1955年任澎湖防衛副司令。1958年晉升中將,任金門防衛副司令。死後,臺灣當局追晉他為陸軍二級上將。

這次炮戰被炸死二個中將一個少將,如果算追晉職務的話那就是兩個上將和一個中將了,一次損失三位高級將領對臺灣國民黨當局無疑是巨大的打擊。

問題來了,金門那麼大,解放軍的炮為什麼打得這麼準?是如何確定金門防衛司令部位置的?

在炮擊之前,大金門、小金門,港口、海面都在解放軍數百門火炮的射程之內。然而,最為關鍵的,金門防衛司令部翠谷的位置,卻遲遲無法確認。

如今的翠谷,已是金門旅遊人氣最旺的景點之一,60多年前,作為金門防禦系統的指揮大腦,解放軍又是如何確定翠谷的位置呢?

如果派人上島偵察,顯然不現實。

這時,情報部長王健行提供了一個線索,說有三個在押的國民黨特務,都在金門駐防過,其中有兩個人進出過胡璉的指揮坑道。

經審問,特務交代了:金門防衛司令部就在北太武山的反斜面,由主峰制高點沿西南約500米的位置,就是金門防衛司令部的坑道口。

確定了翠谷這一關鍵目標後,解放軍立即安排6個炮營,72門大炮對其瞄準。

充滿戲劇性的是,8月20日黃昏,蔣介石就是在數百門大炮的瞄準之下,登上了北太武山的炮兵陣地進行視察,他拿起望遠鏡,瞄向了近在咫尺的大陸,沉默許久。

但是,胡璉並不傻,他選擇翠谷作為司令部所在地,因為翠谷所在位置,處於北太武山背面,屬於理論上的射擊死角。即便掌握了翠谷的位置,炮彈打不著。

事後,不僅胡璉疑惑,就連畢業於美國哈佛大學,被譽為國際彈道專家的國防部長俞大維,也對解放軍準確打擊翠谷疑惑不解,甚至認為解放軍使用了新式武器。

這當然不是什麼特殊武器,只是解放軍炮兵採用新式訓練方法的戰果。

原來解放軍在找到了金門防衛司令部的具體位置後,為了讓炮轟翠谷的解放軍蘇制152毫米加農榴彈炮能更加準確地命中目標,正式炮擊前,解放軍炮兵專門選定了一個高度、坡度與北太武山相仿的山頭進行炮擊訓練,準確測算了射擊諸元,因此,解放軍炮兵才能準確命中翠谷金門防衛司令部。

就這樣,解放軍的第一批炮彈,準確擊中翠谷防衛司令部,升起一柱柱白煙。國軍三名高官,也隨著白煙升上了天空。

相關焦點

  • 金門炮戰中,有3個國軍副司令被炸死,蔣介石是如何對待他們的?
    後來我們知道在1958年8月23日,我解放軍發起了金門炮戰,當時葉飛將軍負責組織福建前線指揮部,那次戰鬥我們解放軍準備了459門大炮和數千噸炸藥,而當時負責守衛金門的國民黨將領胡璉,據悉當時的胡璉差點喪命於此,那會兒胡璉剛好在水上餐廳吃飯,結果突然的地動山搖,差點沒把胡璉給轟死。
  • 金門炮戰死了仨副司令,為何司令胡璉活下來?看看人家這反應
    胡璉在國民黨內部有一個特別的稱呼,就是「狡如狐」。對於這個稱呼,很多不了解胡璉的人可能真不知道他哪裡狡詐了。看看胡璉的履歷就知道了,淮海戰役被重重包圍都能逃跑。簡直能跟國軍界「飛將軍」孫元良比肩。那麼胡璉為啥這麼能跑呢?我們看看金門炮戰,就知道人家反應多快了。
  • 「金門王」胡璉特別愛財,為何還被蔣介石重用?
    在這之後,蔣介石陸續發動了金門戰役、金門炮戰等戰爭。當時國民黨的大勢已去,蔣介石的這些作為只不過是垂死掙扎罷了。在蔣介石逃往臺灣後發動的戰役中,有一個人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就是胡璉。因為常年駐守金門等地,胡璉也被稱為「金門王」。「金門王」胡璉一直是蔣介石手下重要的將領,他出自蔣介石的嫡系部隊,屬於「小委員長」陳誠的「土木系」。
  • ​郭松民 |「炮擊金門」的再思考
    」1986年,大陸上映了正面表現「國軍」抗戰的影片《血戰臺兒莊》,據信獲得了蔣經國的首肯,與之成為鮮明反差的是,臺灣卻拍攝了反映金門炮戰的電影《八二三炮戰》。 作為一個微妙的信號,這似乎標示了兩岸在文化和意識形態領域的攻守易勢。
  • 郭松民:​「炮擊金門」的再思考
    1986年,大陸上映了正面表現「國軍」抗戰的影片《血戰臺兒莊》,據信獲得了蔣經國的首肯,與之成為鮮明反差的是,臺灣卻拍攝了反映金門炮戰的電影《八二三炮戰》。作為一個微妙的信號,這似乎標示了兩岸在文化和意識形態領域的攻守易勢。
  • 金門戰役除了國軍將領胡璉,李良榮外,還請了一位日軍將領當參謀
    這樣一來的話,給第十兵團解放金門增加了很大的困難。要知道,陸地作戰與海戰還是有很大的區別的。再說,在這之前第十兵團並沒有渡海作戰經驗。別說第十兵團了,整個五大野戰軍也沒有海上作戰的經驗將領與戰士。渡海作戰,除了要擁有豐富的作戰經驗外,同時還要有先進的渡海作戰工具。要知道,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海上作戰工具都使用了航母,戰列艦,巡洋艦等先進武器。
  • 1958年金門炮戰,毛主席是如何不懼美國,在大國博弈中取得勝利?
    在這種棘手的情勢下,中共中央研究了美國對臺的幹預政策,決定試探美軍的對臺底線,這便是炮擊金門的國際背景。金門炮戰的開場戲由解放軍空軍部隊上演。關注軍事的人都知道,在搶灘陣地戰中,空軍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二戰中的諾曼第登陸戰,英軍的飛機在登陸部隊搶灘之前,傾瀉了近萬枚炸彈,掃清了暗堡等據點。
  • 落在金門的炮彈為何不爆?炮擊金門留下的神秘炮彈如今成寶貝!
    有段子調侃:金門國軍接到電話:「反攻大陸的標語掉色了,你們刷勤快點。」國軍疑惑:「你誰啊?」答:「我們是廈門市旅遊局,遊客要看。」「哦,馬上去刷!」 最早從1953年1月份開始,我軍便有計劃地對金門的炮兵陣地、碼頭、機場和艦艇進行炮擊,但這種射擊只是警戒和試探性質,發射的炮彈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到了1954年9月3日、22日,我軍進行了兩次炮擊。這兩次炮擊的規模較大:9月3日,5個炮兵群共150餘門火炮,炮擊1小時50分鐘;9月22日,4個炮兵群共130餘門火炮,炮擊75分鐘,兩次炮擊的落彈數量都在萬數左右。
  • 國軍第一福將,戰場四次死裡逃生,情場坐享齊人之福
    " 最終這場戰鬥,在國軍掌握優勢地形,日軍坦克火炮優勢無法發揮的情況下,成了胡璉的成名之戰。蔣介石提出的"軍事第一,第六戰區第一,石牌第一"的目標因此實現,重慶陪都確保了安全。 其實,這場仗即使敗了,胡璉也沒啥事,因為胡璉早就安排了小船在要塞下江面上,隨時都能逃跑。"狡如狐,悍如虎",絕不是吹出來的。
  • 「金門王」胡璉,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後的最終結局如何?
    在國軍中有個說法:「十個西北王,抵不上一個金門王」。這句話牽扯到兩個人,一個是「西北王」胡宗南,另一個則是「金門王」胡璉。為什麼說「十個西北王抵不上一個金門王」呢?因為「西北王」胡宗南總是打敗仗,被稱為「常敗將軍」,而「金門王」胡璉的軍事指揮水平卻明顯高於胡宗南,因此才有此說法。
  • 「八二三炮戰」
    經過一個多月的精心準備,1958年8月23日下午5時50分,一串串紅色信號彈升起,廈門前線萬炮齊發,2600餘發炮彈從各個不同方向同時瀉落在金門島北太武山國民黨陣地上。頃刻間,整個金門島地動山搖,完全籠罩在一片硝煙和火海之中。  對於解放軍的這次大規模炮擊,金門守軍事先毫無知悉。當天正值周末,金門防衛總司令胡璉正召集軍官設宴招待前來視察的「國防部長」俞大維。
  • 金門戰役
    中國人民解放軍方面稱金門戰鬥、金門登陸戰;臺灣方面稱古寧頭戰役、古寧頭大捷或金門保衛戰。中國人民解放軍於1949年7月上旬入閩,由第三野戰軍(三野)第十兵團負責。第十兵團司令為葉飛,先後發動福州戰役、平潭島戰役、漳州戰役、廈門戰役和金門戰役等。10月15日,解放軍渡海發動廈門戰役,先佯攻鼓浪嶼,成功吸引國軍注意力,造成國軍判斷失誤。之後,解放軍分數路成功登陸廈門,擊敗守島國軍。
  • 慘烈的金門戰役2——古寧頭
    26日上午,被任命為金門防衛司令的胡璉,從臺灣乘輪船趕到金門料羅灣,率海上飄蕩的19軍開始登陸金門!
  • 1958年解放軍炮擊金門的真實原因探析
    1958年8月23日17:30左右,人民解放軍3萬多發炮彈齊發,猛烈炮擊當時國民黨控制下的金門島。這一突發的軍事行動,震驚了美國、蘇聯,乃至全世界。關於這場軍事行動的原因,歷來眾說紛紜。為一舉掃清國民黨殘餘,1949年7月開始,中國人民解放軍三野第十兵團,接連發起了福州戰役、平潭島戰役、漳州戰役、廈門戰役,並取得戰鬥的勝利。同年10月24日,解放軍終於下令渡海,大舉進攻金門島。然而,此次金門戰役最終並沒有取得預期成果。
  • 金門炮戰:一炮轟平廈門火車站?臺軍有這麼牛?(瞭望發文刪節太多,這是完整版)
    對方自稱姓林,來自臺灣高雄,之前曾在金門服過兵役。此番來大陸除了觀光,還想實地看一下當年「八二三炮戰」的戰場。閒聊中,其人津津樂道於當年「國軍」的「輝煌戰績」,尤其獲悉筆者一行與鐵路淵源頗深後,便重點強調了當年廈門火車站被「國軍」炸得如何之慘,「共軍」的損失如何慘重。解放軍炮兵將火炮推入陣地。別看筆者當年才上高一,但家裡往上三代,均是苦出身。
  • 軍事 | 金門炮戰碉堡遭強拆,這是想幹嗎?
    金門三獅山炮堡的戰地史跡全遭破壞最近,臺軍「金門防衛指揮部」竟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快速拆除了金門「八二三炮戰」的標誌物——三獅山炮堡與1954年構建的山前「復國庫」。三獅山炮堡曾登上美國《生活》雜誌三獅山炮堡是金門「八二三炮戰」的重要見證。在1958年8月23日至10月6日的金門炮戰第一階段,三獅山榴炮陣地發射了11603發榴彈炮,成為臺軍發射炮彈最多的一個陣地。
  • 葉飛在金門失利後,又打了一場敗仗,800餘官兵被俘到臺灣!
    南日島在東南沿海的戰略位置十分重要,在國民黨敗退臺灣之後,一直是其襲擊的目標之一,但在解放軍官兵以及民兵的頑強反擊下,均擊潰了敵人的進攻。金門戰役失利之後,解放深感海空軍在渡海作戰中的重要性,但此時新中國的海空軍剛剛起步,沒有形成戰鬥力,因此只能暫時採取守勢,基本不主動進攻沿海被佔島嶼。
  • 臺灣前「行政院長」郝柏村於3月30日下午逝世
    他之所以受到蔣介石、蔣經國父子的賞識和重用,和金門炮戰有著一定的聯繫。金門包括金門本島(大金門島)、烈嶼(小金門島)、大擔島、二擔島等十多個大小島嶼,又被稱為「臺灣的橋頭堡」。1949年以前,金門還一片荒蕪。隨著國民黨退守臺灣,這裡才逐漸有了人煙。國民黨軍隊駐守金門期間,人稱「金門王」的胡璉持之以恆地幹著一件事,那就是:深挖洞、廣積糧、多藏彈藥。
  • 我軍避而不談的金門戰役始末
    中國人民解放軍於1949年7月上旬入閩,由第三野戰軍(三野)第十兵團負責。第十兵團司令為葉飛,先後發動福州戰役、平潭島戰役、漳州戰役、廈門戰役和金門戰役等。10月15日,解放軍渡海發動廈門戰役,先佯攻鼓浪嶼,成功吸引國軍注意力,造成國軍判斷失誤。之後,解放軍分數路成功登陸廈門,擊敗守島國軍。10月17日,國軍福州綏靖公署代主任湯恩伯棄守廈門,解放軍成功佔領該地。
  • 【薩沙講史堂第一千二百四十二期】東山島是國軍精銳傘兵的大墳場...
    韓戰爆發以後,中華民國陸軍二級上將、金門防衛司令胡璉,連續組織了南日島戰役和湄州島戰鬥,都獲得了勝利。同時,島上八尺門港口距離大陸近在咫尺,僅有二三公裡距離,利於解放軍隨時增援。 胡璉認為,根據一般軍事常識,解放軍在開戰36小時內就可以增援至少1萬2000人,3天可以調動5萬人以上。以當時國軍可以使用的兵力,就算是1萬多解放軍也是難以對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