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8月23日17:30左右,人民解放軍3萬多發炮彈齊發,猛烈炮擊當時國民黨控制下的金門島。
這一突發的軍事行動,震驚了美國、蘇聯,乃至全世界。
關於這場軍事行動的原因,歷來眾說紛紜。
綜合分析,筆者認為此次金門炮擊戰,是中央指揮下的一次「一箭多雕、一石多鳥」的偉大決策。
既有軍事鬥爭的一面,同時也有政治鬥爭的一面。
第一,大力削弱了國民黨的軍事力量;
第二,旁敲側擊摸清了美國的臺海政策底線;
第三,支援了中東地區阿拉伯人民的反帝鬥爭;
第四,鼓舞了當時國內正如火如荼的「大躍進」運動。
總之,這是一次絕妙的偉大決策。
01
金門島,位於中國福建省泉州市西南海域,孤懸於廈門島東海外,扼廈港咽喉,為閩南屏障,東望臺灣,西對廈門。
其距離大陸最近的島,低潮時候不過才1.8公裡,具有十分重大的軍事戰略價值。
1949年,國民黨蔣介石當局被迫退守臺灣後,就在金門島派駐了軍事部隊。
為一舉掃清國民黨殘餘,1949年7月開始,中國人民解放軍三野第十兵團,接連發起了福州戰役、平潭島戰役、漳州戰役、廈門戰役,並取得戰鬥的勝利。
同年10月24日,解放軍終於下令渡海,大舉進攻金門島。
然而,此次金門戰役最終並沒有取得預期成果。
由於當時海軍力量尚弱,又不熟悉海洋作戰,同時天氣、水文、潮汐等地理因素造成了不利影響,此役中我軍損失慘重。
最終登島的3個多團(9000多人)大部分壯烈犧牲,少量被俘。
這是解放戰爭中我軍的一次重大軍事損失。
此後,金門就一直被國民黨屯兵駐守。
1950年,在蘇聯武器援助下,我黨本意欲再次解放臺灣,但無奈韓戰突然爆發,抗美援朝刻不容緩,解放臺灣的行動就暫時被擱置了下來。
不過意想不到的是,美國海軍第七艦隊卻趁機駛入了臺灣海峽,還提供給國民黨蔣介石當局大量的軍事援助。
這樣一來,解放臺灣問題就變得更加嚴重複雜化。
02
在美國政府支持下,從1950年開始,蔣介石屢屢叫囂「反攻大陸」,多次發起了對大陸沿海地區的騷擾和破壞活動。
據統計,從1950年至1954年,國民黨軍隊襲擊騷擾大陸沿海地區達41次,使用兵力達28000餘人。
更令人無法容忍的是,美國政府和臺灣當局一意孤行,竟於1954年當年12月籤署了所謂的《共同防禦條約》。
在此條約下,美國介入臺海問題擁有了合法的理由,國民黨更加有恃無恐,妄圖把金門打造成反攻大陸的「排頭兵」。
1957年底,蔣介石在金門設立防衛部,任命「陸軍上將」胡璉為金門「防衛司令」,轄6個步兵師以及特種部隊,攻擊8.5萬餘人。其中,有炮兵31個營2個連,配備有75毫米以上大口徑火炮380餘門。
但這些都還不足以成為中國政府突然下令大規模炮擊金門的理由。
直到1958年又發生了一件大事,它成為了金門炮擊戰爆發的直接導火索。
1958年7月14日,伊拉克國內爆發了大規模的反帝反封建人民革命運動,以阿卜杜勒·卡裡姆·卡塞姆為首的「自由軍官組織」,企圖推翻本國親美系政權費薩爾王朝。
此時美、英兩國為了維護其在中東地區的既得利益,分別於7月15日和17日,悍然出兵黎巴嫩和約旦。
中東局勢驟然緊張起來,世界和平面臨巨大的威脅。
在這樣緊張的局勢下,美國仍不放棄其在遠東的利益,強力支持國民黨大肆騷擾中國大陸沿海地區,同時大幅增加美國軍艦在臺海巡邏頻次。
此種情形下,國民黨認為反攻大陸時機已到。
其於7月17日宣布臺灣、澎湖、金門、馬祖陸海空三軍,全線進入「緊急戒備狀態」,臺海緊張局勢驟然升級。
03
在多重壓力之下,為了把美國注意力吸引到遠東,支援中東地區民族解放鬥爭,同時強力打擊蔣介石當局,側面警告美國政府干預內政,金門炮擊戰已經一觸即發。
7月18日,中央軍委正式下發炮擊金門的指令,命令福州軍區開始備戰。
接到指令後7月19日,時任福州軍區司令兼第一政委、福建省委書記葉飛,迅速飛抵廈門,成立前線指揮所。
8月17日,中共中央召開了北戴河會議,提出了「直接對蔣,間接對美」的八字方針。
堅持只打金門不打臺灣,對當時中美蔣三者之間的特殊關係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8月23日,中央下令對金門開始實施大規模炮擊:
「今天開炮,時機選擇得當。」
之所以選擇那一天,有很多方面考慮。
第一,因為前一天(8月22日),聯合國代表大會正式通過了美軍退出中東的提案,國際輿論焦點可能會轉向遠東,有輿論給美軍施加壓力,對中國有利。
第二,選擇17 時30 分,也有特殊考慮。
從炮兵射擊技術角度講,這一時刻陽光夕照在大、小金門島上,有利於我炮兵瞄準,而島上守軍卻是逆光面對大陸,不利於完成射擊動作。
而且,17:30正是國民黨金門士兵們晚餐時間,戒備鬆懈,此時炮擊可達到攻其不備、出其不意的效果。
事後得知,當時恰逢胡璉宴請到金門視察的國民黨集團「國防部長」俞大維一行,這也是一個絕妙的巧合。
8月23日當天,我軍總共實施了三波炮擊,國民黨當局倉促應戰,大小金門指揮系統幾近崩潰,各種軍事設施、武器裝備、物資、人員損失慘重。
對此,美國政府十分意外和恐慌,也摸不清中共中央的真實意圖。
不過其認定一旦金門、馬祖失守,臺灣也就保不住了,之後將威脅其在日本、菲律賓等地的安全。
於是,8月26日時任美國總統艾森豪發表談話,聲明美國決不會放棄保護臺灣的所謂「責任」。
9月4日,美國國務卿杜勒斯也發表措辭強硬的聲明。
但令人奇怪的是,這次美國卻透露了其他一些信息,想傳達出美國並不想與中共直接交戰的意思。
這樣我們就摸清了其底線,由此炮擊金門的基本目的已經達到。
中共中央遂下令調整策略,決定採取「邊打邊談、以打促談」的方針。
04
9月末,由於國內反戰情緒蔓延,美國國務卿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態度明顯緩和:
「我們沒有保衛(中國)沿海島嶼的任何法律義務,我們不想承擔任何這種義務。」
同時美國向蔣介石提出了新的計劃:建議其放棄金、馬,但蔣介石不願接受。
假如蔣介石真得放棄金、馬,則我黨自然順利收復。
但是,這樣就出現了更大的問題。
到時候臺灣勢必會成為高懸在海外的一個孤島,屆時將出現美國人最想看到的「兩個中國」局面。
當覺察到此危險形勢之後,我黨迅速調整金、馬部署,並果斷決定主動放棄收復金、馬。
只要金、馬還在蔣介石手裡,那麼臺灣與大陸的聯繫,至少從地理層面上不會被割斷,這也就達到了牽制、拖累美國的目的。
這就是我黨提出的、非常著名的「繩索政策」。這一政策的含義是:
臺灣及美國在外國的一切軍事基地,都是套在美國脖子上的絞索;這個絞索,不是別人而是美國自己製造的;它把絞索套在自己的脖子上,然後把絞索的另一端交給了中國人民及世界上一切愛好和平、反對侵略的人民;美國在這些地方停留得越久,套在它頭上的絞索就越緊,總有一天它要被全世界人民處以絞刑。
10 月6 日,時任國防部長彭德懷,在《人民日報》公開發表了《告臺灣同胞書》。
這是一份非常重要的歷史文件。以下節選精彩片段: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告臺灣同胞書(一九五八年十月六日)臺灣、澎湖、金門、馬祖軍民同胞們:我們都是中國人。三十六計,和為上計......臺、澎、金、馬是中國領土,這一點你們是同意的......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沒有兩個中國......美國人總有一天肯定要拋棄你們的。你們不信嗎?歷史巨人會要出來作證明的......歸根結底,美帝國主義是我們的共同敵人......這是中國內部貴我兩方有關的問題,不是中美兩國有關的問題......當然,再打三十年,也不是什麼了不起的大事,但是究竟以早日和平解決較為妥善。何去何從,請你們酌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部長 彭德懷一九五八年十月六日上午一時
文中避開了國共矛盾、兩岸矛盾,將中美矛盾、美蔣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
文章強調了大家同為中國人,同宗同源,雖政權不同,但同屬「一個中國」。
但美國製造「兩個中國」,確是為了謀取自身利益,強調美帝國主義才是我們共同的敵人。
此文件一經發表,引發國內很大討論。
這標誌著金門炮擊戰已經不是簡單的軍事鬥爭,還包含了複雜的政治、外交鬥爭。
之後,福建前線的炮戰越來越具有象徵性意義,大部分炮彈的彈著點都在無人處,後來炮彈頭中裝的不再是炸藥,而是宣傳品。
05
1959 年3月底,國民黨「外交部」作出規定,今後對外提及大陸時,不再使用「紅色中國」或「共黨中國」等詞語,而統稱「中共政權」,提到他們自己時,不再用「自由中國」,而稱「中華民國」。
這說明,臺灣海峽兩岸在「一個中國」立場上的共識得到了強化。
這才是金門炮擊戰最大的收穫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