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炮擊金門,激戰!

2020-11-18 上海觀察

劉玉堤與餘建華合影

上面這張照片拍攝於1998年,分居兩側的兩位老人,是空軍原第9師師長劉玉堤,和當年金門空戰中的國民黨飛行員餘建華。人們很難想像,在四十年前的那場金門空戰中,他們曾是水火不容的對手。藍天之上,這究竟是一場怎樣的戰鬥?金門空戰背後,又隱藏著何種不為人知的政治博弈呢?

為爭奪臺海制空權,1958年的8月14日,蔣介石策劃了一場空中行動。清晨,國民黨空軍出動12架F-86戰機,從桃園機場起飛侵擾大陸。解放軍航空兵16師則派出8架殲-5戰機進行攔截,雙方在福建平潭島上空展開激戰。

這次空戰,由於雷達情報的誤差,兵力、高度、態勢上,我們都很不利。但由於我們飛行員的勇敢,就變被動為主動,最後取得擊落敵機兩架、擊傷一架的戰果,特別是我們的八號機周春富同志。

英勇犧牲的人民空軍飛行員周春富

戰鬥中,周春富單槍匹馬衝入國民黨空軍機群,打亂了對手的陣形。混戰中,周春富的飛機不幸中彈,機身在高空中劇烈搖擺。最終,周春富在擊傷一架戰機後,中彈落海。空戰結束後,人民空軍為周春富追記一等功。

從1958年9月開始,在美軍援助下,國民黨空軍加大了襲擾大陸的頻率。9月24日,國民黨空軍出動戰機300餘架次,侵入廣東、福建、浙江上空。人民空軍迅速作出反應,各機場戰機立即升空攔截。

時任福州軍區空軍司令部指揮所所長陳旭之在自己的日記中,詳細地記錄了這場空戰。

陳旭之的作戰日記

此戰,人民空軍特意制定出「機海」戰術,通過協同作戰包圍對手,不給對方留下任何發射距離。隨著指揮員一聲令下,汕頭、連城、漳州、福州各地的戰鬥機,同時升空,將國民黨飛機團團圍住。

人民空軍戰鬥機編隊

國民黨戰機見狀,以為鑽進了解放軍的口袋陣,慌亂之中緊急撤退。

炮擊金門後不久,解放軍切斷了臺灣與金門之間的海上補給線,長期封鎖使金門物資極度匱乏,國民黨當局只能把希望寄託於空投。

臺灣國民黨運輸機向金門空投物資

針對國民黨空軍頻繁空投物資,廈門前指決定,派出戰鬥機進行一次有限度的打擊,把套在金門脖子上的繩索再收緊一圈。

1958年10月3日下午,曹雙明帶領4架米格-17殲擊機,從晉江機場出發。當飛至圍頭東南上空時,曹雙明發現國民黨運輸機。為避開高射炮,曹雙明果斷決定放過金門上空的前5架運輸機,轉至金門以南上空,從第6架運輸機打起。

被人民空軍擊落的國民黨空軍飛機殘骸

人民空軍的「閃電戰」,以短促密集的炮火,一舉擊落兩架國民黨運輸機。在國民黨護航編隊尚未作出反應時,曹雙明已帶領機群成功返航。

此次奇襲令國民黨方面大為震驚,蔣介石不得不下令停止白天對金門的空投。毛澤東「打而不登,封而不死」的作戰方針至此得到了完美實現。

1958年10月10日,不甘心失敗的國民黨空軍,再次派出44批共182架作戰飛機,對大陸進行侵擾。面對來勢洶洶的國民黨戰機,人民空軍立即升空迎戰。這其中,就有飛行員杜鳳瑞。

空戰中犧牲的人民空軍飛行員杜鳳瑞

戰鬥中,面對背光偷襲的國民黨戰機,擔任僚機的杜鳳瑞一面向長機報告,一面毫無懼色地衝進國民黨機群。

激戰中,杜鳳瑞的座機被國民黨戰機擊中,但仍然緊緊咬住一架國民黨戰機,最終將其擊落。因座機受傷嚴重,杜鳳瑞被迫跳傘,後不幸中彈犧牲,血灑藍天。

杜鳳瑞烈士家屬

被杜鳳瑞擊落後當了俘虜的張乃軍,則被國民黨描繪成「奮不顧身撞擊『共軍』米格機,同歸於盡的烈士」。為揭露國民黨當局的虛假宣傳,體現寬待俘虜的人道主義政策,1959年6月30日,解放軍將張乃軍釋放回臺。

張乃軍被釋放回臺時的情景

未完待續……

相關焦點

  • 從央視熱播紀錄片,回顧驚心動魄的1958炮擊金門始末
    【兩岸快評第817期】60多年前,一場炮戰在海峽兩岸驟然打響,這就是「1958炮擊金門事件」,又稱第二次臺灣海峽危機,臺灣方面稱為「八·二三炮戰」,是指1958年8月23日開始的、發生於金門及其周邊的一場戰役。
  • 1958年解放軍炮擊金門的真實原因探析
    1958年8月23日17:30左右,人民解放軍3萬多發炮彈齊發,猛烈炮擊當時國民黨控制下的金門島。這一突發的軍事行動,震驚了美國、蘇聯,乃至全世界。關於這場軍事行動的原因,歷來眾說紛紜。但這些都還不足以成為中國政府突然下令大規模炮擊金門的理由。直到1958年又發生了一件大事,它成為了金門炮擊戰爆發的直接導火索。
  • 1958炮擊金門!央視這部紀錄片首次深度披露歷史內幕
    為了回顧歷史,啟迪今天,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家記憶》欄目,5月29日起重磅推出十集大型文獻紀錄片《一九五八炮擊金門》。這是央視首次深度、全面、權威披露炮擊金門的歷史內幕和重要意義。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東南沿海布防1958年7月,為了實施炮擊金門的軍事行動,中國人民解放軍三路大軍開始向福建省廈門市開進。
  • 炮擊金門一石二鳥
    1958年夏季,美國入侵黎巴嫩,海空力量雲集中東,準備武裝幹涉中東革命,國際形勢十分緊張。1958年8月23日17時30分起,中國人民解放軍3萬多發炮彈猛轟金門,震驚了全世界,尤其是美蔣都慌了手腳。1958年7月15日,美國海軍陸戰隊在黎巴嫩首都貝魯特附近登陸,武裝幹涉黎巴嫩和伊拉克內政,中東燃起戰火。臺灣當局伺機擺出反攻大陸的姿態。1958年夏,國際形勢驟然緊張。美國在黎巴嫩登陸,扼殺黎巴嫩人民起義;英國出兵約旦,威脅伊拉克思冥想了三天三夜,也沒搞懂其中的玄機。
  • 1958年炮擊金門:美國欲讓廈門變成第二個廣島,曾計劃投放核武器
    1958年金門炮戰前後,解放軍總數減至237萬人,達到全國解放後的最低點。不過,國民黨軍對大陸的偵察襲擾未完全停止,中美大使級會談在臺灣問題上又陷入僵局。因此,毛澤東決定尋機對國民黨軍採取軍事打擊,並以靠近大陸的金門島為目標。當時在面積僅120平方公裡的大小金門島上有駐軍8.5萬人,佔臺灣國民黨軍總數的六分之一左右,是其主要的「反攻基地」。
  • 央視熱播《一九五八炮擊金門》紀錄片,首次深度披露炮擊金門內幕
    為了懲戒臺灣國民黨當局,昭示中國人民統一的決心,中共中央在日漸緊張的國際局勢中做出決策——炮擊金門,金門這座小島,成為北京、華盛頓和蔣介石三方的角力點。在臺前幕後,一場較量即將展開。1958年8月18日,毛澤東提出炮擊金門,並且提出「直接對蔣,間接對美」的方針。8月23日,遠在北戴河的毛澤東下令,下午五點半準時向金門開炮。這個關鍵的炮擊時間包含著多重考慮。
  • ​郭松民 |「炮擊金門」的再思考
    在臺海兵兇戰危,臺獨勢力蠢蠢欲動的形勢下,這種狀況是非常不利的,因此,有必要對炮擊金門的歷史經驗重新進行一番認真總結。 要理解毛主席炮擊金門的決策,必須了解《美臺共同防禦條約》。 這一考慮,是炮擊金門的主要目的。
  • 郭松民:​「炮擊金門」的再思考
    2020年8月23日,蔡英文夥同「美國在臺協會」人員到金門參加「八二三炮戰」62周年紀念活動,並藉機聲稱「安全合作是美臺夥伴關係重要一環」,「和平靠的是堅實的國防,捍衛『主權』絕不退縮」,云云。儘管在1958年,大陸贏得了金門炮戰的勝利,並達到了預期的戰略目的,但這些年來,對金門炮戰的解釋權卻漸漸喪失——這樣一場旨在阻止美國分裂中國陰謀的重要戰鬥,竟逐漸變成了臺獨勢力「捍衛『主權』」的精神資源。
  • 央視開播紀錄片《一九五八炮擊金門》
    該系列首次深度、全面、權威披露炮擊金門這一軍事行動的歷史內幕,展現60多年前蔣介石集團「反攻大陸」計劃遭到重挫、美國「劃峽而治」的圖謀宣告失敗,海峽兩岸形成「一個中國」的默契過程,彰顯了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祖國終將統一的歷史必然。為了回顧歷史,啟迪今天,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家記憶》欄目5月29日起重磅推出10集大型文獻紀錄片《一九五八炮擊金門》。
  • 炮擊金門!解放軍海陸空三軍部隊如何秘密轉場?
    紀錄片以1958年8月23日的炮擊金門為主線敘事,對這一軍事行動進行了深度剖析,向觀眾全方位、多角度、全景式展現炮擊金門這一軍事行動的重要意義和現實價值。20世紀50年代中後期,為了遏制美國幹涉中國臺灣問題,中國大陸開展了針鋒相對的外交鬥爭,堅持中國臺灣問題是中國的內政。1950年1月至1954年8月,中國臺灣國民黨對中國大陸沿海島嶼實施襲擊42次,動用兵力12.8萬多人。
  • 島內媒體密切關注央視紀錄片《一九五八炮擊金門》
    近日,十集大型文獻紀錄片《一九五八炮擊金門》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家記憶》欄目熱播,紀錄片首次權威披露炮擊金門這一軍事行動的歷史內幕,通過珍貴的歷史畫面以及親歷者、專家學者的深度採訪,細膩還原歷史脈絡,並在講述中傳達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祖國終將統一的清晰信號。
  • 軍事 | 明說吧,播放《一九五八炮擊金門》就是有用意的!
    此際,中共中央決定——炮擊金門。央視播出的紀錄片則披露,1958年炮擊金門,是海峽兩岸形成「一個中國」的默契過程,彰顯了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祖國終將統一的歷史必然。整部紀錄片,以1958年8月23日大陸炮擊臺灣當局把持的金門,作為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的主線敘事,主要在如下方面著墨——如此深度剖析,旨在揭示大陸通過炮擊金門,就是在警告美國——不要幹涉中國內政。同時也是在激化當時的臺灣國民黨當局和美國之間的矛盾。
  • 1958年炮擊金門前奏曲:空軍入閩紀實(下)
    解釋很簡單,但1958年的「空轉」,卻不亞於實施一場空中戰役。航空兵部隊在臨戰條件下轉場,是必須慎之又慎的大事。此時正值颱風季節,福建遭遇30年少有的暴雨,這就更增加了「空轉」難度。何況1958年「空轉」還涉及諸多國際的、政治的制約因素。在大戰中隱蔽作戰企圖、給敵以突然性打擊,是劉亞樓軍旅生涯中克敵制勝的拿手好戲。他和聶鳳智把空軍入閩第一步,也就是第一梯隊的行動,稱為「暗渡陳倉」。
  • 落在金門的炮彈為何不爆?炮擊金門留下的神秘炮彈如今成寶貝!
    最早從1953年1月份開始,我軍便有計劃地對金門的炮兵陣地、碼頭、機場和艦艇進行炮擊,但這種射擊只是警戒和試探性質,發射的炮彈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到了1954年9月3日、22日,我軍進行了兩次炮擊。這兩次炮擊的規模較大:9月3日,5個炮兵群共150餘門火炮,炮擊1小時50分鐘;9月22日,4個炮兵群共130餘門火炮,炮擊75分鐘,兩次炮擊的落彈數量都在萬數左右。
  • 紀錄片《一九五八炮擊金門》5月29日央視開播
    該系列首次深度、全面、權威披露炮擊金門這一軍事行動的歷史內幕,展現60多年前蔣介石集團「反攻大陸」計劃遭到重挫、美國「劃峽而治」的圖謀宣告失敗,海峽兩岸形成「一個中國」的默契過程,彰顯了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祖國終將統一的歷史必然。
  • 當年解放軍為什麼不趁熱打鐵收復金門,為什麼突然停止了炮擊?
    對於1958年的金門炮擊戰,很多人不明白的一個問題是,為什麼我黨突然停止了炮擊,為什麼不趁熱打鐵收復金門?原因用中國一句諺語能大致解釋,當時收復金門,那就叫「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因小失大」。在美國人眼裡,真正有戰略價值的是臺灣本島和澎湖列島,而大陸沿海的一些小島嶼,根本不值一提,這裡就指的是大小金門島、馬祖島這種,離大陸距離太近,面積也太小。所以美國人從1954年解放軍第一次炮擊金門開始,就一直向蔣介石表示,放棄大陸沿海島嶼,雄踞臺澎本島就夠了,沒必要因為那幾個毫無意義的小地方,與大陸一直糾纏,甚至因此爆發戰爭。
  • 《一九五八炮擊金門》央視首播 60年前戰場內幕深度披露
    為了回顧歷史,啟迪今天,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家記憶》欄目5月29日起重磅推出10集大型文獻紀錄片《一九五八炮擊金門》。該系列首次深度、全面、權威披露炮擊金門這一軍事行動的歷史內幕,展現60多年前蔣介石集團「反攻大陸」計劃遭到重挫、美國「劃峽而治」的圖謀宣告失敗,海峽兩岸形成「一個中國」的默契過程,彰顯了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祖國終將統一的歷史必然。
  • 炮擊金門:毛主席是如何用這巧妙一招,化解美國分裂中國陰謀的?
    1958年8月23日傍晚,臺灣海峽上空出現了萬枚飛彈,將整個臺灣海峽照得亮如白晝,這就是著名的炮擊金門事件。這次炮擊中,在福建的解放軍一共發射了上萬枚炮彈,頃刻之間金門就陷入了濃煙烈火之中,而駐守金門的國民黨軍隊也因此而損失慘重。
  • 炮擊金門!解放軍三軍部隊如何秘密轉場?
    根據中央軍委部署,參與炮擊金門作戰的32個炮兵營須在5天之內全部進入前線陣地。在平時,官兵們咬一咬牙,完成任務不在話下,但惡劣的天氣卻讓這次行動充滿了艱難......在當時的金廈海域,海軍主要負責海岸巡防和護航護漁,而參加炮擊金門作戰的主角
  • 炮擊金門,艾森豪步步為營設下圈套,怎料反被一招輕鬆化解
    金門炮戰金門炮戰,是在1958年8月23日到10月5日之間,發生在金門的一場戰役,是國共雙方的一場較量。當時國共雙方就是將隔海炮戰作為主要攻擊戰術,所以這場戰役被稱為「金門炮戰」。當時的炮戰是由中國人民解放軍首先展開的,在1958年的時候,中國人民解放軍對駐紮在福建省金門島的國民黨展開了猛烈的懲罰式炮擊,而後國民党進行了反擊。在炮擊初期的時候,中國人民解放軍著重打擊金門島上國民黨的軍事力量,並且在戰爭後期封鎖了海運線,對於國民黨力量進行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