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央視熱播紀錄片,回顧驚心動魄的1958炮擊金門始末

2020-11-19 中國臺灣網

【兩岸快評第817期】

60多年前,一場炮戰在海峽兩岸驟然打響,這就是「1958炮擊金門事件」,又稱第二次臺灣海峽危機,臺灣方面稱為「八·二三炮戰」,是指1958年8月23日開始的、發生於金門及其周邊的一場戰役。最近,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家記憶》欄目重磅推出十集大型文獻紀錄片《一九五八炮擊金門》,為我們重現驚心動魄的1958炮擊金門的前前後後。

1958年炮擊金門,是國共兩黨之間最後一次大規模兵戎相見,但它又不是中國長期內戰的簡單順延,伴隨著世人矚目的政治博弈和外交鬥爭,這場戰爭不僅打擊了國民黨「反攻大陸」的囂張氣焰之外,也使美國在臺海推行「劃峽而治」、「兩個中國」的政策破產。

炮擊金門發生的國際背景

在很多不了解臺灣問題的人的眼中,金門島是隸屬於臺灣省,實際上,金門和馬祖地區,都是我國福建省的一部分。金門島的地理位置離廈門市也最近只有10公裡,但離臺灣島卻有210公裡。20世紀50年代中期,困守臺灣一隅的蔣介石集團,在美國的羽翼庇護之下,繼續做著「反攻大陸」的美夢,並以金門、馬祖為基地,經常對大陸地區進行騷擾。

在國際上,1958年的中東事件,成為炮擊金門的導火線。7月14日,伊拉克人民發動革命,推翻了舊有的統治集團,隨後,美國出兵入侵黎巴嫩,英國部隊入侵約旦,企圖對伊拉克人民施壓,扼殺中東人民的革命行動,同時美國宣布它在遠東地區的陸海空軍進入戒備狀態。以蔣介石為首的臺灣當局以為「反攻大陸」時機已到,企圖進一步將事態擴大。8月6日,臺灣所謂「國防部」宣布進入高度戒備狀態,同時大量增兵金門、馬祖,使這兩個地方的兵力多達10萬餘人,佔臺灣陸軍總數的1/3,臺海局勢處於高度緊張狀態。

8月11日,美國國務院發布「不承認共產黨中國政府的備忘錄」,重申不承認中國。為了粉碎美國政府的「兩個中國陰謀」,適當打擊臺灣國民黨當局的軍事挑釁,並聲援中東人民,8月17日,毛澤東在北戴河會議上作出炮擊金門的決定。

炮擊金門的具體過程

1958年8月23日下午5點50分,隨著紅色信號彈的升空,福建前線的數千發炮彈從各個不同方向飛向金門國民黨軍隊駐地。這次炮戰共持續85分鐘,向金門發射炮彈3萬多發。國民黨軍隊措手不及,損失慘重。

這場炮戰立刻使金門成為全世界關注的焦點。中國人民解放軍在第一天炮擊之後,一方面繼續對金門島進行炮擊;另一方面出動海軍艦艇對國民黨部隊的海上目標進行打擊。由於解放軍的封鎖戰略,國民黨對金門駐軍的補給運輸一度中斷。

8月27日和9月4日,蔣介石兩次要求美國以武力阻止解放軍對金門的攻擊,並對金、馬的運補軍需提供護航。美國一方面決定協防金、馬,派遣了第七艦隊及美國其他海軍部隊進入臺灣海峽;另一方面,美國不同意美軍介入臺海戰事,以免不能自拔,故而老調重彈,敦促蔣介石從金門、馬祖撤軍,讓出金、馬以換取停火,在海峽之間確定一條界線,與中國大陸「劃峽而治」。

但這幾個小島對蔣介石來說,卻是萬萬不能放棄的。因為當時,在中國大陸的所有省區當中,控制在蔣介石手中的,除了臺灣以外,只有隸屬於福建省的金門、馬祖地區了。這些島嶼成了蔣介石同大陸還有聯繫的唯一政治紐帶。如果失去金、馬,蔣介石「反攻大陸」的口號就將不攻自破,美國政府就可以公開地支持「臺灣獨立」,或以「臺灣地位未定論」為由實行國際託管,蔣家王朝就將搖搖欲墜。因此蔣介石當即對美方意見表示反對,美國和臺灣當局的矛盾由此公開化。

9月4日,在毛澤東的命令下,中國人民解放軍對金門的炮擊停止了三天。挾炮擊聲勢,中國政府向世界宣布中國擴大領海線至12海裡。9月8日,由美國護航的臺灣運輸船隊向金門駛發,解放軍在毛澤東的「不打美艦」的命令下向臺灣運輸船開火,此時美國船艦竟立馬拋下臺灣船隊而向臺灣方面逃遁。此舉顯示了美國協防臺灣的底線,業已形成了在臺灣政策上的「脫身主義」。

摸清美國的戰略底牌之後,毛澤東主席清醒地認識到了時局的變化,毅然決定改變封鎖金門的方針,讓金門、馬祖繼續留在蔣介石的手中。因為如果蔣介石失去金、馬,也就失去象徵其在大陸存在的最後據點,這無疑會助長製造「兩個中國」的陰謀。相反留下金、馬,有利於激化美蔣矛盾,爭取臺灣軍民的支持,即用金、馬套住臺灣。因此中央確定了「打而不登、封而不死」的策略。遂於10月6日以國防部長彭德懷的名義宣布:「為了人道主義,從10月6日起,暫以7天為期,暫停炮擊,你們可以充分自由地輸送供應品,但以沒有美國人護航為條件,如果護航,不在此例。」而且就在同一天,中國政府通過新聞媒介發表了《告臺灣同胞書》,中共中央提議國共兩黨舉行和平談判。

美國為逼使蔣介石放棄金、馬,達到「劃峽而治」的目的,在10月8日宣布停止為蔣軍護航。這使蔣介石大為惱火,10月14日在接受《泰晤士報》採訪時聲明,堅守金、馬,並前往金門視察,藉此向美國表示,「劃峽而治」絕無餘地。為了說服蔣介石,美國國務卿杜勒斯利用解放軍停止炮擊兩個星期的機會,去臺灣與蔣介石會談。

10月10日,當杜勒斯飛臺途中在阿拉斯加停留時,毛澤東又出奇計,下令恢復炮擊。用毛主席自己的話說:「我們現在的方針是援蔣抗美,堅決反對兩個中國陰謀。杜勒斯現在到臺灣,如果我們不炮擊金門,那實際上是聯美壓蔣;我們炮擊金門,打亂了美國的陰謀,打亂了他的計劃。」

誠如毛澤東的預見,恢復炮擊使杜勒斯鼓吹的「和平使命」破產,對蔣介石來說,解放軍恢復炮擊,使他有足夠的證據對美國人說停火和平不可能,因此有了固守金、馬的口實。

10月25日,中國共產黨又宣布以後逢單日打炮,雙日不打炮。還提醒臺灣當局:「中國人的事只能由我們中國人自己解決,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沒有兩個中國,這一點我們是一致的。美國人強迫製造兩個中國的伎倆,全中國人民,包括你們和海外僑胞在內,是絕對不允許其實現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單日打炮也不是逢單必打,打也只是象徵性的,傳統節日更是停止炮擊,兩岸局勢漸趨緩和。在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下,兩岸形成了對付美國的默契,此後,金門炮擊進入了打打停停、以打促和的階段,並一直持續到1979年才結束。1979年元旦,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部長徐向前發表文告,宣布結束炮擊金門。

炮擊金門的意義和影響

在華藝出版社出版、沈衛平所著的《八·二三炮擊金門》一書中如此評價炮擊金門的意義:作為一場震撼世界的的戰役,炮擊金門的影響是多方面的、現實的和長久的。包括軍事懲戒、政治分化、外交配合、政策宣示、戰略摸底、策略謀對、實戰練兵等等。

炮擊金門在很大程度上打擊了國民黨「反攻大陸」的囂張氣焰,同時也使美國認識到國共兩黨在「一個中國」立場上的高度統一,在很大程度上挫敗了美國分裂中國的陰謀。《八·二三炮擊金門》一書中指出:「黨爭、政爭在戰役中已經降為次要,統一與分裂之爭明顯地上升居於主導位置。防止美國分割版圖、肢解中國始終是毛澤東第一位的思考。中國幾千年歷史的發展規律就是如此,一旦國土出現分裂,統一便成了高於一切的國家、民族之最高利益所在。」

此外,1957年底中斷的中美大使級的談判因為炮擊金門而重新啟動。這也初步確立了日後中美雙方在臺灣問題上的談判機制。通過金門炮擊,中國政府也摸清了美國介入臺海衝突的程度和底線,測試了美國和臺灣所謂「共同防禦條約」的效力,為日後中央領導層的決策提供了較好的參考。同時,美國和臺灣的矛盾也在此事件中得以暴露。

值得一提的是,炮擊金門發生後,美國曾經威脅對大陸使用核武器,而蘇聯發表聲明表示,如果美國對大陸實行核攻擊,那麼美國也將遭到「應有的、同類武器的攻擊」,這就使美國在很大程度上不敢為所欲為。炮擊金門也顯示了一種正義的力量,在很大程度上聲援了中東人民的正義鬥爭,使全世界的反帝鬥爭受到了鼓舞。

當然,最重要的是,通過這次事件,海峽兩岸在「一個中國」原則立場上的高度默契,為兩岸關係日後的互動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這對我們當前看待和處理的兩岸關係,無疑仍是一筆寶貴的財富。(編輯:李傑)

相關焦點

  • 島內媒體密切關注央視紀錄片《一九五八炮擊金門》
    近日,十集大型文獻紀錄片《一九五八炮擊金門》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家記憶》欄目熱播,紀錄片首次權威披露炮擊金門這一軍事行動的歷史內幕,通過珍貴的歷史畫面以及親歷者、專家學者的深度採訪,細膩還原歷史脈絡,並在講述中傳達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祖國終將統一的清晰信號。
  • 回顧歷史!央視開播紀錄片《一九五八炮擊金門》
    為了回顧歷史,啟迪今天,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家記憶》欄目,5月29日起重磅推出十集大型文獻紀錄片《一九五八炮擊金門》。
  • 1958炮擊金門!央視這部紀錄片首次深度披露歷史內幕
    為了回顧歷史,啟迪今天,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家記憶》欄目,5月29日起重磅推出十集大型文獻紀錄片《一九五八炮擊金門》。這是央視首次深度、全面、權威披露炮擊金門的歷史內幕和重要意義。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東南沿海布防1958年7月,為了實施炮擊金門的軍事行動,中國人民解放軍三路大軍開始向福建省廈門市開進。
  • 紀錄片《一九五八炮擊金門》5月29日央視開播
    紀錄片《一九五八炮擊金門》5月29日央視開播 澎湃新聞記者 黃小河 2020-05-29 10:46 來源:澎湃新聞
  • 軍事 | 明說吧,播放《一九五八炮擊金門》就是有用意的!
    文 | 笑 飲一部紀錄片正在央視熱播——《一九五八炮擊金門》。
  • 央視熱播《一九五八炮擊金門》紀錄片,首次深度披露炮擊金門內幕
    為了懲戒臺灣國民黨當局,昭示中國人民統一的決心,中共中央在日漸緊張的國際局勢中做出決策——炮擊金門,金門這座小島,成為北京、華盛頓和蔣介石三方的角力點。在臺前幕後,一場較量即將展開。1958年8月18日,毛澤東提出炮擊金門,並且提出「直接對蔣,間接對美」的方針。8月23日,遠在北戴河的毛澤東下令,下午五點半準時向金門開炮。這個關鍵的炮擊時間包含著多重考慮。
  • 《一九五八炮擊金門》央視首播 60年前戰場內幕深度披露
    為了回顧歷史,啟迪今天,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家記憶》欄目5月29日起重磅推出10集大型文獻紀錄片《一九五八炮擊金門》。該系列首次深度、全面、權威披露炮擊金門這一軍事行動的歷史內幕,展現60多年前蔣介石集團「反攻大陸」計劃遭到重挫、美國「劃峽而治」的圖謀宣告失敗,海峽兩岸形成「一個中國」的默契過程,彰顯了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祖國終將統一的歷史必然。
  • 1958:炮擊金門,激戰!
    人們很難想像,在四十年前的那場金門空戰中,他們曾是水火不容的對手。藍天之上,這究竟是一場怎樣的戰鬥?金門空戰背後,又隱藏著何種不為人知的政治博弈呢?為爭奪臺海制空權,1958年的8月14日,蔣介石策劃了一場空中行動。清晨,國民黨空軍出動12架F-86戰機,從桃園機場起飛侵擾大陸。解放軍航空兵16師則派出8架殲-5戰機進行攔截,雙方在福建平潭島上空展開激戰。
  • 1958年解放軍炮擊金門的真實原因探析
    1958年8月23日17:30左右,人民解放軍3萬多發炮彈齊發,猛烈炮擊當時國民黨控制下的金門島。這一突發的軍事行動,震驚了美國、蘇聯,乃至全世界。關於這場軍事行動的原因,歷來眾說紛紜。但這些都還不足以成為中國政府突然下令大規模炮擊金門的理由。直到1958年又發生了一件大事,它成為了金門炮擊戰爆發的直接導火索。
  • 炮擊金門!解放軍海陸空三軍部隊如何秘密轉場?
    本文根據央視《國家記憶》團隊推出的紀錄片《一九五八炮擊金門》系列整理,歡迎讀者轉發朋友圈。紀錄片以1958年8月23日的炮擊金門為主線敘事,對這一軍事行動進行了深度剖析,向觀眾全方位、多角度、全景式展現炮擊金門這一軍事行動的重要意義和現實價值。20世紀50年代中後期,為了遏制美國幹涉中國臺灣問題,中國大陸開展了針鋒相對的外交鬥爭,堅持中國臺灣問題是中國的內政。1950年1月至1954年8月,中國臺灣國民黨對中國大陸沿海島嶼實施襲擊42次,動用兵力12.8萬多人。
  • 炮擊金門一石二鳥
    1958年夏季,美國入侵黎巴嫩,海空力量雲集中東,準備武裝幹涉中東革命,國際形勢十分緊張。1958年8月23日17時30分起,中國人民解放軍3萬多發炮彈猛轟金門,震驚了全世界,尤其是美蔣都慌了手腳。1958年7月15日,美國海軍陸戰隊在黎巴嫩首都貝魯特附近登陸,武裝幹涉黎巴嫩和伊拉克內政,中東燃起戰火。臺灣當局伺機擺出反攻大陸的姿態。1958年夏,國際形勢驟然緊張。美國在黎巴嫩登陸,扼殺黎巴嫩人民起義;英國出兵約旦,威脅伊拉克思冥想了三天三夜,也沒搞懂其中的玄機。
  • 抗議現場,CNN記者被美警方逮捕;農業農村部首次明確33種家養畜禽,不包含狗;央視開播紀錄片《一九五八炮擊金門》 | 每日大新聞
    3 央視開播紀錄片《一九五八炮擊金門》(資料來源:微信公眾號「CCTV國家記憶」)為了回顧歷史,啟迪今天,《國家記憶》欄目5月29日起重磅推出十集大型文獻紀錄片《一九五八炮擊金門》。蔣介石在金門太武山頂遙望節目以1958年8月23日大陸炮擊金門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為主線敘事,從「炮擊金門作戰的國際國內背景
  • 1958年炮擊金門:美國欲讓廈門變成第二個廣島,曾計劃投放核武器
    1958年金門炮戰前後,解放軍總數減至237萬人,達到全國解放後的最低點。不過,國民黨軍對大陸的偵察襲擾未完全停止,中美大使級會談在臺灣問題上又陷入僵局。因此,毛澤東決定尋機對國民黨軍採取軍事打擊,並以靠近大陸的金門島為目標。當時在面積僅120平方公裡的大小金門島上有駐軍8.5萬人,佔臺灣國民黨軍總數的六分之一左右,是其主要的「反攻基地」。
  • 【節目評論】評歷史紀錄片《一九五八炮擊金門》
    這部歷史紀錄片通過「風雲突變」「調兵遣將」「於無聲處」「颱風暴雨」等10個不同主題,全景式展現了炮擊金門這一軍事行動的重要意義和現實價值。聚焦影片中珍貴的歷史影像和親歷者的講述,我們不難感受到這部紀錄片在表述上所具備的引人入勝的能力。
  • ​郭松民 |「炮擊金門」的再思考
    在臺海兵兇戰危,臺獨勢力蠢蠢欲動的形勢下,這種狀況是非常不利的,因此,有必要對炮擊金門的歷史經驗重新進行一番認真總結。 要理解毛主席炮擊金門的決策,必須了解《美臺共同防禦條約》。 這一考慮,是炮擊金門的主要目的。
  • 郭松民:​「炮擊金門」的再思考
    2020年8月23日,蔡英文夥同「美國在臺協會」人員到金門參加「八二三炮戰」62周年紀念活動,並藉機聲稱「安全合作是美臺夥伴關係重要一環」,「和平靠的是堅實的國防,捍衛『主權』絕不退縮」,云云。儘管在1958年,大陸贏得了金門炮戰的勝利,並達到了預期的戰略目的,但這些年來,對金門炮戰的解釋權卻漸漸喪失——這樣一場旨在阻止美國分裂中國陰謀的重要戰鬥,竟逐漸變成了臺獨勢力「捍衛『主權』」的精神資源。
  • 炮擊金門!解放軍三軍部隊如何秘密轉場?
    根據中央軍委部署,參與炮擊金門作戰的32個炮兵營須在5天之內全部進入前線陣地。在平時,官兵們咬一咬牙,完成任務不在話下,但惡劣的天氣卻讓這次行動充滿了艱難......在當時的金廈海域,海軍主要負責海岸巡防和護航護漁,而參加炮擊金門作戰的主角
  • 臨時改播《英雄兒女》等經典後,央視再秀硬核操作,揭秘金門炮戰
    自5月29日起,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家記憶》欄目重磅推出10集大型文獻紀錄片《一九五八炮擊金門》,旨在首次深度、全面、權威披露炮擊金門這一軍事行動的歷史內幕。《一九五八炮擊金門》的播出,是為了回顧歷史、啟迪今天。 按照百度百科上「金門炮戰」詞條的解釋,這一軍事行動「是指1958年8月23日至10月5日之間,發生在金門及其周邊的一場戰役。國共雙方以隔海炮擊為主要戰術行動」。
  • 1958年炮擊金門前奏曲:空軍入閩紀實(下)
    解釋很簡單,但1958年的「空轉」,卻不亞於實施一場空中戰役。航空兵部隊在臨戰條件下轉場,是必須慎之又慎的大事。此時正值颱風季節,福建遭遇30年少有的暴雨,這就更增加了「空轉」難度。何況1958年「空轉」還涉及諸多國際的、政治的制約因素。在大戰中隱蔽作戰企圖、給敵以突然性打擊,是劉亞樓軍旅生涯中克敵制勝的拿手好戲。他和聶鳳智把空軍入閩第一步,也就是第一梯隊的行動,稱為「暗渡陳倉」。
  • 落在金門的炮彈為何不爆?炮擊金門留下的神秘炮彈如今成寶貝!
    最早從1953年1月份開始,我軍便有計劃地對金門的炮兵陣地、碼頭、機場和艦艇進行炮擊,但這種射擊只是警戒和試探性質,發射的炮彈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到了1954年9月3日、22日,我軍進行了兩次炮擊。這兩次炮擊的規模較大:9月3日,5個炮兵群共150餘門火炮,炮擊1小時50分鐘;9月22日,4個炮兵群共130餘門火炮,炮擊75分鐘,兩次炮擊的落彈數量都在萬數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