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 | 明說吧,播放《一九五八炮擊金門》就是有用意的!

2021-02-21 新民周刊

文 | 笑 飲

一部紀錄片正在央視熱播——《一九五八炮擊金門》。這是一部大型文獻紀錄片,從5月29日在「國家記憶」欄目播出開始,這一十集紀錄片,就引起了媒體的關注。

十集紀錄片《一九五八炮擊金門》在央視熱播

炮擊金門,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上,是一次影響深遠的軍事行動。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蔣介石集團退踞臺灣島。一度,蔣介石想「反攻大陸」,而當這一計劃遭到重挫後,美國插手到臺灣海峽之間——竟然想「劃峽而治」,妄圖造成「兩個中國」或者「一中一臺」的局面。

此際,中共中央決定——炮擊金門。央視播出的紀錄片則披露,1958年炮擊金門,是海峽兩岸形成「一個中國」的默契過程,彰顯了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祖國終將統一的歷史必然。整部紀錄片,以1958年8月23日大陸炮擊臺灣當局把持的金門,作為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的主線敘事,主要在如下方面著墨——如此深度剖析,旨在揭示大陸通過炮擊金門,就是在警告美國——不要幹涉中國內政。同時也是在激化當時的臺灣國民黨當局和美國之間的矛盾。

大陸方面摸清了美國協防臺灣的戰略底牌後,金門炮擊某種程度上表明了中國內戰還在延續。這充分證明了海峽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

《一九五八炮擊金門》播出後,有評論認為,該片不僅向觀眾展現出毛澤東與中共中央運籌帷幄、決勝千裡的高超軍事謀略和政治智慧,還全方位、多角度、全景式展現炮擊金門這一軍事行動的重要意義和現實價值。

按照央視宣介,《一九五八炮擊金門》是「首次深度、全面、權威披露炮擊金門這一軍事行動的歷史內幕的紀錄片」。該片證明了「祖國必須統一,也必然統一」。片中,既有毛澤東主席視察人民海軍的珍貴畫面,有人民解放軍萬炮齊鳴轟擊金門的畫面,也有蔣介石在金門太武山頂遙望大陸的畫面。

該片拍攝團隊除了走訪當年舊戰場——角嶼和金門島以外,還融入了當年親歷者回憶往事的鏡頭。在我軍方面,當年炮擊金門的前線指揮官葉飛將軍出鏡,他說,炮擊金門「實際上是毛主席親自指揮的」。葉飛將軍於1999年4月18日與世長辭,享年85歲。節目組能夠找到這段多年前的採訪視頻,彌足珍貴。

除了葉飛、石一宸、林虎等近30位當時的前線解放軍官兵出鏡以外,《一九五八炮擊金門》中,還採訪了洪秀樅等10多位福建前線民兵。片中還出現了當時在臺軍服役,參與兩岸炮戰的郝柏村。郝柏村今年3月30日去世,享年102歲。他沒能看到《一九五八炮擊金門》這部紀錄片。然而,笑飲注意到——郝柏村生前多次回憶金門炮戰。在接受媒體人曹景行先生採訪時,郝柏村曾說:「炮擊金門就是給美國人看的,金門就是兩岸人民的連接。」

他還說,金門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尤其在國共內戰上,可以說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是臺灣海峽形成今天這個局面的關鍵性的因素。金門,這個距大陸最遠10公裡,最近1800米的小島,距離臺灣島有277公裡。且金門的地勢,較大陸這邊的廈門為低。作為曾經的國民黨軍前線指揮官,郝柏村認為,長期來看,單純以軍事而論,國民黨軍根本守不住金門。

然而,祖國大陸方面只炮擊,而不奪取金門島,用意深遠。

笑飲注意到,央視網一段評論稱,炮擊金門是「一場圍繞著金門,牽動著北京、華盛頓的大戲」。而《一九五八炮擊金門》播出當日——5月29日,《反分裂國家法》實施15周年座談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這一會議的召開,本身就是對「臺獨」勢力的警告。這時候,看這樣一部紀錄片,可不是有著回顧歷史,啟迪今天之意味麼?不知道海峽對岸的「臺獨」分子,是否從這部紀錄片中,體會到了什麼。

 

 新民周刊所有平臺稿件, 未經正式授權 

 一律不得轉載、出版、改編或進行

與新民周刊版權相關的其他行為,違者必究

相關焦點

  • 島內媒體密切關注央視紀錄片《一九五八炮擊金門》
    近日,十集大型文獻紀錄片《一九五八炮擊金門》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家記憶》欄目熱播,紀錄片首次權威披露炮擊金門這一軍事行動的歷史內幕,通過珍貴的歷史畫面以及親歷者、專家學者的深度採訪,細膩還原歷史脈絡,並在講述中傳達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祖國終將統一的清晰信號。
  • 央視開播紀錄片《一九五八炮擊金門》
    該系列首次深度、全面、權威披露炮擊金門這一軍事行動的歷史內幕,展現60多年前蔣介石集團「反攻大陸」計劃遭到重挫、美國「劃峽而治」的圖謀宣告失敗,海峽兩岸形成「一個中國」的默契過程,彰顯了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祖國終將統一的歷史必然。為了回顧歷史,啟迪今天,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家記憶》欄目5月29日起重磅推出10集大型文獻紀錄片《一九五八炮擊金門》。
  • 紀錄片《一九五八炮擊金門》5月29日央視開播
    為了回顧歷史,啟迪今天,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家記憶》欄目,5月29日起重磅推出十集大型文獻紀錄片《一九五八炮擊金門》。
  • 《一九五八炮擊金門》央視首播 60年前戰場內幕深度披露
    為了回顧歷史,啟迪今天,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家記憶》欄目5月29日起重磅推出10集大型文獻紀錄片《一九五八炮擊金門》。該系列首次深度、全面、權威披露炮擊金門這一軍事行動的歷史內幕,展現60多年前蔣介石集團「反攻大陸」計劃遭到重挫、美國「劃峽而治」的圖謀宣告失敗,海峽兩岸形成「一個中國」的默契過程,彰顯了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祖國終將統一的歷史必然。
  • 【節目評論】評歷史紀錄片《一九五八炮擊金門》
    這部歷史紀錄片通過「風雲突變」「調兵遣將」「於無聲處」「颱風暴雨」等10個不同主題,全景式展現了炮擊金門這一軍事行動的重要意義和現實價值。聚焦影片中珍貴的歷史影像和親歷者的講述,我們不難感受到這部紀錄片在表述上所具備的引人入勝的能力。
  • 炮擊金門!解放軍海陸空三軍部隊如何秘密轉場?
    紀錄片以1958年8月23日的炮擊金門為主線敘事,對這一軍事行動進行了深度剖析,向觀眾全方位、多角度、全景式展現炮擊金門這一軍事行動的重要意義和現實價值。20世紀50年代中後期,為了遏制美國幹涉中國臺灣問題,中國大陸開展了針鋒相對的外交鬥爭,堅持中國臺灣問題是中國的內政。1950年1月至1954年8月,中國臺灣國民黨對中國大陸沿海島嶼實施襲擊42次,動用兵力12.8萬多人。
  • 央視熱播《一九五八炮擊金門》紀錄片,首次深度披露炮擊金門內幕
    上世紀50年代中後期,美國一面加強對臺軍事援助,一面加緊製造「兩個中國」。為了遏制美國幹涉臺灣問題,中國政府開展了針鋒相對的外交鬥爭,堅持臺灣問題是中國的內政,揭露美國幹涉臺灣問題是對中國的侵略。為了懲戒臺灣國民黨當局,昭示中國人民統一的決心,中共中央在日漸緊張的國際局勢中做出決策——炮擊金門,金門這座小島,成為北京、華盛頓和蔣介石三方的角力點。在臺前幕後,一場較量即將展開。1958年8月18日,毛澤東提出炮擊金門,並且提出「直接對蔣,間接對美」的方針。8月23日,遠在北戴河的毛澤東下令,下午五點半準時向金門開炮。這個關鍵的炮擊時間包含著多重考慮。
  • 抗議現場,CNN記者被美警方逮捕;農業農村部首次明確33種家養畜禽,不包含狗;央視開播紀錄片《一九五八炮擊金門》 | 每日大新聞
    3 央視開播紀錄片《一九五八炮擊金門》該系列首次深度、全面、權威披露炮擊金門這一軍事行動的歷史內幕,展現60多年前蔣介石集團「反攻大陸」計劃遭到重挫、美國「劃峽而治」的圖謀宣告失敗、海峽兩岸形成「一個中國」的默契過程,彰顯了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祖國終將統一的歷史必然。
  • 臨時改播《英雄兒女》等經典後,央視再秀硬核操作,揭秘金門炮戰
    自5月29日起,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家記憶》欄目重磅推出10集大型文獻紀錄片《一九五八炮擊金門》,旨在首次深度、全面、權威披露炮擊金門這一軍事行動的歷史內幕。《一九五八炮擊金門》的播出,是為了回顧歷史、啟迪今天。 按照百度百科上「金門炮戰」詞條的解釋,這一軍事行動「是指1958年8月23日至10月5日之間,發生在金門及其周邊的一場戰役。國共雙方以隔海炮擊為主要戰術行動」。
  • 1958炮擊金門!央視這部紀錄片首次深度披露歷史內幕
    為了回顧歷史,啟迪今天,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家記憶》欄目,5月29日起重磅推出十集大型文獻紀錄片《一九五八炮擊金門》。這是央視首次深度、全面、權威披露炮擊金門的歷史內幕和重要意義。此時的毛澤東卻仍在反覆思考炮擊的最佳時機。此刻,金廈海域萬籟俱寂。箭已在弦上,只待北京一聲令下。然而,遠在北京中南海裡的毛澤東卻遲遲沒有下達開炮的命令。毛澤東給彭德懷和黃克誠寫了一封信,信中提到,睡不著覺,想了一下,打金門停止若干天似較適宜。目前不打,看一看形勢。中東解決,要有時間,我們是有時間的,何必急呢?暫時不打,總有打之一日。不打無把握之仗這個原則,必須堅持。
  • 從央視熱播紀錄片,回顧驚心動魄的1958炮擊金門始末
    【兩岸快評第817期】60多年前,一場炮戰在海峽兩岸驟然打響,這就是「1958炮擊金門事件」,又稱第二次臺灣海峽危機,臺灣方面稱為「八·二三炮戰」,是指1958年8月23日開始的、發生於金門及其周邊的一場戰役。
  • ​郭松民 |「炮擊金門」的再思考
    炮擊金門是毛主席親自決策、指揮的一場極其精彩的「政治-軍事」戰役,對海峽兩岸關係的影響相當深遠,但遺憾的是,迄今為止,大陸並沒有拍攝一部全面反映金門炮戰的電影。 在臺海兵兇戰危,臺獨勢力蠢蠢欲動的形勢下,這種狀況是非常不利的,因此,有必要對炮擊金門的歷史經驗重新進行一番認真總結。 要理解毛主席炮擊金門的決策,必須了解《美臺共同防禦條約》。
  • 郭松民:​「炮擊金門」的再思考
    炮擊金門是毛主席親自決策、指揮的一場極其精彩的「政治-軍事」戰役,對海峽兩岸關係的影響相當深遠,但遺憾的是,迄今為止,大陸並沒有拍攝一部全面反映金門炮戰的電影。不僅如此,在1979年元旦宣布停止炮擊金門後,這場戰役在大陸竟慢慢被遺忘了,甚至在2018年,即炮擊金門60周年的時候,也沒有舉行正式的紀念活動。
  • 1958年解放軍炮擊金門的真實原因探析
    1958年8月23日17:30左右,人民解放軍3萬多發炮彈齊發,猛烈炮擊當時國民黨控制下的金門島。這一突發的軍事行動,震驚了美國、蘇聯,乃至全世界。關於這場軍事行動的原因,歷來眾說紛紜。其中,有炮兵31個營2個連,配備有75毫米以上大口徑火炮380餘門。但這些都還不足以成為中國政府突然下令大規模炮擊金門的理由。直到1958年又發生了一件大事,它成為了金門炮擊戰爆發的直接導火索。
  • 炮擊金門六十周年,臺灣要炮彈還是自來水?
    「臺獨」分子有什麼資格紀念八二三?本質上這是中國人民解放戰爭的延續,是國共兩黨政治鬥爭的反映。一群連中國人都不願承認,數典忘祖的跳梁小丑,消費八二三能提振你們的「衛國」精神?神來之筆炮擊金門,是毛澤東主席根據國際風雲變幻,以及臺海實際情況做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政治為主,軍事為輔,以最小的軍事代價,贏得最大的戰略優勢。
  • 炮擊金門一石二鳥
    於是他那豐富的想像力開始發揮作用:金門、馬祖失守,臺灣也就保不住了,這將威脅「日本、菲律賓、泰國、越南,甚至衝繩未來的安全……因而將使美國的根本利益受到嚴重的損失」。他不敢再往下想,急急忙忙下令從部署中東的第6艦隊調出兩艘航空母艦加入第七艦隊。美國人終於隨著毛澤東的指揮棒動起來了。金門守軍海上補給線被截後,美臺海軍組成了聯合艦隊進行護航。福建前線部隊請示打不打美臺聯合艦隊?
  • 從另一個角度看金門炮戰
    沈:從根本上說,如果沒有美國插手,中國不會有臺灣問題。美國始終想在中國搞劃峽而治,維護一個不統不獨的局面是美國幾十年一貫主張。分裂的中國對美國是有利的。所以,當年它在臺灣海峽的戰略是既要防止大陸武力解放臺灣,又不允許蔣介石反攻大陸。毛澤東下令炮擊金門,根本用意就是反對美國幹預中國解決臺灣問題,表面上是打金門,實際是打美國。
  • 金門:一個你不想只是路過的地方
    > 在《反分裂國家法》實施15周年之際,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家記憶》欄目推出十集大型文獻紀錄片《一九五八炮擊金門》,對炮擊金門進行了深度剖析
  • 炮擊金門,艾森豪步步為營設下圈套,怎料反被一招輕鬆化解
    金門炮戰金門炮戰,是在1958年8月23日到10月5日之間,發生在金門的一場戰役,是國共雙方的一場較量。當時國共雙方就是將隔海炮戰作為主要攻擊戰術,所以這場戰役被稱為「金門炮戰」。當時的炮戰是由中國人民解放軍首先展開的,在1958年的時候,中國人民解放軍對駐紮在福建省金門島的國民黨展開了猛烈的懲罰式炮擊,而後國民党進行了反擊。在炮擊初期的時候,中國人民解放軍著重打擊金門島上國民黨的軍事力量,並且在戰爭後期封鎖了海運線,對於國民黨力量進行限制。
  • 1958年炮擊金門:美國欲讓廈門變成第二個廣島,曾計劃投放核武器
    1958年金門炮戰前後,解放軍總數減至237萬人,達到全國解放後的最低點。不過,國民黨軍對大陸的偵察襲擾未完全停止,中美大使級會談在臺灣問題上又陷入僵局。因此,毛澤東決定尋機對國民黨軍採取軍事打擊,並以靠近大陸的金門島為目標。當時在面積僅120平方公裡的大小金門島上有駐軍8.5萬人,佔臺灣國民黨軍總數的六分之一左右,是其主要的「反攻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