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娛樂圈,傳遞正能量,點點「關注」吧!這是「子非論娛樂」的第17篇原創文章,全文約1500字~
在電視螢屏上,家庭倫理劇、古裝玄幻劇、懸疑刑偵劇輪番「霸屏」,供觀眾消遣、放鬆、減壓,樂呵樂呵。但是,真正到了關鍵時刻,這些都不管用,必須上「硬核」內容。
自5月29日起,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家記憶》欄目重磅推出10集大型文獻紀錄片《一九五八炮擊金門》,旨在首次深度、全面、權威披露炮擊金門這一軍事行動的歷史內幕。
對於許多觀眾(尤其是年輕觀眾)來說,這是一段鮮為人知、塵封已久的歷史,在報刊、電視、廣播等媒體上少見。《一九五八炮擊金門》的播出,是為了回顧歷史、啟迪今天。
按照百度百科上「金門炮戰」詞條的解釋,這一軍事行動「是指1958年8月23日至10月5日之間,發生在金門及其周邊的一場戰役。國共雙方以隔海炮擊為主要戰術行動」。
因此,被稱為炮戰,由我軍率先發起,對方隨後開始還擊,期間雙方海軍艦艇和空軍也多次參與戰鬥,直到1979年1月1日正式宣告停止。
文獻紀錄片《一九五八炮擊金門》以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為主線,以10集的大篇幅,對炮擊金門軍事行動進行了深度剖析,全方位、多角度展現這一行動的重要意義和現實價值。
為了拍攝製作這部文獻紀錄片,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家記憶》欄目組歷時兩年,不僅實地探訪了當年的第一線戰場,還運用了大量珍貴的視頻影像,帶領觀眾重溫那段歷史。
片中不僅採訪了葉飛、石一宸等20多位當時的我軍前線官兵以及洪秀樅等10餘位福建前線民兵,還有此前對包括郝*村在內的臺灣嘉賓的採訪,力求做到最大限度的真實還原。
遺憾的是,這部文獻紀錄片中的許多受訪者沒有能等到片子公開播出,已經與世長辭。通過他們的親口講述和大量的歷史影像,觀眾可以穿越時光重溫那段血與火的國家記憶。
為什麼要開展這一軍事行動?我們可以從1958年10月6日中國各大新聞媒介同時播發的《告臺灣同胞書》中找到答案。
「......我們都是中國人。三十六計,和為上計。金門戰鬥,屬於懲罰性質。你們的領導者們過去長時期間太猖狂了,命令飛機向大陸亂鑽......是可忍,孰不可忍。因此打一些炮,引起你們注意。」
62年前,金門在連天炮火中一夕成名;62年後,這個名字已經不再和「固若金湯」這個充滿火藥味的詞彙聯繫在一起,取而代之的是人們熟悉的「小三通」、金門高粱酒......
很顯然,現在播出《一九五八炮擊金門》,並非是中央廣播電視臺(請注意其官方背景)心血來潮,很有可能與當下中國與某大國以及兩岸之間複雜嚴峻的關係形勢有一定關聯。
類似這樣的操作方式,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在2019年5月已經使用過。
當時,被網友戲稱為「六公主」的CCTV6發布「特別提示」,改變了正常的節目排期,臨時改播《英雄兒女》、《上甘嶺》、《奇襲》等紅色經典以及紀錄片《冰血長津湖》。
從2019年5月16日到5月19日,一連四天都是如此,且播放的都是與抗美援朝戰爭有關的影視作品,讓人自然而然地聯想起當時風雲變幻的國際形勢。
這一硬核操作儘管打亂了正常的節目編排,卻得到了眾多聰慧的觀眾的理解和稱讚。
「六公主棒棒噠,這波操作我服你,比心!」「六公主總是那麼優雅地緊跟時勢,不愧是貼心小棉襖!」「用這種無聲勝有聲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意思,是電影頻道一貫做法!」
CCTV6官方網站1905電影網在報導中稱,這三部電影儘管在創作時間上有所不同,但都同樣表現了中國人民不畏強敵,勇於抗爭的精神,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的士氣。
此次播出《一九五八炮擊金門》,同樣是意味深長(不解釋,自己品、仔細品)。不過,藉助這個機會,觀眾們可以全面了解半個多世紀以前的那次軍事行動的全貌及歷史背景。
毫不客氣地說,看這部文獻紀錄片比看那些毫無營養的電視劇更有價值、更有意義,因為,忘記歷史就等於背叛,銘記歷史才能開創未來。加油!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