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解放軍為什麼不趁熱打鐵收復金門,為什麼突然停止了炮擊?

2021-01-18 蘇文說歷史

對於1958年的金門炮擊戰,很多人不明白的一個問題是,為什麼我黨突然停止了炮擊,為什麼不趁熱打鐵收復金門?

原因用中國一句諺語能大致解釋,當時收復金門,那就叫「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因小失大」。

兩岸一衣帶水

這裡大小金門島、馬祖島就是所謂的芝麻,而臺灣本島就是那個大西瓜,收復金門馬祖是輕而易舉的事情,但是由此帶來的後果是無法預料的,這就跟當時的美國對臺政策有關。

事實上,自從1954年美國與蔣介石臺灣當局籤訂了所謂《共同防禦條約》之後,蔣介石看似找到了安全的避風港,實際上這個事情也是一把雙刃劍。

在美國人眼裡,真正有戰略價值的是臺灣本島和澎湖列島,而大陸沿海的一些小島嶼,根本不值一提,這裡就指的是大小金門島、馬祖島這種,離大陸距離太近,面積也太小。

所以美國人從1954年解放軍第一次炮擊金門開始,就一直向蔣介石表示,放棄大陸沿海島嶼,雄踞臺澎本島就夠了,沒必要因為那幾個毫無意義的小地方,與大陸一直糾纏,甚至因此爆發戰爭。

但是國民黨這邊對此看法,是非常不樂見的,一方面是因為放棄領土是十分可恥的行為,另一方面也因為,守住大陸沿海島嶼,可以為之後「反攻大陸」做鋪墊,所以美蔣在這個問題上一直無法達成一致意見。

時間到了1958年的時候,我黨突然發起對金門、馬祖的又一次大規模炮擊戰,國民黨完全措手不及,損失很慘重,三個副司令都被當場炸死,各種炮兵陣地也被毀壞嚴重。

所以在戰爭爆發的第二天,8月24日,蔣介石就致電當時美國總統艾森豪,迫切希望美國最好是趕緊發一個聲明,表明其對國民黨的支持,之後8月27日又提出要求,希望美國第七艦隊提供護航幫助。

但這時候美國人的態度是十分冷淡的,他們僅僅聲明了,美國對臺灣的保護義務,但是沒有說會幫助蔣介石防守金馬,除非戰爭形勢擴大威脅到了臺灣本島。

金門島上

之後到了9月中旬的時候,炮擊戰依然還在持續,但在國際上卻出現了不利的消息,當時美國國務卿杜勒斯,公開聲稱要把兩岸爭端提交到聯合國進行裁決。

這個舉動是具有很大危險性的,且不說當時新中國在聯合國沒有席位,還因為一旦這個事情上升到聯合國討論,那麼必將會出現多方爭論的局面,其中必然會有人喊出所謂「劃江而治」「兩個中國」的建議,一旦這種方案被公開討論,必然會對我黨日後解放臺灣埋下很深的隱患,所以說無論如何,我黨都不希望看見中國內政問題被提交到聯合國裁決。

到了9月下旬的時候,金門炮擊戰已經進行了一個月時間了,多方都顯得十分關切,美國希望趁此機會逼迫蔣介石從金馬撤兵,蘇聯希望召開一個十國首腦會議,把這個問題公開討論解決,以此來逼迫兩岸停火。

對於蘇聯人提出的十國首腦會議的方案,我黨領導人表示此事為時過早,這個事情可以繼續拖下去,極力反對將這件事上升到多國公開討論的層面。

但似乎蘇聯人並未等到中國的肯定答覆,赫魯雪夫和艾森豪,已經在商量十國首腦會議的事情,眼看這件事要脫離控制,1958年10月5日,我黨下決心公開表示,決定暫不收復金門,從10月6日起,停止炮擊7天,並呼籲與蔣介石開展談判,呼籲和平解決問題。

收到我黨的這一聲明之後,蘇聯人也被迫放棄了召開十國首腦會議的想法,這個危險算是被及時化解了。

要說1958年10月初,我黨作出的停止炮擊的決策是,十分偉大且深謀遠慮的,看穿了美國人企圖割裂寶島的陰謀詭計,及時將其扼殺在搖籃裡。

毛主席也曾表示,之所以暫不收復金馬,讓金馬留在蔣介石手裡,就是要藉此保住臺灣島不被孤立出去,由此金馬島就變成了一個套索,緊緊地套住了國民黨,同樣也緊緊套住了美國人,讓他們喪失製造分裂的最佳途徑。

這就是我黨在1958年10月初制定的「打而不登,斷而不死」炮戰方針,不收復金門馬祖,就是不能撿了芝麻丟西瓜,那就落入了美國人的圈套裡,那才是真正的本末倒置,才是真正的因小失大。

相關焦點

  • 炮擊金門!解放軍海陸空三軍部隊如何秘密轉場?
    1958年7月26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福建前線炮兵部隊,依照作戰部署,已經全部進入陣地,炮口直指對岸的金門。然而,遠在北京中南海裡的毛澤東卻遲遲沒有下達開炮的命令。第二天一早,毛澤東給彭德懷和黃克誠寫了一封信,信中提到,睡不著覺,想了一下,打金門停止若干天似較適宜。目前不打,看一看形勢。中東解決,要有時間,我們是有時間的,何必急呢?暫時不打,總有打之一日。不打無把握之仗這個原則,必須堅持。
  • 金門離大陸那麼近,為什麼當初沒有收復回來?
    那麼當初解放軍解放廈門的時候,為什麼沒有順便解放金門呢?要知道廈門島和金門島的面積是十分相近的,如果當初收復了金門島,那麼對於今天廈門的發展來說,將具有極大的助力。1949年10月25日,在廈漳戰役大勝的背景下,解放軍乘勝追擊,組建了三個步兵團實施金門島登陸作戰。
  • 1958年解放軍炮擊金門的真實原因探析
    1958年8月23日17:30左右,人民解放軍3萬多發炮彈齊發,猛烈炮擊當時國民黨控制下的金門島。這一突發的軍事行動,震驚了美國、蘇聯,乃至全世界。關於這場軍事行動的原因,歷來眾說紛紜。為一舉掃清國民黨殘餘,1949年7月開始,中國人民解放軍三野第十兵團,接連發起了福州戰役、平潭島戰役、漳州戰役、廈門戰役,並取得戰鬥的勝利。同年10月24日,解放軍終於下令渡海,大舉進攻金門島。然而,此次金門戰役最終並沒有取得預期成果。
  • 落在金門的炮彈為何不爆?炮擊金門留下的神秘炮彈如今成寶貝!
    去金門、廈門旅遊的人,大多會聽導遊介紹「金門三寶」:高粱酒、貢糖和菜刀。這「三寶」聽起來都和廚房有關,但後者算不上當地土產,而是大陸送去的「禮物」,因為這些菜刀都是當年解放軍發射的炮彈打的。 早些年,廈門的姑娘出嫁前,常常要託人帶把金門菜刀做嫁妝。
  • 央視熱播《一九五八炮擊金門》紀錄片,首次深度披露炮擊金門內幕
    此次作戰,解放軍的進攻方向由西向東,因此,下午五點半陽光西射,十分有利於解放軍炮兵瞄準射擊,而國民黨軍則處於逆光作戰的劣勢之中。8月23日下午,參加炮擊金門作戰的解放軍炮兵部隊全部就位待命。下午5時30分,隨著毛澤東一聲令下,解放軍炮兵陣地上發出了震耳欲聾的炮聲,數以萬計的炮彈朝金門鋪天蓋地地射去。五分鐘後,金門島上已是一片硝煙與火海。
  • ​郭松民 |「炮擊金門」的再思考
    不僅如此,在1979年元旦宣布停止炮擊金門後,這場戰役在大陸竟慢慢被遺忘了,甚至在2018年,即炮擊金門60周年的時候,也沒有舉行正式的紀念活動。 與大陸相反,臺灣則每年都會紀念「八二三炮戰」,「逢五、逢十」還會舉行隆重儀式。
  • 炮擊金門:毛主席是如何用這巧妙一招,化解美國分裂中國陰謀的?
    1958年8月23日傍晚,臺灣海峽上空出現了萬枚飛彈,將整個臺灣海峽照得亮如白晝,這就是著名的炮擊金門事件。這次炮擊中,在福建的解放軍一共發射了上萬枚炮彈,頃刻之間金門就陷入了濃煙烈火之中,而駐守金門的國民黨軍隊也因此而損失慘重。
  • 炮擊金門一石二鳥
    1958年8月23日17時30分起,中國人民解放軍3萬多發炮彈猛轟金門,震驚了全世界,尤其是美蔣都慌了手腳。美國急忙調動六艘航空母艦、八十幾艘巡洋艦、驅逐艦等船隻急赴臺灣海峽,出現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美國在遠東的最大海空力量集結,美國總統艾森豪不知道毛澤東想幹什麼。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臺灣不僅在法律上而且在事實上已經歸還中國。
  • 郭松民:​「炮擊金門」的再思考
    炮擊金門是毛主席親自決策、指揮的一場極其精彩的「政治-軍事」戰役,對海峽兩岸關係的影響相當深遠,但遺憾的是,迄今為止,大陸並沒有拍攝一部全面反映金門炮戰的電影。不僅如此,在1979年元旦宣布停止炮擊金門後,這場戰役在大陸竟慢慢被遺忘了,甚至在2018年,即炮擊金門60周年的時候,也沒有舉行正式的紀念活動。
  • 1958炮擊金門!央視這部紀錄片首次深度披露歷史內幕
    此時的毛澤東卻仍在反覆思考炮擊的最佳時機。此刻,金廈海域萬籟俱寂。箭已在弦上,只待北京一聲令下。然而,遠在北京中南海裡的毛澤東卻遲遲沒有下達開炮的命令。毛澤東給彭德懷和黃克誠寫了一封信,信中提到,睡不著覺,想了一下,打金門停止若干天似較適宜。目前不打,看一看形勢。中東解決,要有時間,我們是有時間的,何必急呢?暫時不打,總有打之一日。不打無把握之仗這個原則,必須堅持。
  • 炮擊金門!解放軍三軍部隊如何秘密轉場?
    根據中央軍委部署,參與炮擊金門作戰的32個炮兵營須在5天之內全部進入前線陣地。在平時,官兵們咬一咬牙,完成任務不在話下,但惡劣的天氣卻讓這次行動充滿了艱難......在當時的金廈海域,海軍主要負責海岸巡防和護航護漁,而參加炮擊金門作戰的主角
  • 從央視熱播紀錄片,回顧驚心動魄的1958炮擊金門始末
    這次炮戰共持續85分鐘,向金門發射炮彈3萬多發。國民黨軍隊措手不及,損失慘重。這場炮戰立刻使金門成為全世界關注的焦點。中國人民解放軍在第一天炮擊之後,一方面繼續對金門島進行炮擊;另一方面出動海軍艦艇對國民黨部隊的海上目標進行打擊。由於解放軍的封鎖戰略,國民黨對金門駐軍的補給運輸一度中斷。
  • 央視開播紀錄片《一九五八炮擊金門》
    毛澤東視察人民海軍節目以1958年8月23日大陸炮擊金門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為主線敘事,從「炮擊金門作戰的國際國內背景」「對美外交鬥爭」「中央決策內幕」「解放軍三軍調兵遣將」「炮擊金門作戰過程」等方面,以10集的大篇幅,對炮擊金門軍事行動進行了深度剖析,揭示出大陸通過炮擊金門,警告了插手幹涉中國內政的外國勢力,激化了臺灣國民黨當局和美國之間的矛盾,摸清了美國協防臺灣的戰略底牌
  • 1958:炮擊金門,激戰!
    劉玉堤與餘建華合影上面這張照片拍攝於1998年,分居兩側的兩位老人,是空軍原第9師師長劉玉堤,和當年金門空戰中的國民黨飛行員餘建華人們很難想像,在四十年前的那場金門空戰中,他們曾是水火不容的對手。藍天之上,這究竟是一場怎樣的戰鬥?金門空戰背後,又隱藏著何種不為人知的政治博弈呢?為爭奪臺海制空權,1958年的8月14日,蔣介石策劃了一場空中行動。清晨,國民黨空軍出動12架F-86戰機,從桃園機場起飛侵擾大陸。解放軍航空兵16師則派出8架殲-5戰機進行攔截,雙方在福建平潭島上空展開激戰。
  • 1958年炮擊金門:美國欲讓廈門變成第二個廣島,曾計劃投放核武器
    1958年金門炮戰前後,解放軍總數減至237萬人,達到全國解放後的最低點。不過,國民黨軍對大陸的偵察襲擾未完全停止,中美大使級會談在臺灣問題上又陷入僵局。因此,毛澤東決定尋機對國民黨軍採取軍事打擊,並以靠近大陸的金門島為目標。當時在面積僅120平方公裡的大小金門島上有駐軍8.5萬人,佔臺灣國民黨軍總數的六分之一左右,是其主要的「反攻基地」。
  • 炮擊金門,艾森豪步步為營設下圈套,怎料反被一招輕鬆化解
    當時的炮戰是由中國人民解放軍首先展開的,在1958年的時候,中國人民解放軍對駐紮在福建省金門島的國民黨展開了猛烈的懲罰式炮擊,而後國民党進行了反擊。在炮擊初期的時候,中國人民解放軍著重打擊金門島上國民黨的軍事力量,並且在戰爭後期封鎖了海運線,對於國民黨力量進行限制。
  • 軍事 | 明說吧,播放《一九五八炮擊金門》就是有用意的!
    片中,既有毛澤東主席視察人民海軍的珍貴畫面,有人民解放軍萬炮齊鳴轟擊金門的畫面,也有蔣介石在金門太武山頂遙望大陸的畫面。該片拍攝團隊除了走訪當年舊戰場——角嶼和金門島以外,還融入了當年親歷者回憶往事的鏡頭。在我軍方面,當年炮擊金門的前線指揮官葉飛將軍出鏡,他說,炮擊金門「實際上是毛主席親自指揮的」。
  • 炮擊金門六十周年,臺灣要炮彈還是自來水?
    隨即國防部長彭德懷元帥傳達了毛主席指示,部署了炮擊金門作戰事宜。更深層因素是,赫魯雪夫正在奉行一條修正主義和平路線,企圖通過緩和美蘇關係,達到兩霸統治的全球格局,炮擊金門拉開了蘇聯和美國的距離。八二三炮擊金門決策,從長遠看,達到了三個戰略目標:一,粉碎了美國分裂中國的企圖。二,打破了國民黨反攻大陸的幻想。
  • 紀錄片《一九五八炮擊金門》5月29日央視開播
    《一九五八炮擊金門》海報節目以1958年8月23日大陸炮擊金門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為主線敘事,從「炮擊金門作戰的國際國內背景」、「對美外交鬥爭」、「中央決策內幕」、「解放軍三軍調兵遣將」、「炮擊金門作戰過程」等方面,以十集的大篇幅,對炮擊金門軍事行動進行了深度剖析,揭示出大陸通過炮擊金門,警告了插手幹涉中國內政的外國勢力,激化了臺灣國民黨當局和美國之間的矛盾,摸清了美國協防臺灣的戰略底牌。
  • 《一九五八炮擊金門》央視首播 60年前戰場內幕深度披露
    為了回顧歷史,啟迪今天,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家記憶》欄目5月29日起重磅推出10集大型文獻紀錄片《一九五八炮擊金門》。該系列首次深度、全面、權威披露炮擊金門這一軍事行動的歷史內幕,展現60多年前蔣介石集團「反攻大陸」計劃遭到重挫、美國「劃峽而治」的圖謀宣告失敗,海峽兩岸形成「一個中國」的默契過程,彰顯了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祖國終將統一的歷史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