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1958年的金門炮擊戰,很多人不明白的一個問題是,為什麼我黨突然停止了炮擊,為什麼不趁熱打鐵收復金門?
原因用中國一句諺語能大致解釋,當時收復金門,那就叫「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因小失大」。
這裡大小金門島、馬祖島就是所謂的芝麻,而臺灣本島就是那個大西瓜,收復金門馬祖是輕而易舉的事情,但是由此帶來的後果是無法預料的,這就跟當時的美國對臺政策有關。
事實上,自從1954年美國與蔣介石臺灣當局籤訂了所謂《共同防禦條約》之後,蔣介石看似找到了安全的避風港,實際上這個事情也是一把雙刃劍。
在美國人眼裡,真正有戰略價值的是臺灣本島和澎湖列島,而大陸沿海的一些小島嶼,根本不值一提,這裡就指的是大小金門島、馬祖島這種,離大陸距離太近,面積也太小。
所以美國人從1954年解放軍第一次炮擊金門開始,就一直向蔣介石表示,放棄大陸沿海島嶼,雄踞臺澎本島就夠了,沒必要因為那幾個毫無意義的小地方,與大陸一直糾纏,甚至因此爆發戰爭。
但是國民黨這邊對此看法,是非常不樂見的,一方面是因為放棄領土是十分可恥的行為,另一方面也因為,守住大陸沿海島嶼,可以為之後「反攻大陸」做鋪墊,所以美蔣在這個問題上一直無法達成一致意見。
時間到了1958年的時候,我黨突然發起對金門、馬祖的又一次大規模炮擊戰,國民黨完全措手不及,損失很慘重,三個副司令都被當場炸死,各種炮兵陣地也被毀壞嚴重。
所以在戰爭爆發的第二天,8月24日,蔣介石就致電當時美國總統艾森豪,迫切希望美國最好是趕緊發一個聲明,表明其對國民黨的支持,之後8月27日又提出要求,希望美國第七艦隊提供護航幫助。
但這時候美國人的態度是十分冷淡的,他們僅僅聲明了,美國對臺灣的保護義務,但是沒有說會幫助蔣介石防守金馬,除非戰爭形勢擴大威脅到了臺灣本島。
之後到了9月中旬的時候,炮擊戰依然還在持續,但在國際上卻出現了不利的消息,當時美國國務卿杜勒斯,公開聲稱要把兩岸爭端提交到聯合國進行裁決。
這個舉動是具有很大危險性的,且不說當時新中國在聯合國沒有席位,還因為一旦這個事情上升到聯合國討論,那麼必將會出現多方爭論的局面,其中必然會有人喊出所謂「劃江而治」「兩個中國」的建議,一旦這種方案被公開討論,必然會對我黨日後解放臺灣埋下很深的隱患,所以說無論如何,我黨都不希望看見中國內政問題被提交到聯合國裁決。
到了9月下旬的時候,金門炮擊戰已經進行了一個月時間了,多方都顯得十分關切,美國希望趁此機會逼迫蔣介石從金馬撤兵,蘇聯希望召開一個十國首腦會議,把這個問題公開討論解決,以此來逼迫兩岸停火。
對於蘇聯人提出的十國首腦會議的方案,我黨領導人表示此事為時過早,這個事情可以繼續拖下去,極力反對將這件事上升到多國公開討論的層面。
但似乎蘇聯人並未等到中國的肯定答覆,赫魯雪夫和艾森豪,已經在商量十國首腦會議的事情,眼看這件事要脫離控制,1958年10月5日,我黨下決心公開表示,決定暫不收復金門,從10月6日起,停止炮擊7天,並呼籲與蔣介石開展談判,呼籲和平解決問題。
收到我黨的這一聲明之後,蘇聯人也被迫放棄了召開十國首腦會議的想法,這個危險算是被及時化解了。
要說1958年10月初,我黨作出的停止炮擊的決策是,十分偉大且深謀遠慮的,看穿了美國人企圖割裂寶島的陰謀詭計,及時將其扼殺在搖籃裡。
毛主席也曾表示,之所以暫不收復金馬,讓金馬留在蔣介石手裡,就是要藉此保住臺灣島不被孤立出去,由此金馬島就變成了一個套索,緊緊地套住了國民黨,同樣也緊緊套住了美國人,讓他們喪失製造分裂的最佳途徑。
這就是我黨在1958年10月初制定的「打而不登,斷而不死」炮戰方針,不收復金門馬祖,就是不能撿了芝麻丟西瓜,那就落入了美國人的圈套裡,那才是真正的本末倒置,才是真正的因小失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