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王」胡璉特別愛財,為何還被蔣介石重用?

2020-12-22 悟空談歷史

1949年,蔣介石率領殘部逃往臺灣,不過他卻不死心,一直做著「反攻大陸」的美夢。在這之後,蔣介石陸續發動了金門戰役、金門炮戰等戰爭。當時國民黨的大勢已去,蔣介石的這些作為只不過是垂死掙扎罷了。在蔣介石逃往臺灣後發動的戰役中,有一個人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就是胡璉。因為常年駐守金門等地,胡璉也被稱為「金門王」。

「金門王」胡璉一直是蔣介石手下重要的將領,他出自蔣介石的嫡系部隊,屬於「小委員長」陳誠的「土木系」。抗日戰爭時,胡璉帶領十一師立下了很多戰功,不過胡璉卻在解放戰爭中站錯隊伍,最終在淮海戰役中兵敗逃脫,之後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

了解蔣介石的人應該都知道蔣介石是一個極其自律的人,他對嫡系將領要求特別嚴格。比如說蔣介石不抽菸,如果其他雜牌將軍抽菸蔣介石還能忍受;但是如果黃埔系將領抽菸,蔣介石是直接大聲責罵的。黃埔一期的李延年愛好抽大煙,蔣介石曾數次勸說李延年,並且告訴李延年如果再抽大煙就要槍斃他。由此可見蔣介石對自己的嫡系將領要求有多麼嚴格。

蔣介石還反感貪財愛財之人,他認為當將軍貪財愛財必定貪生怕死,貪生怕死怎麼能帶好士兵?不過,蔣介石對一個人卻例外,根據國軍將領趙秀昆(胡璉18軍的參謀長)的回憶,胡璉在當十一師師長之前曾經跟他說:「如果將來當了師長,一定要先弄他200兩,先打個基礎」。胡璉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等自己將來升官了一定要先發財。

據說「金門王」胡璉此人特別愛財,對金錢情有獨鍾。那麼胡璉這麼愛財,為什麼蔣介石還重用他呢?今天我們就來分析一下蔣介石重用胡璉的原因。

第一,胡璉忠誠。蔣介石這人最看重的就是忠誠。胡璉恰好就是對蔣介石忠誠的人,胡璉信奉三民主義,對我黨抱有很大的敵意,這些恰好迎合了蔣介石。並且胡璉出身黃埔軍校,而蔣介石又是黃埔軍校校長。對蔣介石來說,胡璉就是自己的學生,是自己看著他成長起來的,因此蔣介石信任胡璉。

第二,胡璉有能力。對蔣介石來說,在忠誠的基礎上如果有能力,那就是一員良將。胡璉不僅對蔣介石忠誠,而且更有能力。胡璉的能力表現在哪方面呢?抗日戰爭中,胡璉率領十一師死守石牌要塞,為鄂西會戰的勝利贏得了先機。此戰中,日本集中優勢兵力想拿下石牌要塞,當時中日雙方武器裝備差距巨大。胡璉知道裝備不如人,因此巧妙利用地形優勢,數次打退日本的進攻,守住了石牌要塞。

第三,胡璉雖然愛財,但絕不貪財。胡璉對待金錢的觀念正應了古代那句話:「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用之有度」。胡璉就是這樣的人,有駕馭金錢、不做金錢奴隸的本領:對待立過戰功的人,胡璉從不吝惜賞賜,這也是他的部下在戰場上願意為他拼命的原因。蔣介石非常欣賞胡璉身上的這一品質。

由此可見,「金門王」胡璉既對蔣介石忠誠,又有能力,雖然愛財卻不貪財,這怎麼能讓蔣介石不重用他呢?不過,蔣介石重用胡璉都是建立在打仗的前提下的,之後蔣介石眼看「反攻大陸」無望就放棄胡璉了,把胡璉安排到越南,讓他成了駐越南的「大使」。

參考資料:

《國民黨悍將胡璉》劉立軍、《晚年憶往話生平》趙秀昆

相關焦點

  • 「金門王」胡璉,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後的最終結局如何?
    在國軍中有個說法:「十個西北王,抵不上一個金門王」。這句話牽扯到兩個人,一個是「西北王」胡宗南,另一個則是「金門王」胡璉。為什麼說「十個西北王抵不上一個金門王」呢?因為「西北王」胡宗南總是打敗仗,被稱為「常敗將軍」,而「金門王」胡璉的軍事指揮水平卻明顯高於胡宗南,因此才有此說法。
  • 金門戰役除了國軍將領胡璉,李良榮外,還請了一位日軍將領當參謀
    在解放戰爭後期,我軍屬於是勝利軍,當時追著蔣介石的國軍到處跑。但是卻在這過程中,第三野戰軍在解放金門島時馬失前蹄,吃了一場敗仗,讓第十兵團損失慘重,這也是解放戰爭後期,我軍吃得最大的一次敗仗。金門戰役的失敗,並不是因為,第十兵團作戰不夠勇敢,主要因為解放金門需要渡海作戰。
  • 金門戰役中指揮部隊的李良榮,被蔣介石召回臺灣後結局怎麼樣?
    金門戰役的交戰雙方分別是解放軍第十兵團28軍的三個團以及國民黨李良榮的22兵團(後續胡璉的十二兵團增援)。聽到李良榮這個名字,大部分人都表示很陌生,李良榮是什麼人?他是如何在金門戰役中讓我軍吃了大虧?金門戰役後,李良榮的結局怎麼樣呢?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國民黨22兵團司令李良榮的結局。
  • 金門炮戰中,有3個國軍副司令被炸死,蔣介石是如何對待他們的?
    後來我們知道在1958年8月23日,我解放軍發起了金門炮戰,當時葉飛將軍負責組織福建前線指揮部,那次戰鬥我們解放軍準備了459門大炮和數千噸炸藥,而當時負責守衛金門的國民黨將領胡璉,據悉當時的胡璉差點喪命於此,那會兒胡璉剛好在水上餐廳吃飯,結果突然的地動山搖,差點沒把胡璉給轟死。
  • 國民黨上將胡璉,於淮海戰役中逃逸,1977年病逝,葬於澎湖列島
    可能大家都多多少少了解號稱「天子門生第一人」又被蔣介石極為寵愛的西北王胡宗南,那麼也一定知道蔣介石最喜歡就是任用同鄉之人,所以他的手下多為浙江人士。然而胡宗南卻是其中最受寵愛的一位,1924年,胡宗南報考黃埔軍校,從此開始從軍生涯,一生經歷黃埔建軍、東徵、北伐、內戰、抗日戰爭以及解放戰爭,曾經帶兵打入革命聖地延安。
  • 金門炮戰死了仨副司令,為何司令胡璉活下來?看看人家這反應
    胡璉在國民黨內部有一個特別的稱呼,就是「狡如狐」。對於這個稱呼,很多不了解胡璉的人可能真不知道他哪裡狡詐了。看看胡璉的履歷就知道了,淮海戰役被重重包圍都能逃跑。簡直能跟國軍界「飛將軍」孫元良比肩。那麼胡璉為啥這麼能跑呢?我們看看金門炮戰,就知道人家反應多快了。
  • 金門炮戰,國軍5高官報銷3,胡璉疑惑:解放軍怎麼知道位置?
    「八二三炮戰」,解放軍一出手,雖然防衛司令胡璉逃脫,卻幹掉了金門防衛司令部5名高官中的3人,這3人,包括2名中將,1名少將,都是國民黨軍隊響噹噹的實力人物。
  • 軍神劉伯承,戰神粟裕,都吃胡璉大虧,金門炮擊僥倖逃脫
    「狡如狐」的名將胡璉  四、淮海戰役隻身脫逃,炮擊金門再次倖免  當解放戰爭進入1948年下半年,劉鄧的中野和粟裕的華野,已經對中原蔣軍形成均勢。  1949年10月,胡璉十二兵團與李良榮二十二兵團,在金門西北角古寧頭村,三野28軍9000多名指戰員幾乎全軍覆沒,後來遂有「十個西北王不如一個金門王」說法。
  • 炮擊金門:毛主席是如何用這巧妙一招,化解美國分裂中國陰謀的?
    當年鄭成功被清軍所迫,就以金門島為據點成功登陸臺灣,並趕走了荷蘭人,所以金門自古以來就是臺灣海峽上的戰略要地。但是金門島雖然是臺灣海峽的戰略之地,其位置卻距離大陸較近,而距臺灣較遠,距離大陸最近的地方只有五海裡,但金門島從新中國成立至今卻一直處在臺灣的控制之下,這是為何呢?當時為何沒有一舉將這個近在咫尺的海島拿下呢?
  • 國民黨軍中比張靈甫還強悍的將領, 新中國建立後還全殲解放軍一個師
    胡璉是黃埔四期生,蔣介石很信任的黃埔系學生,抗日戰爭時期,胡璉立下了赫赫戰功。1944年,在關乎重慶安危的石牌保衛戰中,胡璉率領整編11師全體將士拼死抵抗日軍的進攻,胡璉還親率整編11師數千人和日軍還進行了三小時的白刃戰,抗日戰爭末期,胡璉升任國民黨五大主力之一的18軍。解放戰爭時,18軍整編為11師,胡璉擔任師長。張靈甫和胡璉很像,他們倆都是陝西人,黃埔四期,蔣介石信賴的學生,但是胡璉比張靈甫更狡猾,在淮海戰役黃維兵團被全殲的時候,胡璉一個人開著坦克在重圍中安全突圍。
  • 「特約茶室」——駐臺灣金門蔣軍的慰安所
    若有兩情相悅者,軍人想娶當地女子為妻時,女方的條件則是結婚後男方必須在金門生活十年後才能攜妻女返臺灣島。因此很多軍人即斷了在金門談對象的念想。她還補充道,那時在離金門不遠的大擔、二擔島上,也駐有上千名軍人,每個月則會從金門派性服務者上島服務。幾十年過去了,島上已無「特約茶室」的遺址。
  • 慘烈的金門戰役2——古寧頭
    26日上午,被任命為金門防衛司令的胡璉,從臺灣乘輪船趕到金門料羅灣,率海上飄蕩的19軍開始登陸金門!
  • 胡璉身上取出32塊彈片,從不提雙堆集,臨終遺言:土木不及一粟
    胡璉戎馬一生,參加過北伐,也參加過軍閥混戰,曾經在石牌要塞上與日寇浴血奮戰,也曾經在淮海戰場上與粟裕「鬥法」;孤懸臺灣島外的金門曾經是他「建功立業」的福地,也成了他不堪回首的傷心處。胡璉一生追隨蔣介石赴湯蹈火,徵戰無數,死裡逃生,血滿弓刀,人生跌宕,實在是很有看點。
  • 開國大典剛過23天,金門戰役打響,我軍卻不幸遭遇罕見嚴重失利
    為何第10兵團當時對金門戰役顯得如此「漫不經心」?當然,並不是我軍不想認真打,而是有客觀因素導致。結果所有人都沒料到的是,第一批去300條船都沒有預期返航,有些被擊沉了,有些擱淺在金門沙灘,還因為許多船工不幸犧牲在了戰場上。
  • 石牌之戰與胡璉將軍的五封遺書
    胡璉戎馬一生,參加過北伐,也參加過軍閥混戰,曾經在石牌要塞上與日寇浴血奮戰,也曾經在淮海戰場上與粟裕「鬥法」;孤懸臺灣島外的金門曾經是他「建功立業」的福地,也成了他不堪回首的傷心處。胡璉一生追隨蔣介石赴湯蹈火,徵戰無數,死裡逃生,血滿弓刀,人生跌宕。  胡璉,原名從祿,又名俊儒,字伯玉,陝西華州(今陝西華縣)人。1907年,胡璉出生一個貧寒農家。
  • 金門戰役
    東南軍政長官陳誠見漳州已失,金門守軍戰力不足,乃派副長官羅卓英銜命親往汕頭,洽胡璉之第十二兵團接替第二十二兵團防守金門。胡璉兵團原屬廣州方面之作戰序列,但羅卓英認定臺灣是黨國長久之地請求胡璉出兵,而十二兵團在『』國防部『』補給名單上僅二個軍,但兵團實有三個軍,遂以未列名的一個軍調往金門,暫歸第二十二兵團李良榮指揮。10月19日,第十九軍劉雲瀚部(下轄第十三師、第十四師、第十八師)奉公署命改駛金門。
  • 回不去了,海葬大小金門間
    戰爭中,蔣介石發來電令:「石牌乃中國之史達林格勒(今譯『史達林格勒』),離此一步,便無死所。」    殊死較量前,胡璉下了赴死的決心。    他在給妻子曾廣瑜的信中寫道,「軍人以死報國,原屬本分,故我毫無牽掛。僅親老家貧,妻少子幼,鄉關萬裡,孤寡無依,稍感戚戚,然亦無可奈何,只好付之命運。……十餘年戎馬生涯,負你之處良多,今當訣別,感念至深。
  • ​郭松民 |「炮擊金門」的再思考
    看得出來,丁善璽很想好好表現一下「國軍」的「英雄主義精神」,但由於金門炮戰的主動權完全掌握在解放軍手中,彈丸之地的金門動輒被我軍炮火完全覆蓋,而丁善璽偽造歷史的膽量又比不上當下大陸的「國軍主旋律」導演,所以儘管他很努力,影片中「國軍」給觀眾的印象仍然是「雖然我被人胖揍一頓,但沒有倒下,還可以含淚唱歌」,如此而已。
  • 蔣介石日記揭開一個驚人秘密:岡村寧次為何被國民政府宣判無罪
    在臺灣「國防部」分館,野島剛還發現一封岡村寧次寫給蔣介石的信。2012年,野島剛又拿到時任「中華民國」駐日本代表團第一處處長曹士澄留下的一疊檔案,終於揭開了白團成立背後的人事謎團。中國歷史教科書中臭名昭著的岡村寧次為何要幫助蔣介石?據其日記記載,蔣介石「以德報怨」演說發表後,他感嘆「這是對於日本的一大開導」,「對於沒落的日本而言這時能給予中國協助的,大概只有技術與經驗了吧!」
  • 1958年金門陣地遭遇炮擊,蔣介石為何不擔心,反而高興地大笑?
    在福建海灣,有一座金門島,和廈門一樣,金門靠近大陸,卻又四面環海,獨特的地理位置,讓它擁有美麗的風景。可是,在解放戰爭中,金門海戰卻讓我軍大失所望,這是人民軍隊第一次嘗試海戰,為後來吸取了寶貴的經驗。不過,金門一直被蔣介石集團控制,它甚至成為了中華民國口中的福建省省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