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日記揭開一個驚人秘密:岡村寧次為何被國民政府宣判無罪

2021-01-17 我的閱讀會

來源:本文原載於2016年11月25日《第一財經日報》,作者彭曉玲,原題《蔣介石與白團:歷史的隱秘反轉》。





1961年,岡村寧次訪問臺灣,白團成員列隊歡迎。


「我去釣個魚。」1949年7月,留著一頭刺蝟般短髮的日本陸軍前華北方面司令官根本博,和7名日本軍人搭乘小漁船穿過駐日盟軍的封鎖線,在海難中劫後餘生抵達基隆,卻引發軒然大波——舊日本軍人在臺灣地區的組織差點因此暴露,不得不潛伏得更加隱秘。這支代號為「白團」的日本軍事顧問團,此後在臺灣地區秘密活動了近20年,前後共有83名成員。在蔣介石授意下,此前還是拼死搏殺的敵人,搖身一變成為湯恩伯、陳誠、孫立人、閻錫山等國民黨高級將領的老師。舊日本軍人的角色和命運在太平洋的這個島嶼上發生了詭異的變化。多年後,一個廣為流傳的說法是,這些舊日本軍人在臺灣地區待那麼長時間是為了報蔣介石的恩。日本戰敗投降當天,蔣介石發表了那篇後來引起很大爭議,並被概括為「以德報怨」的著名講話。「戰爭也好,軍人也好,真的都是照這麼單純的心情與準則在行事嗎?」講著一口流利漢語的日本作家、資深媒體人野島剛追問。他長期採訪報導華人圈政治文化外交事件,自從2008年在蔣介石日記中發現眾多關於白團的記述後,疑慮就在腦海裡盤旋。出於一名記者的本能,他想在白團報恩說法背後挖掘出更多的「真心」。歷時7年完成的新作《最後的大隊》,是野島剛繼《兩個故宮的離合》和《謎一樣的清明上河》後,第三本關於中國的著作。接受第一財經記者專訪時,野島剛說,現在他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日本、中國大陸、臺灣地區之間近現代微妙複雜的關係了,人也是被歷史不斷捲入的,「蔣介石就是被翻動得最厲害的一位。」「白團的秘密是蔣介石日記公開後才發現的,此前在中國大陸和臺灣地區知道的人非常少。」蔣介石日記公開的重要推動者、美國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院研究員郭岱君告訴第一財經記者。2008年,1945年至1955年部分蔣介石日記公開後,時任日本朝日新聞社駐臺北特派員野島剛去美國抄寫時發現,從1948年後半年開始,有關「白團」、「富田」、「日籍教官」等的記述突然開始增多。特別是1949年至1950年,幾乎連續不斷地提及。「以前日本人都相信軍隊在1945年8月15日全面投降時就沒落了,沒想到戰後還有軍人在臺灣活動。我越是閱讀蔣介石日記就越確信,白團是左右歷史命運的一大關鍵。」在臺灣「國防部」分館,野島剛還發現一封岡村寧次寫給蔣介石的信。2012年,野島剛又拿到時任「中華民國」駐日本代表團第一處處長曹士澄留下的一疊檔案,終於揭開了白團成立背後的人事謎團。中國歷史教科書中臭名昭著的岡村寧次為何要幫助蔣介石?據其日記記載,蔣介石「以德報怨」演說發表後,他感嘆「這是對於日本的一大開導」,「對於沒落的日本而言這時能給予中國協助的,大概只有技術與經驗了吧!」野島剛分析,那時他就有關於白團的設想。1948年11月底,這名隨軍慰安婦的提議者、侵華日軍總司令官在巨大的抗議聲中被國民政府宣判無罪。隨後,蔣介石秘密安排其搭乘美國軍艦回國。一回到日本,岡村寧次就著手物色人選。「白團成立有多種原因。」郭岱君也解釋,他們確實有報恩的心。但當時日本也是反共的,盧溝橋事變後與國民政府的好幾個合約都強調反共。這也是彼此合作的「基礎」。此外,戰後根據波茨坦宣言,戰犯、舊軍人和參與戰爭的其他人員都禁止擔任公職,前往臺灣的舊軍人也可藉機謀生。96歲的前日本陸軍少佐瀧山是健在的兩位白團成員之一。他向野島剛回憶,戰後好不容易才在藥局找到一份工作,每個月收入不到700元。而當岡村寧次的心腹小笠原出現在他面前時,開出的誘人條件是,「前往臺灣,就先預付20萬元」。1949年,白團在東京一個不起眼的旅館成立。岡村寧次是保證人,負責人是留學美國並在侵華戰爭時擔任過陸軍參謀長的富田直亮,中文化名為白鴻亮,這也是後來白團名字的由來。「白團成立在臺灣命運發生巨大轉折的瞬間。」野島剛解釋,1947年美國停止對國民政府的援助,此後蔣介石政權在大陸節節失敗,最終敗退臺灣,萬般無奈之下被迫選擇與日本合作。正因如此,野島剛形容,白團在臺灣如「舊日本軍人私生子般的存在」,也是近代亞洲錯綜複雜歷史下誕生的「怪胎」。「歷史是相當詭異的,很多事情很難預料。很多時候政治上的考慮都是現實考慮,沒有什麼道理可行的。」郭岱君也評論,蔣介石在日記中透露,美國人沒有與共產黨作戰的經驗,而日本人有。這種合作的念頭其實早在1945年初就出現了。對於日本軍人,蔣介石最初想讓他們在大陸戰場提供建議,以求在背水一戰中取勝。至1949年12月10日,包括蔣介石在內的「國民政府」從中國大陸完全撤退前的兩周,富田直亮也從重慶直接飛到臺灣,成為極少數目睹國民黨喪失大陸最後一瞬間的日本人。就是在這個轉折點,白團的存在理由直接轉為「保衛臺灣」和「反攻大陸」。白團在臺灣的活動從1949年持續到1968年,成員最多時的1951年有76名日籍教官,這也是白團活動的鼎盛時期。特別是1949年至1950年代前期,富田直亮和蔣介石几乎每周都會固定進行一次單獨談話,富田可以說是蔣介石身邊極受信賴的軍事顧問之一。國民黨軍隊撤退到臺灣時面臨崩潰狀態,而白團成員是受過日本近代先進軍事教育的精英,對蔣介石自然意義重大。尤其是給國民黨高級將領開設的培訓,大體上相當於日本陸軍大學的程度,涉及戰術訓練、戰史教育、後勤教育等內容。不過,日本學者松田康博也指出,蔣介石其實是在利用高級班設法抑制敵對派系陳誠系的坐大。比如他以陳誠嫡系胡璉將軍培訓不合格為名,將胡璉麾下的師團長全部換成不同派系的軍人。晚年,曹士澄唯一一篇談及白團的文章中披露,白團在臺灣20年,國民黨軍隊受訓人數達2萬人以上,「其成果輝煌,使國軍現代化,增進其自信力,『保衛臺灣』,安定了人心」。1965年蔣介石與白團部分主要幹部合影。前排左起:系賀公一(化名賀公吉)、大橋策郎(化名喬木)、蔣介石、富田直亮(即白鴻亮)、岸平博秀。1958年「金門炮戰」時,白團所有教官均活躍在第一線。一名成員生前回憶稱,教官們在金門島針對火力配置的死角進行徹底修正,從而使得防衛「完美無缺」。值得一提的是,當時除了白團,前陸軍華北方面軍司令官根本博為了報蔣介石的恩,也來到臺灣。1949年10月25日深夜爆發的金門戰役中,根本博就以私人顧問的身份協助湯恩伯,使得共產黨軍隊調整了解放臺灣的時間,加之後來韓戰爆發,以及美軍的介入,終使海峽兩岸陷於分隔。富田直亮(即白鴻亮)(左三)與部分白團成員在金門。白團在臺灣秘密活動時,美國也在臺灣駐紮軍隊。但蔣介石始終無法像對白團一樣對其推心置腹,並未把高級軍官的「精神教育」委以美方。在日記中,他經常以放鬆的筆調記錄和成員的會談、用餐、餐敘。而對於那些跟著他南徵北闖的國民黨高級將領,卻始終無法這樣放鬆。為了保存白團,蔣介石還想方設法頂住了美國的重重施壓。郭岱君說,蔣介石曾經請美國顧問和日本顧問各自培訓,之後雙方進行軍事演習。最後日本顧問那支贏了,白團才能繼續秘密留在臺灣。「在所有外國政治家當中,再也找不到第二個像蔣介石這樣終其一生與日本有著極深牽連的人物了。在他87年生涯裡,有一大半深陷在日本的陰影之中無法自拔。」野島剛說,蔣介石與日本的關係,是解開他對白團「執迷」的關鍵。除了1927年拜訪宋美齡母親的日本之行讓蔣宋婚事得以獲準,早在寂寂無聞時代,蔣介石就與日本結下淵源。蔣介石青年時期兩次留學日本,並得以結識孫中山。軍事學校畢業後還在日本軍隊待了一年。這不僅成為他軍人生涯的原點,對此後一生行動模式也產生了極大影響。可以說,後來白團的誕生也緣於這段留日經歷。「他一直想學習日本、超越日本,對日本很有好感。後來不得不與日本人打仗,打完後又輸給共產黨被迫到臺灣。這時又想靠日本人反攻大陸。他就是在複雜的近代史中,被歷史翻動非常厲害的一個人物。」野島剛認為。1968年,日本和臺灣地區關係陷入低迷。恰好此時,內部關係同樣錯綜複雜的白團發生軍人酒後打架鬥毆事件。自此,和走向晚年的蔣介石一樣,白團存廢成為臺灣當局不得不考慮的問題。次年1月,除了富田直亮在蔣介石的挽留下繼續留在臺灣,白團全部成員返回日本。此後臺灣退出聯合國,接著中日、中美建交,臺灣的國際環境日益惡化。在這種情況下,同樣年邁的富田實在沒有辦法狠心拒絕蔣介石,他始終來往於日本和臺灣地區。富田去世前最後一次演講,還在談及「反攻大陸」。後來他一半遺骨留在臺灣。回到日本的白團成員,大都不願談及這段歷史,一直到1992年才有人首次部分公開披露。同樣在臺灣,曾經參加過白團訓練的重量級軍人,也幾乎都對這段往事緘口不提,當成某種禁忌。「白團不僅在臺灣是機密,如何看待日本這個國家的存在,也有種非常微妙的心理。」野島剛說,這牽涉到臺灣地區的身份認同。而甲午戰爭後割下的傷痕,不僅在100多年後的今天依然觸動兩岸中國人的神經,並在未來相當長時期內,同樣會成為中國大陸和臺灣地區,乃至日本之間的敏感牽連。




相關焦點

  • 為岡村寧次作「無罪」辯護的那個中國律師,最後的結局如何?
    其中江一平是當時上海灘上最出名的大律師,他出生在一個律政世家,具有復旦大學文學學士、博士雙重學歷。27歲的時候,江一平因為愛國進步學生辯護而成名。隨後娶了上海著名企業家虞洽卿的女兒為妻,緊跟著又擔任復旦大學的校董、上海時政大學校董、工部局華人董事,在外灘黑白兩道混得風生水起。是一個「說得上話」的人物。
  • 71年前,為岡村寧次進行「無罪辯護」的中國律師,最終結局如何?
    眾所周知,岡村寧次乃是日本在二戰末期,派到中國的最高司令官,他在中國土地上犯下的累累惡行,簡直罄竹難書。然而在1948年,當岡村寧次以戰犯的身份,登上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時,一個名叫江一平的中國律師卻極力為他開脫罪名,他列舉出來的「愛民」、「利民」等行為,最終使岡村寧次無罪釋放,安全回到了日本。
  • 岡村寧次逃脫懲罰成謎,蔣的態度更令人費解,到底怎麼回事至今沒結論
    據岡村的日記顯示,這次會面只有15分鐘,雙方談話也非常簡短,沒有秘聞,沒有協議,只是對岡村正在進行的工作進行了官樣文章式的溝通,然後就結束了。 但是,熟知蔣的人都應該知道,他不會隨便會見一個如此重要且敏感的人物,因為岡村在抗戰後的身份應該是戰犯,他應該呆在監獄,等待審判,而不是受到當時國民政府的最高領導接見,可對此蔣一直沒有言明,就算提及,也只是給出了些官方藉口,沒有明確說明。
  • 日本戰敗,蔣介石做了啥?如今,日本有個神社,裡面供奉著蔣介石
    這就怪了,在抗日戰爭雙方的陣營裡,中國方面主要有兩個人,蔣介石與毛主席。 蔣介石歷任黃埔軍校校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長、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中華民國特級上將、中國國民黨總裁、三民主義青年團團長、第二次世界大戰同盟國中國戰區最高統帥等職。帶領中國國民政府取得抗戰勝利。
  • 讓蔣介石在日記中反覆提到他,並說必須槍斃
    1945年日本投降後,蔣介石命戴笠成立了調查組,專門懲辦漢奸,順便列出戰犯名單,並統計在抗日戰爭過程中我們所遭受的經濟損失。一個月後,蔣介石向遠東軍事法庭提交了這份戰犯名單。但根據美國的意見,甲級戰犯由法庭處理,而剩下的戰犯則交給蔣介石處理。據史料記載,蔣介石在處理這批戰犯時頗花了一些心思。
  • 他是復旦副校長,卻為岡村寧次作「無罪辯護」,最後結局如何?
    ,他的手上,沾滿了無數中國人的鮮血,縱使他以死謝罪,都難平人們心頭之恨,所有人都在等著法庭宣判岡村寧次的死刑。 然而令人大跌眼鏡的是,一位土生土長的中國人,竟然站在法庭上,要為岡村寧次作「無罪辯護」,甚至最後他還成功了,岡村寧次被「無罪釋放」!一時之間,舉國震驚,這個律師是誰?他為什麼這樣做?他最後的結局如何?
  • 為報答蔣介石的恩德,日本人修建了中正神社
    從士兵到將軍,每個人都可以領錢,一個不落。日軍侵華總司令岡村寧次曾感嘆道:日本的士兵從東南亞回來時,就跟乞丐一樣,唯有從中國回來時,跟走富親戚一樣,什麼毛毯、衣服、皮靴、手提包什麼都有,還有現金!身為侵華日軍總司令,岡村寧次明顯應該是甲級戰犯。結果他卻被蔣介石判決無罪。侵華日軍的最高總指揮是無罪的,連個領導責任都沒有,好玩吧。連總指揮都無罪,下面的軍人當然更無罪了,只是抓幾個倒黴鬼充數而已。
  • 日本投降儀式上美國大怒,細節揭露蔣介石意圖,何應欽登報解釋
    直到8月17日傍晚,整整兩天之後,蔣介石才在重慶收到了岡村寧次接受指示的復電。但是,雖然岡村寧次已經明確復電給重慶,表示接受指示,但是並不代表日軍上下所有人都已接受,日軍還有很多接受法西斯教育的年青將領,他們並不會在第一時間接受這個事實,所以中國軍隊還要面對這樣一個事實問題。
  • 蔣介石當年到底有多少錢?日本特務機關曾做秘密報告
    蔣介石的個人資產有多少,目前還沒有權威檔案可以證實,但有兩份資料,能讓我們大致了解一二。蔡元培在1935年1月1日的日記上記錄了當時的公益組織,為找人募捐,而在上海做的一次調查,「急賑災區普捐會為普遍起見,首先調查本埠富有階級,決募殷富捐……國府要人之財產多系秘密,而就可調查之範圍內調查,則諸要人在本埠所有財產估計如後:蔣介石,房產、地產130萬元,不動產約1000萬元。宋美齡,不動產及動產合計3500萬元。宋子文,不動產及動產3500萬元。
  • 岡村寧次求和記,暗地談了3年,得到3句話,後悔1個條件
    戰後,岡村寧次被國民政府重新聘為軍事顧問,不是偶然的。「反對擴大」「反對汪偽政權」「反對大東亞戰爭」,是戰後岡村的自我標榜。反對盧溝橋事變,是因為他認為日本侵略的「最佳臨界點」,是1933年的《塘沽協定》,既牢牢確保了偽滿安全,又不越過長城。
  • 1945審判日本戰犯的時候,蔣介石為什麼親自下令必須槍斃酒井隆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 蔣介石反攻大陸不是說說而已:1949年12月7日國民政府遷往臺北
    作者:薩沙本文章為薩沙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蔣介石反攻大陸不是說說而已:1949年12月7日第二次國共內戰:國民政府從成都遷往臺北。蔣介石曾經對孫子說:我們終究要回大陸去的。就算爺爺回不去,你也要回去的。
  • 提出中日戰力3:1定律的岡村寧次,在中國最後一戰,比戰敗更恥辱
    在多年的徵戰中,芷江戰役應該算是崗村寧次少數幾次失敗之一,要是將當時的日軍侵華戰犯按對付的難易程度進行排序,岡村寧次肯定高居榜首,可是令人不解的是,像他這樣劣跡斑斑的戰犯,卻在日後的軍事法庭上被判無罪,而這種情況的發生,只是因為國民黨蔣介石想要從他那裡挖掘出八路軍的戰法,便多次幹預軍事法庭的審判,還任聘他擔任國民黨高級軍事顧問,後來還找到了機會重新返回故土,此後一直在東京生活,到82歲才病逝。
  • 日本投降後,幫岡村寧次作「無罪辯護」的江一平律師,結局如何?
    律師是歷史非常悠久的一個職業,現代律師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古羅馬、古希臘時期,中國古代也有專門幫忙寫訴狀的訟師。這一職業在歷史的沿革中發生了許多變化,但唯一不變的就是其崇高的地位,因為與法律和正義掛鈎,從古至今律師一直是受人尊敬的職業之一。
  • 岡村寧次在中國的5處別墅,哪個離你最近?
    根據岡村寧次的回憶錄,飛春讀傳梳理了幾處他侵華期間比較常駐的幾處居所,有興趣的朋友路過此處時,可以回望下歷史。岡村寧次,1884-1966一、上海41號樓1924年1月——1925年8月第一個有史可考的地方,是上海市虹口區的甜愛路。
  • 1945年日本投降儀式,為何蔣介石不參加,而是徐永昌和何應欽
    然而,出席受降儀式的卻是何應欽與蔣介石,為何蔣介石不參加。今天,筆者就來聊聊1945年,日本投降儀式。 下方投降位置上是日本駐華派遣軍司令岡村寧次大將,參謀長小林線太郎中將,副總參謀長今井武夫少將和艦隊司令官福田中將等人。 日軍參謀長把日軍的編制、人數、裝備、駐地等清冊雙手捧交給何的參謀長肖毅肅,肖用一隻手接過清冊。接著是日本侵華軍總參謀長小林淺三郎向何應欽遞交投降書,小林兩腿立正,彎腰低頭,雙手將降書送到何手裡,何連忙接過降書。
  • 芷江會戰,曾提出中日戰力3:1定律的岡村寧次,或比戰敗更恥辱
    但是這樣一個甲級戰犯,在侵華戰爭中有著數不清的罪行,日本高級戰犯在抗日戰爭結束之後,在國際法庭上接受審判,作為日本高級將領,岡村寧次卻成為唯一一個沒有收到懲罰的人,蔣介石在軍事法庭上還為他開脫,隨後甚至還受蔣介石之邀,成為國民黨高級軍事顧問。1966年因病在東京去世。
  • 蔣介石日記中曾提到,戴笠如果沒死,他為何也不會撤退到臺灣?
    蔣介石有寫日記的習慣,他經常會在日記中寫出一些肺腑之言,因此有不少人認為,他的日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大家更好的研究那段歷史。他曾在自己的日記中提到,如果戴笠不死的話,我也不會撤退到臺灣,這是為何呢?戴笠曾經做過哪些事情,接下來我們聊聊他的故事。
  • 岡村寧次受審記:一次審判法庭花費30億元,咋恁貴?
    侵華日軍頭目岡村寧次,自1945年籤字投降後,3年多一直沒離開中國。起初是為了負責交槍投降,籤字蓋章,之後是武器交接,再後是安排遣返,還有實際上更重要的,幫助蔣打仗,這是眾所周知的事,不再展開說。有報紙不無諷刺地說,「拖延3年今始作戲劇性審判,實不光彩,莫若及早宣告無罪!」更令人不解的是後半句,「經費不足」。開個庭能花多少經費呢,竟然能讓一個政府特別設置的法庭花得沒錢了?岡村寧次的回憶錄中記載:「23日審判所需經費達法幣30億元。」法幣30億元!是的,你沒有看錯,不是3萬、30萬,而是30億法幣。
  • 蔣介石當年為何選擇撤退到臺灣?最後帶走了多少金銀珠寶?
    當時力挺第3種方案的,是一個歷史、地理學家,名叫張其昀。這個張其昀不是一般人,他是蔣介石的「文膽」陳布雷親自舉薦的人才,同時又是蔣介石的寧波同鄉,又是專家學者,人稱其「陳布雷第二」,蔣介石對其非常信任。